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芙蓉區韶光社區,孩子們展示寫有家風家訓或繪有家譜圖的創意風箏。長沙晚報記者陳飛 攝
長沙晚報記者 胡媛媛
「你知道姑爺爺是指誰嗎?」「爸爸姐姐的爺爺」「爺爺的姑姑」,回答得雖然像繞口令,卻都不正確。直到標準答案揭曉,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爺爺的姐夫或妹夫。」
隨著獨生子女的一代人逐漸成長為家庭的頂梁柱,親情關係圈逐漸縮小到單傳直系,許多親緣稱謂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血濃於水,要讓包括親屬稱呼在內的家文化代代傳承!」昨日,市文明辦、芙蓉區文明委主辦的「日照百家故事 傳承中華文明」活動現場親情蕩漾:孩子們不僅在新穎的「家和館」裡聆聽家風故事、了解親緣傳承,更自製大樹狀、風箏狀的家譜,創意十足。
堂表親分不清,「家和館」教你識
「逛上一圈,真學了不少常識。」昨日,「家和館」剛亮相芙蓉區東湖街道韶光社區,立刻引來不少居民和孩子。家譜展區的紅色背景牆上,一幅「四世同堂」的親緣圖十分醒目:我和兄弟姐妹是第一層;上面一層是爸爸媽媽;兩端分別延展出大伯大娘、叔叔嬸嬸、姑姑姑父和舅舅舅媽、姨媽姨父;第三層是外婆外公和爺爺奶奶,最上面一層則是太爺爺太奶奶、太外婆太外公。
居民黃橙子表示:「我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都是堂表親,一年也見不了兩次面,分不清楚誰算堂親、誰又是表親,還鬧過笑話。」
「有時候人們簡單地用父母來區別堂表親,比如父親的親戚都是堂親,母親的親戚都是表親,這其實有誤區。」「家和館」的講解員解釋:堂有家的意思,意味著同根同枝,所以堂親是指父親兄弟的後人,按照過去的風俗,指要生活在一起的人;表親則是指父親的姐妹及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後人,是今後不在一個大家庭裡生活的人。
讓更多人了解親緣傳承、感受家文化,正是韶光社區書記楊正文打造「家和館」的原因。今年春節期間,他在走親訪友時發現,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親戚圈越來越小,不僅對許多親緣稱謂不知所云,有時甚至連一些親屬的名字都喊不出來。
製作創意家譜,感悟血濃於水
「提筆繪製家譜圖時,發現自己從沒問過舅舅的名字,真不應該。」「回家後我要第一時間給奶奶打個電話,半年不見,我很想念她。」在「家和館」裡,寫下一個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名字和稱謂時,大夥感悟頗多。
自製家譜顧名思義,記錄家庭的親緣關係圖是關鍵,在「家和館」講解員的指點下,孩子們創意滿滿:有的將整個大家族繪成一棵大樹,樹幹、樹枝、樹冠分別代表不同的親人;有的將親緣圖繪製在三角形風箏上,「四世同堂」的關係恰如金字塔呈現。7歲的朱貝和小夥伴別出心裁地制出「家譜報」:不僅有全家四五代人的稱謂、姓名、照片,更有姓氏起源、家風家訓等,可讀又耐看。孩子們悄悄告訴記者:「下筆沉甸甸的,一輩子都忘不了。」
與此同時,社區一個個「好家風」家庭走上故事臺,通過自己的生活故事,詮釋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真諦,給予居民諸多感悟。楊正文介紹,「家和館」還將挖掘有意義的家族故事、繪製家訓長幅等,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家、珍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