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說的「莫須有」啥意思?並非或許有,也非必須有,更非不須有

2020-12-22 唐風宋月

「莫須有」三字出自秦檜之口,後世通常三個解釋。第一,或許有。秦檜敷衍韓世忠,嶽飛的罪名應該有吧,要不怎麼會把他抓起來呢。第二,不須有。秦檜跟韓世忠說,嶽飛不須有罪名,因為皇帝要他死,君要臣死不得不死,難道還須一個罪名嗎。第三,必須有。秦檜跟韓世忠說,嶽飛必須有罪,沒有不行。三個說法中最為主流的是第一種,或許有。此時嶽飛的造反罪名已經定了,秦檜就差跟趙構匯報了,所以跟韓世忠交了實底,嶽飛兒子嶽雲和嶽飛部將張憲有涉嫌嶽飛謀反的書信,如果這條證據坐實的話,那麼嶽飛的(謀反)罪名或許就能成立吧。但是韓世忠聽了很生氣,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丫居然說什麼或許有,這能交代了誰?意思你能忽悠了我,可是忽悠不了天下人。史載韓世忠「性戇直,勇敢忠義,事關廟社,必流涕極言」,沒有聽懂秦檜這些彎彎繞也很正常。

那麼「莫須有」是或許有的意思嗎,要弄懂這個問題,還得回到這三個字本身上來。莫須有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分別由「莫須」和「有」組成。可以是莫須有,也可以是莫虛無,還能是莫須大,莫須多等等。只要弄懂「莫須」啥意思,那麼莫須有啥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莫須」二字是宋人口語,意思很多,並非語言學家單純所謂「大概」「也許」之意。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之語,意思說,莫非必須要找兩三個大將過來商議對策?詢問的語意很明顯。《寶真齋法書贊》有「莫須與他明辯」之語,這裡莫須就是不須的意思。不須跟他廢話,說再多也跟傻逼說不出啥理。《曲淆舊聞》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之語,介甫就是王安石,意思說,是否必須得等王安石一起來向皇帝上本。《鐵圍山叢談》有「莫須問他否」之語,跟上一句意思同,是否必須要問他的意見。《思陵錄》有「莫須批出」之語,這裡是或許的意思,或許已經批示了吧。《後村大全集》有「莫須有人」之語,這裡是不須的意思,不須有人。《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否」之語。這裡是大概或許的意思,大概是謝尚書吧。

對於這個詞,南宋第一大拿高宗趙構也說過,他在紹興十年下達《御札》稱:「據(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這裡的莫須就是必須的意思。照現在的形勢看,必須有重兵把守,輕兵見利而行,至於具體如何搞你看著辦,我是不會遙控瞎指揮的。這話應該是對嶽武穆說的,讓嶽飛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那麼回到秦檜和韓世忠的語境中,莫須是啥意思呢。《嶽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嶽飛的案子好長時間了沒有結論,韓世忠就去問秦檜,嶽飛案到底咋回事。秦檜說,根據司法部門連日來的審訊和調查,發現嶽飛兒子嶽雲和嶽飛部將張憲有涉嫌謀反的書信往來,雖然還不能就此斷定嶽飛犯了謀反罪,但是「其事體莫須有」,事體即茲事體大,《宋史·律曆志三》:「茲事體大,非容輕議。」指的就是嶽飛造反。秦檜說,這事太大了,我也不敢妄下定論,「莫須有」。

近人李敖的見解其實切中要害,他說,「莫須有」正確的讀法是「莫須,有」,表示「等等看,會有的」,或者「等著瞧,會有的」。這種說法非常符合當時秦檜和韓世忠之間的對話語境以及二人的身份。秦檜是宰相,是韓世忠上級,他沒必要向韓世忠透露嶽飛案具體細節,但是作為同事,他又沒必要得罪韓世忠,因為韓世忠在趙構眼裡是值得信任的良將,有救駕之功,所以秦檜向韓世忠通報了嶽飛案一些大致情況,嶽飛涉嫌謀反的證據已經具備,估計快有結論了,你不要著急,回家等消息吧。其實殺不殺嶽飛秦檜說了不算,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趙構手中。所謂讓韓世忠等消息就是說,看看趙構是不是認同司法部門得出的嶽飛謀反的結論。如果認同,那麼嶽飛死定了。如果不認同,趙構要求重審,那麼嶽飛就有活的機會。所以秦檜這裡的莫須有意思是,莫須(著急),(很快會)有的略語。幾天之後,嶽武穆父子喋血風波亭。

相關焦點

  • 秦檜是以「莫須有」殺害嶽飛,千古奇冤,莫須有什麼意思?
    ,就是創造了「莫須有」一詞,如今它都已經成為了成語,讓人們在說某事子虛烏有之時,還可以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對子虛烏有的事說得振振有詞時,可用「莫須有」,睜眼說瞎話時可以說「莫須有」,形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時,可以用「莫須有」,「莫須有」就是濫用權力的理由,就是鍛造冤獄的手段。
  • 莫須有三個字,為何有多種解釋?秦檜的答案讓韓世忠無法追究
    這個「莫須有」在後人的解釋裡,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秦檜自然是有道理的,他說殺你嶽飛,是因為你有造反的可能,但是我沒有證據。 這話現在看來特別好笑,簡直就就是強行要弄死嶽飛。沒有任何證據,怎能斷定嶽飛有造反的可能呢?
  • 李敖:秦檜說嶽飛的罪名是「莫須有」,這三個字到底怎麼解釋才對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秦檜回答了三個字:「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個元帥被抓起來了,他要有罪名啊,這個罪名怎麼叫「莫須有」呢?「莫須有」大家怎麼會服氣呢?過去大家都以為「莫須有」三個字是「沒有、無中生有」的意思,可是從人之常情出發,大家用大腦仔細想一下,這個解釋通不通啊?不通嘛。
  • 「莫須有」是成語嗎? 「莫須有」究竟該怎麼解釋?
    「莫須有」是成語嗎? 「莫須有」究竟該怎麼解釋?時間:2018-05-05 12:42   來源:百度知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莫須有是成語嗎? 莫須有究竟該怎麼解釋? 我們接觸到的成語多數是四字成語,如狐假虎威、圍魏救趙等。
  • 「莫須有」你真的理解麼?
    文I巍樓新        據史書記載,北未末年,秦檜在給嶽飛定罪時說了一句令自己遺臭萬年的話:「(嶽)飛之罪名莫須有」。        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標點符號的魅力在這裡起到了至關緊要的作用。       「(嶽)飛之罪名——莫須有!」,這是全世界的習慣斷句讀法。       而專家考證認為,這句話正確的讀法卻是:「(嶽)飛之罪名莫?須有!」。在進行解讀時要先說明一下,在宋代語境中,」莫」字的其中一個釋義是「麼」,屬語氣助詞。
  • 「莫須有」罪,殘害忠良,我才是千古奇冤
    關於嶽飛的死,無論是評書和正史上都說嶽飛是死於秦檜的陷害。秦檜嫉妒嶽飛屢建大功,於是慫恿皇帝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嶽飛回軍,然後誣陷嶽飛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監獄裡。傳說當時另一個名將韓世忠曾經去問秦檜嶽飛到底犯了什麼罪,秦檜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 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老話常說「人窮少喝酒、人富莫沾賭」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在我們國家不管是現代還是以前古代,在農村的民間就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和老話。而在這些無數的俗語老話當中,有著很多的俗話和老話描述著我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為人處世的原則。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人們常說人窮志不短,作為農民來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必須要有志氣,農村人也確實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與奮鬥,好多家庭都實現了,奔小康生活過上了好日子,相反對於那些又窮又沒有自己的人來講,日子反而會越過越窮,有好多甚至已經成為了農村的貧困戶,這種家庭畢竟是少數,農村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水平確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自古至今,像這種俗語非常多,好多都是用來激勵後人的
  • 宋高宗想殺嶽飛,但不好親自動手,於是假手秦檜
    北邊還有金、遼、西夏、蒙古等國呢,十萬人馬,已佔當時軍隊半數以上,這還小可,更有大著,嶽飛統領的軍隊居然不姓趙,而姓嶽,他的軍隊叫「嶽家軍」,江山到底是屬於趙家還是嶽家?《宋史》說嶽飛「善以少擊眾。高宗當時不高興:「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討論皇位繼承人,是人臣大忌,嶽飛居然不知,要是有個智者在他身邊,肯定會勸嶽飛:「聖上春秋正盛,皇儲之事,容後再議。再者,此乃家事,又何須我輩多言。」第四,愚忠。
  • 如何理解:「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有朋友提問:請問怎麼看這句詩文:「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比如這一句1、窮死不種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俗語的意思也是形容女兒、女婿、嶽父母之間的一種關係。「窮死不種丈人"主要也是說,在以前農民人心中女兒長大嫁人了就不再屬於自家人了,而是別人家裡的人了。女兒嫁人後最多就是逢年過節來娘胎家走走親戚送送禮。最多也就在娘家住上幾天,而且還不能夫妻同房,這是農村人比較忌諱的。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老人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只要懂得孝順,那他以後肯定會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同樣的,在事業上也會很順利。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人世間。我們常說,如果一個人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願意去贍養,那這種人誰還願意去和他接觸,他身邊怎麼可能會有貼心的人呢?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啥意思?有啥道理?
    在走親訪友時,一桌豐盛的酒席在所難免,不過作為禮儀之邦的國家,酒席上的講究也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其中又有啥道理呢?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農村俗語:「冥冥之中有天意,祖宗教誨須牢記」是啥意思?
    昨天,我在百度的百度問答中看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有網友問:農村俗語----「冥冥之中有天意,祖宗教誨須牢記」是啥意思?看到這個問題後,我沒有急於回答,而是上網查閱了許多資料,從資料中得知,這句俗語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一、冥冥之中有天意所謂的「冥冥之中」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人所無法預測並且人力也無法控制或不可理解的一種狀況;而所謂的「天意」,是指虛幻的「蒼天」的意思
  • 佛教中人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一會兒又說非空非有,是什麼意思?
    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又是非空非有的,把人聽的頭都大了,搞不明白是在說什麼。其實這些說的是我們的真如自性,也是萬法的實相。「空」指一切萬法皆是敗壞之相,剎那生滅,沒有自體性可得,故言「空」。比如我們在下午埋頭苦幹、忙工作的那段時光哪去了?中午你在吃飯的那段時光哪去了?早晨剛起床時候的你哪去了?「昨天」哪去了?
  • 農村俗語『養豬莫生雙,養狗莫生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民除了種地有點收入,就是在家養幾隻雞,養一頭豬,母雞下蛋管著日常零花錢,年末殺豬過年也是農村習慣,而狗看家護院,也是農村必備管家,農村有句老話說『養豬莫生雙,養狗莫生六』,這又是啥意思。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戶戶都養一頭豬,養母豬的很少,平時放學後大家就挎著籃子,到地裡割草,地裡的紅薯秧子也是它的最愛,吃剩的飯菜都丟到豬槽裡,過年賣掉豬就能過個好年,同村有一家養了一頭大母豬,一窩能下八九隻,大人提前就開始預訂,什麼白花豬、黑毛豬,滿月後就可以逮走。為啥說『養豬莫生雙』呢?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乍一聽,這句話雖俗,但其中卻蘊含著一些道理!
  • 秦檜還有三大「歷史功績」?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9這麼寫:(秦檜賣官)必數萬貫,乃得差遣。而《續資治通鑑》·卷130記載:「監司、帥守到闕,例要珍寶,必數萬頃乃得差遣」。總之,這位帝國宰相的用人原則就是:不管你能力如何、政績如何、威信如何,不聽話、不拿錢,就不行。不是以國家為中心,也不是以事業為中心,更不是以百姓為中心,而是一切都以我為中心。對此,後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這麼記載:「檜不知治體,信任非人!」
  •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文/農夫也瘋狂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日當天是陪父母一起過,還是和朋友們出去嗨了呢?各位男同胞們有沒有留鬍子的愛好呢?今天農夫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就和這些相關:「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比較淺顯易懂,「慶生」也就是指慶祝生日。現在的年輕人過生日了,就喜歡叫上好朋友一起去酒店吃一頓,然後晚上還要去KTV玩耍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