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

2021-02-19 勞動法

在現實的工作環境中,用人單位違規安排加班加點,侵犯勞動者休息權的事例比比皆是。成為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一個比較嚴重的法律問題和現實問題。維護正常的勞動用工法律秩序,指導勞動者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是我們勞動法律師服務平臺應盡的職責,今天我們針對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制度進行宣講。

一、休息權的定義

休息權是指在勞動關係履行過程中,為了保護勞動者身心健康,提高勞動效率,根據國家法律和相關制度的規定勞動者所享有的休息、休假以及休養的權利。

二、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制度

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體現在立法保障、行政執法保障、準司法保障與司法保障三個方面。

首先,在立法上,《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憲法是國家根本法,確定了勞動者休息權為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勞動法》確定了,勞動者有休息休假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等規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並要求籤訂勞動合同內容必須有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的約定等。其它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出臺的具體實施辦法對休息權進行了補充保障,如:《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企業職工患病或非因工負傷醫療期規定》、《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法規規章。建立了完整的勞動者休息休假權利保護機制。

其次,在行政執法保障上,國家制訂了《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該《條例》對勞動保障監察的職責、實施以及用人單位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或規章的法律責任做出了較為細緻的規定。為勞動者尋求政府保護和勞動行政執法提供了法律依據。

再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民事訴訟法》,為勞動者提供了準司法保障和司法保障。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賦予了勞動者在權利受到侵害而其他途徑未能解決和得到保護的情形下,司法保障是勞動者權利維護的最後保障。

三、勞動者休息權的分類

休息權,是指勞動者在體能和腦能的承受範圍內連續工作一定時間(半個或者一個工作日以上)後所享有的暫停工作,進行歇息和整理的權利。它包括勞動者工作一定時間後吃飯、睡覺、臨時歇息,以及處理臨時個人事務的權利。它是勞動者在一天的工作期間內(非假期)的休整,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前提。

休養權,是指勞動者通過積極的活動或者消極的靜養等方式享受閒暇的權利。勞動者通過行使該權利,使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得到恢復。

休假權,即勞動者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一周或更長時間)後所享有的停止工作一日以上,以休閒、處理家務及個人事務或參加進修、學習等的權利。

安寧權,指居民的休息以及個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幹涉和騷擾的權利。此權利為全體公民(居民)共同享有。當此權利為勞動者享有時,為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為居民享有時,它既是維護其個人自由和尊嚴的基本前提,也是維持自然人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

休息權的基本範圍主要是上述幾個方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休假是較長時期的「休整」,休奍在「休整」或「休假」期間進行,安寧權則是指自然人在休整、休假或休閒時禁止幹涉和騷擾。不過,休整權強調的是「歇息」,休假權強調的是「假期」;休奍權強調的是「休養」;安寧權強調的則是「不受騷擾」。

四、勞動者休息權受侵害的保護途徑

勞動者在休息權被侵害時,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自行糾正,也可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由勞動監察部門責令改正。亦可向人事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勞動爭議仲裁,要求賠償損失;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相關焦點

  • 「休息權」需用法治來保障
    有的勞動者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把工作視為一種樂趣,對加班不是那麼在乎,自願放棄休息權。有的企事業單位為了拼項目、拼產能、拼業績,安排員工大量加班、突擊加班,員工的休息權被人為剝奪。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員工休息得好,工作才能幹得更好。勞動者工作一段時間後,及時緩衝、調整、恢復,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勤勉工作是勞動者的義務,但長時間工而不休,難免會疲勞甚至「過勞」。
  • 保障教師休息權!這些給老師「減負」的呼聲吧!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保障學生和教師休息權的提案》,這一話題,引發了廣大校長、教師的強烈共鳴。 呼籲:教師的休息權應得到保障朱永新注意到:學生每天在校的時間都是老師的工作時間,而在上課以外,老師課前認真備課少不了,課後還要批改作業、家訪、輔導後進生。
  • 國家郵政局發11條重點提示保障快遞員休息權等勞動權益
    11月8日,國家郵政局機關黨委向郵政管理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各快遞企業總部發出關於在「雙11」期間加強快遞員權益保障和關心關愛工作的11條重點提示,要求各單位在保障旺季快遞服務質量的同時,要加強快遞員權益保障和關心關愛各項工作。 「雙11」期間,快遞員是怎樣一種工作狀態?他們的權益保障落實情況如何?《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 為戶外勞動者撐起「遮陽傘」
    然而,許多戶外勞動者或因職責所系,或因生計所需,仍需頭頂烈日、直面高溫。一般來說,氣溫超過37℃,長時間在戶外勞動或處於酷熱中,極有可能中暑,給身體帶來損害。因此,對勞動者的保護措施應當及時跟進。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即室外露天作業的勞動者在高溫下勞動,其權益必須得到保護。
  • 勞動法已有答案,勞動者注意!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平等的關係,勞動者付出勞動,除了有獲得獲得勞動報酬、獲得勞動保障的權利以外,還有其他的權利。雖然說工作是勞動者的本職,但休息權也是我國《憲法》、《勞動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賦予勞動者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勞動者按法律規定不必從事生產和工作,而自由支配的時間。
  • 許多勞動者從未休過探親假 專家:亟須完善法律規範
    對此,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建議,探親假制度是特殊時代的產物,如今已經基本上失去其歷史功能,亟須通過修改勞動法等法律法規,對探親假制度進行合理改造。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在有關節日期間以及其他法定休假日,應當依法安排勞動者休假。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則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了我國勞動者享有探親休假的權利。
  • 震災中的勞動者權利如何保障
    一些倖存的勞動者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就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去,為搶救生命、維護國家、公共利益作出了貢獻,有人因此負傷甚至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勞動者在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為工傷。  現實中,有些企業並未按照規定參加工傷保險,但這些企業中勞動者的權益仍將獲得保障。
  • 常見的12種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你知道多少?
    現實生活中,有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並沒有完全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對待勞動者,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然而因有的勞動者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識欠缺,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的一些行為侵犯了自己的權益。今天,小編匯總了一些常見的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供大家參考,並可依法維權。行為一:不籤訂或遲籤訂勞動合同。企業與員工應在用工前或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於未在規定時限內訂立勞動合同的,需要按照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 眾包配送平臺勞動者權益如何保障?專家來支招
    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張菁 為了更好地解決眾包配送模式下的勞動用工法律問題,1月9日,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務促進會和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會聯合主辦「社會治理視角下眾包配送模式相關法律問題研討會」,就平臺方與任務發布者、任務承接者的法律關係、侵權責任如何承擔、如何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等問題展開研討
  • 看看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平等關係,勞動者付出勞動,除了享有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獲得勞動保障外,還有其他權利。雖然說勞動者本職是勞動,但休息權也是我國《憲法》,《勞動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它是勞動者不需要依法從事生產和工作,自由的支配時間。
  • 身為勞動者的你這些法律知識知道嗎?
    身為勞動者的你這些法律知識知道嗎?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雙方尤其是單位會承擔較大的法律風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除依法律和雙方籤訂的合同確定外,還要根據工會與用人單位籤訂的集體合同來確定。如《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準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
  • 市人社局多舉措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勞動關係和諧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市人社局始終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作為重要使命,全力防風險、促和諧、保穩定,切實維護廣大勞動者合法權益。據了解,2020年,市人社局累計為勞動者裁決(調解)解決勞動報酬、經濟補償、工傷待遇等391.02萬元。
  • 對於共享用工相關法律問題的解讀
    對於「借工」,涉及三方權利義務,即借出單位(用人單位)、借用員工(勞動者)以及借用單位。借出單位與借用單位之間籤署民事協議,約定雙方在借工期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借出單位與借用員工的勞動關係不變,只是在一定期間的管理、工作紀律、勞動報酬等發生了變化;對於借用單位而言,在勞動者為其服務期間,有關安全保障、基本勞動條件等,仍應當依法提供。
  • 女教師患癌被開除,患病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如何保障?
    黎建飛:曠工它是勞動者有意為之,是勞動者一種主觀過錯。而本案中請假手續不全,是勞動者客觀不能。用人單位自己不去了解清楚,所以應當說責任還應該在用人單位身上。但是,無論是誰的責任,曠工是不同於請假手續不全的。如果我們從法律上來看,雖然學院目前已經賠禮道歉,也做了法院要求的事情。
  • 半月談:內卷、過勞、打工人……勞動者權利保障為何面臨末端梗阻?
    來源:半月談半月談評論員毛振華最近,幾起網際網路平臺員工猝死事件引發群眾對「打工人」困境的反思:勞動保障為什麼會面臨末端梗阻?勞動者想說NO並不那麼容易。其實,相關法律法規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值得稱道。特別是在勞動者與勞動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中,勞動者不再處於完全被動的局面,自然能夠依據勞動法合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勞動法的效能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勞動「微爭議」發生在勞動合同執行過程中。社會就業壓力大,找到一份較為稱心的工作實屬不易。
  • 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籤訂勞動合同,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呢?
    圖片來自於網絡現實社會中,許多企業不和勞動者籤訂勞動合同,尤其是小規模的民營企業比較多見;按照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的規定,企業只要達到5人以上,就應該統一為職工繳納社保了,但是民營企業的許多法定代表人法制觀念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