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一課題的解讀,可以觀點不一。故而,對高中語文的教與學和小語、初語的不同,其解讀也可以是多角度自有立場的。王眼球老師就有自己的觀點。如有相悖之處,敬請口下留情,不要對我進行棒喝。當我們看到一個誤入迷途時,情急之下使用激將法,忍著心痛揮舞大棒當頭,以遏制事態的發展。我們現在是在為高中生謀福祉,在教與學上,共同尋求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咱們好好地慢慢探討,都是為了學生好,為了教育的有效率性而探索。
一、對於高中語文與初中語文有何不同之處,網絡上有這樣的說法:
(一)內容更加廣泛、豐富。內容幾乎包括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各個時期的作品。
(二)知識性強,系統性強。學習、理解、領悟、解決,上升到系統性。
(三)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選文的內容長、深度也增加。作文的廣度與深度也增加了。
中職語文教材
二、中職升學,語文的教與學應該注重知識的系統性,通過知識體系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如果不考慮升學,我們就不必糾結於教與學的效率。追求效率,是因為學生還將面臨高考。中職的高考有多種形式:對口升學,單招,階段升學。對口升學,中職學生可以考入普通高中學生可以考的大學;單招,都是大專院校;階段升學,就是「三加二」,--學生在職高讀三年學,再考入大專繼續讀兩年大專。
我對網上歸納的高中語文的特點很認同,但是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一下知識的系統性。
王眼球愛您2077的視頻截圖
(一)以字詞為例
我在西瓜視頻上發了一些教學小視頻,其中有不少視頻是以字詞講讀為主的。有人會認為這太膚淺了。而我作為一名中職高級教師卻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學生在字詞上不過關,怎麼去闖句段之關,更何況章節之關?比如「凡有井水飲處」中的「井」,「穴居野處」中的「處」,兩個字的表面意思,我們都能理解,但是這兩個字若是出現於我們從未讀過的文言中,你還能「機智」地想到它們的本意嗎?「井」實指有人口居住處,「處」是「居」的同意詞。再比如「下車伊始」中的「下車」,指剛剛走馬上任。很多成語中的字,非常值得推敲。
再往簡單點的字音上看。比如,「肖」字,除了姓肖讀作一聲外,其他的都讀作四聲。如果老師這樣告訴學生了,學生就不必再為「生肖」「子不肖父」「維妙維肖」等詞中的「肖」的字音進行死記硬背了。這便是一種系統化的學習字音法,也可以說作是一種按照規律來學習字音的方法。我的這種系統性地識別字音的意識,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就應該有,但是一般的教師會認為他沒有那個為學生減負的義務。對於教師來說,不把在課本中出現的字讀錯,不把在課本中出現的詞解釋錯,就算是學高為師了。那學生就要為背寫「維妙維肖」的讀音來埋單,--伏案書寫無數遍。
下面,我依然以字音為例為說減負,比如在多音字中,大約有五十個常考的多音字,它的某個讀音只能組一個詞,比如殷紅的「殷」,讀作「煙」音,其餘的組詞中都讀作「因」音。再如,教學生用詞性來辨別字音,如「處」字,名詞讀作四聲,動詞讀作三聲;如「泊」字,名詞讀作「潑」音,動詞讀作「勃」音。現在學生學習太苦,就是因為背的知識太多,要想減負,首先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同類類推、反向逆推。
我以為借用規律或推理,動用辨別能力來識記語文基礎知識,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
在中職三加二階段升學總複習中,往往總複習成了總學習,首先從字音、字形上進行系統學習。我教過兩屆對口升學班,皆是將總複習變成總複習,學生對字音、字形知識掌握的實在太不好了。
用勾畫法篩選詞,再回答問題
(二)以文章表達方式和文章體裁為例
從談字音一下子跳到談文章體裁上來,讓人感覺未免跨度太大。第三個內容談談語法,可以將第一個內容與第二個內容協調一下。
表達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一頭霧水;文章體裁,每篇文章都會點到,卻也總是讓學生遲疑。在這篇文章裡,王眼球老師給大家通俗地講一講何謂表達方式與體裁,我講的實在不太像講學問,實在有點像鬧著玩,請你不要一下子就理解,然後就驕傲,然後轉眼就忘掉了。
開講。
表達方式基本上有五種: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
1.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記敘文。記敘文的六大要素:什麼時、什麼地、什麼人幹了什麼事,事情的起因、經過是怎樣,最後結果又如何。六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記敘文就是敘述一下什麼人幹了什麼事情,小學生的作文多是記敘文。童話故事也多屬於記敘文。在閱讀訓練中,遇到記敘文時,一定要勾畫出時間和地點,只要文章出現了一個新時間或地點,就將要寫到新事情(或者是情節在發展)。讀記敘文一定要勾畫出人或物的名稱,找出多次出現的名詞,這些名詞可以用來回答簡答題。
2.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說明文。在這裡,王眼球老師就不複製科普語氣的名詞來解釋什麼叫說明了,直白點解釋,說明就是客觀來表述或描述事物的大小、高矮、軟硬、酸甜、冷熱等方面,這些說明性的語言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知識。比如有人告訴我牛蒡的葉子長的是什麼樣的,在這個過程中,對方所用的描述的語言主要是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比如賈祖璋要告訴我們荔枝的形狀、結構、味道、貯存等知識,在描述荔枝的過程中,他所用的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也是說明文。
在講說明方法時,記住十個字:夏曆打獵累,摹圖引比拳。形象記憶:在夏曆時節打獵很累,只能描摹圖冊上的圖,引用招式比劃一下拳法。還原成說明方法:下列打例類,摹圖引比拳。再恢復成正常的說法,即說明方法有十種:下定義、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分類別、摹狀貌、列圖表、引用、作對比、作詮釋。如此記憶說明方法,也屬於用系統性的知識來記憶並運用說明方法。當你讀了一段說明文,題幹中明確問某段某句用了什麼說明方法,你若無備而戰,有可能當場發暈;相反,如果你背下了十字口訣,遇到考說明方法的題,就相當於白白撿分數呀。
對說明文還要掌握說明順序,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操作順序。
3.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議論文。什麼樣的語言是議論的表達方式呢?答,就是表達觀點、表達看法、表明立場、表明判斷的語言都屬於議論的表達方式,簡單點說,都是表示議論。再簡單點說,一個句子中含有判斷詞「是」,它就是議論句。有時,「是」也可以換成「成了」「屬於」等詞。沈致遠的《科學是美麗的》,就是一篇議論文。
議論文要掌握議論文三要素,還要掌握論證方法。
4.在散文中會運用大量的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散文有哲理散文(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敘事散文(畢淑敏《離太陽最近的樹》)、寫人散文(林清玄《好雪片片》)、寫景抒情散文(鬱達夫《故都的秋》)等,散文中包含著情理或事理,或有文眼,或有物線索,或有情感線索。讀散文一定要勾畫名詞,找出表達情感的句子。
閱讀文章,第一要緊的,是要辨別文章體裁,識辨表達方式,然後結合題幹在文中篩選主要詞、重要句。解答問題時,一定要在原文找到題幹中的原話,確定題幹在原文的位置,答案應該就在原句子附近,或者就在題幹中。
學習高中語文時,你不能學一篇文章就是一篇文章,你必須弄清楚這篇是什麼體裁,這種體裁的要素有哪些,這篇文章以什麼表達方式為主。換個角度來說,你不要等著老師來帶著你解答問題,你應該運用既有的系統的知識來解析這篇文章。
高中語文,需要你動用普九中學習到的相關知識來練習做題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歸納解題規律,形成自己的解題技巧。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在第一個月的學習中,會猶如驚弓之鳥一般面對新課程,因為高中教材的知識實在比初中教材的知識量大得多,多太了,就是個多。學生必須迅速地轉變學習方法和態度,首先完成觀念上的轉變。一個五歲的孩子,剛剛接觸一潭溪水時,她會大喊:「大海呀!」當她真正看到大海時,溪水不深也不大。未接觸初中課業,小學生會抱怨作業太多了;未接觸高中課業,初中生也會抱怨課業太多了。當然,作為學者,未來的課業會更多。
知識是學不完的,你若被動地見招拆招,那你永遠處於搏鬥的狀態。學生要學會思考,對學業要有整體規劃,以系統的知識來拆解語文題。你若沒有系統性,沒有「一覽眾山小」的立足點,那你在書山題海中,定然會陷於茫然的狗刨中,而且方向不明。在高三複習過程中,老師先講專項訓練,在每項訓練中你要有自己的知識系統(知識儲備要系列化),否則你只能被動進行總學習。
學習名詞
(三)以語法為例
小學語文課中就涉及到了病句修改,初中語文課中涉及的病句修改題更多。在初中階段,學生一定要把語法知識學明白,否則,在高中階段學習語文時會障礙重重。最簡單語法是詞類分類,比如實詞中的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助詞中的的、地、得等。稍難一點的語法知識,就是劃分句子成分,比如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了解造字法,有助於理解詞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每每問及學生語法知識,學生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不懂語法。我想初中老師不能不講,或許沒有進行專題專項強化式講解,加之學生的忘性大,所以形成了知識空白。不管哪屆學生,只要提及語法,都有學生要求我講講什麼是名詞,什麼是動詞。--這都是意料之中的。學生聽我講語法時,表情都是迫切又奇怪的。給中職學生講語法,不能照著語法書給學生念概念。我先給學生講象形字,最初的能畫出來的字,基本上都是名詞。--是能看得著聽得見的具體的名詞。學生也有相當聰明的,學生補充道與象形字相關的字,有很多詞也都是名詞,比如時間、明天、思想(分別與日、月、心有關聯)。比較難理解的是抽象名詞。名詞的特點是可以解釋的。
高中語文的教與學,首先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我對烹飪班的學生說:「你們來到職高,先練習切土豆絲,至少切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教刀工的老師要給你們示範,但多數時候,是你們自己在練。語文的學習,也是這樣,老師幫助大家確定出文章的體裁後,你們要按照某種體裁的要素來分析文章。高中的語文學習,就是要求你們將普九學習到的知識運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