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統編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及思路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變化很大,但並非對既往教材教法的顛覆,而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
使用新教材,改革語文教學,必須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身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和更新。
1.教材的結構與體例
(1)冊次安排
高中語文教材分「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其中必修教材設計2冊,所有高中生都要學;選擇性必修教材設計 3 冊,理論上可以自主選擇,實際上絕大多數學生都要學。必修教材可以安排在高一,選擇性必修教材安排在高二。
(2)單元設置
整套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組織單元。
「人文主題」的設計充分考慮新時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長的需要,涉及面寬,主要聚焦在三方面:「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都會突出其中某一方面。
「學習任務群」是單元組織的另一條線索,每個單元都設計有若干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習任務,保證語文工具性的落實。
(3)課文
每個單元收課文 4 至 6 篇(也有超過 6 篇的),分為 2~4 課。「課」的劃分主要根據「學習任務群」的要求,依據課文的內容和寫法特點進行組合,一課含 1~3 篇課文不等,實行「群文閱讀」。
(4)單元學習任務
單元後面有「單元學習任務」,一般設計有 3或4 個學習活動。其中一個活動是突顯單元人文主題的,另外兩個活動略有分工,從不同層面引領思考、探究和交流,還有一個活動指向寫作。
(5)古詩詞誦讀
必修上、下冊以及選擇性必修上、中冊都安排有「古詩詞誦讀」欄目,各收有古詩詞 4 首,一共收 16 首。這主要提供課外誦讀,不指定安排課內學習。
(必修上冊)
2.關於學習任務群
(1)理解「學習任務群」提出的意義
「學習任務群」就是一種單元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還是教聽說讀寫。以前我們熟悉的教學經驗經過調整,也派得上用場。
提倡「學習任務群」,是希望以「學習任務」來整合單元教學,突出完整性,打破單篇閱讀精講細析的藩籬,讓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中學會學習建構「語文核心素養」。某個單元或者某一課主要學會哪些基本知識和關鍵能力,有哪些「乾貨」,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有助於克服語文教學的隨意性。這種形式有意識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多讓出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看問題學習,拓展閱讀面,提高閱讀量,讓學習過程充滿思考與探究,領悟與創造,也有助於解決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讀書少」的問題。
(2)如何實施任務群教學?
首先要明確單元所屬的「學習任務群」。
其次,把單元承載的「學習任務」內容和要求細化,化為教學的目標、要點、難點,化為教學活動的方案。這就關係到單元後面的「單元學習任務」怎麼使用。
「單元學習任務」不同於以前的習題,不是學完一個單元之後的練習,而是對「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學方案」的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應置前,是設計單元教學方案的主要依據。我們可以參照「單元學習任務」,來設計一個單元的教學環節。
(3)老師要轉變角色
老師要轉變角色,由主要擔負講授,轉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即「活動」中學習。要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安排好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些課可以多講一點,有些少講一點,但力求朝著自主學習的「任務」去設計。
3.任務教學
(1)以「任務」來帶動單元
新教材提倡的是以「學習任務群」為中心的大單元教學,要先明確單元所承擔的「任務」是什麼,然後以「任務」來帶動整個單元的教學。
(2)不能只是奔著任務去閱讀
設計「任務驅動」,任務在前,不能只是奔著「任務」去閱讀,也不是單純為了解決問題或者參加討論去閱讀。本來課文有很豐富的內涵,可以做各種個性化的理解 ,如果太功利,又先入為主,反而窄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很多課文都是經典,讓學生接觸經典,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應該把課文純粹作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材料或者討論問題的支架。在實行「學習任務群單元教學,設計「任務驅動時,既要設定「活動」,又要警惕一邊倒,還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留給學生更多感受和理解的空間,避免被「任務捆綁。
4.群文教學是根據任務來設「課」
新教材不再以單篇課文或者課時作為「課」的基本構成單位,而是根據「任務」來設「課」。
以往一篇就是一「課」,現在也還有一篇作為一「課」的,但更多的情況是多篇為一「課」。因此教學的方式也會變化,不再是一課一課的,而是一組一組的,就是「群文教學」。
群文教學和單篇教學可以並存
在新教材中,單篇教學和「群文教學」並存。比如有些古文,就仍然設計為單篇教學。
「群文教學」也應當有精讀、略讀之分,兩篇或者三篇課文,總有一篇是要精讀的,老師要舉例子,給方法,給讀書和思考的方法,其他則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泛讀。
5.「活動」主要指「三件事 」
從教材的「活動」設計看,大多數還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課堂教學還是主要形式,只是更加注意學習主體往學生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要把「活動」簡單理解為課外「活動」,更不要安排那些和語文關係不大的「活動」。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活動」,還是讀書。我們都熟悉三件事——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理解與探究,其實也就是語文「活動」的三個主要方面。
「情境」是什麼?
學習「活動」要儘可能有「情境」,不只是為了激發興趣,更是為了給「活動」的展開提供背景、條件與氛圍。有時候「情境」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這種情境或者語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而言,必須是真實的,是能和他們的生活經驗貼近,並能促進深度學習的。
語文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情境」教學自然有它的優勢,但有些學習主要靠理論推導,對高中生而言,並非所有「學習任務群」的學習都要設定「情境」。
6.整本書閱讀的設計
教材中的「整本書閱讀」設計是提示性的,主要包括「閱讀指導」和「學習任務」兩部分,比較簡單。
「學習任務」主要引導閱讀和思考,供學生選擇其中一二,不必全部完成。
7.綜合活動單元教學要結合學情去設計
綜合活動單元是新課型,教材的設計雖然數易其稿,還是不滿意。老師們可以結合學情放手去摸索。這些課的設計,不是附錄,是教材的有機部分,很重要,不要因為不好講,就放棄了。
當代文化參與教學重點要放在指導學生設計調查方案,實施訪談和調查,從而提高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要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活動」的實施必須是語文的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
從小學開始學語文,到了高中,對語言學習的規律應當有一些梳理、探究,多少獲得一些理論的自覺邏輯。這個單元的設置,是從語言運用角度學習邏輯基本知識,落腳點主要在思維訓練。
8.讀書為本,讀書為要
(1)語文教學的「牛鼻子」
新教材格外重視目前語文教學「讀書少」這個問題,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重視讀書方法的養成,擴大閱讀面,提升閱讀品位。
(2)各種改革都離不開讀書這一「根本」
教材所提倡的各種新的理念和教法,包括聚焦「學習任務群」,自主性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等等,全都離不開讀書這個「根本」。使用新教材,千頭萬緒,只要抓住多讀書、培養興趣這個「牛鼻子」,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新教材改革力度大,課堂教學的主體轉換,讀書的要求高,教學的難度增加了,老師怎麼辦?只有多讀書,增學養,當「讀書種子」,才能跟進,求得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