老舊社區空間狹小,綠地和停車位緊張,小孩和老人活動空間不足……是大拆大建還是對社區進行有序更新?近年來,武漢展開「微規劃」探索,邀請規劃師走進老舊社區,和居民一起對社區進行改造、更新。日前,記者走訪黎明、循禮、南湖華錦等多個社區,探訪「微規劃」給這裡的居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
居民與規劃師共同參與社區「微規劃」 通訊員李丹哲 攝
01
「我們不僅不走,還會徵求大家的意見,讓規劃能落地」
黎明社區:做大規劃的專家走進老舊社區做起「微規劃」
今年剛帶隊完成軍運會部分線路立面整治規劃的江漢大學建工系主任董晶,不久前再次來到洪山區黎明社區。
黎明社區目前正在加緊拆除違建,騰出的空間將變成居民的綠地、晾曬場。即便前期規劃已定,不少居民看到董老師前來,依舊要拉著問個不停,「你說貼在社區門口那麼漂亮的規劃圖會成真嗎?你們不會搞幾天就走吧?」董晶每次都耐心解答,「我們不僅不走,還會徵求大家的意見,讓規劃能落地、能實施」。
「微規劃」看似實施區域不大,牽連的利益卻不小,如同螺獅殼裡做道場。在前期深入居民調研時,董晶團隊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324份,調查顯示居民們急需解決的5個方面分別是:增加公共綠化、道路疏通改造、增加機動車停車位、增加戶外活動場地、治理私搭亂建。
規劃師和居民們常常會互相「影響」。參與該項目的江漢大學城鄉規劃團隊教師黃俊說,在馬房山小區的共享空間設計中,原本為居民配置了很多晾曬空間,但有些居民認為初步方案中,電動車的停車位偏少,希望能減少晾曬位置,增加車位。根據居民需求,結合日照分析,團隊設計了分時段停車的方案。剛開始居民不理解,但規劃師們通過專業引導,讓居民認識到採用分時停車可以兼顧運動功能,提高場地利用效率,最終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認可。
「過去的城市改造,多由政府單一主體實施,限於小區內情況的複雜性,有時政府『買了單』,居民還不買帳。社區『微規劃』是希望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發揮居民自治力量。」董晶稱,不同於團隊過去常參與的更為宏觀的規劃,社區「微規劃」讓規劃師直面居民,更具挑戰。
居民與規劃師共同參與社區「微規劃」 通訊員李丹哲 攝
02
「這裡的每一項改造都是實實在在居民想要的」
華錦社區:20名居民與規劃專家共同完成社區改造
在社區「微規劃」中,為吸引居民們的共同參與,專業規劃師們還培養出了一批社區規劃師。過去兩年,武昌區南湖街華錦社區20名居民與武漢大學城市規劃學院專家們共同完成了社區的改造。
55歲的社區規劃師袁臘梅在華錦花園居住近10年,退休前是武漢一家建築公司的建築師,尤其擅長「監理」工作。袁臘梅說:「我們20位社區規劃師,每天都會在小區裡巡邏,分工協作對各個板塊改造工程的施工質量和進度進行監督,及時收集居民的意見並向專家團隊反饋。我們這裡的每一項改造都是實實在在居民想要的。」
「居民反映社區內噴泉池常年閒置,積水散發異味也影響居民生活,我們就將其改造成一個『大舞臺』,供居民娛樂休閒;社區道路太窄停車位少,我們就將空間最大化利用,重新劃分停車位……」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社區規劃團隊成員郭炎介紹,每一階段規劃方案生成後,他們都會在社區內張貼公示,邀請居民參與投票決策,充分聽取居民意見。
華錦社區黨委書記周林介紹,整個社區「微規劃」的過程中,居民都積極配合,懂監理的教大家監督、了解園林的建議綠化怎麼設計、擅長溝通的去協調居民……現在社區呈現了全新的面貌,可以明顯看到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都變多了。
居民與規劃師共同參與社區「微規劃」 通訊員李丹哲 攝
03
「我們的社區被規劃師們『化過妝』後,和高檔樓盤也不相上下」
循禮社區:社區變美了,居民紛紛回遷
正在改造中的循禮社區位於解放大道、江漢北路交會處。2010年拆遷2200多戶,還剩700多戶、近2000人在此居住,均為1982年修建的還建樓。該社區被越秀國際金融匯和南國中心等高檔小區「包圍」,視覺反差較大。
循禮社區黨委書記劉海豔介紹,過去居民們對社區沒有歸屬感,被問起住哪裡時,只說江漢路附近,不好意思提循禮社區。武漢大學的規劃團隊剛進入循禮社區調研時,居民們恨不得趕走他們,說我們不要改造,要拆遷。
隨著「微規劃」的深入,規劃師們經過詳細的調查問卷,拿出規劃圖紙,居民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在規劃師的設想中,循禮社區將打造宜老、宜少、安全、共享,有文化內涵的精緻社區確定為改造目標,通過採取融合周邊、人車分流、拆除違建、美化建築、改造管網、精緻景觀等措施,啟動加壓泵房、完善地下管網、改造樓體立面、設置晾曬區、打造文化長廊等項目來具體實施。
「沒想到我們社區被規劃師們『化過妝』後,和高檔樓盤也不相上下。」居民程國清說,我看了規劃圖非常歡喜,非常漂亮,改造力度非常大。居民劉先生也表示,我是老黨員,為了社區的公共空間,我們家要帶頭參與,清理放在社區的雜物。
劉海豔稱,目前小區老舊電線改造,燃氣管道建起,窗戶、防盜網、雨陽棚、曬衣架已更換,過去盼拆遷的居民,如今竟紛紛回遷,社區活動空間增多,鄰裡間回歸過往的溫馨。
明年武漢市將出臺正式版規劃導則
據了解,武漢市是國內較早一批開展社區「微規劃」的城市。2017年起,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武昌區政府,以武昌區為試點,開展戈甲營社區、華錦社區等社區的規劃試點工作。試點探索出了規劃部門、區政府、街道、社區、居民、規劃精英等多群體共同協商決策的規劃方法,將規劃設計、建設實施和社會治理無縫對接。
今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又聯合各個中心城區政府,結合社區改造需求,甄選了青翠苑、通達、彭路、伏虎山、黎明、勸業場榮泰、向陽、幸樂、妙三、循禮這10個各具特色的老舊社區,並從武漢設計聯盟中優選了富有情懷的優秀規劃設計團隊,組織社區和設計團隊進行「相親」配對,首次進行全市範圍內、以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為主要方式的社區「微改造」。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微規劃」是一種在不破壞社區原生態前提下,以居民為中心的持續微更新過程。社區「微規劃」希望將城市規劃帶回本源,使之從注重物質空間擴展到注重環境、經濟、社會、人文等綜合發展,並成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部分。
據悉,目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委託武漢市規劃編制研究和展示中心開展《武漢市社區「微改造」規劃導則》編制工作,將於明年正式出臺並進行全市推廣。(長江日報記者王亞欣 見習記者胡維佳 通訊員李丹哲)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司琪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