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對歷史的唯一貢獻,就是創造了「莫須有」一詞,如今它都已經成為了成語,讓人們在說某事子虛烏有之時,還可以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對子虛烏有的事說得振振有詞時,可用「莫須有」,睜眼說瞎話時可以說「莫須有」,形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時,可以用「莫須有」,「莫須有」就是濫用權力的理由,就是鍛造冤獄的手段。
「莫須有」出自秦檜那張善於創造的嘴。《宋史?嶽飛傳》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嶽飛被捕,即將判罪,同為「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看到昔日的戰友蒙受不白之冤,內心非常憤怒,他找到案子的牽頭人——宰相秦檜,說要治嶽飛的罪,有什麼證據呢?秦檜支支吾吾,說嶽飛的兒子嶽雲給大將張憲企圖謀反的信雖然還沒找到,但謀反的事也許是有的。韓世忠聽後,反問:「莫須有三個字,何以服天下?」
這裡,「莫須有」大都解釋為也許有,或許有,模稜兩可的意思,後引申為憑空捏造。但按照人情世故來說,一個宰相,對曾經副宰相級別、任過樞密副使的嶽飛判罪,卻以或許有、也許有來搪塞,無論多麼荒唐的時代,都是說不過去的。所以,竊以為,要麼意思不是「也許有」,要麼說的不是「莫須有」三個字。
史籍中也確實有不同的記載。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高宗紹興十一年八月》條載:「先是,獄之成也,太傅韓世忠嘗以問檜,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不明,其事體必須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須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固爭之,檜不聽。」
同時,熊克所著《皇朝中興紀事本末》一書中,也記載為「必須有」。
如果以說話者的身份而言,「必須有」要比「莫須有」更符合秦檜宰相的身份些。然而,秦檜對「莫須有」這個成語的首創作用,還是蠻大的,至今被人反覆引用。
秦檜確是那個荒唐時代舌燦蓮花的「傑出代表」,不但「莫須有」這個成語,而且還創造過「南人歸南、北人歸北」這個朗朗上口的對仗句。這也是個政治主張。秦檜的神奇之處在於:他能把死的說成活的,把壞的說成好的,把臭的說成香的,把跪的說成蹲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就是。
我們乍一看,「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多好!多麼平等!然而,這卻是個十足的賣國求榮的投降主張!
秦檜逃回南宋之初,就向宋高宗趙構建議「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意思是,反正長江以北已然為金兵所控制,不若索性承認事實,以換取和平。但這無疑是把「賣國」合法化,甘心做金國的附庸和奴隸,雖然文字上那麼雅,卻是十分露骨的賣國之言,秦檜就有這麼「聰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