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語文的教與學,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

2020-09-14 王眼球語文2077

對同一課題的解讀,可以觀點不一。故而,對高中語文的教與學和小語、初語的不同,其解讀也可以是多角度自有立場的。王眼球老師就有自己的觀點。如有相悖之處,敬請口下留情,不要對我進行棒喝。當我們看到一個誤入迷途時,情急之下使用激將法,忍著心痛揮舞大棒當頭,以遏制事態的發展。我們現在是在為高中生謀福祉,在教與學上,共同尋求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咱們好好地慢慢探討,都是為了學生好,為了教育的有效率性而探索。

一、對於高中語文與初中語文有何不同之處,網絡上有這樣的說法:

(一)內容更加廣泛、豐富。內容幾乎包括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各個時期的作品。

(二)知識性強,系統性強。學習、理解、領悟、解決,上升到系統性。

(三)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選文的內容長、深度也增加。作文的廣度與深度也增加了。


中職語文教材


二、中職升學,語文的教與學應該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通過知識體系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如果不考慮升學,我們就不必糾結於教與學的效率。追求效率,是因為學生還將面臨高考。中職的高考有多種形式:對口升學,單招,階段升學。對口升學,中職學生可以考入普通高中學生可以考的大學;單招,都是大專院校;階段升學,就是「三加二」,--學生在職高讀三年學,再考入大專繼續讀兩年大專。

我對網上歸納的高中語文的特點很認同,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一下知識的系統性。


王眼球愛您2077的視頻截圖


(一)以字詞為例

我在西瓜視頻上發了一些教學小視頻,其中有不少視頻是以字詞講讀為主的。有人會認為這太膚淺了。而我作為一名中職高級教師卻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學生在字詞上不過關,怎麼去闖句段之關,更何況章節之關?比如「凡有井水飲處」中的「井」,「穴居野處」中的「處」,兩個字的表面意思,我們都能理解,但是這兩個字若是出現於我們從未讀過的文言中,你還能「機智」地想到它們的本意嗎?「井」實指有人口居住處,「處」是「居」的同意詞。再比如「下車伊始」中的「下車」,指剛剛走馬上任。很多成語中的字,非常值得推敲。

再往簡單點的字音上看。比如,「肖」字,除了姓肖讀作一聲外,其他的都讀作四聲。如果老師這樣告訴學生了,學生就不必再為「生肖」「子不肖父」「維妙維肖」等詞中的「肖」的字音進行死記硬背了。這便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字音法,也可以說作是一種按照規律來學習字音的方法。我的這種系統性地識別字音的意識,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就應該有,但是一般的教師會認為他沒有那個為學生減負的義務。對於教師來說,不把在課本中出現的字讀錯,不把在課本中出現的詞解釋錯,就算是學高為師了。那學生就要為背寫「維妙維肖」的讀音來埋單,--伏案書寫無數遍。

下面,我依然以字音為例為說減負,比如在多音字中,大約有五十個常考的多音字,它的某個讀音只能組一個詞,比如殷紅的「殷」,讀作「煙」音,其餘的組詞中都讀作「因」音。再如,教學生用詞性來辨別字音,如「處」字,名詞讀作四聲,動詞讀作三聲;如「泊」字,名詞讀作「潑」音,動詞讀作「勃」音。現在學生學習太苦,就是因為背的知識太多,要想減負,首先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同類類推、反向逆推。

我以為借用規律或推理,動用辨別能力來識記語文基礎知識,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在中職三加二階段升學總複習中,往往總複習成了總學習,首先從字音、字形上進行系統學習。我教過兩屆對口升學班,皆是將總複習變成總複習,學生對字音、字形知識掌握的實在太不好了。

用勾畫法篩選詞,再回答問題

(二)以文章表達方式和文章體裁為例

從談字音一下子跳到談文章體裁上來,讓人感覺未免跨度太大。第三個內容談談語法,可以將第一個內容與第二個內容協調一下。

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一頭霧水;文章體裁,每篇文章都會點到,卻也總是讓學生遲疑。在這篇文章裡,王眼球老師給大家通俗地講一講何謂表達方式與體裁,我講的實在不太像講學問,實在有點像鬧著玩,請你不要一下子就理解,然後就驕傲,然後轉眼就忘掉了。

開講。

表達方式基本上有五種: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

1.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記敘文。記敘文的六大要素:什麼時、什麼地、什麼人幹了什麼事,事情的起因、經過是怎樣,最後結果又如何。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記敘文就是敘述一下什麼人幹了什麼事情,小學生的作文多是記敘文。童話故事也多屬於記敘文。在閱讀訓練中,遇到記敘文時,一定要勾畫出時間和地點,只要文章出現了一個新時間或地點,就將要寫到新事情(或者是情節在發展)。讀記敘文一定要勾畫出人或物的名稱,找出多次出現的名詞,這些名詞可以用來回答簡答題。

2.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說明文。在這裡,王眼球老師就不複製科普語氣的名詞來解釋什麼叫說明了,直白點解釋,說明就是客觀來表述或描述事物的大小、高矮、軟硬、酸甜、冷熱等方面,這些說明性的語言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知識。比如有人告訴我牛蒡的葉子長的是什麼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對方所用的描述的語言主要是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比如賈祖璋要告訴我們荔枝的形狀、結構、味道、貯存等知識,在描述荔枝的過程中,他所用的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也是說明文。

在講說明方法時,記住十個字:夏曆打獵累,摹圖引比拳。形象記憶:在夏曆時節打獵很累,只能描摹圖冊上的圖,引用招式比劃一下拳法。還原成說明方法:下列打例類,摹圖引比拳。再恢復成正常的說法,即說明方法有十種: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分類別、摹狀貌、列圖表、引用、作對比、作詮釋。如此記憶說明方法,也屬於用系統性的知識來記憶並運用說明方法。當你讀了一段說明文,題幹中明確問某段某句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你若無備而戰,有可能當場發暈;相反,如果你背下了十字口訣,遇到考說明方法的題,就相當於白白撿分數呀。

對說明文還要掌握說明順序,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操作順序。

3.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議論文。什麼樣的語言是議論的表達方式呢?答,就是表達觀點、表達看法、表明立場、表明判斷的語言都屬於議論的表達方式,簡單點說,都是表示議論。再簡單點說,一個句子中含有判斷詞「是」,它就是議論句。有時,「是」也可以換成「成了」「屬於」等詞。沈致遠的《科學是美麗的》,就是一篇議論文。

議論文要掌握議論文三要素,還要掌握論證方法。

4.在散文中會運用大量的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散文有哲理散文(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敘事散文(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寫人散文(林清玄《好雪片片》)、寫景抒情散文(鬱達夫《故都的秋》)等,散文中包含著情理或事理,或有文眼,或有物線索,或有情感線索。讀散文一定要勾畫名詞,找出表達情感的句子。

閱讀文章,第一要緊的,是要辨別文章體裁,識辨表達方式,然後結合題幹在文中篩選主要詞、重要句。解答問題時,一定要在原文找到題幹中的原話,確定題幹在原文的位置,答案應該就在原句子附近,或者就在題幹中。

學習高中語文時,你不能學一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你必須弄清楚這篇是什麼體裁,這種體裁的要素有哪些,這篇文章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換個角度來說,你不要等著老師來帶著你解答問題,你應該運用既有的系統的知識來解析這篇文章。

高中語文,需要你動用普九中學習到的相關知識來練習做題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歸納解題規律,形成自己的解題技巧。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在第一個月的學習中,會猶如驚弓之鳥一般面對新課程,因為高中教材的知識實在比初中教材的知識量大得多,多太了,就是個多。學生必須迅速地轉變學習方法和態度,首先完成觀念上的轉變。一個五歲的孩子,剛剛接觸一潭溪水時,她會大喊:「大海呀!」當她真正看到大海時,溪水不深也不大。未接觸初中課業,小學生會抱怨作業太多了;未接觸高中課業,初中生也會抱怨課業太多了。當然,作為學者,未來的課業會更多。

知識是學不完的,你若被動地見招拆招,那你永遠處於搏鬥的狀態。學生要學會思考,對學業要有整體規劃,以系統的知識來拆解語文題。你若沒有系統性,沒有「一覽眾山小」的立足點,那你在書山題海中,定然會陷於茫然的狗刨中,而且方向不明。在高三複習過程中,老師先講專項訓練,在每項訓練中你要有自己的知識系統(知識儲備要系列化),否則你只能被動進行總學習。

學習名詞


(三)以語法為例

小學語文課中就涉及到了病句修改,初中語文課中涉及的病句修改題更多。在初中階段,學生一定要把語法知識學明白,否則,在高中階段學習語文時會障礙重重。最簡單語法是詞類分類,比如實詞中的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助詞中的的、地、得等。稍難一點的語法知識,就是劃分句子成分,比如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了解造字法,有助於理解詞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每每問及學生語法知識,學生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懂語法。我想初中老師不能不講,或許沒有進行專題專項強化式講解,加之學生的忘性大,所以形成了知識空白。不管哪屆學生,只要提及語法,都有學生要求我講講什麼是名詞,什麼是動詞。--這都是意料之中的。學生聽我講語法時,表情都是迫切又奇怪的。給中職學生講語法,不能照著語法書給學生念概念。我先給學生講象形字,最初的能畫出來的字,基本上都是名詞。--是能看得著聽得見的具體的名詞。學生也有相當聰明的,學生補充道與象形字相關的字,有很多詞也都是名詞,比如時間、明天、思想(分別與日、月、心有關聯)。比較難理解的是抽象名詞。名詞的特點是可以解釋的。

高中語文的教與學,首先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我對烹飪班的學生說:「你們來到職高,先練習切土豆絲,至少切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教刀工的老師要給你們示範,但多數時候,是你們自己在練。語文的學習,也是這樣,老師幫助大家確定出文章的體裁後,你們要按照某種體裁的要素來分析文章。高中的語文學習,就是要求你們將普九學習到的知識運用起來。」

相關焦點

  • 初升高:高中語文和初中語文有什麼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的增加,學習階段的提升,語文學習的內容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到了高中階段,語文學習內容的廣泛性和複雜性更加突出。與初中語文學習相比較,高中語文學習有以下特點。(二)知識性強,系統性強初中語文較注重學生感性的認識和積累,高中語文學習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夠對有關內容進行知識性、系統性的理解和領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將文本中的問題通過知識體系解決。比如學習詩歌,初中要求是讀讀背背,形成語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初步理解詩意。
  • 高中語文教師工作計劃_新學期高中語文教師工作計劃
    新學期高中語文教師工作計劃【一】一、指導思想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 寫給高一新生,為什麼上高中要學寫議論文?
    上了高中以後,在語文學習方面,許多同學感覺到和初中最大的區別就是作文要寫議論文。好多同學不理解,為什麼上了高中就必須得寫議論文呢,後來他們也找到了答案,因為高考考一篇議論文唄。答案還真不能這樣找,如果認為這就是答案的話,就說明我們思考的功夫還不夠。
  • 語文知識如何教?文本場域激活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已成共識,但語文知識如何教、怎麼教好仍然是需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要教好語文知識必須回到具體情境中,並對其進行激活、喚醒,才能讓語文知識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知識教學要回歸生活情境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知識的教學過程要展現知識發現的情境。
  • 高中語文作文系統性訓練初探
    語文高考滿分150分,作文獨佔60分。說作文佔半壁江山,毫不為過。作文如此重要,理應加大訓練力度,爭取最大效果。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文訓練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感覺教師講的似乎沒有什麼實際用途,教師把作文寫不好的原因歸結於學生閱讀量少、知識面窄。 《賣油翁》中有一句話:&34;學生作文寫不好,固然跟閱讀量、個人視野密切相關。
  • 「為何初中名列前茅,到高中卻學得吃力?」看看這份高中學習指南
    有這樣一個段子,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初中與高中學習的區別:初中時,課堂上學包餃子,老師教的是擀餃子皮,調餃子餡,包餃子。課後布置作業是擀餃子皮,調餃子餡,考試考包餃子。高中時,上課老師教的是包餃子,課後作業是包包子,考試考的是烙大餅。
  • 大語文時代,初升高語文要如何學?這幾點要知道
    但初中階段是在小學的基礎上,著眼於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高中階段則有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按照課標規定,高中階段將重點培養學生的三大能力。
  • 如何學好三年級語文?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方法,一流學思維
    三流的教學教知識,二流的教學教方法,一流的教學教思維。同樣,三流的學習學知識,二流學習學方法,一流學習學思維。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說基礎知識與方法不需要學,而是在學完知識和掌握方法後,要向更高的維度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對於小學生,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注重基礎知識,而忽視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實際上,這並不利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
  • 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通用技術 學與教指南 必修一
    《普通高中新課程資源系列 通用技術 學與教指南 必修一》共2冊,《教學指南 必修一》1冊,《學習指南 必修一》1冊。《教學指南》供高中教師使用,《學習指南》供學生使用。二者一體化設計,相互照應,同步使用。
  • 高考改革後語文變化大,高中語文學習的關鍵期要抓住!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實施後,將突破原有的文理分科的考試制度,而實行「3+3」的考試模式,即除了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外,學生可在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6門科目中任選3科計入高考總分。跟誰學高中部負責人表示,這種考試方式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學生需要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來考慮選考科目,此外統考科目仍是學習中的重點內容。
  • 初高中語文應該這樣銜接,速度收藏
    若是由於以前學過的知識沒有掌握牢固就要複習回顧一下,再看第二遍,直到看懂為止,學習沒有堅強毅力是不行的;第二,要邊看書邊動筆,該圈的圈,該點的點,該記的記。這樣既能防止你走神又能強制你積極思維尋找重點難點,從而提高看書的效率;第三,要善於歸納總結,把這一階段一階段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列出綱來,使記憶更有條理;第四,要善於將知識運用於實踐,通過實踐來鞏固所學的知識和加深理解。
  • 初中、高中究竟有什麼差別?初三和高一學生都要認真看看
    四、思維的轉變與初中相比,高中階段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生變化。初中的知識相對淺顯,重視知識的結果。五、各學科的不同01語文量大、面廣、有深度選文上的區別:初中和高中語文教材在廣度和深度上有很大的區別。初中語文的選文較簡短,高中語文不僅長度加長,深度也明顯增加,有時甚至要從哲學、人生的角度來解讀。
  • 初中、高中究竟有什麼差別?要做啥準備?
    思維的轉變與初中相比,高中階段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生變化。初中的知識相對淺顯,重視知識的結果。高中則更重視知識內在聯繫和其形成過程,要求學生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所學知識要融會貫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都有較高的要求。
  • [專業]用系統性思維看待英語教學的系統性
    (引用)系統性教學原則是經過長期教學實踐反覆證明的教學原則。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之所以要循序、系統、連貫地進行,是由於教學中傳授和學習的科學知識本身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學生認識活動也是有由已知導向新知的順序的;學生的智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是有順序的。教學不相應地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就違反教學的客觀規律。
  • 想要高考語文得高分,小學初中就要注重這3點
    語文作為高考絕對的主科,一向佔有很大分值,但卻被廣大同學列為最難提分的科目,這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密切相關。語文考察的不只是知識,更是素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抱佛腳就能練就的,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積累和浸潤,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要逐漸形成,等到高中再突擊,為時晚矣。中小學階段要做好哪些事,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和素養呢?
  • 升入高中不適應怎麼辦?這個假期怎麼做好初高銜接
    高中則更重視知識內在聯繫和其形成過程,要求學生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所學知識要融會貫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從初中到高中的銜接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關鍵。
  • 升入高中不適應怎麼辦?這個假期怎麼做好初高銜接?
    高中則更重視知識內在聯繫和其形成過程,要求學生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所學知識要融會貫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在從初中到高中的銜接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關鍵。
  • 高中語文難學嗎?高中語文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如果問高中小學弟一個問題:最喜歡學習的一門課是什麼?相信很多學弟都會回答:喜歡高中語文。毋庸置疑,在高中繁重的課堂上,語文課絕對會讓大家換個思路、消除疲憊。大部分人的語文成績也都處於中等水平之上。可是,你知道嗎?高考成績佔比裡面,語文成績也是可以和別人拉開距離的。
  • 初高中差的不只是學習方法
    如初中政治講的是法律學這類聯繫事實的內容,高中則要求學習經濟學,馬克思理論這樣哲學性的東西,比較之下更為抽象。03系統性增強高中教材理論性增強,常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 一起學語文:教培行業的語文「中央廚房」
    「學語文,靠悟性」,「多讀書,就能寫好作文」,「語文課,老師講的全不考,要考的老師全不講」……這可能是包括你我在內很多人對語文學習的刻板印象。 一位家有初二孩子的媽媽說:「現在中考對語文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我家孩子都拿不到分啊!上課老師教得都一個樣,送出去補習也感覺效果不好,這該怎麼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