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陳局 英倫靠譜局
從螞蟻集團上市擱淺,到反壟斷的風口浪尖,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最近消失在了公眾視線中。但這不影響他的基本人設:通過知識和個人努力改變命運。
在英國,也有一個底層逆襲的大紅人:來自印度裔移民家庭,出生在窮地方——南安普頓,父母是開小藥房的。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溫切斯特公學、牛津大學,39歲就當上了英國政府的二把手。
他就是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新冠疫情中,他出招救經濟,贏得了很高的人氣。
他的故事也引人思考:在這樣一個標榜公平的國家,跨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多大?知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命運?能出現「英國的馬雲」嗎?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初發布的「2020年全球社會流動報告」中,英國排在第21位。排名涵蓋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衡量指標包括醫療保健、教育、技術普及、工作機會、社會保護。
最近,英國的社會流動性委員會又發布了一份報告,用巨大的信息量揭秘英國的社會流動性,暴露出了英國的短板。
這份報告第一次揭示了:來自英格蘭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收入差距是如何產生的?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又在其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為什麼說問題的根源是教育體系的不平等?出路又在哪裡?
陳局這就為你拆解一番。
01
英格蘭各地的社會流動性差異
社會流動性委員會(The 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的這份報告,調研對象是1986年至1988年出生的英格蘭兒童,社會流動性的評判標準是這批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後的薪資差距。報告探討了家庭經濟情況、受教育程度對他們的影響。
報告發現,一個人成長的地方是關鍵因素。
從英格蘭超過320個地區收集的數據顯示:
如果把16歲時有資格領取學校免費餐的人定義為「貧困生」,那麼,貧困生在28歲能夠拿到的平均年薪,呈現出了地域差距。在收入最高的地區,貧困生的平均薪資水平,可能是收入最低地區貧困生的兩倍。
例如,在M25公路之外High Wycombe與Watford之間的Chiltern,貧困生們的人均年薪僅為6900鎊;而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埃塞克斯郡(Essex)的Uttlesford和東部的薩福克郡的Forest Heath,貧困生人均年薪2.1萬英鎊以上。
另一方面,這種地域差距並沒有跟「南北分界線」吻合。傳統觀念認為英格蘭南富北窮。但這次調查發現,生在富庶的東南部,並不意味著貧困生未來一定能拿到更高薪資。
圖中右下方放大顯示的區域為大倫敦(下同)
此外,倫敦周邊區域是貧困生們走向高收入的「福地」,但大倫敦各行政市的情況錯綜複雜:
Havering、Barking、Newham、Tower Hamlets和Hillingdon,本地貧困生畢業後,28歲時拿到的平均年薪位於英格蘭前茅;
Haringey、Islington、Wandsworth、Westminster、 Kensington and Chelsea的本地貧困生的人均年薪則位於英格蘭尾部。
Westminster可是傳統富人區哦!
報告還說了,一個地區,社會流動性越強,貧困生和富家子女的薪資差距就越小。
在社會流動性最弱的區域,貧困生和富家子女的薪資差距可能是社會流動性最強區域的2.5倍。
從上面這些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
一個地區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的薪資越低、機會越少,這個地區的資源通常就越匱乏,房價可能相對較低,高精尖行業的就業機會也越少,獲評「卓越」(Outstanding)等級的優質學校資源也越有限。
02
教育是一大關鍵,富家子女贏在起跑線
那麼,突破階層向上流動,關鍵是不是在教育?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這份報告肯定了教育對人生的積極影響:
綜合所有地區的數據來看,教育是導致不同背景的孩子未來薪資水平拉開差距的一個關鍵因素,幾乎可以解釋這些孩子成年之後80%的人均薪資差距。
下面這張圖顯示,在英格蘭各地,教育(深橙色)是影響薪資差距的最主要因素,遠遠超過其他因素(淺橙色)。
陳局還對比了兩張很有意思的地圖,發現它們是大致吻合的。
一張是英格蘭貧困生與富家子女的教育差距(顏色越深表示差距越大):
另一張是英格蘭貧困生與富家子女28歲時的薪資差距(顏色越深表示差距越大):
你看出來了嗎?這個總體趨勢就是:貧富學生的教育水平差距越大的地方,28歲時的薪資差距也越大。
這項調查還有一個令人灰心的發現,在教育上,富家子女有著「贏在起跑線」的優勢:
貧困生在校的學術表現不及富家子女;
貧困生上大學的概率也低於富家子女。
對於這當中的原因,BBC分析說:
富家子女受益於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夠進入教育的「快速通道」。富裕家庭能夠在教育上給予子女更多的支持,子女入讀好學校或者被名牌大學錄取的概率更高;家長很可能也受過良好教育,並有能力對孩子的教育做出積極幹預。
03
教育體系的不平等是根源
看完數字,來看實例。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訪問學者黛安·雷伊的辛酸往事歷歷在目:
「50年前,我的初中校長把我叫到書房,單刀直入地告訴我『你這種背景的女孩兒上不了大學』。她告訴我,像我這種領著學校免費餐食、住著福利公房的女孩兒,不適合與那些『更高階層的人』混在一起。」
可想而知,雷伊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才躋身精英之列,能坐在一起喝咖啡。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根源:
不平等已經根植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數十年。
她說,都2020年了,英國教育依舊奉行精英主義,嚴選精英,將非精英拒之門外,以造精英為己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8年的一項調查就發現,貧困生在學術成就上不及富家子弟,已經成了世界性的問題:
從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來看,在15歲學生中,最貧困學生的學業平均落後於極富家庭學生3年;僅有大約10%的貧困生有能力在學術表現上與來自富裕家庭的同學較量。
經合組織在2018年的另一份報告中指出,英國很可能需要5代人的努力,才能推進貧困家庭達到平均收入水平。
英國高校錄取人數增加,並不意味著英國教育體系變得更公平了,很可能是因為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在迅速增長。
「但社會流動性越低,收入差距越大,二者往往是並行的。」經合組織教育部門負責人說。
英國社會流動性委員會現在的報告也佐證了這種不平等。即便是在同一地區,在校時學業成績不相上下,貧困生和富家子弟依舊存在薪資差距,只不過是差距多少的問題。
04
改善社會流動性,不能光靠教育
那麼,出路在哪裡呢?
都說「功夫在詩外」。除了「教育系統」要變革,其他也領域得跟上。
社會流動性委員會就提出:光靠教育本身,不足以改善那些社會流動性最弱的區域。至關重要的是,要讓來自貧富兩端的年輕人享有均等的機會,減少他們之間的教育不平等。
陳局覺得,「倫敦效應」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傳統觀點認為,倫敦的表現通常領跑全國,這就是「倫敦效應」。
「倫敦效應」也在這份報告中顯現了出來:
倫敦貧困生的學業表現優於英格蘭其他地區的貧困生;
在由10個行政區組成的內倫敦(Inner London),貧困生和富家子弟之間的學術差距處在全英格蘭最小的行列。
報告探究了貧困生和富家子弟學術差距最小的區域,發現了這樣的秘密:
這些區域的教育資源分配相對公平,帶有自主選擇性的學校——例如文法學校(相當於中國的重點中學)更少,貧困生和富家子弟入讀同一所學校的可能性更高;
這些區域的人口更密集,非白人學生的比例也相對更高,也就是說學生的種族構成相對更多元化。
此外,社會流動性委員會認為,要平衡貧富兩端,實現機會均等,對勞動力市場的幹預很重要。
這意思就是,現在的就業分布情況,公平性不足,但要僱主去革自己的命也不現實,得靠政府出手了。
《衛報》曾發表過一篇評論,跟上面提到的這些內容不謀而合。
這家報紙做了一個驚人的對比:英國高精尖領域的領袖們,例如政界、媒體、法律、電影、藝術、音樂、精英運動等領域,約有50%的人出自私校;然而,私校生佔英國總人口的比例僅有大約7%。
私校生把持高精尖領域半邊天,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問題在於,私校只接收付得起高昂學費的少數人,這部分人牢牢佔據著英國社會金字塔頂的位置。
《衛報》認為,社會流動性的敵人是極端不平等、剝削性質的僱傭關係、脫離現實的精英、嘴上說著服務大眾行動上卻服務少數人的體系。精英家庭更是不遺餘力阻止他們的後代在社會階層中下滑,防止後人被冒頭的新貴取代。
《衛報》也覺得,要促進社會流動性,光有優質教育遠遠不夠,要從幾個方面來努力:
英國教育體系需要一個新模式,去開發不同類型的人才,不要單純依賴學術成績,可以開拓職業技能培訓、創意等多渠道;
英國應當一視同仁地為各地區創造機會,不要只向倫敦或相對富裕的英格蘭東南部傾斜(陳局批註:難怪鮑首相得了選票後要「向北部傾斜」);
政府應鼓勵企業對僱員進行長期的培養投資;
各級教育機構分配入學席位的最公平辦法是隨機挑選,以增進招生的多元化。
正如《衛報》所說,創造更公平的教育制度,提振英國經濟,並創造更平等的社會,這是可行的,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再現社會流動。
否則,年輕人很可能像他們的祖輩一樣,從哪個階層而來,就回哪個階層去,一代復一代,而英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也可能隨之累積下去。
中國的社會還沒有發展到英國的階段,但這些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掉過的坑,都是現成的經驗教訓。吸收借鑑、防患未然是正道,別老想著摸石頭過河。
情報員:武陵
情報源:英國政府官網,BBC,The Guardian
陳局講兩句
古人言:窮修路,富讀書。甚至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做官,知識改變命運」在中外不斷上演。
教育,既影響經濟,也是個社會政治問題。大概率上,要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用功讀書肯定是沒錯的。
但社會階層流動性離不開合適的社會環境。正常的社會能為每個人提供均等的機會,無論這個人是來自大都市還是小山村,父母是富豪還是農民。
英國的社會階層已發展成橄欖型,但在這個橄欖內部同樣存在嚴重的固化問題。本局呼籲,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中國也讓類似的報告面世,高質量高公平發展才更可持續。
友情提示:英倫靠譜局並非英國政府機構,而是由多位中外資深媒體人組建的傳播靠譜信息的團隊。
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原標題:《「英國的馬雲」能出現嗎?空前報告揭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