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這個行業來說,大的變革雖然沒有,教師也因此被稱為僅次於公務員的穩定職業,但是小的變化從來沒有停止過,比如逐漸推廣開的「縣管校聘」政策。簡單解釋一下,就是「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這十六個字。
雖然政策沒有全面推廣,但是已經開始了試點,作為一個需要競爭的政策,只要實行了就打破了教師穩定的局面,必然會有老師落聘,那麼落聘的這些老師該怎麼辦那?小編查詢了一些政策,發現還是留下了幾條出路。
這個肯定排在首位,也是政策中直接要求的,在教育局建設相應的培訓機構,對那些教育理念不夠先進,知識不夠豐富的教師們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使他們能夠適應日益變化的教學崗位,把知識傳遞給學生。
不過要注意的是,培訓結束之後,並不意味著能返回崗位,接受培養的教師依然要重新參加競爭,在競爭中獲得勝利之後,才能重返教學崗位。國家在待崗培訓期間,依然會給培訓的老師發放工資。
有的老教師為教育奉獻了很多年,雖然可能本人技能不夠過硬,或者因為年老而精力不足,但是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學校培養了一大批老師。對於這種教師,因為客觀原因而落聘,學校也不能直接不管了。
對於精力偏弱的老教師,還有哪些技能不過硬的教師,雖然政策要求很嚴格,但是有的學校後勤上需要人的,可以安排給相應的職位,也算是一種出路。
「縣管校聘」中學校的自主權比較大,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學情,師生比不同,校長的要求也不同。這種情況下,有的學校可能競爭過於激烈,不代表教師成績太差,而另外有些學校本身就很缺老師,老師就可以到其他學校去競聘,增加教師的流動性。
教師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旱澇保收」,老師既賺不到大錢,但是也不會「餓著」,這就會造成一種兩難的局面。有的教師可能想出去闖一闖,考個公務員或者創業,但是又捨不得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畢竟離開舒適圈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這時候正好遇到了競聘,或許可以藉助競聘下定決心,離開自己不太喜歡的行業,外出選擇打拼一番。對於有意願辭職的老師,教育部門同意後可以解除合同。
校管校聘的政策,本意還是為了增加教師的流動性,促進教師在縣域內部流轉,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是對落聘的教師來說,還是不夠友好,可既然已經推廣,就一定要在緊抓落實。
重點在於做好監督,因為水平不夠而落聘,誰也不能說不對,但是要是因為和校長關係不好,而在競爭中落聘,就說不過去了。推行政策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好監督工作,不能讓「人際關係」成為評判的標準。
落聘的教師也要擺正心態,出路並不僅是一條,以後可能很少有老師能一直呆在一個學校教師,要做好不斷流動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