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勞動者的你這些法律知識知道嗎?

2020-11-08 中人社傳媒

勞動關係=勞務關係?

身為勞動者的你這些法律知識知道嗎?

勞動是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簡單在於它的基本是付出工作、獲得報酬,複雜在於勞動者的權益和維護都需要依法而行。

年底快到了,用人單位或者是承包商們都在算年利潤了,有很多勞動者可能遇到各種勞動糾紛,這個時候怎麼維護個人合法權益? 11月5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業人士,給大家科普一下與勞動有關的法律知識。

什麼是勞動關係?

勞動關係,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運用勞動能力實現勞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勞動關係的主體是明確確定的,一方為用人單位,另一方為勞動者。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係,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雙方尤其是單位會承擔較大的法律風險。雙方的權利義務除依法律和雙方籤訂的合同確定外,還要根據工會與用人單位籤訂的集體合同來確定。如《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準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

是否屬於勞動關係一般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

(一)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 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 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勞動關係中一方是用人單位,一方是勞動者,而用人單位必須是我國勞動法中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等」。

如果沒有籤訂勞動合同,如何證明?

一般沒有籤訂勞動合同的可以收集以下證據來證明:

(一) 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 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 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 考勤記錄。

(五) 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什麼是「勞務關係」?

勞務關係是指提供勞務一方在一定或不特定的期間內,接受僱主的指揮與安排,為其提供特定或不特定的勞務,僱傭人接受受僱人提供的勞務並按約定給付報酬的權利義務關係。

勞動關係就是勞務關係嗎?

勞動關係和勞務關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並不相同。

那它們有什麼區別,分別適用什麼法律?

(一) 主體類型不同

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二條規定,勞動關係的雙方主體具有特定性的,即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必然是勞動者。勞動者是指符合勞動年齡條件,具有勞動權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自然人,用人單位是指與勞動者建立起勞動關係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或民辦非企業。

而勞務關係的主體類型較多,其主體不具有特定性,可能是兩個平等主體,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可能是法人之間的關係,也可能是自然人之間的關係,還可能是法人與自然人之間的關係。此外,法律法規對勞務提供者主體資格的要求,不如對勞動關係主體要求那麼嚴格。

(二) 主體地位不同

在建立勞動關係之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地位不平等,不僅存在財產關係,還存在著領導與被領導的行政隸屬關係。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的成員,除提供勞動之外,還要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遵守其規章制度,從事用人單位分配的工作和服從用人單位的人事安排等。反映的是一種穩定、持續的生產資料、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相結合的關係;

而勞務關係中,雙方是平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係,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彼此之間只體現財產關係,不存在行政隸屬關係。且二者關係往往呈「臨時性、短期性、一次性」等特點。

(三) 當事人權利義務不同

在勞動關係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一般義務外,還存在附隨義務,如用人單位應當為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勞動風險由用人單位承擔,勞動者應當遵守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等。勞務關係中卻不存在這些附隨義務。

(四) 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外責任的區別,勞動關係中,勞動者作為用人單位一員,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因勞動者的過錯導致的法律責任由用人單位承擔。而勞務關係中,一般由提供勞務的一方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第二,相互責任的區別,在勞動關係中,若不履行、非法履行勞動合同,當事人不僅要承擔民事的責任,而且還要負行政的責任,如經濟補償金、賠償金、勞動行政部門給予用人單位罰款等行政處罰。勞務關係糾紛中,當事人之間違反勞務合同的約定,可能產生的責任一般是違約和侵權等民事責任,無行政責任。

(五) 國家幹預程度不同

勞動關係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導致用人單位欺凌勞動者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更好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法》以強制性法律規範規定了用人單位的各項義務,如各類保險金的繳納、最低工資、最高工時、保障勞動者的勞動安全與衛生等強制性義務;而勞務關係作為一種民事關係,以私法自治為原則,尊重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受國家幹預程度低。

因此,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等強制性規定外,當事人可以基於合同自由原則對合同條款充分協商,法律不予幹預。

(六) 糾紛解決途徑不同

因勞動關係發生的爭議,必須先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勞動仲裁是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未經仲裁不得訴訟勞動關係糾紛適用勞動仲裁前置程序。

根據《勞動法》第七十九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之規定,因勞動關係產生的糾紛,必須經過勞動仲裁程序,才可起訴至人民法院。

而勞務關係糾紛則無須經過勞動仲裁前置程序,可直接起訴至人民法院。

維護合法勞動權益最好做好以下三點:

1、依法籤訂勞動合同。依法籤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

2、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

3、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勞動者要及時通過公權力途徑(提起仲裁或是向法院起訴)來解決,切莫衝動意氣用事。

《勞動法》第七十七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來源:中人社傳媒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那些關於勞動法的小知識嗎?
    你知道那些關於勞動法的小知識嗎?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知道為什麼五一勞動節被定為法定休假日麼
  • 2019最新:這5類假期,放假標準已出,身為勞動者你應該知道
    工作勞動是勞動者的義務,但享受假期也是勞動者的權力,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的假期有休息日、法定節假日、年休假、探親假、婚喪假等五類假期。雖說這些假期是大家的合法假期,但事實上仍有許多單位沒有遵守法律規定給勞動者足夠的假日,而很多勞動者本人除了法定節假日外根本也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假,更不清楚這些假期的相關規定,不知道放假標準是怎樣的,以至於該享受的假期被減少。
  • 每位勞動者都應當知道的40個法律常識
    這些關於勞動者的法規,你都知道了嗎?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單位支付不低於300%工資報酬;連續工作1年以上,享帶薪年休假…勞動者必知權益40條:
  • 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
    成為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一個比較嚴重的法律問題和現實問題。維護正常的勞動用工法律秩序,指導勞動者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是我們勞動法律師服務平臺應盡的職責,今天我們針對勞動者休息權的法律保障制度進行宣講。
  • 五一勞動節,與你相關的法律小知識!
    普法小課堂那麼問題來了,工友們都想知道,五一勞動節老闆是否照常發工資?今天一心君來給大家普法啦!問:勞動節休假期間單位會給我們發工資嗎?答:會的,勞動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 「普法」勞動者必知的40個法律常識「一點資訊」
    這些關於勞動者的法規,你都知道了嗎?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法定休假日安排工作的,單位支付不低於300%工資報酬;連續工作1年以上,享帶薪年休假…勞動者必知權益40條: 如有法律問題需要我們的幫助
  • Offer籤了以後,公司和個人的這些法律責任你知道嗎?
    籤了Offer不去,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公司發了Offer反悔能賠償損失嗎?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入職前,都會採用發錄用通知函/入職邀請函(Offer)的方式。畢竟是籤了字的書面文件,對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分別意味著什麼呢?無論是勞動者還是用人單位,如果籤字後出現了反悔,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本期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錄用通知函,無論是法律理論界還是法院的判例中,都被認為是法律理論中的「要約」。對於企業來說,通知函到達候選人後便已生效,對企業產生法律約束力,不得隨意撤回。
  • 關於憲法的這些小知識,你知道嗎?
    關於憲法的這些小知識,你知道嗎?憲法和稅法的關係憲法是法源根本,是一切法律法規制定與產本的母體與立法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第五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稅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憲法有關稅收條款的具體化和延伸。
  • 自僱型勞動者受勞動法保護嗎
    自僱型勞動者受勞動法保護嗎  專家認為,針對「網際網路+」時代勞動方式、勞動關係出現的新變化,勞動法應及時修改   這些自僱型勞動者通常擁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擁有並且利用自己的生產資料或工具,個人自擔營業風險,各種社會保障主要靠自己購買。  自僱型勞動者其實並不是新生事物,他們是我國學界曾稱之為「弱勢群體」的一群人。
  • 「打工人」必備的法律知識,你了解嗎?
    「早安,打工人」、「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我們要悄悄打工,然後驚豔所有人」、「打工讓你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不拼爹不拼媽,我們打工人只拼命。」
  • 常見的12種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你知道多少?
    現實生活中,有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並沒有完全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對待勞動者,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然而因有的勞動者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識欠缺,甚至都不知道公司的一些行為侵犯了自己的權益。今天,小編匯總了一些常見的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供大家參考,並可依法維權。行為一:不籤訂或遲籤訂勞動合同。企業與員工應在用工前或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對於未在規定時限內訂立勞動合同的,需要按照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 【普法小貼士】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法律知識
    【普法小貼士】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法律知識 2020-04-29 0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可能遇到的這些勞動糾紛,你需要這個法律錦囊!
    答: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雙方要籤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同勞動者依法確立勞動關係,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的法律協議。按照法律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採取書面形式。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受國家法律保護,對訂立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也是處理勞動爭議的直接證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應按照勞動合同的規定享有權利,履行義務。
  • 用人單位侵害勞動者人身權益的法律責任
    專欄《勞動合同法》第61章 侵害勞動者人身權益的法律責任工廠【勞動合同法】第88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 開學季丨這些法律知識你和孩子都應該知道!
    鈴鈴鈴~久違的上課鈴聲終於響起♪開學季法律知識開講~這些法律知識你和孩子都應該知道!
  • 免費法律諮詢、協助申請法律援助,這些便利你知道嗎?
    免費法律諮詢、協助申請法律援助,這些便利你知道嗎? 「工作站配備政治可靠、業務精通、人員穩定的值班律師團,不限定事項範圍、不收取任何費用,為當事人提供免費法律諮詢和訴訟指導
  • 法律知識:企業對職工進行罰款有依據嗎?
    在廢止了國務院頒布的上述行政法規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兩部法律,即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在這兩部法律中,既沒有企業可以對職工進行罰款的條款,也沒有明令禁止企業對職工進行罰款的條款。那麼企業對職工進行罰款有依據嗎?筆者認為,罰款在性質上屬於一種行政處罰措施,其實施的對象應該是行政違法行為人,罰款是法律賦予行政機關的一項職權。
  • 勞動者不懂法,一裁二審再審都失敗,法律途徑用盡也不能想不開
    基層勞動者打官司不容易,沒錢沒時間耗不起,即使耗得起,經歷了一審二審再審甚至抗訴,全部都失敗了。一少部分,確實是因為有些勞動者的法律訴求於法無據,更多的則是相關證據沒有準備齊全,或者對方偽造了某些證據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歸根結底,還是勞動者不懂法,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 法律錦囊:勞動者自動離職的認定與處理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作為一種雙方行為,無論是勞動者首先提出解除還是用人單位首先提出解除,只要對方同意達成一致意見,均可解除勞動合同。因此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首要條件就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合意,而勞動者自動離職與用人單位按自動離職處理均不屬雙方合意解除。 因此,自動離職並不必然產生法律效果。
  • 勞動者辭職,單位不同意怎麼辦?用這些方法試試!
    法律知識要點:年底是勞動糾紛的高發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多員工想正好辭職提前回老家,但是單位找各種理由不同意員工辭職,如果員工強行離職吧,剩餘工資還在單位手裡握著,又有所顧忌。總而言之單位不同意的,勞動者就是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