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斯託利亞】
最近教育部推出的「強基計劃」在朋友圈刷屏,各大名校紛紛派出最強導師天團,吸引願意報考文理基礎學科的高中學子。不僅有本碩博連讀貫通培養模式的優勢,更有助於打破以往「唯分數論」的現象。
高考招生模式雖然受到詬病,但的確是目前最公平的招生錄取方式,而且這些年也不斷改革創新,針對社會上提出的寒門學子難入名校等聲音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貧困地區農村學子的錄取政策。縱向對比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高考對於解決社會階層固化等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以明朝為例——作為寒門子弟,如果出身在明朝,在社會階梯上成功攀升的機會又有多大呢?
科舉考試是底層民眾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從宋代起,科舉考試便成為了傳統中國最主要的文官選拔方式,可以說是實現「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途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在明清時代,如果要想參加科舉考試,首先必須要有戶籍。
明代的戶籍冊和今天的戶口本不同,現在大家只要有戶口都是正式的公民。而明代的戶籍卻有很多種類,主要是「以役為定」。明初在編定戶籍時,根據人戶向政府承擔的差役種類來確定戶籍種類,承擔常規徭役者就被登記為民戶,承擔軍役者就被登記為軍戶,承擔手工業勞役者就登記為匠戶,承擔製鹽的人戶就被登記為灶戶。在軍戶、民戶、匠戶、灶戶這四大戶種之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小戶種,比如「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鋪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船之類」。[1]
戶籍類別確定之後,就要世襲承擔相應的役種,不許改籍。雖然戶籍之間橫向流動是封閉的,但是通過科舉考試的縱向流動還是被許可的。各類正式戶籍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對於底層人民來講,科舉考試無疑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尤其是軍戶、匠戶和灶戶,這些戶籍的差役相當辛苦。如果沒有考中科舉,便只能繼續從事父輩的職業。
「無籍之徒」和賤民階層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編入正式的戶籍冊,意味著要承擔納糧當差的義務。但並非所有生活在明帝國範圍內的人都擁有戶籍,其實當時沒有戶籍的「無籍之徒」大量存在,而他們是被排除在科舉考試體系之外的。
最著名的「無籍之徒」是分布在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南島附近的疍民。他們又被稱為水上人,長年以船為生,很少上岸定居。此外,分布在浙江杭州、紹興、金華、衢州等地的「九姓漁民」也是不被納入帝國編戶齊民的水上人。疍民和九姓漁民並不是普通的靠打漁為生的漁民,他們其實是不同於漢族的少數族群。也正因為如此,才會遭到岸上漢人的歧視。[2]
以水為家的疍戶 資料圖
除了「水上人」之外,一些「山裡人」也屬於化外的「無籍之徒」,比如廣泛分布在南方山地中的「僮」、「僚」、「俚」等族群。這些生活在深山密箐之中的土著居民,與斯科特筆下逃避國家統治的贊米亞山地居民很像。[3]不論是「山裡人」,還是「水上人」,都屬於少數族裔,他們不著版籍,不納賦稅,游離於帝國體系之外。
還有一些屬於「賤民」階層的人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明代的「賤民」群體主要有三種:一是浙江紹興、寧波以及南直隸蘇州、松江等地的丐戶,又稱墮民;二是南直隸徽州府及其周邊的世僕,又稱伴當;三是華北地區的樂戶。
其中尤以墮民最為人所熟知,明代沈德符的《敝帚軒剩語》中曾有詳細描寫。「其人在裡巷間,任猥下雜役,主辦吉兇及牙儈之屬,其妻入大家為櫛工,及婚姻事執保監諸職,如吳所謂伴婆者……男不許讀書,女不許纏足,自相配偶,不與良民通婚姻。即積鏹巨富,禁不得納貲為官吏。」[4]可以看出,墮民和普通平民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其身份都是世襲的。一直到清末都還有墮民,魯迅先生小說裡的閏土和楊二嫂就是典型的墮民形象。
閏土
徽州地區的世僕和墮民相似,也是和大姓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係,世代充當其奴僕。《清史稿》中都還有記載,「江南徽州有伴當,寧國有世僕,本地呼為「細民」,甚有兩姓丁口村莊相等,而此姓為彼姓執役,有如奴隸。」[5]這些賤民階層不僅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沒有遷徙自由,連婚姻也受到限制,只能內部通婚。所以,明代的賤民是沒有機會改變命運的。
明代社會流動率高於近代西方社會
如果是有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普通平民,考中的概率又有多大?著名學者何炳棣先生曾經統計過明代平民進士所佔比例,所謂平民進士就是祖上三代沒有功名的人,這類人大概佔到進士總人數的一半。而進士中的官二代、官三代群體,即祖上三代中有過考中進士或者有過做官經歷者的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尤其是明代前期,平民進士所佔比例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由此,何先生認為明代前期精英階層的社會流動率極高,即使是近代西方社會精英的社會流動率也難以超越。
不過生活在明朝的不同年代,社會流動率又有所差別。大致來看,從明初以後的社會流動率開始不斷下跌,到清代則降為37.2%。何炳棣先生認為這主要與明清時期人口的倍增及技術與制度的停滯有著很大的關係。[6]
不僅不同時代社會流動率不同,生活在不同省份科舉考試難易也不一樣。正如今天各省高考試卷不同,錄取率不一樣,明代的科舉考試也有分卷制度和配額制度。明朝初年科舉取士不分南北,雖然洪武年間有著名的南北榜事件,但即使到了永樂年間,還是沒有分地而取。
一般而言,隨著宋代以來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也經歷了由北到南的變動。明代南方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人文之盛,非北方可比。明初全國一張卷的統考制度,直接導致北方的進士數量遠低於南方。到了仁宗洪熙年間,矛盾終於爆發。北方籍大臣要求科舉考試應該南北兼取,呼籲教育公平。「科舉取士,須南北兼取。南人雖善文詞,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選,北方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7]於是,明朝的會試開始有了南北分卷的現象。
到了正統元年,又進一步分為南北中三卷。以百人為率,南方55人,北方35人,中部10人,人稱「三色卷」,具體錄取名額後來又有變動。南卷包括南直隸的應天、蘇松等府,也就是今天的蘇南、皖南地區,還有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廣等省。北卷包括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中卷主要是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還有南直隸鳳陽、廬州、滁、徐、和州,也就是今天的蘇北、皖北地區。
明代狀元顧鼎臣
科舉考試既是全國範圍內的競爭,也是地方性的競爭。全國範圍內有會試,地方也有鄉試。不僅會試考中進士的名額是分配製,各地鄉試名額也已經事先確定好。鄉試名額的分配導致各省之間鄉試的錄取率也有所不同。按錄取率的高低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南北兩直隸是第一層次,江西、浙江、福建、湖廣、河南、廣東、山東、四川、陝西是第二層次,廣西、雲南、貴州是第三層次。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了科舉強勢區域、中勢區域和弱勢區域。[8]
強勢區域看似錄取率相對比較高,但由於當地文化比較發達,科舉考試的省內競爭其實更加激烈。所以明代也有一些強勢區域的人冒籍到弱勢區域去考試的現象,類似於現在的高考移民,不過這種行為也是被朝廷嚴令禁止的。
如此看來,對比現今的高考制度,生活在明代的寒門子弟的晉升之路可謂是相當坎坷。如果不幸出身在沒有戶籍的「無籍之徒」或者賤民家中,那就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注釋:
[1]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七七《食貨一·戶口》,中華書局1976年,第1878頁。
[2]朱海濱:《九姓漁民來源探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2期。
[3] [美]詹姆斯·斯科特著,王曉毅譯:《逃避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的無政府主義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4][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丐戶》
[5]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二十《食貨志一》
[6][美]何炳棣著,徐泓譯註:《明清社會史論》,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7]《明仁宗實錄》洪熙元年四月十一日條
[8]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83-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