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書上寫了什麼,為什麼籤署代表是國民黨陸軍司令何應欽

2021-01-08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可是你們知道當時的投降書長什麼樣,具體內容是什麼,向誰投的降,代表是誰嗎?無疑大家都不太了解,我們知道的或許只有這件事情了。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一說日軍投降這件事。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個國家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希望日本可以無條件投降,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而這時候,美國的原子彈也已經實驗成功。直到同年的8月15日之前,日軍被同盟國打得無法還擊,此時日本裕仁天皇才向全日本人民宣布向同盟國投降。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蔣介石非常開心,對著全國人民表達勝利演講,並讓全國人民放假三天。

期間朱總司令要求日本的總司令岡村寧次向我黨投降,崗村寧次拒絕。在這期間蔣介石表示國民黨才是真正加入同盟軍的代表,如果日軍向同盟軍投降,就必須向中國的國民黨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南京向國民黨投降,並籤寫投降書。此時的代表人為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

投降書有兩種,一種是日軍向同盟國投降的降書,這一份由同盟國總司令麥克阿瑟籤署。因為這是同盟國最高的將領。這一種投降書有兩份,其中一份保存在日本東京的博物館裡,還有一份保存在美國弗羅裡達的一個博物館裡。這一份是英文版的投降書。第二種是日軍向我國投降的降書,這份投降書是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和我國代表何應欽出席籤署的投降書。而這份投降書的中方代表是蔣介石的兒子,這種是中文。其中也有兩份,一份在日本的博物館,另一份現在在臺北。

這麼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被當時的記者拍下來,刊登在了報紙上,全國人民都熱血沸騰,終於擺脫了日本人的迫害,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投降儀式上美國大怒,細節揭露蔣介石意圖,何應欽登報解釋
    何應欽,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在何應欽畢業的十三年前,岡村寧次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一路平步青雲,不斷在中國各地活動,被認為是「中國通」。何應欽與崗村寧次在學校的時候雖未曾謀面,但隨著日軍加緊侵華,兩人或直接或間接都打過不少交道。
  • 南京受降儀式上,何應欽的這個舉動,被中國人認為是恥辱
    不過在這次受降儀式上,何應欽的這個舉動被認為是一種恥辱。9月9日上午9時﹐何應欽在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主持受降典禮﹐之後的事情就是日本籤訂投降書,然後遞給了何應欽。這些事很多人都知道。當時記者還派了照片,不過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何應欽的一個舉動不僅讓我國人覺得是恥辱,甚至連美國代表都認為是恥辱。
  • 日本投降儀式的真實細節:鬼子剃光頭,應欽腰媚骨,崗村沒獻刀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日本投降儀式在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日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陸軍上將,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依次籤字。
  • 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20幅精品書作欣賞,網友:可進中書協
    像何應欽這樣的前輩許多書法家,其實不是為了得到「書法家」大名而書法,人家行文就是如此!現在的很多所謂「書法家」,是為了書法而書法,這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書法家?心存雜念,則不達也!過去名人大都有較高文化水平,寫好字是傳統教育的必修課。自己不會寫字又要否定前人,就是市井小人看不得別人好,叫人氣憤厭惡。
  • 「八大金剛」之首的何應欽,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而蔣介石的八大金剛排名第一位的就是何應欽,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何應欽的故事。何應欽出生於1890年,他是貴州省興義人,家庭條件一般,既不算富豪也不貧困。何應欽小時候就讀的是私塾,他讀完私塾後決定棄筆從戎,先是入讀貴陽陸軍小學,之後又入讀武昌陸軍第三中學,並且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公費留學生,留學日本入振武學校就讀。
  • 你所不知道的英文版《日本投降書》:是誰代表中國籤字
    英文版《日本投降書》復件現滬東方網記者看到,何先生帶來的復件是英文版,文件名稱是《INSTRUMENT OF SURRENDER》(投降書),上面有日本方面和同盟國方面共12個相關人物的籤名,包括當時中國的受降代表徐永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美國受降代表尼米茲,以及投降一方的日本時任外相重光葵和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
  • 浙江寧波發現二戰時日本投降書英文版複本
    當時男方的父母居住在臺灣,據說親家公還曾擔任過國民黨空軍高級將領。令劉純一老人意外的是,親家公拿出的禮物卻是一份薄薄的文件複本。這份禮物的分量太重了!劉純一老人清楚地記得,當時親家公將禮物交給他時一臉鄭重,雙手不住顫抖。親家公當年也參加過抗戰,至於他是如何得到這份日本投降書複本、複本共有幾本等,則未聞其詳。
  • 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指揮的?
    原標題: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幕後指揮的?一、根本博,福島縣人,日本陸軍中將,中華民國陸軍中將。▲1945年10月,根本博代表華北日軍在北京太和殿籤署投降書從履歷上看,他是個中國通,精於參謀作戰,手腕強硬。
  • 應美國要求,日本二戰投降書只有英文,中國將軍看不懂,險出問題
    1945年9月2日,距離日本宣布投降已經過去了19天,時間無法再拖延,日本人不得不籤署正式的投降文件。文件籤署地點就在美國密蘇裡號軍艦上,當時這艘戰列艦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炮口對著其城市。不過,在部署籤字儀式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
  • 抗戰勝利75周年|歷史在這裡拐彎:何應欽公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945年9月9日,時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在侵華日軍投降書上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南園,隨著「鬥雞閘」路牌顯示的方向望去,大樹重疊掩映之下,一座米黃色建築映入眼帘。在這座黃色小樓裡,曾發生過許多改變中國命運的事情。
  • 簡敘何應欽
    何應欽一度與老蔣並列,何1890年出生於貴州興義縣泥蕩村,1906年貴州開辦陸軍小學,每個縣保送一人,時年16歲的何應欽以興義縣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陸小畢業後再被保送武昌陸軍第三中學,1909年秋陸軍部從三個陸軍中學選考20個學生赴日深造,何應欽應選進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在振武學校老蔣高何應欽兩屆,何在振武學校並不認識蔣,蔣是炮科,何是步科,辛亥革命爆發,蔣何二人返國,皆在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
  • 1945年9月日本在南京投降內幕
    何應欽宣讀受降命令,整個過程歷時1小時17分鐘。今井武夫交出了日軍在華兵力部署圖,並在「中字第一號備忘錄」上簽字。觀禮人群為之歡呼。6天後,中國陸軍副參謀長冷欣一行,首先由芷江飛往南京,進行正式受降和接收的準備工作。岡村寧次南京機場恭迎何應欽一行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
  • 字如其人|國民黨「八大金剛」,造詣深厚的書法藝術
    何應欽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1946年6月,任中國駐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
  • 日本投降書《INSTRUMENT OF SURRENDER》-中英文版全文-看看原文怎麼寫的
    趕快掃碼進群看看吧~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主甲板上舉行。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籤字儀式在南京舉行。中方代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主持受降儀式。日本投降代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
  • 國民黨中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都是誰, 結局如何
    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蔣介石手下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八大金剛和十三太保,他們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五人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高職,都是上將軍銜,在國民黨中能力出眾名氣巨大。「幹將」陳誠陳誠是蔣介石的親信,也是自黃埔軍校成立後蔣介石執政的心腹之一,有小委員長之稱,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軍」內部由陳誠領導的派系亦有土木系之稱。
  • 岡村寧次在日記中寫的「未預料之痛苦」到底指的是什麼事
    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1945年的9月9日對於中國意味著什麼。繼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美國「密蘇裡」號巡洋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籤字儀式後,在1945年的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籤字儀式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 74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了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 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 在投降書上簽字 中國人民經受日本法西斯的種種暴行 付出巨大的犧牲 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 民族之痛何日可忘 當中國人看到端正的小楷寫就的投降書 沒有人不為之動容 生靈塗炭的侵略戰爭終於告一段落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處置了那麼多人,為什麼不處罰何應欽呢?
    西安事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得國共由對峙走向合作,開始了抗日日寇的偉大歷史徵程。西安事變之所以爆發,是在民族危機嚴重的情況下,蔣校長依然奉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圍剿紅軍。
  • 民國歷史人物 ——何應欽
    13 歲,何應欽進筆山書院,後以考選第一名被保送入貴州陸軍小學,堪稱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1908 年,何應欽被保送至武昌陸軍中學。1909年秋,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留日學生,就讀中學的何應欽又以第一名的好成績應選,入日本振武學校,並與谷正倫等人一起加入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