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物也需防震,成都博物館曬出「黑科技」 。(圖片由成都市博物館提供)
人民網成都5月12日電 (朱虹)又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紀念日。據了解,2008年,因防震準備不充分,四川一些館藏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成都博物館在新館建設時,把防震作為了重中之重,進行了周密的科技「武裝」,用上了逆天的「防震黑科技」。
彈力十足 橡膠圈上的博物館
成都博物館曬出一個像輪胎的東西,叫做「隔震橡膠支座」。大家對橡膠應該並不陌生,橡膠的彈性,可以有效地減緩震動。利用這個特性,成都博物館在整體建築的下面測算出了300多個點位,全部放置了橡膠支座,而每個支座又分很多層,像千層餅似的疊起來。這樣就在上層建築與基礎建築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隔震層。
據悉,成都博物館的建築主體是鋼+混凝土的結構,使用了大量的鋼材,整體十分堅固。可以想像一下,博物館就像一個沉重的大盒子,被小心地放置在鋪墊了橡膠墊的底座上,如果力量足夠,這個大盒子甚至可以整個兒被拿起來。館舍、橡膠圈、基底,三者之間並非一體,這樣一來,地下的震動對上面建築的影響就大大減弱了。
記者了解到,這是當前一種經過了強地震考驗的新型結構體系,由中國航空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設計完成,考慮到四川地區的地震隱患,成都博物館的設防烈度比一般的七度有所提高,達到了八度。即使再發生大地震,也能保證建築本體及內部文物的安全。而且這套體系,也是成功經過了「實踐」的。就在去年6月27日,成都博物館新館剛剛試運營,距離成都只有百來公裡的綿陽發生4.6級地震,當時成都有輕微震感,而據成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回憶,他們是看到新聞才知道發生地震的,在館裡並無感覺。
量身定製 全系統技術為文物護航
據悉,2016年,成都博物館在文物防震關鍵技術上做了創新。由於博物館每個展廳裡的文物種類繁多,各不相同,有些沉重不穩,有些脆弱又纖細,並且還有大量的瓷器陶器,稍有不慎就會有損傷。為此,成都博物館特別為這些文物分別加裝了專屬的底座防震臺。這個防震臺是由製造動車的中國中車集團打造,採用的是應用於高鐵的緩衝技術,可以有效保證文物的穩固。
不僅如此,在文物防震的工作中,成都博物館還首次制定出95%保證率的文物本體防震滑移、傾覆、材料強度等安全設計指標體系,並且針對不同展櫃及文物類型,配備了多元化防震設備產品,如獨立櫃防震臺、通櫃隔震臺、密集櫃防震地板等,形成「震源+館舍+展陳(櫃)+文物」全系統防震安全個性化設計。如今,館內有近百件珍貴文物已經或將擁有自己專屬的防震裝置。
親眼可見 美觀和安全兼顧
據館方介紹,在布展前,文保科技人員就詳細列出了館藏文物中對震動特別敏感的文物,如陶俑、瓷器等,對其所在的點位一一進行震動模擬分析,再分別量身定製防震方案,研究開發了不同的防震裝置。
比如,巍然佇立在成都博物館二樓展廳的兩座東漢石碑——「裴君碑」和「李君碑」,碑體均超過3米高,加起來超過8噸重,氣勢撼人,能清楚看到上面的漢隸銘文「巍巍大漢」與「列備五都」字樣。之所以能有這樣完美的展示效果,得益於布展團隊基於文物三維模型的科學計算。
據了解,高度在兩米以上的石碑,地震時碑帽為相對薄弱環節。文保科技人員先用三維掃描儀對漢碑進行掃描建模,再利用獲得的三維模型,採用先進的三維列印技術,以1:1的比例真色彩列印出輕質材料的碑帽,碑帽原件則被放置於文物庫房保存。
為讓沉重的漢碑豎立起來,不能在碑身安置支撐鋼材遮擋觀眾視線,文保人員利用之前建立的三維模型,在計算機上反覆研究,確認了將碑身嵌入底座行得通,接著又經過多次的模擬科學運算,計算出最合適的底座高度是22釐米左右。這才將沒有輔助結構支撐的兩座漢碑穩穩豎立起來,把完整的形貌展示給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