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駐村扶貧,已經讓張俊這個城裡人完全融入了大後山。他熱愛這片土地,想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辦幾件實事兒,而這裡的鄉親也認可他,把他看作村裡的一員。
2014年年初,張俊從市金融辦來到固陽縣下溼壕鎮電報局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紮根大後山的7年時間裡,他留下一串串數據:打機電套井3眼、開發水澆地3500畝、全村31戶52人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
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若干個鮮活的故事。
產業發展為扶貧注入活力
駐村扶貧以來,張俊發現村裡生活的常住村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沒有能力再經營土地。面對這樣的難題,張俊打定主意在村裡推動土地流轉,「土地流轉不僅可以讓村民多一份收入,而且更有利於村裡長遠的規劃和發展。」
而事實上,村民也確實嘗到了土地流轉的甜頭。每畝水澆地每年的流轉費從2015年的180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60元,村民僅水澆地流轉收入就可以每人每年達到1800元左右。不僅如此,土地集中經營,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在夏末秋初形成了或黃或白的花海,吸引了無數的遊客、驢友和攝影愛好者,成為遠近聞名的田園觀光旅遊區,從而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土特產品銷售和農家樂。
也正是看準了土特產的商機,從2018年開始,張俊委託固陽縣晶垚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為電報局村28戶貧困戶每戶託管養殖大紅公雞100隻,並與幫扶單位和工、農、中、建、交等銀行籤訂每隻公雞100元的保底認購協議。當年底全部按照認購協議銷售,貧困戶每戶實現3000元的收益。
電報局村多數村小組地處山區,坡草種類豐富,非常適宜羊養殖。為了進一步增加村民養殖效益,張俊積極爭取固陽縣政府羊品改良優惠政策,極大提升了村民的養羊收益。純種澳洲白羊的誕生,一方面使養殖戶的效益當即見效,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其他村民、特別是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發展信心,使他們都有意願購置基礎母羊,進行胚胎移植改良,從而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村集體經濟實現「零」突破
冬日裡,一排排藍瑩瑩的光伏發電板讓電報局村顯得格外與眾不同。1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是電報局村駐村工作隊發展光伏扶貧,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小而精」項目。
這個項目也在2018年實現售電收益2萬元,使電報局村實現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2019年,光伏電站的收益芝麻開花節節高,達到了10萬元,為31戶貧困戶每戶分配收益1500元。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2020年4月份,張俊爭取扶貧專項資金110萬元,落地絨山羊養殖項目,養殖絨山羊340隻,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壯大。
如今,兩項村集體經濟項目收益即可保證為每戶貧困戶每年實現收益3000元,為鞏固脫貧成果,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鄉村振興揚帆起航
在張俊看來,整合推進各類產業發展,帶動全體村民不斷增加收入,不斷提高文化素養是實現美麗鄉村和奔小康目標的關鍵所在。按照這樣的思路,張俊一直都在琢磨著打造一張鄉村振興的名片。
電報局大英圖村區位優勢明顯,村落「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景觀優美。尤其是村裡的窯洞更是獨具特色,多為靠崖式土打窯,依山而建,而且上下共有五排,窯洞數量約有30多套,土建輪廓基本完好。2019年6月初,大英圖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12月,電報局村列入國家森林鄉村名錄。
依託得天獨厚的立地優勢,張俊開始在大英圖村實施文化旅遊小鎮建設工程。大英圖小河流域清潔治理,挖掘大英圖村抗戰期間紅色愛國事跡,探幽元、明、清期間少數民族兄弟在此的生活蹤跡,修復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古老窯洞民宿……一項項工作的開展使大英圖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集窯洞民宿、古蹟探幽、愛國主義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小鎮呼之欲出。
2020年12月,張俊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他說:「很榮幸地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這個榮譽不光屬於我,更屬於千千萬萬個奮戰在一線的扶貧幹部。我們要把這種榮譽轉化為動能,在2021年更好地投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中。」
(包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趙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