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生們在學習過乘法的同時,開始接觸乘加和乘減這個知識。
當出示一副圖片的時候,學生要能看出幾個幾,並且要能看出多餘的個數,進而可以用乘加或乘減的算式來進行解答。這就需要學生要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
另外,在含有乘法、加法(或減法)的「混合運算」中,運算順序又是怎樣?
教材中給出的「規定」是: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減法的算式中,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如果只是以「規定」為理由,相信很難說服每位孩子。
當孩子遇到「4×10+7」這樣的算式,很容易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因為這和孩子本身有的經驗「從左往右」算是統一的。
尤其遇到如「10-2×3「這樣的算式,因為按照孩子的經驗,應該從左往右算。這時規定先算乘,再算減法,有些孩子就不理解了。
那我們就結合一個具體的情境去看看:
小胖有10塊餅乾,他每天吃3塊餅乾,吃了2天。小胖還剩下幾塊餅乾?
分步算式應該是這樣:
第一步:2×3=6(塊),先算2天吃掉的餅乾數。
第二步:10-6=4(塊),再算剩下的餅乾數。
列成綜合算式:10-2×3=4(塊)。
如果先算10-2,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10塊和2天連單位都不一樣,含義上更是無法運算。
結合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的思路,就能體會到綜合算式先算乘法、再算減法的合理性,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所以,結合實際問題,將「規定」放置在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就容易理解規定的合理性了。
因為混合運算除了可以看作是純數字之間的計算外,還可以有實際的含義,因為除了練習純計算外,更多地還是要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服務。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也會需要「先加減後乘除」的問題,此時可能就需要加小括號,當然這取決於我們所規定的運算順序。
另外,老師們都會告訴孩子,乘、除法是高級運算,加減法是低級運算。可為什麼乘法就是高級運算?又高級在哪裡呢?
我們知道,乘法是相同加數連加的簡便運算。例如,3+3+3+3+3=3×5。除法是連續減去相同數的簡便運算。
如18-6-6-6=0,也就是18÷6=3。由此可見,乘除法比加減法更高一級,計算效率也提高了。
如果遇到10+4+4+4+4+4這樣的算式,你會怎麼計算?
我們肯定不會一個一個去加,而是自然會想到先用乘法算出5個4,也就是我們將其看成10+4×5。於是先算出4×5,然後再加上10。
也就是說,10+4×5,這個算式表示的含義,不是10加4的和乘5,而是10加4個5的和。可見,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就不僅僅是一種規定,真正體現這個算式本身意義的正確順序,源於我們對快速計算的需要。
由此可見,人們之所以規定「先乘除後加減」,歸根結底是為了計算的簡便。
最後,我們再通過一個數學閱讀課的視頻來進行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