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的刀光劍影:就那麼幾句,讀來比金庸幾十萬字的小說都帶勁

2020-12-11 騰訊網

古代詩人的武功到底有多高?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話題。別人咱們先不說,只說詩仙李白。

多年來,李白一直被很多人當成劍聖裴旻之徒,甚至有人稱其劍法為大唐第二。但文史學家們,從沒有找到這種說法的史料證據,而且李白的詩中也沒有提到過劍聖。據他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一詩中所言,當年他因鬥雞和幾個地痞發生爭執,差點兒沒保住小命。由此可見,李白的劍法並不高明。

唐代的很多詩人雖然一個個都和李白一樣,喜武好劍。甚至在出街時,腰間總要別著一把寶劍才覺得帥,但他們武功到底如何還真的不好說。

不過,武功不好,並不影響咱們寫一些霸氣的江湖詩啊!事實上,那些藏在唐詩裡的刀光劍影,正是唐詩中的珍寶。有些唐詩,就那麼幾句,讀來卻比金庸小說幾十萬字的小說都痛快、都帶勁。本期小美就和大家分享3首刀光劍影的千古名作,它們加起來共60個字,高級的酷和帥,我們一起品一品:

第一首:賈島的五言絕句《劍客》

《劍客》

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 誰有不平事?

這是賈島在科考失敗後所寫,全詩短短20個字,塑造了一個疾惡如仇的劍客形象。這位劍客是十分霸氣的,前兩句寫他的劍法。這是一把十年才磨出來的好劍,劍刃寒光閃爍,但至今還未試鋒芒。其實這兩句是一語雙關,這把好劍尚無用武之地,正如一身才學卻無法被啟用的自己一樣。

後兩句也一樣霸氣。劍客把寶劍拿出來示人,只為滌蕩他心中的這不平事。這種主動挑戰的勇氣,渴望早點利刃出鞘的決心,都令人佩服。

雖然從題材上來看,這只是很常見的懷才不遇詩,但詩人卻別出心裁,通過一位劍客,一把寶劍,將本該沉鬱的詩,寫得豪情萬丈。在這股豪情之下,他的不得志反而更令人心疼,這正是此詩最高妙之處。

第二首:劉叉的《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這位唐代大詩人劉叉可不是個普通詩人,他原是一位唐代古惑仔,惹過不少事,後棄武從文,成了韓愈的門客。雖然是半道出家,但人家的詩作寫得是很特點的,就像這首五絕一樣,滿滿的江湖風。

詩人要送別的對象,明明是一個秀才,但他卻送了人家一把寶劍,也是很有意思了。全詩句句都在寫這把劍,卻一個「劍」字都沒出現。詩的首句,用「一條古時水」來形容這把寶劍,水之柔,劍之剛,完美融合,既寫出了劍刃的寒光,又寫出這股離別時的深情,妙!次句「向我手心流」,是指這把劍是從古代傳到自己手上。一個「流」字寫出了這把劍的來歷不凡,靈動自然。

最後兩句一樣是妙筆,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這把寶劍今天兄弟我就送給你了,你不要拿它去報那些細碎的私怨,要和它來建功立業。這短短10字的贈劍語,哪裡是詩人之間的臨別贈言,分明是一對江湖俠客間的最美祝福。

第三首:盧綸的《塞下曲》

《塞下曲》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這是盧綸寫的一首邊塞古體詩,盧綸曾親歷沙場,所以他對沙場上的情形是很了解的。這首詩寫的就是月下的一幕:月黑之夜,大雁高飛,敵將單于打算連夜遁逃。我將率輕騎一路追逐,隨身的弓和刀上,落滿了白雪。

此詩最妙的地方,就是不直接寫沙場,而是善於用環境來刻畫。首句先是襯託環境,最後5個字「大雪滿弓刀」是細節描寫,僅這5字就體現出沙場的瀟肅,將領們的帥氣和霸氣。

這3首千古名作,都是來自唐詩中的刀光劍影。說實話,細細品味下來,比讀金庸的武俠小說還要帶勁。因為有了詩的意境之美,加上漢字的凝練之美,這些刀光劍影中的酷和帥更加高級。而更有意思的是,現代很多武俠片至今還在模仿詩中的意境。

第一首劍客拔劍示刃的場景,第二首中劉叉持劍贈兄弟的場景,很多武俠片都有。而最後一首將士騎馬時「大雪滿弓刀」的細節鏡頭,在很多武俠片中也都有。可能導演們在拍戲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場景都是出自唐詩中,但這些意象確實是從這些詩文中傳承下來的。

這種俠客風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武俠風以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為起源,在唐詩中得到繼承和發展,到了明清的各類小說中就很常見了。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中的很多意境,在唐詩甚至更早的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源頭。

很多老外不明白「功夫」二字對我們的意義,其實這東西早早地就藏在了我們的文化裡。李白、賈島、劉叉、辛棄疾、陸遊等文壇中家,做的那些個武俠夢,如今我們還在做,這和武功高低無關,這是屬於我們的武俠夢。

相關焦點

  • 這六年,讀金庸居然讀了一百萬字
    如果一篇文章平均算1500字的話,那就一共是130萬字。不知不覺,這些年讀金庸居然讀了一百多萬字了。 這個數字在絕對的量上不算多,和很多每天都更新的、甚至一天要發好幾篇的號比,真的不能算很多。更不能和寫網絡小說的每天碼上萬字的作者比。
  • 哪一代人最愛讀金庸小說
    今天下午2點31分,我通過小程序群裡有事 發布了一個小型調查問卷,調查我的讀者中不同代際的金庸小說閱讀率。截止下午4點19,一共有10284人參加的調查。許多讀者很關心調查問卷的結果,以下就是具體的數據: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的理解,把調查問卷裡的數據換成柱狀圖。紅色表示未讀,藍色表示讀過,左側縱坐標的數字表示參與調查的人數:
  • 尋書記(「金庸群俠傳」同人小說)
    以上武打片斷純屬我在尼姑庵門口的想像。給我一百個膽我也不敢私闖尼姑庵,充其量只有站在尼姑庵下面喊口號的份。無奈之下,只好轉身返回藏經閣。去閱覽室之前照例到中文書庫看看有沒有新近歸還的金庸小說。根據前面的經驗,但凡發生和金庸小說扯得上關係的事之後,很快就能找到一本扉頁印有印章的金庸小說。果然不出所料,一本《倚天屠龍記》靜靜地躺在書架上,而上面的印章是「雕」。
  • 為什麼金庸小說裡名字好聽而現實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沒有那麼好聽?
    金庸小說許多人就要問了,為什麼金庸小說中人物的名字那麼好聽而現實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沒有那麼好聽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金庸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所以生活中的曾阿牛可能在小說中就會叫做張無忌,「無忌」者,「彼無忌此亦無忌也」,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和初唐名臣長孫無忌都為這個名字增添不少光彩。
  • 讓孩子愛上唐詩的最好方法是帶孩子來「玩轉」唐詩
    所以於公於私,幫助孩子學好古詩詞都是十二分的必要。而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僅《全唐詩》所收,就有詩人2200餘家,詩作48900餘首,而且還產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傳千古的偉大詩人,所以「無詩不成唐」,那麼學詩就必學唐詩。
  • 「龍象般若功」很多人讀錯了,金庸筆下容易讀錯的字,你讀對多少
    所謂「般若」是佛系兩大分支之一,由於它是梵語的譯音,所以在讀它的時候,按照我們漢字的讀法去讀,難免會出錯。包括有的電視劇裡面,對「龍象般若功」的讀法都是錯的,裡面的「般若」有人讀成了「bān ruò」,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讀法,那麼這兩個字到底該怎麼讀呢?它的真正讀法是「bō rě」,這兩個字都是多音字,出錯有情可原。
  • 金庸小說裡,人物名字的出處,太有學問了!網友:「教科書級」!
    對金庸先生的崇拜,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也不是三年五年,甚至從高中時期,拜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就心生仰慕。金庸武俠小說,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很多人幾乎都可以脫口而出的說上他的幾部小說,或者作品裡的某些重要情節。金庸武俠小說,與其他作家相比,有著很明顯的符號。
  • 尹建莉:金庸為什麼是孩子長篇閱讀的起點?
    無論從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閱讀習慣的養成還是閱讀量的積累等方面看,長篇小說都應是中小學孩子的更好選擇。劃重點②:「讓孩子去讀金庸吧!」尹老師並非金庸鐵粉,但也十分認可金庸作品趣味性強、文字規範、符合兒童審美;即使是愛情的描寫,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和乾淨。
  • 為何金庸小說熬夜讀,卻看不下去《百年孤獨》?看網友回答我樂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何讀不下去《百年孤獨》?在眾多回答的網友中,筆者發現很多武俠迷,看完他們的回答,筆者笑了。在他們眼中,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為何當年看金庸的小說咱們能熬夜讀完,卻讀不下去《百年孤獨》。本期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金庸的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把翻譯都難哭了……
    對她來說,難的是要那些招數在譯本裡「打」得流暢,沒有違和感,讀來不生澀。重點是情節、故事,翻譯時忠實細節到什麼程度,應該視情節而定。金庸的中文讀者或許陶醉於他描述高手交鋒場面的語言,在英語譯本裡或許達不到十全十美,只能抓重點,那就是故事情節。
  • 金庸小說後記的啟迪
    自從讀了金庸先生寫的武俠小說,我就想像金庸先生那樣寫武俠小說。忽然發現,大部分武俠小說都沒有後記!讀了幾百本武俠小說,終於想到,目前來看,只有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是有後記的,而我正是通過這些後記了解到,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的誕生是和報紙的發行密不可分的!
  •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包括哪些書 金庸小說順口溜全文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是什麼?金庸小說順口溜對應的書籍是金庸創作的十五部武俠小說,知道了金庸小說順口溜的由來,有沒有對金庸老先生更多一分敬佩之情呢?金庸小說順口溜順序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分別指代的是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名字的首字母。
  • 《西遊記》原著裡的妙詩,每句以數字開頭,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
    調皮機靈的孫悟空,懶得可愛的豬八戒,耿直忠義的沙僧,善良穩重的唐僧,對很多小朋友來說,再沒有比他們更可愛的小說形象了。但是近些年,關於這部小說的爭議也不少。從作者是否為吳承恩,到這部水平的文學價值是否被高估了,都有人提出不同的聲音。甚至北大的秦春華教授還認為此書不適合孩子們讀,他認為書中用隱喻的方式講了大量佛法和人生的深刻道理,孩子們讀不懂。
  • 金庸這輩子最沉痛的話,寫在《倚天屠龍記》小說修訂版的後記裡
    《倚天屠龍記》是金庸長篇武俠小說之一,最初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相信大家至少都看過電視劇,但是不讀小說我認為會是一個遺憾,因為影視作品裡通常對愛情要著重描寫,對其他的感情則不會那麼充分的展現。
  • 《六神磊磊讀唐詩》評價兩極 當唐詩成為網文新"爆款"
    原標題:當唐詩成為網文新「爆款」 「六神磊磊讀金庸」系列火了後,六神磊磊又讀起了唐詩。近日,《六神磊磊讀唐詩》 出版了,作者曝在公眾號上的對於唐詩及詩人的解讀文字變成了白紙黑字的存在,這些「10萬+」加持的文字一經集結出版,便成了「爆款」,引發不少網友熱傳熱議。
  • 「降龍十八掌」英語咋說 金庸小說翻譯太難了!
    金庸的著作難翻譯是翻譯界公認的,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感覺像是傳統話本小說,同時,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意境難以捉摸,令許多人望而生畏。此外,碰金庸也是需要勇氣的——金庸武俠小說自成門派,紅樓夢研究發展成「紅學」,金庸研究也幾乎演變成「金學」。
  • 金庸小說中形形色色的瘋子,不過是三個字「貪」、「嗔」、「痴」
    在金庸出現之前,武俠小說的世界裡,其實也很熱鬧,《蜀山劍俠傳》已經打開了一扇武俠變革之門,然而大多通俗的武俠小說,依然是靠熱鬧的故事情節來吸引讀者們的。在金庸之前的傳統武俠小說當中,不少武俠小說裡的角色正、反面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好人就是一身正氣,壞人則是卑鄙猥瑣,直到金庸武俠小說出現之時,小說的人物裡面則多了不少複雜的性格,好人仔細看來也不是那麼純粹的正派,而壞人雖然恨得令人切齒,但也有不少令人惋惜的一面。
  • 有點意思,金庸七部小說的開篇人物,名字裡都有數字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刻畫出了許多讓人難忘的人物,喬峰、郭靖、楊過、令狐衝、黃蓉、小龍女……除了這些主角,有些配角,嶽老三、嶽不群、包不同等等,也都讓人難忘。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開篇出現的人物,一般不是什麼大俠,武功也並不突出。通過他們,一步一步地展開,最後達到了故事的高潮。有意思的是,這些開篇人物,名字裡大都有數字,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天龍八部》——馬五德在《天龍八部》裡,一開篇就是在無量山上,無量劍派東宗西宗在比武。比試中,有一位年輕公子忍不住「嗤」的一聲笑。這名公子有何來頭?
  • 江湖仍在,盤點金庸筆下經典小說改編遊戲
    金庸的人生近乎傳奇,出身書香望族,往來無白丁,歷經大時代輾轉,一生行止都將傳統風骨與現代實踐融為一爐。金庸小說更可以稱之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代表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金庸的小說可以說是收到了男女老少的歡迎。「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 金庸小說中,這幾個人物名字,都來源於古典詩詞!
    金庸老先生一生致力於自己的寫作,並且,整個武俠精神在他的筆下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姓名,也早已深入人心,婦孺皆知,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其起名都形象生動,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有的也成為了華人世界裡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