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客出品的昆廷布萊克3-6歲表達能力提升繪本裡,有一本反義詞專刊叫做《大的小的好的壞的小親親》,這本書裡講了一個叫「小親親」的男孩子時而乖巧時而頑皮、時而聽話時而淘氣、時而安靜時而鬧騰的樣子。家長朋友們一定深有感觸,每一個孩子都並非一成不變,每天如一,時刻都是相同的狀態。
在做家長的心理諮詢過程中,總有朋友無奈地問:「老師,孩子為什麼狗一下貓一下的呢?他們要是一直聽話,乖乖的樣子,該有多好啊!」
是啊,家長總是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然而,我會笑問:「難道,我們是生了一個小神仙嗎?」
沒有人能夠持續一個狀態中,因為能量在循環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有沒有集中精力做了一段時間事情,感覺有些疲勞,這時你的上級說:「大家辛苦了,咱們喝杯咖啡再做事吧。」然後同事們站起來放鬆一下,喝杯茶、聊幾句天,再努力做事,是不是感覺這個流程比較舒服?
假如上級說:「不許休息,你要繼續做下面的事情」,你內心的動力還會持續下去嗎?是這樣的,你肯定心裡有不滿的情緒,無法專注地做好接下來的事情了。
我們經常會用短時間的休憩來緩解做事帶來的疲勞感,這就是我們能量循環的正常運轉了。
而做不同的事情,是孩子身體裡面能量循環流動的一個呈現方式。
從能量學的角度看,任何個體做事都需要經過平靜、準備、行動、互動、整合五個階段
告訴孩子他有多長時間可以用來做作業或遊戲,孩子的掌控感就會很好,如果再給他一些自主性,他的能量循環就會更流暢。
有計劃、有想法地做一件事情時,個體的身心會為之做好充分準備。從按兵不動到心有計劃、身體的動作企劃,是前期的兩個階段要完成的。
準備好了再全身心配合去做這件事情,行動過程中是把前面兩個階段積蓄的能量循序漸進的釋放出來,發揮能動性,完成行動目標。
此後,與環境的互動階段,緩解上一個環節帶來的壓力,得到更多支持。
最後進行一個整合,或自我安慰、或總結經驗,身心放鬆下來,進入到平靜期,即下一個能量循環。
互動階段的重要性
9點半做完作業的小鳥同學,找我撒了一會兒嬌,喝了杯熱水,吃的幾口零食,才心甘情願地去洗漱、睡覺了。
折騰這一會兒就半個多小時,我一邊陪著他一邊看表,心裡頭想著行動環節(做作業)之後的互動和整合兩個階段所用時間,大概各用20分鐘的樣子。
做作業是第3個階段,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能量循環中決定結果的階段,然而比行動更加重要的,卻是互動與整合這兩部分。
拿我們成年人來說吧,通常在完成一件工作之後,我們都會收到來自上級和同事的評價,以及自身對工作成果的認知評價。
這個評價,既是對工作過程的認同,又是對工作價值的評定。由於是個體自身努力的成果,所以又對其心理狀態產生影響。成果本身客觀的影響,以及來自周圍人不同看法的影響。
當孩子完成作業,他內心對於自己拿到的這個「完成」和作業的質量有一個評價,所以小鳥同學近來常常滿足地說:「真享受認真完成作業的感覺!」
此時家長說:「你把作業寫完了,寫的對嗎?不要明天老師一檢查又滿是錯題!」孩子的內心就會有委屈,因為他很用心,自己覺得很努力在學習。被打擊、猜疑、否定,會影響孩子能量的流暢運轉,他們的情緒狀態會阻滯在這個互動階段,所以有些孩子非常需要被肯定和鼓勵,原因在於成長中總有互動階段的缺失。
如果家長這樣說:「呀,看到你這麼認真的完成作業,願意把作業寫好,媽媽真為你開心。」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有價值,他的能量運轉流暢起來,順利地進入整合階段。
所以在互動階段,當孩子完成一個行動時,家長要給到的是鼓勵,少給一些打擊。
在整合階段,不同的行為結果和互動結果,帶來不一樣的整合效果。
整合的過程涵納前面4個階段的能量運轉,當孩子得到足夠的休憩、做好充分準備、進入一個行動過程、得到積極的評價,他的能量經歷了充電又釋放的過程,體驗了行動的高峰,得到外界的支持。
進入整合階段以後,孩子們通常會做一些看上去很無聊的事情,比如小破壞、搞怪、惡作劇一下等等。或者他們需要彌補互動階段的被關注需求,或者他們自身的能量在更新,所以看上去很無聊。
家長們總感覺孩子一會兒聽話一會兒不聽話,原因就在這裡。
孩子能量更新的過程中呈出的一些行為需要被允許,家長給孩子確立規則有要有效,同時給孩子更多自主,不涉及底線問題少嘮叨。
支持孩子能量更新整合,是對本次能量循環的正向反饋,也是做好下面一件事情的必備條件。
平靜與準備的階段要給以支持
家長們通常只給孩子行動、互動的過程,有時候孩子的整合階段也被看到,但不允許孩子有平靜和準備期。
請家長們注意保護孩子的休息時間、給他們充足的準備時間和空間。從心理學角度看,能量循環過程如果是完整的,孩子的身心更加健康,行動力更好。所以,得到支持的孩子,能量循環更加流暢,他們做事的動力更強。
行動過程中,孩子很怕被打擊
當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他們的能量集中在此時當下,有的孩子一邊念叨一邊寫作業,有些孩子一邊搖頭晃腦一邊寫作業,有的孩子一邊踢踹凳子一邊寫作業,這些都是孩子能量流暢釋放的需要。
家長即要規範孩子的行為,又要給到孩子支持感覺,耐心地陪伴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要理解和積極溝通。
對於孩子不能安坐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方式,需要採取相應的發展評估、情商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等給以提升,絕不是在做事的時候否定、打擊、強行糾正。
保證孩子能量流暢運轉,是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所以我們要抓住重點,把握孩子能量更新的時機。所以我們來看《大的小的好的壞的小親親》這本書,看到孩子的能量總在流轉,會有更多的掌控感。
學習能量學的知識,了解孩子每個行為發生的意義,是保護孩子身心健康的做法。讓我們在生活中發現更多場景中孩子能量循環的秘密,陪伴他們順利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