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香酥雞、臭豆腐、奶茶……提起臺灣夜市,率先跳入腦海的是夏日夜晚的長巷,兩側被攤位佔滿,人們三五成群在不同攤位停留,手裡握著剛出鍋的炸物,整條街道熱熱鬧鬧。事實上,臺灣夜市並非只有美食,玉石、裝飾品、服飾等各類商販都匯聚在夜市中。
夜市滿足了人們夜晚休閒消費的需求,但是也很容易造成城市管理難題,因此臺灣地區早早便開始了規範管理夜市的探索工作。有
報導
稱臺北市政府認為攤販「是城市的一部分,容許它們的存在,但不放任自流,而是劃定區域、攤位、經營範圍,予以保護和管理。」
從1984年起,只有低收入群體和殘障人士才有資格申請臺灣攤販的營業許可證。2003年前後,臺灣「商業司」曾將營銷夜市作為
施政重點
之一,通過輔導傳統攤販成立自治會的方式嘗試對夜市進行統一管理。由此,一些家族傳承的攤販得以在臺灣街頭持續從事小吃行業,並受到有序管理。
在臺灣地區的所有城市中,臺北一直扮演著城市發展的先行者角色,夜市整改方面也不例外。從結果來看,臺北對夜市發展的支持起到了保護城市非正規經濟生存空間的作用,緩解了大都市城市化進程中非正式就業人口的就業難題。
在城鎮化的快速進程中,大陸的大型城市也面臨著類似的處境。在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無法相互匹配時,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轉移至城市,但城市無法為大量湧入的移民提供與其技能相匹配的充足的正式就業崗位,而非正規經濟創造的靈活就業崗位在此時便成為了替代性就業的探索。
2014年11月,商販在臺北士林夜市售賣炸物。IC Photo 圖
夜市作為非正規經濟的在地價值
夜市可以被看作是在夜間共同出攤的流動攤販經濟,是聚集型非正規經濟中的一種類型。中山大學黃耿志等學者曾於去年以廣州為例對中國大城市非正規公共空間治理問題進行了
研究
。按照現代城市功能分區理論,現代城市每一種社會活動都應該有對應的空間,但攤販的流動性較強,城市中沒有合適的空間供其經營。這種「錯位」造成的不可控性和不可見性為城市管理創造了治理難題。
但是臺灣夜市在經歷整治之後,依然存活在臺北的各個角落,甚至發展成為了旅遊特色。例如擁有110年歷史的臺北
南門市場
,在二戰後因為物美價廉、匯集各地小吃而成為了市民日常消費的重要集市,因此得到了市政府的積極支持。後來,南門市場分別在1982年、2012年和2019年歇業整修,但每次均保留了樓宇中市場所在的一樓和地下空間,待竣工後將攤販召回繼續經營。整修期間,攤販被政府安置在固定街道的臨時大棚開展經營活動。
華中科技大學學者閆冰倩
認為
,夜市的在地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對空間的有機「再營造」功能。以臺北南機場社區夜市為例,夜市的存在使得曾經12m寬的可供通行道路縮小到了5m,道路的交通功能被極大地削弱,夜市出攤後車輛幾乎無法通行。但是,夜市攤販對公共空間的侵佔反而促成了公共空間功能的「再創」,可供居民停留的消費空間增加了,大大增添了街道活力。
人們在社區的通行路徑在夜市出現後明顯複雜化,街道活力提升。圖片來自研究者論文
此外,攤販的經營完成了夜市街公共空間功能的分時轉換。南機場夜市從早到晚均有攤販營業,早市從早上6點至下午4點半,夜市從下午4點半至凌晨一點。根據日間夜間服務對象需求的不同,不同類的商販在日間和夜間在此處經營,而且在臨近換市時,日間攤主也會有計劃性地提前做好收攤準備,為夜市攤販留出準備工作所需的時間。
最後,因為攤販經營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對自己經營範圍「微空間」的改造也讓街道公共空間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2013年1月,臺北士林夜市的人流。IC Photo 圖
夜市:非正規經濟可以「正規化」經營
黃耿志等學者提出,取締往往是對於此類非正規空間最簡單的整治措施,通過消除流動攤販來維持城市空間的秩序,但是這種方法容易導致衝突事件的發生,並非上策。
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則是以正規經濟的運營模式管理非正規經濟,例如要求流動攤販轉移至固定位置開展經營活動,抑或是允許攤販定時定點經營。當攤販活動被固定化,城市管理者便可以使用正規經濟的管理制度對攤販進行管理,包括身份登記、合同籤訂、租金繳納、食品安全和衛生管理與監督等。
但是從後現代主義視角看來,以上兩種整治方式掉入了「正規本位主義(formalomorphism)」的陷阱,簡單地套用正規經濟的管理模式沒有充分考慮非正規經濟的特性和運作規律,忽視了非正規性自身的優勢,例如靈活性和低成本對於靈活就業群體的必要性。
如何在監管中保持夜市街的活力?為了解臺北夜市在規劃和監管方面的經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副教授湯壽旎。湯壽旎長期關注夜市經營,並曾隨千葉大學研究團隊於2011-2014年對臺北夜市的分布、規模和監管模式進行了持續調研。
澎湃新聞
:根據您的調研,臺北市政府是如何引導夜市的規範經營的?
湯壽旎
:臺北夜市的經營場地有些在公園廣場,也有的是在晚上佔道經營。根據經營內容,不同類型的夜市會有不同的形態,專門售賣玉石的夜市空間是街道上搭造的大棚,餐飲類夜市則是巷道裡擺攤,攤位多以平行豎列的形態分布。
臺北市雖然外來人員比較多,有觀光客和臺灣其他地方來臺北工作的人,但是常駐人口不到300萬,整體規模不大,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好管理。臺北夜市的固定消費群體主要是當地居民,攤販的更換頻率較低,雖然有些夜市服務的客群以觀光客為主,但是整體的消費都比較平價親民。因為我們無法獲得店鋪具體的營業額數字,所以沒法估計夜市的具體規模。不過,在調研和訪談中我們能感受到,室內夜市沒有室外的受歡迎,因為室外的氛圍可以鼓勵更多衝動型消費。
我們還了解到,臺北所有夜市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政府的官方旅遊網站下面會列出臺北自治會,細化到每家店鋪的負責人,管理模式非常規範。自治會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日本的模式,在臺北夜市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澎湃新聞
:夜市的自治會組成是怎樣的?具體負責夜市中的哪些工作?
湯壽旎
:臺灣的自治會在社區和小區擔負了大量維持基本秩序的工作,這個組織不是政府機構,但是接受政府監管。參與臺北夜市自治會的成員一般是該街道的產權所有者和經營者,是對夜市建設很關心的群體。夜市的自治會有辦公場地,一般會在一條街裡租一個鋪位,有時業主也會免費提供場地供他們辦公。
在治理方面,自治會首先把夜市單個攤位的所處位置固定下來並設定租金價格。通常來說,室內夜市的租金比室外更高,但具體租金的高低由自治會與出租方協調決定。接下來,自治會將固定攤位出租給固定經營者,並要求經營餐飲相關品類的攤販辦理相應的許可證。一旦經營品類固定後,攤販不可隨意更改經營類別。
室外夜市的夜間照明需求不可或缺,路燈的供應和電源線的走線設計都由自治會牽頭在社區開會討論決定。如果一些攤販在經營時需要借用後方商鋪的電源,就需要向商鋪支付一些經費。因此,經營夜市的費用並非統一繳納至一方。
我認為之所以可以做到這樣的管理模式是因為夜市擺攤的經營者和產權所有者沒有很強的流動性,社區的穩定性讓自治會這類組織比較容易開展工作。
(記者找到了有自治會參與臺北夜市建設相關描述的新聞報導:
臺北華西街夜市
、
臺北寧夏夜市
)
澎湃新聞
:您認為臺北夜市在規劃設計方面有什麼特別之處?
湯壽旎
:臺北夜市的官網改造和油煙處理做得很好。比如餐飲夜市,每一排攤位的正下方都有專用的下水口收集油汙,夜市經營產生的垃圾也都統一有序地分類整理。經營產生的油汙通過下水管道流至夜市街尾,並通過專門的水油分離裝置,避免汙染城市管網。另外,臺北的很多夜市街兩邊的居民樓一般都比較低矮,所以攤位的油煙處理也會設計得更高一些,以免汙染街道空氣。
街道的斷面設計也可以根據夜市經營內容的不同有所區別,對街道導流也有影響。我們之前繪製過臺灣街道的斷面圖,分別為寧夏夜市、華西街夜市和建國假日玉市,其中建國假日玉市比較特殊,設立在建國高架下的停車場中。我們發現,夜市中的臺面高度在800-1200mm、寬度在100-1500mm的小尺度店鋪與同地段的其他店鋪相比更有人氣。這種尺度更符合人們選購商品時的尺度需求——可以與商家進行交流,商品也在觸手可及的範圍。
三條街斷面截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澎湃新聞
:臺北夜市的運營理念為大陸城市發展夜市提供了哪些經驗借鑑?
湯壽旎
:平地起夜市是很困難的,因為涉及很多問題,比如管網的改造工作,還要考慮當地居民是否接受一個新夜市的存在,畢竟夜市有可能會增加街道內偷盜事件的發生機率。所以,如果城市內形成了官方級別的夜市,最好還是可以保護起來。
一方面,如果經營者在夜市中的經營時間較長,就會想要認真經營,創造好的口碑,並且主動維護夜市的秩序,不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或者做黑心買賣。如此一來,經營者之間也可以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因為只依靠城管蹲點管理比較消極。另一方面,夜市的建設需要建立歸屬感和自豪感,這也包括住在夜市附近的居民對夜市的認同感。如果去問臺北的居民,他們一般都會對社區周邊的夜市感到很自豪,會主動參與夜市的建設,對夜市「硬傷」的容忍度也比較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