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部曾風靡一時的美劇《成長的煩惱》嗎?這個劇的英文名是《Growing Pains》,如果直接翻成中文就是成長的疼痛。成長也有疼痛?沒錯!且不說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將會在心理上遭遇怎樣的變數,光是生理上的痛,也是一件不小的煩心事。
疼痛趁著夜色來
近段時間,上幼兒園的齊齊每天吃完晚飯後就開始喊腿疼,特別是到了晚上,疼痛就更厲害了,偶爾幾次還會從睡眠中疼醒,哭鬧、折騰。可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晨疼痛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齊齊照樣能跑能跳,絲毫沒有生病的跡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帶齊齊到醫院一檢查,原來齊齊這種疼痛是典型的「生長痛」。幼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代謝旺盛,而發育生長對骨膜刺激會引起腿關節酸痛的不適感覺。
「生長痛」好發於3—12歲的幼兒(根據統計數字以男寶寶居多),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動量較大,長骨生長較快,造成局部肌肉筋腱生長發育不太協調,才會引發生長痛。
生長痛最常見的發生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面,偶爾會在腹股溝區,疼痛一般在關節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雙側疼痛,也有一側疼痛的。
生長痛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關節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會有紅腫或發熱的現象。
生長痛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都在晚上發生。難道孩子白天就不會感到疼痛?其實並非如此。白天時由於孩子的活動量比較大,就算感到不舒服,孩子也可能因為專注於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覺。等到夜裡身心都已放鬆下來,準備要好好休息時,「疼痛」的症狀就會讓孩子感到特別不舒服,甚至難以忍受。
雖然生長痛不是疾病,但是,一旦當寶寶有此類不適狀況出現,父母還是應該儘快帶孩子去醫院診斷,千萬不要自行判斷或者忽略病情。在去醫院之前,爸爸媽媽最好先確認以下四個問題:
•疼痛的部位有沒有腫脹或者發熱?
•孩子白天疼不疼?
•走路或跑跳時疼不疼?
•孩子有沒有發燒?
因為醫生在診療時,首先會檢查寶寶的疼痛是否由其他疾病所導致,等到完全排除其他可能致病的因素後,才能判斷其為「生長痛」。而小寶寶很多時候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因此需要父母提前了解,掌握更多正確情況,以配合醫生的診斷。
確定寶寶是「生長痛」之後,除非是疼到不能忍受時,醫師才會開一些止痛藥,大部分情況,生長痛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但是緩解疼痛的方法媽媽們有必要知道。
確定寶寶是「生長痛」之後,除非是疼到不能忍受時,醫師才會開一些止痛藥,大部分情況,生長痛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但是緩解疼痛的方法媽媽們有必要知道。
轉移注意力是讓寶寶忽略疼痛的有效方法。爸爸媽媽可以用講故事、做遊戲、玩玩具、看卡通片等方法來吸引寶寶。對待病寶寶要比平時更加的溫柔體貼,因為家長的鼓勵和精神支持,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鎮痛良方,有時甚至比藥物還有效。
爸爸媽媽可用熱毛巾對寶寶疼痛部位進行按摩或熱敷,這樣能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從而緩解疼痛帶來的不適感覺。按摩時,一定要注意揉捏的力度。讓寶寶在溫柔的撫摸下入睡。
生長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寶寶的活動,但如果疼痛比較厲害時,應該注意讓寶寶多多休息,讓肌肉放鬆,不要進行劇烈活動。
應該讓寶寶多攝取可以促進軟骨組織生長的營養素,如牛奶、骨頭、核桃、雞蛋,都含有彈性蛋白和膠原蛋白。而維生素C對膠原合成有利,可以讓寶寶多吃一些富含V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柑橘、柚子等。
生長痛的發生,多半是斷斷續續的,如果寶寶的疼痛是持續性的,就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的,以下幾種疾病就最容易被誤認為「生長痛」。
由於孩子的活動量大,骨骼的發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就會造成骨折。而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骨折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項目。
惡性骨瘤亦稱為骨癌,其發生原因,可能和遺傳、放射線照射、骨骼過度生長、慢性炎症刺激、特殊病毒感染及骨內血液回流不暢等因素有關。
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以白血病居於首位,它之所以被誤判為生長痛,是因為骨髓膨脹,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位在膝蓋的下方最為明顯,也常被誤判為關節炎。
青少年關節炎容易被誤判為生長痛,是因為觸壓關節時患者會感到疼痛;雖然肌肉疼痛才是生長痛的典型症狀,但年幼的孩子分辨不出肌肉疼痛和關節疼痛的差別。
文章來源:深圳平樂骨傷科醫院
創傷骨科主治醫師趙延虎
推薦閱讀:
鄭州兒童醫院侯廣軍教授:兒童幾種常見意外創傷的預防及緊急處理
越瘦的人越容易得骨質疏鬆?!嚇得我趕緊去測個骨密度
西京醫院孟國林教授:上肢骨折術後須知
脊柱側彎,你家孩子中招了嗎?
有一種傷不起的痛,叫肌筋膜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下載APP查看更多視頻、課件、病例和會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