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房子都是一個家
每一個家都是一處風景
欽州的樓市發展就像它的地形一樣,多元化的發展之下沒有一項強項。欽州地形有山有海,有平原有湖泊。在山海湖泊中,山地面積最大,也開發了十萬大山,八寨溝等風景區。說有海,有但沿海面積小,就一個小灣溝,想打造海洋旅遊資源不理想。剩下就是湖泊田地,大面積的小丘田地,所以欽州的農業果業也發展的不錯。
追求多元化的發展,主動欽州沒有任何一項長處。在房子的開發過程中,它們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大多數樓盤是想往海景方面做文章,但是遠海區域小,且離主城區遠。很多本地人根本不想去那麼遠的地方住,而那批北方客在對比完欽州、北海、防城港後,紛紛選擇北海防城港的房子過冬。
根據安居客資料;欽州的新房均價是,5043元/平;二手房均價是,4507元/平。
具體各區縣如下:
(新房)欽南區,5317元/平;欽北區,4498元/平;靈山縣,4680元/平;浦北縣,3900元/平。
(二手)欽南區,4517元/平;欽北區,4500元/平;靈山縣,4504元/平;浦北縣,3800元/平。
均價五千就是欽州的常態,且均衡。沒有過高樓盤,相反,三字頭的樓盤倒是經常能開到,比如3980元/平 或3999元/平的特價房經常有。
任何一個城市,總會有一兩個網紅盤或者高價盤來吸引人,在欽州找不到,最好的就是白石湖附近或欽州港附近的,價格是7000元。而且這樣的高樓盤還很少,相比旁邊的兄貴北海,人均均價都過七千了。當然不是越高越好,平衡的房價才是利好購房者。說的就是這個現象,沒有任何炒作的題材,這個就是欽州樓市的縮影。
欽州的人口其實不少,2019的戶籍人口是,417萬,但是有個關鍵點,它的城鎮人口才80萬,按照這個比例,它的城鎮化還有很大空間進步,也就是完全不缺剛需。難道這群人不需要買房?
經濟方面,2019年的GDP 是1356億元。那麼,人均是3.2萬。低,算是廣西的平均水平。
很多人喜歡拿欽州與北海防城港比,就單單經濟方面,欽州的1356億是第一,北海1300億,防城港700億。但是一人均就尷尬,北海才170萬人口,防城港更少,90幾萬。防城港的人均收入是廣西區內第一,北海第二。一個靈山縣(168萬)人口就相當於一個北海,而一個浦北縣(95萬)的人口就相當於一個防城港。買房是個人的事情,按經濟總量計算還是人均收入計算,再明白不過。
欽州的剛需主要是靈山浦北,這兩個人口大縣城,如果他們的購房者全部都南下欽南,欽北,房價或許會再上一點,至少不是跌跌不停。欽州的房價已經緩緩下跌一年時間,不過基本是底部價,緩跌的幅度不大。
但是靈浦人不下來,由於靠近首府南寧,有錢買房的很多選擇一步到位,直接北上徵戰南寧。沒有錢的則按兵不動,在鄉下住自己的自建房。
靈山、浦北兩地的樓市十分低迷。12月份在售樓盤,加起來不到十個,尤其是浦北全網數據只有3個樓盤在售,售價是3900元。
欽州樓市最旺的區域就是欽南區,成交佔整個欽州的一半以上。打著白石湖商務區,靠著遠海中馬產業園區,以及北部灣經濟圈,這裡的樓盤開發最多。
欽州這些年也在努力發展,撒網式的發展,一方面想發展工業,大型出口工業,一方面想發展鄉村經濟,一方面又發展旅遊業,尤其海洋風光旅遊。從結果上看,工農業比旅遊業出色。旅遊資源與遊客被防城港與北海牢牢掌握,很多人去欽州三娘灣玩過了,就不會再去第二次,比起北海銀灘,防城港白浪灘差太遠。
購房客也想買欽州的海景房,但是離海邊太遠,一個非常大的尷尬是,沿海城市不臨海,海景房看不到海景。那麼,誰願意去花高價買這樣的房子呢?當然有少數樓盤靠近海邊,但它又離城區很遠。上班出行都不方便。這個就是本地人不願意買欽州,外地人也不願意買欽州的原因。
綜上,欽州樓市低迷,價格很難上漲。有錢人選擇南寧,想看海的人選擇北海防城港。欽州的樓市沒有特色。未來大概率是下跌,不具有投資價值。
不過,欽州的非海洋旅遊資源很豐富,欽北靈山很多鄉村很美麗,林業果業種植的很多。在廣西,欽州的盆景果苗等作物很龐大很 出名。去過梨花谷,很漂亮。然後靈山荔枝很美味。這個也許是當地人喜歡在鄉鎮鄉村發展而不願意進行城鎮化的部分原因吧。
最後,如果要買房,你會選擇在欽州?在北海?還是南寧?
另外,欽州豬腳粉好吃麼?
關於欽州樓市,你們是什麼看法?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