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影沉璧——專訪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通籍作家夏堅勇

2020-12-20 南通網

靜影沉璧——專訪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通籍作家夏堅勇

2019-01-12 08:54:54 來源: 南通網

記者 顧 遐

夏堅勇開通微信才3個月。1月5日19∶30,原本寸草不生的朋友圈彈出第一條狀態:「《揚子江評論》2018年度文學排行榜」正式發布!

憑藉首發於《鐘山》2018年第3期的長篇散文《慶曆四年秋》,夏堅勇上榜。同榜的有莫言、閻連科、賈平凹等。這是繼2015年《紹興十二年》之後,「宋史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將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瀏覽夏堅勇的「成績單」:莊重文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甚至還有中國新聞獎。作品不多,品種齊全,一錘定音。夏堅勇說,自己寫得很慢。

「小時候,上學路上經常一邊走路一邊讀書,晚上就在煤油燈下看,眼睛都搞近視了。」透過鏡片,夏堅勇的眼睛時常半眯縫著,目光敏感而深邃。海安普通話,夾雜著江陰口音,這是兩地生活的烙印。

一個人一支筆,調動千軍萬馬

《慶曆四年秋》,聽著耳熟。

2015年秋,《鐘山》主編賈夢瑋向夏堅勇約專欄。「我最怕幹這種『驢子後面催出馬糞來』的活兒。但想想我這幾年對宋史有所涉獵,從中選幾段有點意味的情節,兩個月寫一篇也不難,就答應了。題目是最早闖入的:《慶曆四年秋》。」

「凡上過初中的人都知道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第一句就是『慶曆四年春』。我把『春』換成『秋』,其效果正如魯迅所說的『熟悉的陌生人』。」

妙手偶得的好題目,交付給一篇萬把字的文章太奢侈,夏堅勇決定重新架構。「事情本身很有趣,一樁不大的公款吃喝案,引起政壇高層的軒然大波,導致了慶曆新政的失敗。」

但這並不是一本寫改革的書。

「我不喜歡寫改革,尤其不喜歡寫所謂的兩條路線鬥爭。我只是把慶曆新政作為一個背景,著眼點多在於世態人情有關的雞毛蒜皮。我覺得把雞毛蒜皮寫好了也挺有意思,從中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肌理和體溫。秋色宜人,如果說『秋色』是指《慶曆四年秋》的總體色調,那麼這裡的『人』就是世態人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夏堅勇寫小說,創作戲劇,順風順水時卻選擇轉舵。

1989年,調到江陰工作後,夏堅勇開始反思,「論中短篇小說創作,我可能比不過人家,歷史文化方面的素養或許算是我的長項。中國古典文學裡所體現的典雅富麗的美學追求,總是讓我神往,於是開始著手創作歷史文化散文。」

1999年,東方出版中心的編輯約稿。「他們當時並沒有說到大運河,但我卻感到心頭似乎被某種溫熱的東西輕輕撞擊了一下,我告訴他們,我可以寫大運河,因為我是在古運河邊長大的。」夏堅勇認為《大運河傳》是自己寫得最飽滿的一部作品。

20世紀的最後一個冬天,夏堅勇踏上了考察大運河的旅程。

「四處闃然無聲,只有腳步踩在落葉上的絮響。我突然想到,尋找歷史大抵就該是這種聲音吧,行行復行行,在散漫中透出莊嚴和執著。」

站在大運河的源頭向著萬裡長城呼喊,夏堅勇感到「一種異乎尋常的大感情溢滿胸際」。

「我始終有一個野心,想儘可能拓展散文的疆域。一頭侵入小說,這是就技法而言;另一頭侵入學術,這是就史識而言。我希望既能呈示細密精微的人情洞察,又有對於天下大勢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

「我寫文化散文,注重的是自己對文明的解讀、考辨和反思,這中間最重要的是文化批判精神,一個是具備不具備史識,一個是批判的膽量,再一個是文本的表達,加在一起就是文化散文的風骨。」

對於走上寫作之路的動因,夏堅勇坦誠得可愛,「謀生、虛榮、表達的自由。99.99%的作家是虛榮的,而且虛榮是走向創作道路的原動力之一。到了我這個年紀,主要是表達的自由,想把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想法表達出來。」

文學是夏堅勇的鎧甲。「作為這一個寫作者,在生活中會比較弱勢。我又是一個敏感、自卑的人,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如意之處,在文學裡可以得到解釋、釋放,給了我自信,給了我充實、從容的生活狀態。有時候,一個人一支筆,調動千軍萬馬,想像之中有種帝王感。」

從《湮沒的輝煌》斬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到25萬字的《大運河傳》,再到29萬字的《紹興十二年》,夏堅勇以「黃鐘大呂之響與驚濤裂岸之勢」,抒寫著「大散文」。

「選題材往往要在一個節點上,為什麼要選紹興十二年?從戰爭走向和平,整個政策的調整,抓住一點來寫,把歷史作為一個橫切面,裡面的內容所反映出的各種內容很多,可以涵蓋整個宋代,甚至涵蓋整個中國的封建社會。」

寫來寫去,還是寫的20歲之前的自己

那夏堅勇的生命節點在哪裡?敏感、自卑從何而來?

1950年生人夏堅勇,是遺腹子,小名福兒。福兒躺在田埂上,檢閱羊群似的白雲和浩浩蕩蕩的螞蟻隊伍,想像天馬行空;福兒「從小就有一種畸形的自尊,最不喜歡人家問我大哥的病、家中的困難之類,即使那是出自真誠的關懷,我也一概不喜歡。」

生活的影子拉得很長很深。「敏感是一個作家必備的素質。對外部世界充滿警惕,看問題看事情看得很細,從正面能看到反面。」

15歲時,踏上孤獨的求學之旅,大片的高粱剛剛收割,散發著苦澀微甜的氣息,瀰漫在福兒的記憶裡。

高中畢業後,夏堅勇「前3年是農民,後兩年,被借到公社做新聞報導員」。

1973年,考取江蘇師範學院中文專業,夏堅勇從農民變成擁有「定量戶口」的人。開始大量閱讀名著,彌補偏向歷史演義小說的短板。幾個月後,6000多字的處女作《車轍》整版發表在《解放日報》上。

1979年以後的10年,在海安縣文化局從事專業創作。正是這段什麼都寫的歲月,練就了什麼文體都玩得轉的本事。

帶著對寡母的不舍,39歲的夏堅勇調至江陰文化局。大熱天憑著兩個自行車輪滾過大江南北幾百裡,就為讓母親覺得那地方並不遙遠。

「世界觀、文學趣味、審美價值取向,是老家那塊土地,那麼一群人給我的,也是母親給我的。鄉下人有一種不屈不撓的韌勁,自己想達到的目標自己去努力,達不到不要怨天尤人。」

夏堅勇有個觀點:「一個作家寫一輩子的作品,寫來寫去還是寫的20歲之前的自己。那是你最初打量生活的眼光,這種眼光裡面的情感和色彩,就是你看世界的基本態度。」

「有些東西印在你的腦海裡、感情裡,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寫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湧現出來。」

《母親三章》裡,回到老屋的母親,大限迫近,夢到小時候去外婆家,「路兩邊好多好多的菜花,一眼也望不到盡頭,我赤著腳走啊,走啊,渾身上下全沾滿了花瓣……」

「那是一種華麗的高貴,又是一種華麗的樸實。……但華麗有時是一種氣勢,本來並不華麗的個體,匯聚在一起就有了華麗的視覺衝擊力。」這片絢爛在《紹興十二年》裡的花海,與母親的夢境交疊。

青年喪夫、中年喪子、晚年患癌,目不識丁的母親,堅韌與智慧是從貧瘠的高沙土裡生成出來的。

小時候,夏堅勇左耳遊泳時灌水,拖成了慢性中耳炎。有一次夏堅勇在房間寫作,母親叫了好幾聲都沒聽到。「媽,我有一隻耳朵聽不見,現在基本廢了。」母親安慰道,「廢了好,人生在世,總該有一缺,十全十美倒不好。」

後來細想,母親這話竟似偈語。陰晴圓缺,盈虛溢損,所謂造化大抵如此。

從2017年12月24日開始,夏堅勇每天中速步行2萬步,既能健身,又能邊走邊思考,「不大好的是不由自主地容易闖紅燈。」步履不再矯健卻更穩健。「生活的重軛是一本教科書,拂去風塵才見出深沉睿智的詩行。」

男人的喉音在午夜的寂靜中迴蕩

省文聯創作中心曾想調夏堅勇過去,「我覺得一個作家能寫出什麼樣的作品,與他是否生活在大城市沒有關係。」夏堅勇把自己安放在寂寞裡。

「我這個人交際面很窄。」2015年在省裡開《紹興十二年》座談會,夏堅勇將書送給住在隔壁的王彬彬,「誠惶誠恐,希望聽到王教授的評價。」過了一段時間,賈夢瑋來電,「今天一早,王彬彬打電話給我,對你的作品評價非常高。」

「平實而不失豐腴,峻峭而不失圓潤。」得到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的好評不容易。

「我沒有他說的那麼好,讚揚我的,就是我努力想達到的。」夏堅勇坦言,「不太敢看以前的作品,有些語句沒寫好,像吞了蒼蠅。」

「跨文體寫作」造就汝窯般的質地,雨過天青色之上閃動著暖色的光澤。正是這股不張揚的力量,如圓舞曲般的旋渦,裹挾著讀者。

「你不覺得那是文字,更像一個老友與你秉燭夜談,西窗花影,酒酣膽熱,男人的喉音在午夜的寂靜中迴蕩。他的文字如同詩歌充滿彈性,帶著節奏和對仗,像河流一樣恣意奔湧,讀得你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充滿喜悅和絲絲入扣的滿足感。」讀者陳九撰文《想起夏堅勇》。

王彬彬打比方,「捨不得讀很快,就像我抽一支好煙,捨不得猛吸一樣。」

夏堅勇也曾煙不離手。

「之前戒過一次煙,基本不能寫東西,頭腦一片空白。這次戒了兩年多,感覺慢慢回來,後期恢復了。寫不下去時,就反覆看前面的文章,水流不下去了,就反覆疏通,慢慢就流下去了。創作,首要條件是要在不斷地寫中提高。」

讀者有心卻也無情,不被吸引隨時會合上書頁。

「我睡覺之前,經常隨便拿一本書看看,翻到哪一頁都行。所以現在形成一個對自己作品的審美標準:要讓讀者翻到任何一頁,都能夠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要達到這樣的標準,作品必須寫得飽滿,你得考慮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字是不是安排得很妥帖?這句話是不是有語感,是不是講得很有意味?你有沒有把生活的肌理和質感寫出來?」

前後左右廣言之,「比如突破時間與空間跨度的限制,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物剪輯到同一個畫面裡,既能增強表達的密度,又能營造出一種意境。再比如語言,我特別強調語言的詩性,在情與景、情與理的交融中,讓語言富於美感和韻味,同時又不失氣勢。」

王彬彬認為,歷史散文要在歷史學家專業性敘述之外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歷史學家是給歷史照一個X光片,老夏照了CT,這就是文學的價值。」

史料浩如煙海,夏堅勇決不堆砌,也不掉書袋。

「好東西是聰明人花笨功夫做出來的。」夏堅勇一直用筆寫作,包括檢索紙質資料。

「一般資料要看兩遍,第一遍覺得有用的,做記號;第二次把做過記號的再看一遍,這段資料可以放在大構思的哪一章哪一段。」夏堅勇透露,「第三部題材已定,提綱擬好。」

夏堅勇想起塞繆爾·巴特勒的那句話:「生命猶如公開表演小提琴獨奏,一邊表演一邊了解樂器……」我表演了,我了解了,感覺是:我還能玩下去。這很好!

借用《嶽陽樓記》中的詞語,有些人、有些事,若浮光躍金;而夏堅勇和他的作品,如靜影沉璧。

一鍵分享至

相關焦點

  •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胡學文做客河北文學館讀書薈
    河北新聞網1月19日訊(記者肖煜)今天,知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胡學文做客河北文學館讀書薈,為文學愛好者帶來一場主題為「作家的精神原產地」的精彩講座。圖為作家胡學文做客河北文學館讀書薈,為文學愛好者解讀「作家的精神原產地」。
  • 魯迅文學獎作家陷抄襲風波:作品中「引用」23萬字
    他的微博認證資料顯示其身份為兒童文學作家。個人籤名:「創作、批評;教書、育人!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然而此時,網上的一則微博打破了他日常的平靜——《收穫》雜誌執行總編程永新在微博上稱,《文學報》爆料譚旭東獲得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的《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涉嫌抄襲。採寫/新京報記者朱桂英涉嫌抄襲者是誰?
  • 魯迅與泰戈爾,有緣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作家,誰才是名副其實的?
    魯迅與泰戈爾,有緣諾貝爾文學獎的兩位作家,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泰戈爾提起魯迅和泰戈爾,即便是對文學毫無常識的人,也不會對這兩個名字感到陌生,除去他們彼此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僅僅諾貝爾文學獎這一項殊榮,就足以流芳千古,泰戈爾作為整個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作家方方爆料魯迅文學獎參評詩作有「貓膩」
    新京報訊 (記者蕭輝 實習生曾慶雪)5月15日,湖北省作協主席、作家方方通過微博爆料稱,湖北省作協向中國作協推薦的魯迅文學獎某個參評作品存在問題,該詩人「詩寫得很差」,推薦前就到處活動,但他卻把所有評委搞定,以全票通過,獲得湖北省作協的推薦入圍魯迅文學獎詩歌類參評目錄。
  •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堯:我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
    多年來,王堯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思想文化研究,學術論著有《作為問題的八十年代》《中國當代散文史》《「思想事件」的修辭》《莫言王堯對話錄》等,主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大系》、「新人文對話錄」叢書和「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等,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文學評論家獎、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另出版散文隨筆集《錯落的時空》《詢問美文》《脫去文化的外套》等。
  • 作家出版社推出陸穎墨短篇小說集《小島》,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近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陸穎墨短篇小說集《小島》,該小說集曾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小說集中的二十幾篇短篇小說代表陸穎墨文學創作的最高水平。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為《小島》的頒獎評語稱:一面「鏡子」、一條狗、一扇艙門、一艘老舊的軍艦,連接成一條記憶的河流,蒼涼而不失壯美,深沉中閃射著理想的光芒。海軍往事照耀著波濤洶湧的海面,深情地注視著我們今天的遠航。
  • 魯迅真的拒絕過角逐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奇怪的瑞典人說出了真相!
    中國是文化之邦,魯迅又是民國以來最大咖的作家,讓諾貝爾文學獎與魯迅掛鈎,扯上點關係,也就成了一件讓大家津津樂道的公案。魯迅是否很拽比地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無形中也就化而為一樁絕好談資。2012年,瑞典人謝爾·埃斯普馬克訪華,這位曾17次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一員的著名作家,曾在上海專門談及魯迅諾貝爾獎公案。謝爾·埃斯普馬克說,他曾經翻查過檔案,證實1930年代前後的瑞典,的確有意向提名中國作家魯迅去參選。他說,一戰前後,諾貝爾文學獎其評獎機制還很不完善,亞洲作家幾乎都沒人被提名過,更別說獲獎了。
  • 賣書的給寫書的頒獎,百萬元「京東文學獎」的含金量怎麼樣?
    儘管近年來大大小小的民間文學獎層出不窮,企業出資也並非沒有,但多是扭扭捏捏地躲在文化名人的名字後頭,生怕損折了獎項的公信力。然而,也許需要事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國內文學獎獎項雖多,但普遍缺乏公信度。即使是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這般頂著文豪名頭的文學獎,很多人也不以為然,因為評選背後確實出現了做手腳、拉關係這種現象。
  • 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行 7位作家執「青稞」芬芳 書藏地傳奇
    12月18日,在冬日童話世界九寨溝,首屆「青稞文學獎」頒獎典禮以文學的力量,予人以無窮溫暖。7部(篇)獲獎作品展示了深受青稞文化影響的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五省區獨具特色的民族個性,以真誠質樸、奇幻靈動的文字為這片神奇的土地講述了一個個豐滿的故事。
  • 釋疑首屆路遙文學獎
    路遙文學獎沒有作品申報制度,但不拒絕其他文學組織和個人,包括作家個人推薦作品。無論是誰,最後都是靠作品說話。    中國純文學原創長篇小說的大本營在文學期刊,也是漢語原創精華所在。中國作家寫完長篇小說之後首先要找刊物發表,再說出版的事。中國文壇只有極少數著名作家寫完之後直接交出版社出版。當然,很多作家寫完之後沒有機會發表,很多作品發表後也無法出版。
  • 盤點最不該被諾貝爾文學獎遺漏的十大作家
    1列夫·託爾斯泰評述:作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珠穆朗瑪峰,列夫·託爾斯泰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在諾貝爾文學獎成立伊始,對於首屆獲獎者,人們都普遍認為,非託爾斯泰莫屬,遺憾的是,託爾斯泰與該獎失之交臂,由此引發了巨大爭議。
  • 獨家專訪作家方英文談「茅盾文學獎」
    陝西作家曾三次奪得茅盾文學獎,本屆「茅獎」評選同樣受到陝西作家關注,本報記者為此獨家專訪作家方英文,對於他所發表的觀點,我們並不完全苟同,但堅決維護他講話的權利,故而發表了本次專訪的全文。希望引起讀者關注並參與討論。參與熱線:82246075記者:您的作品《後花園》也曾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的178部大名單,那麼您的這篇博文很可能被外界認為是「酸葡萄」心理?您怎麼面對這樣的輿論壓力?
  •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解讀詩歌翻譯:二度創作
    原標題  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展開詩歌交流活動  一流的詩歌翻譯是「二度創作」  魯迅文學獎翻譯獎獲得者趙振江解讀詩歌翻譯的訣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西昌攝影報導  11月19日,參加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的中外詩人們,深入到西昌多地進行詩歌交流及採風活動
  • 首屆路遙文學獎在爭議中揭曉 閻真得獎後大呼"太意外了"
    閻真獲首屆路遙文學獎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  (陳苑)12月3日是著名作家路遙誕辰65周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以路遙名字命名的民間文學獎「路遙文學獎」終於公布了首屆獲獎名單作家閻真得知自己的作品《活著之上》獲獎後十分驚訝,並表示他本人之前並不知道這個獎。與我們熟悉的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相比,路遙文學獎自發起就備受爭議,甚至路遙的獨女路茗茗至今未同意設立此獎項。 爭議:作家學者對此獎提出質疑 「路遙文學獎」系由民間發起的純文學公益獎項,於2013年1月8日在京宣布啟動,主要發起人為高玉濤、高為華。
  • 閻延文:「羊羔體」是魯迅文學獎的死亡證書
    閻延文 北京作家2010年10月19日晚,備受關注的第五屆魯迅文學獎評獎結果出爐,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車延高因詩集《嚮往溫暖》獲獎。這位湖北官員詩人一夜爆紅,兩首舊作《徐帆》和《劉亦菲》被網友命名為「羊羔體」。
  • 首屆「中國校園文學獎」在京頒獎
    8月10日,由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主辦的首屆「中國校園文學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高洪波,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抗抗及梁衡、李軍、陳曉明、徐坤、李曉東、梁飛、袁愛俊、滕淑玲、張亞麗等專家學者和主辦方代表與會。
  • 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
    新華社塞拉耶佛6月30日電專訪:中國山水畫是人類藝術瑰寶——訪土耳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新華社記者張修智「我有一個圖書室,專門放中國山水畫冊。這些書對我很重要,我經常翻看。」67歲的土耳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精神矍鑠,談話時目光隨時照顧到在場每個人。「中國山水畫藝術是人類藝術瑰寶,曾經影響過中東地區繪畫。」日前做客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帕慕克在歐洲大酒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曾就讀於伊斯坦堡大學建築系的帕慕克,酷愛繪畫,對東方古典藝術尤為傾心。
  • 16位作家喜獲首屆「小十月文學獎」 捧出「直擊內心的童年書寫」
    5月8日下午,首屆「小十月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河南鄭州舉行5月8日下午,由北京出版集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省文聯聯合主辦,十月少年文學雜誌社與大河書局聯合承辦,鄭州市金水區教體局協辦的首屆洪永爭、徐瑾、艾小犀、王倩、趙華、王勇英、小河丁丁、黃文軍、左昡、黃曉豔、王宜振、閆超華、津渡、寶琴、費曉莉、任富亮16位作家的原創新作分別獲得首屆「小十月文學獎」小說組、童話組、詩歌組、散文組等獎項。
  • 2019河北文學館讀書薈開講 作家劉醒龍闡述「文學的正途」
    河北日報客戶端1月5日訊(記者肖煜 通訊員趙振傑)今天,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做客河北文學館,為百餘名文學愛好者帶來一場主題為「文學的正途」的精彩講座,同時拉開了河北文學館讀書薈2019年名家講座的序幕。
  • 深圳5少年獲魯迅青少年文學獎丨內附提升寫作能力錦囊妙計
    12月20日,2015年第七屆「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在華東師範大學正式揭曉。深圳5位少年共斬獲特等獎、一等獎5個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