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之 仲景經方之大黃甘遂湯

2021-02-22 是名筆記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大黃甘遂湯方劑組成:大黃、甘遂和阿膠,頓服之,其血當下。對於甘遂類的方劑,我們已經涉及大陷胸湯、甘遂半夏湯以及十棗湯。今天我們來學習大黃甘遂湯的內容。

《金匱要略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3條: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於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

對於婦人病,尤其注意是否有淤血的問題,記得我們整理淤血證的時候,涉及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抵擋湯、下淤血湯等等,主要的淤血藥有桃仁、牡丹皮、水蛭、虻蟲、當歸、川穹、生地等等。

本條文則提到了另外一種情況,婦人小腹部滿如敦狀。敦狀其實就是大的意思。敦,是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如下圖。滿而圓鼓鼓的樣子啊,自己腦補一下吧。

患者有小便不利,當有水,若小便自利,當有血。今小便微難,故為水與血結於血室之候,因為有水所以不渴,非五苓散證,宜大黃甘遂湯。但方劑中並沒有用到破血生血的藥劑,而是以大黃甘遂為祛熱下水為主,因此可知,此方雖然治水與血結在血室證,然以下水為主,凡事少腹滿結,二便閉塞,無論男女,均可用之。

《金匱要略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2條: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另外還有一種下水的藥叫葶藶,涉及的方劑有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丸,葶藶大棗瀉肺湯、大陷胸丸。其中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湯的基礎上加入了葶藶子和杏仁,逐水的能力更強,但服用量甚輕,並且合蜜煎,則攻下大緩。

第131條: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簡單解析:結胸證,見於大陷胸湯中

甘遂:大戟科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谷道。一名主田。生川谷。

今天的筆記就寫到此,下次再見,如果還有一次的話。

相關焦點

  • 醫之 仲景經方之大黃牡丹皮湯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醫之 仲景經方之柴胡除胸脅苦滿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醫之 仲景經方之失眠證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經方與時方之爭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欲對經方、時方有個較全面的認識,離不開師傅的傳授、自身的廣泛閱讀及使用。此篇文章,較為公允,值得一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經方」一詞,本來的意思是指「方術」,但後來卻成為仲景方的專稱。「時方」之名,則出於清人著作,顧名思義是「時下盛行之方」,實際上泛指仲景以後的歷代醫方。
  • 醫之 仲景經方之痰飲咳嗽病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中國經方家(二)
    陸氏認定《傷寒論》為經方之冠,治療之極,為學醫所必由,故沉潛反覆,研索獨勤。他認為中醫之所以為世詬病,主要原因是「金元以後醫家困守《內經》,莫能自拔,單詞雙義,奉為金科,馳鶩空言,不驗實效」,而《傷寒論》為中醫療病之事實,具科學之理,研究中醫,關鍵是用近代醫學理論去解釋中醫治病的事實,而不可泥於《內經》。所謂:「大論用藥之法,從之則愈,違之則危,事實也;其必有科學之理存焉。
  • 經方:中醫的靈魂
    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通過經方的學習,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一、常用經方的應用體會 1. 不斷發作,反覆發作的疾病,過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斷發燒的免疫性疾病 13.大柴胡湯治大柴胡湯症候群最關鍵指徵:《金匱》:心下按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用大柴胡湯一定要腹診,心下按之疼痛、硬滿者用之。
  •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廣杏堂楊俊林胃腸病臟腑聯合療法 在仲景經方論壇引反響 時間: 2019-04-01 15:39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摘要:   2019年3月30日廣杏堂國醫館名老中醫受邀參加,由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唐祖宣醫學工作委員會和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唐祖宣學術研究分會主辦,鄧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鄧州第三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暨國醫大師唐祖宣106部著作出版新聞發布會》。
  • 經方中甘草運用擷英
    南朝醫學家陶弘景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經方,常專指《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方劑。本文以宋版《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為藍本,統計出甘草在《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的配伍應用分別涉及70方與55方,合計為125方(同名方及附方未計入)。對原方的用量比例、主治證候、配伍規律等問題眾醫家見解不一。本文從《傷寒雜病論》原文入手,探討甘草的應用配伍規律,以期對經方的開發應用有所裨益。
  • 【經方考究】陶志廣《經方劑量考》(續)
    上文《經方劑量考》從文獻、《傷寒論》方水藥比及藥物實測幾個方面,結合邏輯推理來論證經方是使用神農秤,而非官秤。其實,只要不刻意曲解陶弘景「十黍為一銖」,根據水藥比推算出來仲景方中附子一枚、枳實四枚重五兩,是陶弘景所說重量的十倍,經方劑量使用神農秤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但仍不免有人質疑,故續文進一步提供各方面證據。
  • 醫之 仲景經方之黃汗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經方醫經離合論
    A經方、醫經的出處經方、醫經之分,見於《漢書.藝文志》。侍醫李柱國將醫書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類。對每一類醫書,皆有簡明的定義。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李柱國對醫書的分類,是基於文本內容的區分(即圖書分類法)?還是基於不同醫學流派的區分?換而言之:這種分類法,是否符合當時的臨床實際?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研習經方的意義
    01研習經方的意義從醫學發展的角度出發,經方及其類方的研究有其積極的意義。首先是因為規定方證是中醫規範化的基礎,是醫學發展的前提。徐靈胎經長期研究,最後決定以方證入手,因為醫者隨證立方,最為具體,處方的組成、劑量、加減法,皆可以作出規定,特別是張仲景的方劑,於此規定甚嚴,「各有法度,不可分毫假借」。研究《傷寒論》的方證,無疑是研究中醫學的臨床規範,其意義不言而明。
  • 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市舉行 國醫大師聚首 暢談中醫「經方抗疫」
    希望本屆仲景論壇秉承「傳承、創新、發展」理念,認真總結分享中醫藥抗疫的經驗與做法、挖掘仲景經方學術應用與創新,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現中醫人的精、氣、神,為增加世界民眾健康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中醫藥力量。
  • 中藥大黃甘遂湯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方劑名】大黃甘遂湯,出自漢·《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四兩(12克)、甘遂二兩(6克)、阿膠二兩(6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 經方治療心下緊結
    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的六經與八綱:::從八綱到六經,仲景使經方醫學完成了一次飛躍與升華!!!方證與六經:水乳交融,方證之中已含六經,六經體現在客觀的方證之中。方證是客觀的臨床抓手。六經既是病位+病性的部位症狀學反應,更是機體欲在病位解除疾病而又不能解除疾病所處的一種狀態,病機學概念的六經。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芍藥甘草湯
    01芍藥甘草湯[經方組成]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前人治驗]成尤己:芍藥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緩之,酸甘相合,用補陰血。錢大米:拘急者,筋不得舒也。
  • 第八屆「仲景論壇」開幕式在南陽市舉行
    南陽市副市長阿穎主持開幕式 全體參會嘉賓奏唱《醫聖頌》  央廣網南陽10月18日消息(記者王勇生)10月17日,第八屆「仲景論壇」開幕式在南陽市舉行。論壇以「仲景經方與新冠肺炎防治」 為主題,圍繞新冠肺炎的中醫藥防治,總結仲景經方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的應用經驗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為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特色優勢,提升張仲景經方的學術帶動力、文化輻射力、品牌影響力,使中醫藥在維護人類健康上發揮更大作用奠定了基礎。
  • 醫聖故裡研討仲景經典方劑
    □記者 劉坤    本報訊 4月8日~10日,中國·南陽2011經方醫學論壇在醫聖故裡南陽召開,該論壇由黃煌經方沙龍網、河南宛西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的300餘位中醫專家就張仲景經典方劑展開研討,並祭拜醫聖張仲景。
  • 經方大師江爾遜:運用經方的四大思維方法
    抓住特徵法,即抓住仲景所描述的特徵性證侯,實行方證對應的方法。因為那些「特徵性證候」集中地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機,而形成了特定的「證」。換言之,仲景已將「證」辨析得準確無誤,醫者遵之而遣選對應的經方即可。故餘學習《傷寒雜病論》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熟讀背誦原文,牢記病脈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