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性格內向的人難有大作為?胡說八道

2020-12-11 騰訊網

講一段真實經歷:

以前我曾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常常被人談及性格內向,以後找不到女朋友、難有大作為。讓我多學學身邊開朗的同事,多說些話,不要像個悶葫蘆一樣不吭聲。

可我真的做不到啊!有時候甚至被領導說成是土狗,被領導鄙視,按照他的說法每個成功的人都應該是嗷嗷叫的狼狗。

對此我也用深深的鄙視回應,我不做狗,我要做人。

相信大家的身邊都有這樣一類人吧。

他們很少言談,也很少參加聚會,比起聚會他們更樂意待在自己家裡,如果被逼無奈實在需要參加集體活動,那也會變現的有些笨拙或冷漠,他們對社交沒有熱情,更享受獨處。

很多人覺得內向的人不擅長與人溝通和表達,勢必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在以後的生活中沒有外向的人活絡,難有大作為。

這簡直是對成功人士的最大侮辱。

很多內向的人之所以內向,並非不善於表達,而是慎言。但因為表面上這種看似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現,被外向的人當成了一種「性格缺陷」,並試圖幫助內向的人改變這種狀態。

我真的很無語,儘管如此更令人尷尬的是原本內向的人也覺得自己有毛病,存在著某種性格缺陷,進而配合著那些人去改變自己,比如:刻意的去聊一些話題、說話大聲、甚至是抽菸喝酒,企圖與更多的人打成一片。

我也是很無奈,一直以來內向的人都進入到了一個誤區,一個將外向的人看作「完美」的誤區。

殊不知,內向和外向都是性格上的不同面,相互優勢缺點都存在,可笑的是,生活中都是在勸內向的人怎麼去多表達、多溝通,如何變得外向,很少有人關心外向的人是否不夠耐心、是否事事考慮周全。

一般來說,內向的人會在心中進行大量的思考與計劃,他們考慮問題的深度和全面性,往往遠超於外向者,這也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那些外向的人,滿嘴跑火車,誇誇其談,說的內容往往空洞乏力,經不起推敲,最終因為缺乏深度而難以走遠。

畢竟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人都關心怎麼上升得快,怎麼樣站的更高,很少有人去思考最後能走多遠。

事實上包括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在內的很多成功人士,大都是不善言辭的內向的人,他們說哪一句不是一針見血、處處擊中要害。

即便如此,在生活中像這樣直來直去的人還要被叫做直男,不懂得情調,被一些人說成不懂世事,說話太直接不懂得圓滑。似乎在生活中,人們更加推崇那些花懂得圓滑,四面玲瓏的人,舉著那些旗號說著「人在江湖不就是人情世故嘛」。

可這並不代表內向的人就處理不好人情世故。

他們只是話少,但不是不說話;

他們只是習慣獨處,但不是不會聯繫感情。

所以,

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就不要覺得內向是壞事,也不要因為內向而自卑,當你深度剖析自己、認清自己之後,才能更好的認清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

也奉勸那些外向的人最好不要輕視內向的人,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人家厚積薄發,給你帶來多大震撼,因為你不知道到底是誰在扮豬吃老虎。

歡迎大家點個再看,分享至朋友圈

左右十年

和您一起對付年輕那點破事兒

我就知道你「在看」

相關焦點

  • 《與愛同居》又名《真愛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到底是什麼?
    泰國BL劇《與愛同居》(《真愛墨菲定律》)從播出後就引起一陣熱潮,粉絲紛紛感嘆太上頭。繆糕CP更是讓劇粉們磕得停不下來。這部劇能大爆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劇情精彩,人物性格鮮明,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情節環環相扣,節奏緊湊;另一方面是劇中主角顏值創新高,演員本身的魅力加分;同時,該劇以一段愛情中的人物之間的糾葛,闡釋了一個看似無形卻無處不在的定律,就是「墨菲定律」,使得全劇能引人思考,有了深層次的哲學探討,不至於淪為口水劇。
  • 墨菲定律:沒出息的人,多有四個習慣傾向,希望你一個也沒有
    墨菲定律有個很通俗的解讀:怕什麼來什麼。我們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對於這個世界,經常會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不會被因為發生「墨菲定律」而踟躕不前,他們會設法解決那些別人解決不了問題,從而升職加薪,拉開與一般人的差距。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墨菲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減速超重試驗中,因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墨菲發現,測量儀表被一個技術人員裝反了。由此,他得出教訓: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
  • 你知道「墨菲定律」中的「墨菲」確有其人嗎?
    ⊙莫非定律(Murphy's Law),又稱墨菲定律,具體內容是指「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情就一定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可確定它有一天會發生。.,1949年,這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會更壞。」一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帶給人的無奈。
  • 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並不深奧,其實很簡單!
    說到「墨菲定律」,很多人都認為那是一種深奧的,難懂的理論,很高大上!其實「墨菲定律」非常的簡單,在生活中處處出現!什麼是「墨菲定律」?「墨菲定律」其實就是一種高級的心理學效應問題!是由美國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提出來的!因此叫做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什麼?「墨菲定律」核心就是每一件事都會出現兩個結果,好與壞!
  • 經典心理學書籍《墨菲定律》,有你想知道的育兒、職場、情感乾貨
    初入職場,性格內向的你,害怕開團隊會議,站在投影儀幕布旁邊,也是這樣緊張的反應,感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的一舉一動上。你這時候不但怕自己的方案得不到認可,更擔心自己的妝容或是衣著是不是太土,你戰戰兢兢講著PPT,原本信心滿滿,卻越講越沒信心,整個身心都被你臆想中的「別人對你外在的評價」所佔據。這種經歷,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而且難忘到刻骨銘心。
  • 「墨菲定律」裡的墨菲到底是誰?-墨菲,定律,科普 ——快科技(驅動...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 好書推薦 | 《墨菲定律》
    其實就是墨菲定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本書分十個部分,從不同的方面,介紹定律、效應、法則、理論的神奇之處。在簡單地介紹了每個定律或法則的來源和基本理論後,就如何運用其解釋人生中的現象並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等進行了重點闡述,是一部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人生枕邊書。墨菲定律還可以引申為,任何你覺得有可能失敗的事,它就會失敗。
  • 「墨菲定律」裡的墨菲到底是誰?
    大家都知道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你甚至可能已經經歷過: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註:去年的科幻大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男主角Cooper的女兒Murphy就是因此得名的,影片中也講到了墨菲定律)但是提出這樣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蹩腳定律」是誰呢?他就是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好消息是,墨菲本人不會老出錯的。壞消息是,墨菲會對犯錯誤的人發火。
  • 墨菲定律背後的墨菲到底是誰?
    但是提出這樣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蹩腳定律」是誰呢?他就是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好消息是,墨菲本人不會老出錯的。壞消息是,墨菲會對犯錯誤的人發火。時光回溯至1940年代,美國空軍正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火箭滑車測試,他們的研究和測試設施在南加州。一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工程師到來協助試驗,並帶來了四個傳感器即加速度計能夠幫助精確地測量超重力。
  • 墨菲定律註解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墨菲定律:唯有計劃周全,方能避免失誤醞釀效應:「不思考」也是一種思考方式控制錯覺定律:相信直覺,但別迷信直覺羊群效應:「從眾」和「盲從」的臨界點在哪裡巴納姆效應:似是而非的「真理」一無是處
  • 西方文化三大定律之一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由愛德華·墨菲在 1949 年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定律內容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個定律指出,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的由來愛德華·墨菲是美國某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1949 年與其上司參加美國空軍進行的 MX981 火箭減速超重實驗時,儀器失靈發生了事故。
  • 神奇的定律:關於墨菲定律,你想要知道的都在這兒
    墨菲定律的二次定義然而,社會賦予了墨菲定理第二個幽默的含義:如果事情有可能變糟,那麼不管可能性多小,它總是會發生。這個含義讓墨菲定律變得眾人皆知,但有時候也會把人搞糊塗。人們傾向於把新的含義運用在與原先定律無關的有趣情況。
  • 聊聊墨菲定律
    1949年,愛德華·墨菲,一位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某位總犯錯誤的同事,也是如此評價。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一定更壞。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好多人都覺得說進了心坎裡,於是迅速傳播開來,被稱作墨菲定律。
  • 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人類制定了很多的定律給自己,用來概括解鎖宇宙奧秘。什麼餡餅定律、手錶定律、二八定律等等。在眾多定律中,很多人認為,墨菲定律是壞的,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與其對立的是麥克斯韋爾定律,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去做,總會比預想的結果好。
  • 打破墨菲定律:保持一個樂觀的行為方式
    在眾多定律中,很多人認為,墨菲定律是壞的,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與其對立的是麥克斯韋爾定律,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去做,總會比預想的結果好。小孩子不懂什麼定律,哭泣代表不滿足失敗,歡笑代表成功和滿足。哭哭笑笑間日子就慢悠悠過去了。
  • 如何打破墨菲定律?成就快樂人生
    「墨菲定律」指的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有很大機率就會出錯」。在《打破墨菲定律——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不同結局》這本書裡,作者蘇珊娜·C.塞格斯特倫認為,「墨菲定律」是一個悲觀的概念。越壞的事情越容易發生,但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對事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基於墨菲定律介紹了這一有趣的現象並闡述了背後的原理。
  • 孩子難養成時間觀念,家長巧用「墨菲定律」,孩子學會時間規劃
    家長學會「墨菲定律」,孩子學會時間規劃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似乎都很難有自己的時間觀念,不僅做事磨蹭,辦事效率也很低。即使是在家長已經為孩子制定了時間計劃表的情況下,孩子依然很難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 生活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指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其實,關於墨菲定律,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 1949年,有一位名叫做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有一天,閒著沒事,和他的一位同事小A聊天。
  • 被歪曲的「墨菲定律」的真正意思
    墨菲定律,是這幾年小說、電視劇、甚至抖音經常出現的一條名言,一般都是這樣子來描述它。這是各種文章、報告、抖音號描述的墨菲定律,不過實際情況是,這群人都是在斷章取義,甚至可以說,他們只是一群利用別人好奇心的「標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