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勸降諸葛亮,武能酣戰孫策的王司徒,歷史上形象是什麼樣的?

2020-12-10 畫筆中的歷史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橋段,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魏的王司徒信自信滿滿,希望在兩軍陣前用一番高論讓諸葛亮拱手而降,結果被讓諸葛亮一頓嘴炮罵得跌下馬來而死。這個橋段也被很多網友製作成鬼畜的視頻,非常有人氣。另外在《三國演義》中,王司徒還有比較有趣的表現,就是與孫策集團戰爭的時候,王朗"拍馬舞刀",親自與太史慈交戰,甚至打了一個不分勝負。所以《三國演義》中的王司徒還是很有意思的,不過這都是小說的加工。那麼在歷史上的王司徒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王朗的仕宦經歷

王朗字景興,徐州東海郡郯國人。王朗通曉經學,成為郎中、菑丘縣長。王朗的老師楊賜去世,王朗為其服喪,棄官回家,不應公府闢請。等到喪期過後,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謙闢請,成為治中從事,一個比較重要的佐官。當時漢室正處於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先是外戚士大夫和宦官相爭,讓董卓漁翁得利;而後王允聯合呂布殺死董卓,又被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消滅。

董卓包括李傕、郭汜控制漢室的階段給東漢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袁紹、袁術、曹操等人紛紛起兵,並且利用自己的手段在亂世中分一杯羹;陶謙有沒有這樣的野心呢?其實也是有的。陶謙支持屯兵於河南中牟的朱儁為盟主,意圖組建一支新的聯軍,但是李傕等人徵召朱儁入朝,破壞了陶謙的計劃。這個時候王朗與徐州別駕從事趙昱勸說陶謙向長安通使,其實也就意味著與李傕、郭汜言和。為表彰王朗和趙昱的做法,王朗被任命為會稽太守,趙昱成為廣陵太守。

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的根據地在荊州南陽,但是受到荊州牧劉表的逼迫,加上對兗州的野心,袁術率軍進攻曹操,但是被曹操擊敗,轉移到淮南,其勢力向揚州擴張。袁術對李傕、郭汜不感冒,扣留漢使馬日磾,於是李傕派劉繇為揚州刺史,牽制袁術。袁術將劉繇安置在吳郡,結果劉繇果然驅逐袁術在江東的勢力,依託長江與袁術對抗。袁術不得不派遣孫策渡江進攻劉繇。孫策先後攻取吳郡、丹陽郡、會稽郡、豫章郡,以此作為江東基業。而王朗則被孫策安置在吳郡曲阿。

曹操徵辟王朗,孫策放行,王朗被拜為諫議大夫,闢請為司空參軍;後又以軍師祭酒的身份領魏郡太守,陸續升遷到少府、奉常(太常)、大理(廷尉)、御史大夫、司空、司徒,位居三公,地位尊崇。最後在曹魏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去世,諡號為成侯,《逸周書·諡法解》中記載:"安民立政曰成",也比較符合王朗的形象。王朗去世的時間雖然是諸葛亮北伐事業的開始,但是諸葛亮一伐時並沒有與曹魏的主力相遇,王朗也沒有隨軍出徵的記錄,《三國演義》安排這樣的橋段,一是突出諸葛亮的辯才,二也是結合了一些史料的文學加工。

對抗孫策與勸降諸葛亮

《三國演義》雖然是小說,也有非常多的虛構的地方,但是它也參考了很多史料包括野史。在王朗這個人物的描寫上也是這樣,比如對抗孫策和勸降諸葛亮兩件事。當然"拍馬舞刀"和太史慈酣戰和被諸葛亮罵死這些情節是不存在的,不過就這兩件事而言,也是有史料參考的。

第一是對抗孫策一事,這件事就不用多說了,史料上非常明確地記載著。孫策進攻會稽,王朗認為自己身為漢臣應該保境安民,拒絕功曹虞翻避戰的建議,堅持抵抗孫策。一開始也給孫策帶來不小的阻力,後來孫策用孫靜的計策,偷襲高遷屯引誘王朗出戰,最後擊敗王朗。除了一些具體的細節,大致和《三國演義》差不多。

第二是勸降諸葛亮。上面小編也提到了,王朗不可能在戰場上與諸葛亮相遇,更不可能被諸葛亮罵死。那麼勸降一事從何而來呢?其實是通過往來的書信。在蜀漢建興元年(即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在這個時期蜀漢是非常動蕩的,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而歸;劉禪更是一個沒有政治、軍事履歷的少帝,和曹丕相比是有明顯區別的。

國威受損、政權交替、南中失控,對於諸葛亮來說就是一個爛攤子。這個時候王朗寫信勸諸葛亮舉國稱臣於曹魏。諸葛亮沒有回應,而是作《正議》勸勉蜀漢群臣。其實勸降的不僅有王朗一人,還有華歆、陳群、許芝、諸葛璋。或許是因為王朗偏偏在公元228年去世,所以比較倒黴,就被描寫為一個兩軍陣前勸降不成被反殺的角色。

王朗的人物形象:崇尚節制、反對嚴法、反對戰爭

要說王朗是一個大漢忠臣肯定是不怎麼靠譜,畢竟曹操進位魏公;曹丕登基稱帝的名單中都有王朗,這大概也是《三國演義》用王朗做背景板的原因之一。不過王朗於曹魏政權來說,倒也確實算是一個清名重臣,名望很高。《三國志·魏書·王朗傳》的篇幅不短,其中大部分都是王朗的一些奏章和建議。這些內容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王朗的形象。小編總結的王朗的形象有三個:崇尚節制、反對嚴法、反對戰爭。

1曹丕即魏王位時,王朗上疏建議減輕刑法,休養生息(這也是王朗的一貫主張,王朗做會稽太守的時候就廢除了當地人對秦始皇的祭祀)

2曹丕稱帝期間,王朗勸諫曹丕簡化祭祀的儀式

3曹丕喜歡遊獵,很多人在這件事上勸諫他,王朗也不例外,不過他換了一個角度,從曹丕的人身安全出發

4孫權和劉備正處於緊張時期,曹丕考慮是否聯合東吳進攻蜀漢,王朗建議應該靜觀其變,擇時而動

5後來孫權擊敗劉備,對曹丕的態度有所倦怠,拒絕送太子孫登入質,曹丕因此伐吳,王朗也不建議用戰爭手段

6魏明帝曹睿時期,曹睿窮奢極侈,喜歡大興土木建築宮室,王朗上疏勸諫

7甚至針對曹睿子嗣不興的情況,王朗也提出後宮應該"誠在於一意,不但在於務廣",而且建議曹睿稍微降低對子嗣的呵護,才不至於輕易夭折

總而言之,王朗作為曹魏臣子,還是比較正直且心繫民生的,並非一個諂媚的佞臣。雖然王朗沒有阻止甚至支持了曹魏取代漢室的進程,但這也是大勢所趨,這種臣子在東漢和曹魏交替之間的過程中比比皆是,畢竟曹魏所取代的漢室其實也是曹操幫助扶植起來的,王朗還是曹操的故吏,與司馬氏取代曹魏是有明顯區別的。王朗作為清名重臣,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一個被諸葛亮罵死的"皓首匹夫,蒼髯老賊",雖然是文學加工,但也不免令人唏噓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漢書》

相關焦點

  • 王司徒被電視劇黑慘了,真實的王司徒,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這大概就是我們對王司徒僅存的最深的印象了,但其實除此之外王司徒在演義中最早出現的樣子可不是這幅遲暮之年的形象,在《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王朗可是個能正面與太史慈硬剛的狠人,要知道太史慈在演義中可是有「江東第一名將」之稱的大將。
  • 王司徒燕飲,淡淡的憂傷——《世說新語》德行篇 第12則
    鍾繇卒於太尉任上。諡號「成侯」。華歆卒於太尉任上。諡號「敬侯」。王朗卒於司徒任上。諡號「成侯」。4、這就是,王司徒的來歷。當然,王朗也非《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朝」中,陣前勸降諸葛亮,被諸葛丞相一頓嘲諷,氣得摔死於馬下。歷史上,王朗、華歆、陳群等人,都曾先後致書諸葛亮,要他認清形勢,舉國歸順。不過諸葛丞相那肯定是不會答應的。《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丞相「多智近乎妖」,活生生把陣前勸降的王司徒給罵死了。
  • 這是效仿王司徒嗎,看看歷史上那些被氣死的名人
    就在近日,法院審理認為,李大媽在客觀上對鍾大媽在精神、心理上造成刺激,與鍾大媽的死亡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酌定由李大媽分擔該事故所產生損失的10%。李大媽最終判賠7萬元。小編在看到這篇報導的時候目瞪口呆,還真有人能被氣死?於是便聯想到歷史上那些氣死的人,在此之前小編一直認為這些記載都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此事發生過後,小編卻又對這些事深信了幾分。
  •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原來是德才兼備,羅貫中太冤枉人了
    然而,果真王朗是像諸葛亮罵得那麼不堪嗎,似乎也不是,細究歷史,諸葛亮所罵竟然句句都在冤枉好人,至此,不得不讓人為孔明的含血噴人而氣憤了!話說當時蜀魏兩軍對陣渭水,魏軍師、司徒王朗縱馬而出:請「蜀漢丞相說話。」然後見了諸葛亮就責罵一通蜀國背信逆天,請諸葛亮歸降,解救人民於水火的話。這王朗也真是自不量力,你想諸葛孔明是誰?平生專門勸降別人的,你今天來勸降他,豈不是自找苦吃!
  • 孫策、周瑜英年早逝,郭嘉和諸葛亮分別是他們生命終結的最後推手
    孫策與周瑜是良友知己,在戰場上同生共死,關係堪比桃園結義的劉關張。同時兩個人分別娶了喬玄的兩個女兒大喬和小喬,有連襟之情,總角之好,可以說周瑜是孫策的股肱之友。這兩位名士分別是曹操第一謀士郭嘉,劉備的第一軍師諸葛亮。孫策平定江東之時,曾經殺死了吳郡太守許貢,許貢有三個家客發誓要給他報仇。孫策圍獵之時,不幸被他們三個人圍攻中了箭傷,而且箭頭有毒,經大夫包紮後,需靜養百日且不能生氣。
  • 歷史揭秘:孫策為什麼傳位於孫權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
    歷史揭秘:孫策為什麼傳位於孫權卻沒有給自己的兒子?我們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都是子承父業,皇位也都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在自己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傳給自己的兄弟子侄。而孫策為什麼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卻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呢?
  • 被諸葛亮一句「厚顏無恥」罵死的王朗,歷史上真實的他是怎樣的
    魏明帝曹睿為抵抗諸葛亮率領的蜀軍,任命曹真為大都督,司徒王朗為軍師,這時的王朗已經76歲了。在開戰的前一天,王朗請命去和諸葛亮陣前對話:「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敢教諸葛亮拱手而降之,彼不戰自退也。」郭淮對此表示非常疑惑:「那諸葛亮何等樣人?竟然能被說服?」
  • 「既生瑜何生亮」實乃千古笑談,周瑜和諸葛亮實為神交好友!
    知道點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知道點三國的人,肯定知道周瑜和諸葛亮。但是這二人之間的真實關係是什麼樣子呢,恐怕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兩個人關係十分不融洽,周瑜總想著殺掉諸葛亮,然而處於弱勢的諸葛亮總能憑藉自己的智慧化險為夷,最後利用周瑜的弱點將其氣死,留下了「三氣周瑜」的典故,也留下了「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謠言,更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年諷刺。很顯然,這是小說中的周瑜和諸葛亮,不可信。真實歷史中,這二人是什麼樣的人,關係又怎麼樣呢,且看筆者娓娓道來。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可以提升周瑜的形象?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人說歷史上的周瑜是胸襟寬廣、智勇雙全的,而《三國演義》中周瑜的人物形象是為了襯託諸葛亮而有意放大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但其實如果與真實的史料進行對比的話,那麼就會發現其實羅貫中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周瑜的形象了的。
  • 重生孫策,雄霸三國
    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怨書荒,每本都是精心挑選的,希望正在看這篇推薦的品貌非凡,英俊瀟灑,傾國傾城的小哥哥小姐姐如果覺得有用的話就小女子的文章點個讚吧!《秦吏》《風雨大宋》都落敗,這本架空歷史文成黑馬!話不多說來欣賞吧!
  • 是不是歷史真實存在?
    演義:諸葛亮嶽父,南郡大名士蔡諷女婿,荊州著名學者,曾做主將女兒黃氏嫁於當時聲名未顯的諸葛亮,後在陸遜被困八陣圖時救援其出陣,在書中是一個世外高人般的隱士。正史:黃承彥在歷史上卻有其人,除了救陸遜出八陣圖外,其餘事跡和正史差不多,但其女黃月英正史無名,月英二字最早出自於評書,相傳其相貌奇醜,但聰慧過人,協助諸葛亮製作出木牛流馬等機械,是有名的賢內助。
  •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
    歷史上孫策死後,孫權如何安置美貌的嫂子大喬?很多人不敢相信!孫策是江東孫吳政權的絕對奠基者,但也是三國歷史上最悲情的英雄之一。孫策十六歲時,討伐董卓期間屢立戰功的父親孫堅,就被權術所玩弄,死於黃祖之手。
  • 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導讀:東吳,由著孫氏一族創立,在三國時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東吳,也就是指孫吳,是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創下的一片江山。其中是孫堅留下的底蘊,孫策打下的大片江山,孫權將其帶到的巔峰。但是世事難料,孫策在一次打獵期間被奸人偷襲,雖然力殺數人,但依然還是由於受傷過重而離開了人世,臨終前,他將吳國交給了自己的胞弟孫權,孫權幼時就十分聰慧,當年董卓派遣李儒來用聯姻的方式勸降孫堅,卻被孫權這個小孩子一頓羞辱,羞慚而退。
  • 再讀《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與漢獻帝,似乎是同一個人
    比如空城計嚇退司馬懿,那是因為司馬懿見到了真正的漢獻帝;而王司徒被諸葛亮懟下馬,則是因為遇到了舊主,羞愧難當。對於王朗來說,這根本不是一場舌戰,是大漢天子在三軍陣前訓斥自己當然,這裡有個最為關鍵的疑點,那就是漢獻帝是如何變成諸葛亮的?關於這一點,其實也能找到一個比較符合邏輯的解釋,那就是衣帶詔事件。
  • 孫策臨死之前,為何將江山交給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很多人認為這是劉備的權術,以此來約束諸葛亮;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位子交給兒子孫韶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 「既生瑜何生亮」耳熟能詳,其實還有後半句,諸葛亮聽後啜泣不已
    作為孫權手下的左膀右臂,周瑜一向被人稱道為足智多謀,史書上也有記載,相貌英俊,又擅長音律,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童年時代的周瑜就結識了孫策,並跟隨孫策前往大小戰場,孫策死後,周瑜獨撐大梁,充當護衛,但周瑜這個歷史人物卻有著悲痛和悲痛,英年早逝落得遺憾,後人評價周瑜若不早死,必成大事。
  • 謀略不輸於諸葛亮,連孫權都怕他,卻被黑成了小肚雞腸的小人!
    首先《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周瑜描繪成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典型,當他一發現諸葛亮的才智超過自己,便想方設法謀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後快。這裡我們就先回到《三國演義》周瑜的主線中來探尋一二。在原著第十五回中,孫策在朱治和呂範的建議下,以玉璽為質抵押給了袁術。借得兵三千、馬五百匹。前往江東解救鄉親父老,同時救出被刺史劉繇軟禁的母親、舅舅和家小!臨走時連朱治、呂範、舊將程普、黃蓋、韓當等一幹舊部也帶上了。
  • 「慎勿北渡」與「緩步西歸」,孫策到底給張昭留下什麼樣的遺命?
    不管怎麼說,有這樣的爭議,足以證明孫策去世的時候,江東集團的局勢非常嚴峻。就如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一樣,孫策也找了一個託付的人選,那就是張昭。關於孫策對張昭留下的遺命,也有一些史料留存。但是這些史料看上去似乎存在矛盾關係。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