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精英階層的社會流動率有多大?

2020-08-27 科工力量

【文/伊斯託利亞】

最近教育部推出的「強基計劃」在朋友圈刷屏,各大名校紛紛派出最強導師天團,吸引願意報考文理基礎學科的高中學子。不僅有本碩博連讀貫通培養模式的優勢,更有助於打破以往「唯分數論」的現象。

高考招生模式雖然受到詬病,但的確是目前最公平的招生錄取方式,而且這些年也不斷改革創新,針對社會上提出的寒門學子難入名校等聲音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貧困地區農村學子的錄取政策。縱向對比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高考對於解決社會階層固化等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以明朝為例——作為寒門子弟,如果出身在明朝,在社會階梯上成功攀升的機會又有多大呢?

科舉考試是底層民眾改變命運的獨木橋

從宋代起,科舉考試便成為了傳統中國最主要的文官選拔方式,可以說是實現「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途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在明清時代,如果要想參加科舉考試,首先必須要有戶籍。

明代的戶籍冊和今天的戶口本不同,現在大家只要有戶口都是正式的公民。而明代的戶籍卻有很多種類,主要是「以役為定」。明初在編定戶籍時,根據人戶向政府承擔的差役種類來確定戶籍種類,承擔常規徭役者就被登記為民戶,承擔軍役者就被登記為軍戶,承擔手工業勞役者就登記為匠戶,承擔製鹽的人戶就被登記為灶戶。在軍戶、民戶、匠戶、灶戶這四大戶種之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小戶種,比如「民有儒、有醫、有陰陽;軍有校尉、有力士、弓鋪兵;匠有廚役、裁縫、馬船之類」。[1]

戶籍類別確定之後,就要世襲承擔相應的役種,不許改籍。雖然戶籍之間橫向流動是封閉的,但是通過科舉考試的縱向流動還是被許可的。各類正式戶籍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所以對於底層人民來講,科舉考試無疑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尤其是軍戶、匠戶和灶戶,這些戶籍的差役相當辛苦。如果沒有考中科舉,便只能繼續從事父輩的職業。

「無籍之徒」和賤民階層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編入正式的戶籍冊,意味著要承擔納糧當差的義務。但並非所有生活在明帝國範圍內的人都擁有戶籍,其實當時沒有戶籍的「無籍之徒」大量存在,而他們是被排除在科舉考試體系之外的。

最著名的「無籍之徒」是分布在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南島附近的疍民。他們又被稱為水上人,長年以船為生,很少上岸定居。此外,分布在浙江杭州、紹興、金華、衢州等地的「九姓漁民」也是不被納入帝國編戶齊民的水上人。疍民和九姓漁民並不是普通的靠打漁為生的漁民,他們其實是不同於漢族的少數族群。也正因為如此,才會遭到岸上漢人的歧視。[2]

以水為家的疍戶 資料圖

除了「水上人」之外,一些「山裡人」也屬於化外的「無籍之徒」,比如廣泛分布在南方山地中的「僮」、「僚」、「俚」等族群。這些生活在深山密箐之中的土著居民,與斯科特筆下逃避國家統治的贊米亞山地居民很像。[3]不論是「山裡人」,還是「水上人」,都屬於少數族裔,他們不著版籍,不納賦稅,游離於帝國體系之外。

還有一些屬於「賤民」階層的人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明代的「賤民」群體主要有三種:一是浙江紹興、寧波以及南直隸蘇州、松江等地的丐戶,又稱墮民;二是南直隸徽州府及其周邊的世僕,又稱伴當;三是華北地區的樂戶。

其中尤以墮民最為人所熟知,明代沈德符的《敝帚軒剩語》中曾有詳細描寫。「其人在裡巷間,任猥下雜役,主辦吉兇及牙儈之屬,其妻入大家為櫛工,及婚姻事執保監諸職,如吳所謂伴婆者……男不許讀書,女不許纏足,自相配偶,不與良民通婚姻。即積鏹巨富,禁不得納貲為官吏。」[4]可以看出,墮民和普通平民的唯一共同點就是其身份都是世襲的。一直到清末都還有墮民,魯迅先生小說裡的閏土和楊二嫂就是典型的墮民形象。

閏土

徽州地區的世僕和墮民相似,也是和大姓之間存在人身依附關係,世代充當其奴僕。《清史稿》中都還有記載,「江南徽州有伴當,寧國有世僕,本地呼為「細民」,甚有兩姓丁口村莊相等,而此姓為彼姓執役,有如奴隸。」[5]這些賤民階層不僅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沒有遷徙自由,連婚姻也受到限制,只能內部通婚。所以,明代的賤民是沒有機會改變命運的。

明代社會流動率高於近代西方社會

如果是有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普通平民,考中的概率又有多大?著名學者何炳棣先生曾經統計過明代平民進士所佔比例,所謂平民進士就是祖上三代沒有功名的人,這類人大概佔到進士總人數的一半。而進士中的官二代、官三代群體,即祖上三代中有過考中進士或者有過做官經歷者的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尤其是明代前期,平民進士所佔比例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由此,何先生認為明代前期精英階層的社會流動率極高,即使是近代西方社會精英的社會流動率也難以超越。

不過生活在明朝的不同年代,社會流動率又有所差別。大致來看,從明初以後的社會流動率開始不斷下跌,到清代則降為37.2%。何炳棣先生認為這主要與明清時期人口的倍增及技術與制度的停滯有著很大的關係。[6]

不僅不同時代社會流動率不同,生活在不同省份科舉考試難易也不一樣。正如今天各省高考試卷不同,錄取率不一樣,明代的科舉考試也有分卷制度和配額制度。明朝初年科舉取士不分南北,雖然洪武年間有著名的南北榜事件,但即使到了永樂年間,還是沒有分地而取。

一般而言,隨著宋代以來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也經歷了由北到南的變動。明代南方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太湖流域地區人文之盛,非北方可比。明初全國一張卷的統考制度,直接導致北方的進士數量遠低於南方。到了仁宗洪熙年間,矛盾終於爆發。北方籍大臣要求科舉考試應該南北兼取,呼籲教育公平。「科舉取士,須南北兼取。南人雖善文詞,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選,北方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7]於是,明朝的會試開始有了南北分卷的現象。

到了正統元年,又進一步分為南北中三卷。以百人為率,南方55人,北方35人,中部10人,人稱「三色卷」,具體錄取名額後來又有變動。南卷包括南直隸的應天、蘇松等府,也就是今天的蘇南、皖南地區,還有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廣等省。北卷包括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中卷主要是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還有南直隸鳳陽、廬州、滁、徐、和州,也就是今天的蘇北、皖北地區。

明代狀元顧鼎臣

科舉考試既是全國範圍內的競爭,也是地方性的競爭。全國範圍內有會試,地方也有鄉試。不僅會試考中進士的名額是分配製,各地鄉試名額也已經事先確定好。鄉試名額的分配導致各省之間鄉試的錄取率也有所不同。按錄取率的高低實際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南北兩直隸是第一層次,江西、浙江、福建、湖廣、河南、廣東、山東、四川、陝西是第二層次,廣西、雲南、貴州是第三層次。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了科舉強勢區域、中勢區域和弱勢區域。[8]

強勢區域看似錄取率相對比較高,但由於當地文化比較發達,科舉考試的省內競爭其實更加激烈。所以明代也有一些強勢區域的人冒籍到弱勢區域去考試的現象,類似於現在的高考移民,不過這種行為也是被朝廷嚴令禁止的。

如此看來,對比現今的高考制度,生活在明代的寒門子弟的晉升之路可謂是相當坎坷。如果不幸出身在沒有戶籍的「無籍之徒」或者賤民家中,那就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

注釋:

[1]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七七《食貨一·戶口》,中華書局1976年,第1878頁。

[2]朱海濱:《九姓漁民來源探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2期。

[3] [美]詹姆斯·斯科特著,王曉毅譯:《逃避統治的藝術:東南亞高地的無政府主義歷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4][明]沈德符:《敝帚軒剩語·丐戶》

[5]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百二十《食貨志一》

[6][美]何炳棣著,徐泓譯註:《明清社會史論》,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7]《明仁宗實錄》洪熙元年四月十一日條

[8]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83-188頁。

相關焦點

  • 無關的流動感知:中國社會「階層固化」了嗎?
    反之,如果「階層固化」並非現實而只是一種被傳播甚至放大了的預警,社會流動率並沒有降低到危險點,那麼公眾對「階層固化」的關注,主要受到外部信息環境或者其他宏觀因素的影響,和自身的流動感知就不會存在顯著的關聯。實際上,社會預警,在轉型社會確有被公眾輿論強化和放大的可能。
  • 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及趨勢研究
    第一,優勢社會階層的社會流動變化。以優勢社會階層中的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的來源變化為例,在2000年前約有三分之二來源於本階層內部,三分之一左右來源於其他社會階層,其中主要來源於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和辦事人員階層,極少來自中下社會階層。
  • 7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從個體的社會流動機制來看,經歷了從政治資本主導社會流動,過渡到政治資本、教育或人力資本雙軌並行的社會流動機制。新中國成立之初,政治資本是向上流動、並進入精英群體的主要因素。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工業化發展以工具理性為基礎,教育與人力資本重要性快速上升,政治資本、教育水平分別成為政治精英與技術精英地位獲得的重要影響條件,此即為精英地位獲得的二元現象。在代際流動方面,代際單位地位有較強的代際傳遞性,單位層級是社會地位的重要表徵。
  •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於是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話題: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家庭因素有多大?BBC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他們用49年(七個七年),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所以,如果你問我: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我會說:很大很大。
  • 英國七大社會階層:你是朝不保夕族?新富裕工人還是精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發布的英國社會階層調查稱佔6%比例的精英階層居首位,他們擁有存款超過14萬英鎊(136.4776萬人民幣),社會接觸面廣泛並接受頂尖大學教育。另一種情況,如果你的年收入超過89000英鎊(約87.39萬人民幣),你擁有充足的私人養老金,而且和律師、牙醫一同參加晚宴,那你屬於精英。依據英國廣播公司公布的《英國社會階層大調查》,新的社會階層試圖從聽的音樂、和誰來往、使用社交網絡的可能性決定自己的階層。超過16萬人參加英國廣播公司網站發起的投票。
  • 誰說社會階層已經固化?打破社會階層固化很容易!
    這幾天,有篇文章在網上瘋傳,大意是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已經相當固化,普通民眾的上升通道正在關閉。若非天生奇才、相貌出眾,在這個時代,想實現社會階層的躍遷,比買彩票中大獎還難。難道沒有天賦、才華和美貌,就真的沒有可能打破現有階層嗎?
  • 「果粉」到底算不算精英階層?
    精英階層:指受過高等教育,有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人。中產階層基本標誌:擁有滿足人們安穩生活需求的資產,如:房、車、存款。看了這組數據,不少人幡然醒悟,中產階層這個裝逼門檻有點高啊。至於精英階層?受過高等教育,有社會地位,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人。這個門檻……似乎更高,高到想都不敢去想了。
  • 標榜公平的國家,跨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的故事也引人思考:在這樣一個標榜公平的國家,跨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多大?知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命運?能出現「英國的馬雲」嗎?她說,都2020年了,英國教育依舊奉行精英主義,嚴選精英,將非精英拒之門外,以造精英為己任。
  • 心理學:這世界上根本沒什麼階層固化,只是你又窮又懶罷了
    階層固化vs階層流動 要證明階層固化是否存在,首先要明白什麼是階層固化,什麼是階層流動,這兩者的關係又是什麼。 社會學家是主要研究階層躍遷現象的群體,偶爾會有經濟學家也對階層現象感興趣。
  • 原創 | 美國精英階層在焦慮什麼?
    但是,當我們相當部分精英階層對未來悲觀沮喪的時候——美國精英階層同樣悲觀焦慮——他們同樣在焦慮美國的未來,因為他們非常確信,未來10——15年中國會成為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而中國的崛起必然會帶來美國的衰落。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場面。
  • 豪車奢飾品就是精英階層?你離精英階層差了什麼?
    如果說中國只有財富階層,還沒有真正的精英階層,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反駁。現在告訴你,中國的少數精英正在從財富階層迅速脫離,並繼續鞏固著這一優勢,中國的精英階層已具備雛形,成為精英階層將成為越來越困難的事情,恐怕會有人不淡定了。
  • [乾貨]北美精英階層的素質教育,有哪些值得華人家庭借鑑?
    再來看看百度給的精英階層的定義:精英階層指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背景的成功階層,主要包括政治精英、財富精英、知識精英,狹義的精英階層主要包括國企高管和資產豐厚的私營企業主等有產階層。
  • 出身社會底層高中險些輟學的他,是如何逆襲躋身精英中產階層的?
    從底層向上流動至精英階層,難的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思維習慣的變化。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貧困地帶,並且身邊充斥著酗酒、吸毒、家暴等行為,你覺得這個孩子的未來有多大的概率,可以逆襲成社會精英?
  • 七大階層重塑英國社會
    據新華社4月4日電 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當前英國社會全貌已不能籠統劃分成工薪、中產和上流等3個階層,而應該由7大社會階層所組成。該調查由英國廣播公司發起,刊登在3日出版的《英國社會學雜誌》上。超過16.1萬英國人參與了調查。
  • 牛津、劍橋 偏愛「精英」階層
    通過對16萬人所做的調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麥克·薩瓦格(Mike Savage)出版了《21世紀的社會階層》一書,認為傳統英國社會階層的三分法已過時,並提出了七分法,即精英階層(Elite)、世襲中產階級(Established middle class)、技術性中產階級(Technical
  • 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莫裡有3個孩子,大兒子前年從一所英國排名中等的大學歷史系畢業,現在國外工作。在莫裡的生活裡,「精英」這一類字眼離他很遠。當記者問莫裡有沒有考慮過送孩子去私立中學時,他猶豫了一下,說:「當然想,誰都知道私立中學的學生前途好,進牛津、劍橋的比例高,但是學費太貴,而且我有3個孩子,真負擔不起。」 莫裡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希望孩子們能夠接受高等教育。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國精英教育專注於提升孩子學術成績,體育教育則被大多數人視為冷門。然而,這一被中國教育圈邊緣化的項目,卻在美國精英階層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又能培養其未來職場能力,符合北美文化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競技體育也因此成為美國式精英的主要養成渠道。
  • 中美兩國「新精英階層」的差距在哪?
    幾乎每個社會階層都自有一套不成文的規矩或入門標準。當某個外人企圖加入某 「俱樂部」時,成員們會用這些標準來衡量,看看對方是否有資格成為他們中的一員。究竟是哪些細微的特質決定了土豪與精英人士的不同?美國「新精英階層」的「新奢侈」生活在中國,我常常被同樣的問題反覆問及——尤其是有些年長、且社交圈中沒有外國人的前輩們——經常會在問過我出生地、婚否、是否有孩子之後,拋來兩個問題:「你有房子嗎?」以及,「你有車嗎?」
  • 人員流動率 turnover rate
    隨著經濟復甦和職位的增加,僱員的期望值在升高,這同時也影響了人員流動率。在上面的報導中,turnover rate就是「人員流動率」,是一定時期內某種人員變動(離職和新進)與員工總數的比率,是考察企業組織與員工隊伍是否穩定的重要指標。
  • 教育當成為社會階層流動的「篩選器」
    社會階層固定化,形成職業世襲化。農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專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農民的孩子外出當農民工,他的孫子也只好當農民工。」(3月11日中國新聞網)  厲以寧談到的,是久為人們所熱議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既然社會階層固化的堅冰難以消融,各界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尤其是在全國兩會這種重要參政議政場所針砭時弊,便具有了促使堅冰消融的「熱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