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梭羅名著《瓦爾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來,卻在當今時代的浮光掠影中顯得越發深刻。
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極簡主義(Minimalism)生活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與精英階層的自我選擇。「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經濟環保而又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是極簡主義者推崇的生活信條。留學澳大利亞的「窮學生」劉亞娜,就在這種生活方式中逐漸發現了自由的天地。
她說,首先是物盡其用,用到不能用為止。「我現在家裡的餐桌還是一張上世紀70年代的,沙發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三代人用過。」其次,不攀比,不跟風。比如購買衣服,看中的主要是其設計、剪裁與性價比,應杜絕「衣櫥裡總是少一件衣服」這樣的想法,不為打折而買東西。第三,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通知與打擾。「人類不應成為物質的奴隸。」劉亞娜說,「剁手族」、「低頭族」、「電子娃娃」等都是值得反思的現象。「QQ、微博、微信等社交應用,每天分三個時段更新下,回復必要的信息後就不再看手機。」
對商品經濟環境下物慾橫流的反抗,是人們對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推崇的主要原因。相關資料顯示,西方極簡主義風靡於上世紀80年代。本世紀初,與「極簡主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斷舍離」文化在日本悄然盛行。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特別是一些精英階層,開始接觸並接受極簡主義生活帶來的改變。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在百度、豆瓣、天涯等網絡社區裡,國內崇尚簡約生活的年輕人正越來越多。豆瓣社區「極簡生活」與「不持有的生活之道」小組成員,均超過6000人。「簡約生活的72條觀念」、「關機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等均是十分熱門的話題。
「知乎」網民「Kent Zeng」開設了名為「極簡主義」的專題討論區,超過1萬人關注了該話題。300人自願成為倡導並踐行簡約生活的小組成員。「如果你覺得自己是打折購物狂、山寨愛好者,或者有雜物收集癖,那麼嘗試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或許是一劑良藥。」「Kent Zeng」說。
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介紹,極簡主義與西方清教教義有著一定淵源,並逐漸衍生出一種新的文藝流派、設計理念和生活方式。而這種衍生,又與中國傳統哲學相呼應。如道家的「大道至簡」,墨家的「節用節葬」,儒家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還有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極簡主義在古典精粹和時代精神之間找到了一個契合點。「極簡主義將生活理解為一種幹練和深邃的『少』,自然會引發許多人的接受。」華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研究員李李說。
極簡生活能讓人更有幸福感?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大多數人都習慣了過度消費和擁有之後,看似倒退式的極簡主義生活方式,能讓人過得比目前更好,更有幸福感和滿足感嗎?
專家分析,在物質與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下,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成為精神世界的一片綠洲,吸引著渴望返璞歸真的人們。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頻率、滿負荷,對資源的過度汲取,精神生活被大量抽空,讓很多人感到混亂而窒息。」朱大可說,極簡主義生活與其說是一種風尚潮流,不如說是人們在「互補意識」支配下產生的擺脫繁瑣複雜、追求簡單和自然的心理。「以簡潔和純淨來調節、轉換精神空間,以期獲得一種解脫。」
「Kent Zeng」說:「其實,生活過得好不好和你擁有多少物品毫不相關。減少物品和生活中無益的事情只是手段,從而騰出時間精力留給更有益的事情,才是極簡主義的核心。」
其次,極簡不代表苦行。絕大部分極簡主義者提倡花錢「購買體驗」,各種旅行與有益的社交活動都是值得鼓勵的。極簡主義者似乎更善於自我反省,並致力於將精力、財力和時間等資源,集中於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不會用任何東西去交換我曾經在曼谷街頭遊蕩的那些時光的哪怕一秒。」環保設計網站「treehugger.com」發起人格林漢姆·希爾(Graham Hill)作為資深極簡主義者,在他的一篇博客中說,「我花了15年,來減少那些我曾收集的不重要的東西,然後過著更廣大、更美好、更富足的生活。」
在極簡主義者的社交圈子裡,大家會分享許多「人生整理法則」,比如垃圾分類、舊物處理;或者尋找一種不依賴物質的幸福,分享一次旅途中的感動。
「生活中最好的事物並不是具體的事物,那些情感關係、經驗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才是快樂人生最重要的。」希爾在博客中寫到,「現在,我睡得更好了。我的空間很小,我的生活卻很大。我擁有的更少,得到的卻更多。」
「極簡」不是另一個「牢房」
極簡主義是要人們回到無衣無食、無車無房的原始狀態嗎?當一種追求陷入極致,或許就偏離了其本意。「極簡」本身只是一種最終的目標或趨向,而不是一把固定的標尺。
朱大可說,「極簡」應該符合「自然」和「協調」的標準。極簡生活應當實現的,是一種自控的快樂,而不是刻意的束縛,否則,就是讓精神走入了另一個「牢房」。
「每個人對於極簡主義生活的標準無法統一,正如我們對人生最珍貴的事物可以有很多選擇——家庭、朋友、信仰、審美等等。」極簡主義倡導者薛子云說,「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對人生本質的追求與回歸,是一種閱盡鉛華之後的平淡和自由。」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交織著多種複雜性的社會,各種現實生活的矛盾、人類心靈的隱痛、階層結構的分化等讓許多人糾結、焦慮、困惑、痛苦甚至恐懼。」李李說,極簡主義風潮背後,其實是人們渴望用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來滿足心理的需求。
其次,極簡主義的動機是打斷不必要的關聯,拒絕無意義的糾纏。「輕裝上陣,更輕鬆地生活。」李李進一步分析,它不是躲避和消極,而是一種自主、自覺和自由。在世界許多地方的文藝作品、景觀、建築和服飾等藝術審美載體中,都可以充分體味到極簡主義的智慧和內涵。(記者 俞菀)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