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危險最近的人:「插管敢死隊」為患者搏一線生機

2020-12-25 中國網新聞中心

■在武漢多家醫院,為插管組成的醫生團隊被稱為「插管敢死隊」。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他們的工作,那就是為患者「搏一線生機」。但為了這一線生機,他們往往成為離危險最近的人。可在這些醫生眼中,和病人的性命相比,「自己有可能被感染」這件事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這根管插進去,他可能就挺過來了,這麼算,為病人搏一搏還是『值』」。

--------------------------

醫生們清楚,新冠肺炎患者最危險的地方是口腔:口腔張開時,帶有病毒的高濃度氣溶膠會從氣道噴湧而出。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術的醫生此時首當其衝,成為離險境最近的人——二三十釐米的距離,最大範圍的暴露。

在武漢多家醫院,為插管組成的醫生團隊被稱為「插管敢死隊」。這份工作需要如臨大敵的謹慎,也需要一點視死如歸的勇氣。

就像武漢市第一醫院「插管敢死隊」隊員、麻醉科醫生王加芳說的:即便N95口罩過濾了95%的病毒,只要被病毒乘虛而入,剩下的5%就相當於100%。

王加芳的同事劉宇鋒從醫19年,為1萬多個病人插過管,但他也緊張了,操作時手心會冒汗,甚至會微微顫抖,「像回到了初學插管時的樣子」。

「搏一線生機」

對麻醉科醫生而言,插管其實是一項日積月累、熟能生巧的基本技能,日常每個動作幾乎都是下意識的行為:給病人注射麻醉藥品,打開口腔,伸進喉鏡,喉鏡會照出一片小小的陰影區,那是一個直徑七八毫米的小洞,被稱為聲門,兩條聲帶在聲門兩側,透明軟管往聲帶之間探去,不怎麼費力,就能滑入呼吸道。

內徑7毫米、長度26釐米,這樣一根透明軟管接通氧氣後,就是患者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患者是兒童,尺寸會更小一些,以便通過更窄的部位。

到武漢支援的國家應急醫療隊成員、上海華山醫院麻醉科醫生羅猛強說,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突出表現為呼吸衰竭伴頑固性低氧血症,往往必須依靠氣管插管才能保住最後一線生機。

劉宇鋒也用「搏一線生機」來描述自己的工作。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對截至2月11日4萬多個確診病例的研究,新冠肺炎總體病死率為2.3%。確診病例中,危重症患者佔5%,但這類患者的病死率為49%。

劉宇鋒說,需要氣管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般是「重症之中的重症」,年齡大都在50歲到80歲之間,腦梗、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及合併症眾多。再加上受病毒折磨,病人的心肺功能已經受損,插管中的一個輕微刺激都可能導致病人加劇衰竭。有些人上手術臺時都已經意識模糊。給他們插管,隨時有可能導致他們血壓下降過快,甚至心跳驟停。

為了這一線生機,武漢市第一醫院麻醉科特意編寫了一份「插管流程」。

「病人是等不起的,我們也想盡辦法,儘量讓我們的整個流程快一點。我們快一分鐘,病人就多一分希望。」王加芳參與編寫了這份流程。他參考了多家醫院的做法,把能壓縮的時間都壓縮了。他們會提前配好藥品並吸入注射器,放在觸手可及之處,隨時可以注入病人體內。

但防護方面不敢有絲毫馬虎。

平時,醫院對插管醫生的要求是,接到任務5分鐘內必須趕到。現在,時間被延長到30分鐘,多出的25分鐘是給醫生穿戴各種防護裝備用的。

作為「離患者口腔最近的人」,插管醫生採取了醫護人員最高級別的防護。除了防護服、隔離衣、護目鏡、口罩,武漢市第一醫院唯一一套正壓防護頭套給了「插管敢死隊」,誰負責插管就給誰用。由於內外氣壓差,病毒幾乎不可能進入正壓頭罩內。頭罩還外接了一套新風系統,既能保證醫生呼吸順暢,也能避免護目鏡起霧影響視線。

想搶時間,全靠集中精力和手上功夫。

第一次值班前,劉宇鋒和搭檔模擬演練到晚上10點左右。他們對著流程,把所有儀器都熟悉了一遍,一一清點了插管用具和藥品,把能想到的突發情況也想了一遍。他們需要萬無一失。

2月16日,他們完成了全院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氣管插管的搶救工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脫了防護服,劉宇鋒深深吸了口氣,在團隊微信群裡報了喜,這時候他才意識到,後背已經溼了一大片。

「黃金30秒」

插管時,醫生最大的擔心是病人可能心跳驟停。給新冠肺炎患者插管,還要擔心病人在氣管插管過程中發生嗆咳。那意味著風險將明顯增高——人類在餐桌上打一個噴嚏時,口腔飛沫就像疾馳的動車組列車,速度可達每小時177公裡。

肌肉鬆弛藥的作用是抑制呼吸,用藥後1分鐘左右,患者就會無法自主呼吸。這種藥平時插管不常用到,給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主要是為了改善插管條件,降低病人發生嗆咳的機率。

然而注射肌肉鬆弛藥也是讓王加芳最緊張的環節。病人自主呼吸被抑制後,全靠身體裡的儲氧支撐,新冠肺炎患者由於心肺功能受損疊加身體狀況不佳,儲氧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用藥後,他們的血壓心率波動會比常人大得多,特別是一些敏感的人,甚至你一推藥,心臟就有停跳的風險。」

氣管插管有「黃金1分鐘」一說,這1分鐘無論對挽救生命還是醫生自身安全都十分關鍵。另一個說法是「黃金90秒」——從注射麻醉藥開始到插完管,控制在90秒之內,否則就可能導致病人缺氧而死。

因為肌肉鬆弛藥使搶救的時間窗縮窄,藥物起效後,留給插管醫生的時間最多只剩30秒了。

可口腔內還有麻煩在等著他們。

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內都有痰液,尤其是重症患者,痰液多而黏稠。「痰液會堵住氣管,如果這時候把導管插進去的話,痰液堵在氣管裡面排不出來,也會引起病人的窒息。」劉宇鋒說。

劉宇鋒遇到過一位患者,痰液黏稠到拿吸痰器吸,費了好大勁。那一次,留給他插管的時間只有五六秒鐘,插進導管的那一刻,他感覺都快虛脫了。

每完成一次插管,羅猛強也會緊張得心率從每分鐘七八十次升至一百三四十次,體能消耗巨大。「氣道多開放一秒,患者及醫護人員就多一秒的危險,所以能10秒內完成,我們絕不會拖到20秒。」他說。

留住希望

羅猛強是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敢死隊」隊員。他所在的上海華山醫院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監護病房。重症監護病房集中了最危重患者,接受氣管插管的患者高達80%-90%。

有一次,武漢同濟醫院麻醉醫生王楠為一名患者插管,大約過了十幾分鐘,她發現患者心率突然從每分鐘110次降至30多次,而且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她沒多想,上去就給病人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按壓兩分鐘後,隨著急救藥物起效,患者心率逐漸恢復正常。這一舉動看似尋常,在高濃度病毒的空間中可以算是「危險動作」,動作幅度太大、太快都易造成防護服破損,但她說:「當時情況緊急,我只是想著不能讓病人的心跳停了。」

武漢市第一醫院麻醉醫生戚忠說,和病人的性命相比,「自己有可能被感染」這件事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他說,自己還年輕,就算不幸被感染,犧牲的概率也比較小,但「我這根管插進去,他可能就挺過來了,這麼算,為病人搏一搏還是值」。

戚忠第一天值班,就經歷了一起意外。一位60多歲的病人插管40多分鐘後,突然發生嗆咳,軟管脫落了。等他再次穿戴完防護裝備,趕到病房時,眼前的場景讓他又感動又後怕:管床醫生一直拖著呼吸機的面罩幫助病人呼吸,「手都已經僵硬了還在堅持」。那位醫生只有普通防護裝備,「不像我們有面屏,還有正壓頭套,徒手操作,感染的風險是極高的。」戚忠趕緊接過了管床醫生的活兒,讓他去消毒清洗。

他說,這個病人能救回來得多謝管床醫生。當時,抑制呼吸的藥品沒有代謝完,病人肺功能原本就較差,自主呼吸很弱,如果沒人在旁邊供氧,幾分鐘內就會死去。

戚忠一直覺得,只要在病人肺功能最差的時候幫一把,把血氧飽和度控制住,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扛過來,他們就能留在人世間。

讓羅猛強和同事們感到歡欣鼓舞的是,有的患者在插管後,經過積極治療,身體明顯好轉,後來順利拔除了那根管,康復機會大增。

「我們為他們保留住了生存下去的希望。」羅猛強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麻醉醫生「插管敢死隊」,如何為危重症患者保駕護航?
    氣管插管是個技術活。 2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支由5家醫院、18位麻醉醫生組成的「插管敢死隊」迅速集成上陣。在接下來的8天時間裡,小分隊成功完成了近50例氣管插管操作,成功率100%。
  • 18位麻醉醫生組成「插管敢死隊」,爭分奪秒搶救病人
    楚天都市報2月20日訊(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童萱)新冠肺炎病情進展快,重症病人會出現嚴重的呼吸衰竭,實施氣管插管進行有創呼吸支持治療,可以搶回更多的生命。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有一支由來自5家醫院的18位麻醉醫生組成的一支混編的「插管敢死隊」。
  • 「患者70歲,男性,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 80%,準備插管」!
    醫院抗疫情到攻堅時期,西院接收大量危重病人需要插管搶救治療,要求麻醉科安排10人小分隊到西院支援。時間緊急,大家自願報名」。這是2月12日上午陳向東在工作群裡發出的醫院緊急通知。病毒猛烈的傳播力,開放氣道插管,每位麻醉醫生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陳向東更是心如明鏡。本以為報名會有一定的響應時間,但令他意外的是不到20分鐘,10人小分隊就迅速集結完畢,協和西院「插管突擊隊」宣告成立。
  • 插管後氣管狹窄的危險因素及其處理
    隨著各種醫療技術的開展,各級醫院已加強了對重症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救治,但對氣管插管相關併發症及危險因素的認識不足,可以預計,插管後氣管狹窄仍有增多的趨勢,我院近年來診治的插管後氣管狹窄患者也逐年增多。 由於插管後氣管狹窄的危害大且治療難度高,值得我們重視和進一步研究。
  • 麻醉前主委為學科鳴不平
    在主流媒體的報導中,他們是 『插管敢死隊』隊員,後期改為『插管突擊隊』隊員,但就是不提他們是麻醉科醫生。」於布為告訴「醫學界」。 他雖然感到憤憤不平,卻沒有答案。「這麼重大的疫情,那麼多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搶救, 怎麼就沒有我們麻醉科什麼事了?」 麻醉學科的尷尬並不是一時的。
  • 「每例插管,都是從鬼門關搶生命」
    王晶晶小心打開患者口腔,觀察氣道情況,將可視喉鏡插入,又快又準地將呼吸機軟管插進患者聲門。   幾乎同時,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氧飽和度迅速提升,監測儀器提示插管成功……   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病人需要時,需要氣管插管。
  • 天津一名一線專家確診,曾多次為新冠肺炎患者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等
    第136例患者,男,41歲,為天津市海河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在海河醫院參與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診療工作,重點負責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多次為新冠肺炎患者行氣管鏡、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等有創操作。該患者2月25日出現發熱,26日第一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27日第二次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經市專家組診斷為天津市第136例病例,分型為普通型。
  • 距離「死神」最近的人!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
  • 氣管插管有後遺症?
    張秀花 張平  最近,一位男患者因聲音嘶啞、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入睡而就診。最終被醫生診斷為氣管切開術後喉氣管重度狹窄,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氣管插管也有後遺症?北醫三院耳鼻喉科副主任王麗介紹,氣管插管造成喉氣管狹窄的原因比較複雜,大致有四類。  器械因素 選用的插管太粗、管芯太長,插管外套囊充氣過多,插管的質量不好,浸泡的消毒液或塗抹於其表面的潤滑劑直接刺激喉氣管黏膜等,都容易造成喉內創傷。  技術因素 技術不熟練,操作粗暴,麻醉不充分是造成喉插管創傷的常見原因。
  • 與生命競速——記武漢新冠肺炎救治氣管插管小分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裡,躺著一位有多種基礎疾病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王晶晶小心打開患者口腔,觀察氣道情況,將可視喉鏡插入,又快又準地將呼吸機軟管插進患者聲門。幾乎同時,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氧飽和度迅速提升,監測儀器提示插管成功……新冠肺炎救治過程中,無創呼吸機不能滿足病人需要時,需要氣管插管。
  • 紐約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作者:一節生薑要點 這是插管的患者,並不包括使用無創呼吸機的患者。這個數據只統計了出院和死亡的患者,並沒有統計尚在醫院治療和康復中的大量患者。4月23日《鳳凰全球連線》的節目中,主持人談到了一個話題:紐約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死亡率達到了90%, 非常之高。這個問題怎麼看?
  • 直擊氣管切開插管手術!70歲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獲救
    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員、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中心主任醫師喬莉正在為一名70歲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手術。手術開始前,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齊栩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氣管切開手術在平時並不困難,但為新冠肺炎患者手術時,醫護人員的工作難度就大了很多。
  • 羥氯喹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與插管或死亡風險無關
    羥氯喹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與插管或死亡風險無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9 21:14:1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Neil W.
  • ECMO患者在ICU的那些事兒(下)
    VA ECMO時,無抗凝期的延長會置患者於栓塞的危險中。如果鑑於ECMO低流量,心臟停搏,或肺栓塞病史,抗凝指標PTT應適當延長至55到65秒。必須嚴密監測ECMO管道,有無血栓或纖維蛋白形成。管路耗竭常發生於氧合器氧合不佳的情況下而不是ECMO低流量時。更換氧合器時,無需額外的肝素飽和量。
  • 術中不需插管呼吸 摘除氣管腫瘤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通訊員遊玉華 手術中病人不需要呼吸,不需要氣管插管通氣,竟能生命平穩!近日市中醫院在ECMO輔助下,成功救治一例氣管腫瘤幾乎完全堵塞管腔的病例。這是近年來國內罕見、省內首例由ECMO輔助下完成的氣道腫瘤切除手術。
  • 西安交大一附院世界首創全磁導航氣管插管技術無需開放患者氣道 極...
    西安發布訊 7月25日,記者從西安交大一附院獲悉,由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呂毅教授團隊首創的全磁導航氣管插管技術,已於7月23日成功應用於臨床。據檢索,該項技術為世界首創,對於新冠肺炎疫情下救治危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 為節省10秒搶救時間,醫生手術臺上為患者做人工呼吸
    「當時的本能反應就是給患者建立呼吸。」手術臺上,如果患者呼吸突然停止,你會怎麼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心臟中心醫生王衝,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做法。今年八月中旬,上述醫院接診一位75歲的女性患者,因房顫需要進行射頻消融手術。術前該院醫生了解到患者對某類鎮靜藥物有敏感史,且考慮到患者體型瘦小,因此將藥物用量調整為常規的1/3。當日,手術進行大約半小時,作為助手的王衝發現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血氧飽和度下降至50%,心率血壓正常。
  • 武漢十二時辰·丑時|搶救重症患者,他四換陣地與死神賽跑
    【編者按】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從1月23日「封城」至今76天,在武漢的人們在十二時辰的不同生存狀態,構成了這段抗疫史的歷史切片。護士們在每個人前胸、後背上寫下他們的名字,範學朋的稱呼是「BOSS 範」。攝影 魯巷搶救重症患者,他與死神賽跑在咪達唑侖(一種鎮靜劑)的持續作用下,一位71歲的女性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已昏迷數日——在她最危險的時候,範學朋為她接上了當時全院唯一一臺ECMO(人工肺)。
  • JAMA子刊:在武漢疫情爆發早期,很多死於COVID-19的患者存在延遲插管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首都醫科大學、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人員報導在中國,許多死於COVID-19的患者可能有延遲插管的情況。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0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ho Died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論文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Haibo Qiu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的Jianfeng Xie博士。
  • 為什麼急診插管大多數情況會比麻醉插管容易?
    插管容不容易,最有話語權的是麻醉醫生。如果你把插管只當成一項醫療操作,麻醉醫生幾乎每天都要進行插管,論熟練度,麻醉醫生是當之無愧的插管冠軍。但插管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在麻醉醫生眼裡,氣管插管是生命通道,更是一次了解生命狀態的過程。通過建立人工氣道,麻醉醫生可以了解到病人此時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