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好好活,還要帶著大家好好生活」
「中國好人」謝向前成立助殘機構,連續6年為近百對殘障人士舉辦集體婚禮,幫助300餘名殘友創業增收
12對新人在嶽麓區坪塘街道上善助殘服務中心舉辦了集體婚禮。長沙晚報通訊員 廖豔 攝
長沙晚報12月1日訊(全媒體記者 洪虹 通訊員 廖豔)「能穿上潔白的婚紗與心愛的人一起走進婚姻殿堂,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今天我圓夢了……」11月30日,國際殘疾人日前夕,「見證愛情最美的模樣」殘障人士集體婚禮在嶽麓區坪塘街道上善助殘服務中心舉辦,12對新人在眾人的祝福聲中結為伉儷,因身患小兒麻痺症而落下殘疾的羅文英,喜極而泣。
這12對新人,是上善助殘通過網絡報名篩選而來。除了長沙本地的殘障人士外,還有省內其他地區的新人專程趕來。2014年,「中國好人」謝向前在嶽麓區坪塘街道牽頭成立長沙市上善助殘服務中心,自2015年起,該機構已連續6年為近100對殘障人士舉辦集體婚禮。婚禮資金主要靠自籌和贊助,儀式也只求簡單熱鬧,不講豪華。如此普通的集體婚禮,緣何能吸引大家在此相聚?
舉辦集體婚禮為殘友圓夢
有的對視而笑,有的眼泛淚光,有的雙手緊握、十指相交,有的緊緊依偎、互相依靠……集體婚禮當天,儀式還未開始,不少新人已經按捺不住激動之情,「眾目睽睽」之下就秀起恩愛。
「社區組織的電腦學習課上,他因視力殘疾,將五筆字根表拿反引得同學哄堂大笑。第二天,我拿著媽媽的放大鏡帶到學校送給他。他說你做我的女朋友吧,這樣我就不用放大鏡了。」相識相知相戀,肢體二級殘疾患者戴暉與視障患者胡磊已走過風雨10年,但由於婚前雙方父母極力反對和身體情況特殊,兩人沒有舉辦正式的婚禮。常人眼中的婚禮,卻是他們心中遙不可及的「夢想」。這一次,戴暉戴上夢幻頭紗,成為美麗新娘,走出家門和殘友們交流分享,也讓夫妻二人覺得生活更有奔頭了。
201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導致謝向前全身60%重度燒傷,落下殘障。他十分了解殘友們最真實的情感和婚戀狀況:很多殘友都是孤獨終老,一部分即便結婚成家,也不太會像正常人一樣舉辦婚禮。
「他們雖在身體上有各種各樣的缺憾,但在生活中卻陽光向上、自強不息。」謝向前認為,集體婚禮不單單是對遺憾的彌補,更是向社會宣示,殘友們也能擁有正常人的愛情、婚姻,在拼搏奮鬥中展現自信,實現人生價值。
建起同心農場幫殘友就業創業
求學、工作、結婚,這是擺在殘疾人面前的三大難題。6年來,參加過上善助殘集體婚禮的新人,其中不少成為了該機構的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有了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為自己贏得了尊嚴。
44歲的劉少文從小命運多舛,2012年更是因為機器操作失誤,失去了左手。2013年,劉少文與同為殘疾人的妻子結婚,育有三子。妻子智力缺陷需要照顧,劉少文在外打工必須帶著妻子,因此時時碰壁。
「他現在是我們上善助殘收入最高的人了,每月4000多元呢!」謝向前說,劉少文肯吃苦,農場裡餵雞、種菜的活兒搶著幹。如今,劉少文終於能靠自己的勞動撐起這個家,還成為了一名扶殘助殘的志願者。
上善助殘以「增促鄉村殘障人士美好生活而努力」為使命,幫助殘障人士解決就業問題。2018年,為了幫助殘障人士增加收入,謝向前在助殘中心旁建起同心農場。愛心人士「領養」農場後,殘友負責打理。目前同心農場已經擴建至100畝,近30名殘友解決了就業問題,以前依靠每月120元低保生活的殘友,如今每月能拿到上千元收入。機構還為長沙範圍內不能出門的300餘名殘疾人送去雞苗、培訓課程,助其創業增收。
開展農村殘障人士就近就便就業服務、農村殘友家庭「團結經濟」互助計劃、同心農場計劃、農村殘疾人陽光增收計劃、扶殘助殘社會公益活動……多元探索和努力,讓上善助殘和謝向前獲得種種榮譽與肯定。他還計劃2021年要把同心農場擴大規模,讓更多殘友受益。「我要好好活,還要帶著大家好好生活。」謝向前說。
幸福表白
「那年,我16歲,安哥哥19歲。在無線電技校,我常常跟安哥哥打賭,無論怎麼賭,我都是贏,賭輸後的安哥哥臉紅一陣白一陣不知所措的樣子總是讓我很開心。直到婚後,安哥哥才告訴我,那是故意輸的,只為了看我笑。」
—— 羅文英(肢體二級殘疾)
「我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卻在1999年10月不幸罹患脊髓內膠質瘤,做完手術後下肢高位截癱至今。醫生說我可能活不過八年,是我丈夫背著我跑遍長沙所有的大醫院、小診所,負債纍纍也從未想過要放棄我。現在,我不但活了八年,活過了十八年,還頑強的地活到了今天!」
——劉紅霞(下肢高位截癱)
「我倆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相熟相知相戀,因我從小患小兒麻痺症下肢不能行走,一直自卑。她對我盡心照顧,使我信心倍增。我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只是平平淡淡,不知不覺相敬相愛已三十多年。」
——林榮華(肢體二級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