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也需防震 成都博物館曬出"黑科技"

2020-12-25 中國青年網

博物館文物也需防震,成都博物館曬出「黑科技」 。(圖片由成都市博物館提供)

  人民網成都5月12日電 (朱虹)又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紀念日。據了解,2008年,因防震準備不充分,四川一些館藏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成都博物館在新館建設時,把防震作為了重中之重,進行了周密的科技「武裝」,用上了逆天的「防震黑科技」。

  彈力十足 橡膠圈上的博物館

  成都博物館曬出一個像輪胎的東西,叫做「隔震橡膠支座」。大家對橡膠應該並不陌生,橡膠的彈性,可以有效地減緩震動。利用這個特性,成都博物館在整體建築的下面測算出了300多個點位,全部放置了橡膠支座,而每個支座又分很多層,像千層餅似的疊起來。這樣就在上層建築與基礎建築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隔震層。

  據悉,成都博物館的建築主體是鋼+混凝土的結構,使用了大量的鋼材,整體十分堅固。可以想像一下,博物館就像一個沉重的大盒子,被小心地放置在鋪墊了橡膠墊的底座上,如果力量足夠,這個大盒子甚至可以整個兒被拿起來。館舍、橡膠圈、基底,三者之間並非一體,這樣一來,地下的震動對上面建築的影響就大大減弱了。

  記者了解到,這是當前一種經過了強地震考驗的新型結構體系,由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設計完成,考慮到四川地區的地震隱患,成都博物館的設防烈度比一般的七度有所提高,達到了八度。即使再發生大地震,也能保證建築本體及內部文物的安全。而且這套體系,也是成功經過了「實踐」的。就在去年6月27日,成都博物館新館剛剛試運營,距離成都只有百來公裡的綿陽發生4.6級地震,當時成都有輕微震感,而據成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回憶,他們是看到新聞才知道發生地震的,在館裡並無感覺。

  量身定製 全系統技術為文物護航

  據悉,2016年,成都博物館在文物防震關鍵技術上做了創新。由於博物館每個展廳裡的文物種類繁多,各不相同,有些沉重不穩,有些脆弱又纖細,並且還有大量的瓷器陶器,稍有不慎就會有損傷。為此,成都博物館特別為這些文物分別加裝了專屬的底座防震臺。這個防震臺是由製造動車的中國中車集團打造,採用的是應用於高鐵的緩衝技術,可以有效保證文物的穩固。

  不僅如此,在文物防震的工作中,成都博物館還首次制定出95%保證率的文物本體防震滑移、傾覆、材料強度等安全設計指標體系,並且針對不同展櫃及文物類型,配備了多元化防震設備產品,如獨立櫃防震臺、通櫃隔震臺、密集櫃防震地板等,形成「震源+館舍+展陳(櫃)+文物」全系統防震安全個性化設計。如今,館內有近百件珍貴文物已經或將擁有自己專屬的防震裝置。

  親眼可見 美觀和安全兼顧

  據館方介紹,在布展前,文保科技人員就詳細列出了館藏文物中對震動特別敏感的文物,如陶俑、瓷器等,對其所在的點位一一進行震動模擬分析,再分別量身定製防震方案,研究開發了不同的防震裝置。

  比如,巍然佇立在成都博物館二樓展廳的兩座東漢石碑——「裴君碑」和「李君碑」,碑體均超過3米高,加起來超過8噸重,氣勢撼人,能清楚看到上面的漢隸銘文「巍巍大漢」與「列備五都」字樣。之所以能有這樣完美的展示效果,得益於布展團隊基於文物三維模型的科學計算。

  據了解,高度在兩米以上的石碑,地震時碑帽為相對薄弱環節。文保科技人員先用三維掃描儀對漢碑進行掃描建模,再利用獲得的三維模型,採用先進的三維列印技術,以1:1的比例真色彩列印出輕質材料的碑帽,碑帽原件則被放置於文物庫房保存。

  為讓沉重的漢碑豎立起來,不能在碑身安置支撐鋼材遮擋觀眾視線,文保人員利用之前建立的三維模型,在計算機上反覆研究,確認了將碑身嵌入底座行得通,接著又經過多次的模擬科學運算,計算出最合適的底座高度是22釐米左右。這才將沒有輔助結構支撐的兩座漢碑穩穩豎立起來,把完整的形貌展示給觀眾。

相關焦點

  • 全系統防震撐起文物保護傘
    在國際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基於「震源+展櫃+文物」的安全設計方法,將防震裝置作為與展櫃配套的定型產品進行開發應用,但由於忽視了館舍自身的地震放大作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為最大限度保證建築及展櫃的抗震效果,成都博物館基於橡膠減緩震動的特性,在整體建築的下方測算出300多個點位,全部放置了「隔震橡膠支座」。每個支座分為很多層,層層摺疊起來,就形成了良好的建築隔震層。
  • 地震不期而至 博物館有哪些防震絕招
    吸取慘痛教訓後,許多博物館亡羊補牢,在防震上下足功夫,由此逐漸形成了一套立體式、全方位的防震招數,這些都值得藏家借鑑學習。   線拴固定法   地震中,文物出現滑動、翻倒,甚至從展櫃中飛出的情況屢見不鮮,由此博物館在展示文物的同時,還要儘可能地固定文物,避免其移位。   目前世界上博物館在固定文物上常用到「線拴固定法」。
  • 60%博物館身處地震帶 中航規劃建成文物保護系統
    「本來成都博物館新館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建築,地下有地鐵貫通,原先沒有被提到日程的博物館及文物防震反而成了博物館安全與否的當務之急。國家文物局和地方文化廳對設計單位提出了困惑,「為什麼地震後,依據我國抗震規範建造的房子往往沒有問題,文物卻都損壞了呢?」  為了尋覓這個答案,團隊開始了大量走訪研究。他們發現:我國60%以上博物館處在強震多發地震帶上。
  • 文物如何防震? - 四川省地震局
    文物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歷次大地震都有文物損毀記錄。隨著現代減隔震技術的發展,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等先後提出將減隔震技術應用於文物的防震保護。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國內開始重視對文物的防震保護工作,以故宮博物院為首的文博界普遍採用了以「卡、栓、粘、側支」等傳統手段為主的保護措施;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發生,大量震害事實表明傳統的保護措施並不能確保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我國的文物防震問題再次引起了管理階層和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我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對文物造成了巨大損害。
  • 博物館擺放文物的展架中暗藏著什麼神器!
    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從展櫥內取出需要更換的文物……彼時,我的腦海裡立刻閃現出關於「博物館更換展覽文物」的各種規定(中國)。暗自數了一下,場內共有四名工作人員,符合規定中的「更換文物必須三名以上相關人員到場」的規定(^_^)。上圖中是從展櫥內撤出的部分展架。
  • 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該怎麼讓文物「出圈」?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不論是新穎創意的陳展方式,還是文物的數位化呈現,博物館近年一直在不斷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其中,博物館IP文創產品更是呈現大爆發的趨勢。12月6日,「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正式啟動。
  • 「中科館大講堂」《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
    【中科館大講堂】《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時間:2020年12月12日(周六)10:00-11:30地點:>中國科技館二層多功能廳(乘東門口扶梯上二樓)題目:《京杭運河沿線博物館文物裡的科技》嘉賓:張鵬(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耳朵裡的博物館創始人)
  • 安陽博物館: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有深意,文創有新意,當文物遇上文創產品,蘊含無限創意,沉睡千年的文物一下子「活」了起來。之後幾年,安陽博物館先後自主開發了以館藏文物青銅觥和白陶罍為創意的特色茶具;聯合滑縣特教學校以館藏青銅器、書畫、瓷器等文物為素材製作出特殊工藝特色和本館特色相結合的烙畫手工藝品;依託「流過往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開發製作了茶巾和紀念明信片;根據館藏木版年畫設計印製的木版張貼畫、明信片;自主設計製作的十二生肖剪紙明信片等。
  • 2014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解讀及開設課程
    現代的博物館學一般都和考古學專業或歷史學專業設置在一起。博物館是保藏並展出有關歷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物資料或標本的一種文化機構,可以對人們進行教育和宣傳。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包括社會調查、業務實習等,一般安排1-2個月。
  • 國家一級博物館上新!成都兩家博物館榜上有名
    記者今(21)日從中國博物館協會微信公眾號獲悉,在本次全國博物館級別評定工作中,成都市多家博物館獲得提升:成都博物館和四川省建川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成博直接獲評一級,建川二級升一級),崇州天演博物館、成都市成華區拾野自然博物館、成都許燎源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
  • 博物館日|滿載而歸!成都博物館喜獲2019四川省博物館「十大」評選...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的展覽「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榮獲本次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展覽集合了8大文博機構的145件(組)珍貴展品,其中也包括了成都博物館的25件精品文物,在古老的義大利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交流與互鑑。而同樣來自四川的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則獲得了「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獎。
  • 「虛擬博物館」放大文物教育功能
    從一定程度上說,借著近年來的博物館熱,虛擬博物館的推出也會帶給人們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VR、MR、AR智能導覽、LED多媒體視訊展播、虛擬展覽等現代科技的應用,豐富了文物的展覽方式,讓文物「活」起來,會吸引更多人走進虛擬博物館。  虛擬博物館既要重形式,更要重內涵。
  • 130件古蜀文物與義大利的博物館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本展覽以四川古代文明中的精品文物為依託,以考古發掘圖文知識為補充,穿插數位化展示、實錄視頻、音效等輔助手段,為國外觀眾全方位、立體地了解四川古代文明發展歷程、獨特文化面貌創造條件。本次展覽中的部分文物曾於大英博物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等世界頂級博物館展出。
  • 文物與博物館碩士
    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一、為適應我國現代文物與博物館事業發展對文物與博物館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文物與博物館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文物與博物館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文物與博物館人才培養質量,特設置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專業學位。
  • 惠州博物館在線虛擬展廳建成投用 「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國際博物館日」市博物館在線虛擬展廳建成投用 「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市博物館館長羅國雄表示,為滿足市民對博物館文化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市博物館近兩年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和服務方式,同時探索利用「科技+」「網際網路+」等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實現市民與博物館的「零距離」接觸。
  • 想「rua」一下文物嗎?博物館展櫃給你機會~
    猶豫片刻,他們將手指伸向了畫面…… 身為博物館展覽愛好者,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煩惱?面對一件精美絕倫的文物,你能做的好像只有在展櫃前踱步。當你忍不住想伸手去直接感受歷史的溫度時,碰到的卻是冷冰冰的玻璃,心中燃起的求知慾在剎那間便消耗殆盡……
  • 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那麼,作為一個專業,文物與博物館學是什麼樣的,就業前景如何呢?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於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60餘家博物館有話說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如何講好文物故事,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一直是博物館在持續思考的問題。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
  • 遊記:成都博物館填補了漢代的文獻資料
    成都博物館是成都市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博物館,已有五十餘年的歷史。1958年,成都市地誌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成立;1974年,成都市文物管理處建立;1982年,成都市整合相關文物管理機構組建成都市博物館,館址在成都市東風路大慈寺,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成都博物館新館奠基;2016年6月,成都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開放。
  • 來設計你的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即將啟幕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無論你想用創意設計致敬歷史,還是想讓文物「活起來」賦能生活,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都能滿足你的設計「腦洞」。12月6日,由成都博物館主辦、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這禮是成都——2020成都博物館文創設計大賽」將正式啟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