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華:基於UbD的TOK課程設計

2022-01-03 萬物啟蒙

「會通與中和」 萬物啟蒙2019年度全國聯盟第四屆學術研討會暨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第二屆學術年會,將於11月22日至24日在重慶巴蜀常春藤學校召開。屆時李康華老師將做主論壇演講。會議詳情請至文末查閱。

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追求理解的課程設計,是由美國教育專家Grant WigginsJay McTighe 所倡導的一種課程與教學設計理念。它強調對大概念的理解,要求教師從期待達到的效果出發,從知識和技能兩個角度明確預期的結果以及能夠體現技能和概念理解的評估任務,來逆向設計教學過程。 
Unit Planning should answer:1. What big ideas and skills should students leave knowing? 確定預期結果2. What counts as evidence that they really learned this? 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3. What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classroom will get them there? 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過程IB的單元計劃表(unit planner)正是借鑑了UbD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模式,分為三個階段:1.INQUIRY 探究: establishing purpose of the unit確立單元目標(包含本單元的概念、中心思想、總結性評估、可遷移的學習技能、探究問題等)2.ACTION 行動: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inquiry 通過探究來教學(包含本單元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活動設計、形成性評估、分層策略、教學資源等)3.REFLECTION 反思: considering the planning, process and impact of the inquiry 對探究的計劃、進程與效果的反思(包含對教學各個環節、教學效果及遷移技能的反思)UbD的課程設計模式是基於why為什麼、what是什麼、how如何做這一整體思維策略。這一思維策略既適用於教師對學科的整體思考和規劃,也適用於教學中的每個單元、每節課。以下,我將從why為什麼、what是什麼、how如何做來簡單分析一下TOK課程。認識論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認知能力,更是一種態度、習慣和思維傾向。我們要培養學生基於邏輯和證據的理性思考能力,也要鼓勵和幫助他們葆有探究的好奇心、求真的熱忱,並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TOK課程既是對知識的探究,也是對人生的省察。一切教育本質上都是生命教育,TOK課程更應該成為助力生命成長的課程。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作為TOK老師,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課堂上所教的那些理論和事實很可能大部分會被他們忘卻,那麼,我們希望TOK給他們留下什麼?所以,我想倡導一種從『術』到『道』的大認識論課程觀,即是從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工具價值)的課程到以啟迪生命自由(內在價值)為目的的博雅教育。我希望TOK的老師們可以少一點功利與分數的顧慮,多一點理想主義,而TOK作為IBDP核心課程這一設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老師們不要過於在意最終評估成績,而更注重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受益,TOK課程的彈性以及論文與口頭表達的評估方式也給了教師足夠的空間去個性化地設計課程。從真善美的角度來看,我期待一種知行合一的實踐認識論課程,強調共享知識與個人知識的相互轉化關係,注重認知過程中的個體人格塑造:如前所述,TOK課程是對『認識』的認識,它鼓勵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下回答:「我們是如何知道的?」具體而言,認識論課程包括了以下要素:而以上這些要素在TOK課程中被整合在知識框架之下:和UbD模型一樣,IB課程尤其重視對概念的理解。PYP小學項目的八個重要概念既是各個學科學習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生探究世界的認知工具。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可以鼓勵學生從形式、功能、原因、變化等角度去提問和探究。而TOK的知識框架則可以被認為是這一概念認知工具的深化,我們同樣可以使用知識框架去考察任意事物或概念,比如,對中國文化中君子的概念的探究:語言:君子這一概念包含了哪些重要的亞概念或子概念?   歷史發展:  君子的概念在儒家各個階段的發展中產生了哪些變化?君子的標準在多大程度上是普世的(比如和IB培養目標的比較)? 與個人知識的聯繫:君子的判定標準更多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

TOK課程的單元設計,建議遵循從可遷移的學習技能到概念再到內容的三維模式,比如,自然科學單元的設計思路:

可遷移學習技能:對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優勢與局限的深度探究與思考

主要概念:科學歸納法、實證主義、科學與偽科學、證偽法、範式轉移、科學猜想、同行評審

教學內容與材料:原子轟擊實驗視頻、黑箱實驗操作與反思、撲克牌遊戲、中醫論爭

而課程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我推薦整體-部分-整體的框架模式:在課程的導入階段,很多老師都會讓學生從質疑開始,對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點或理論進行質疑,然後讓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與界定,並對獲得知識的認知方法做簡單梳理,再引入個人知識與共享知識、知識論斷與知識問題的討論,最後介紹知識框架,並讓學生使用知識框架開始對一些現實情境及知識領域初步進行分析。對於具體的知識領域的學習,IB一般建議把知識領域與認知方法整合在一起,每一個知識領域的探究都應當在某個階段引入知識框架這一工具,進一步而言,在對不同知識領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當逐漸形成使用知識框架進行考察的習慣和能力。在學完IB要求的至少六個知識領域之後(也可以對8個知識領域都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我建議一定要花一定的時間(至少一個月)對知識和TOK課程再進行整體反思。比如,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概念對各個領域的知識進行橫向比較:

對真理的反思:  確定性證據普遍性驗證解釋客觀與主觀效度與信度

對生命的探索:生命  權威選擇   意義  意識   價值觀     刻板化印象 

對群體文化的反思:文化信念權威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語境  中國智慧

對個體思維方式的反思:方法模型  假設  思維方法創造性  事實與假設  論證 

另外,即將在2019年出版的認識論課程新大綱提供了30個『TOK prompts』,這些prompt將被用在新的內部評估模式TOK Exhibition中,替代現行的口頭表達。而這些『TOK prompts』也將是對知識進行整體反思的絕佳工具。對於TOK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所有其它學科一樣,IB要求老師們使用以下這些教學方法ATT,以學生為中心,設置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知識,注重強調學生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而在TOK課堂上,如果教師的講述總是超過一半時間,甚至從頭講到尾,那顯然不符合IB的期待。我們倡導的實踐的認識論課程,就是希望教師們在TOK的教學中,始終緊密聯繫真實世界,鼓勵學生使用TOK的認知方式來考察現實情境,把有爭議的現實問題提升為知識問題。有些學校每個學期都會組織一兩次的認識論field trip實地考察,在這樣的考察中,博物館、藝術館、劇院都成為令人激動的TOK課堂。同時,要實現對知識的深度探究,必須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獻,TOK最常見的課堂模式應該是課前閱讀文獻、課堂辯論總結。比如,在藝術的單元中,學生們通過閱讀相關藝術理論文獻,結合知識框架提煉出一些TOK知識問題:
    《西方唯美主義的哲學反思——論唯美主義的價值及困境》從教師作為學習設計者的角色來看,教學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教師的同理心,只有教師真切地關注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把學生當做有獨立思想和幸福感知的生命個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或成績等第的外在表現者,真正有意義的教學設計才成為可能。
在UbD的課程設計模式中,理解被認為有六個層面:說明、詮釋、應用、自省、觀點、同理心。在TOK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從這六個層面來反思對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我們尤其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同理心對概念理解的重要作用:同理心可能常常被認為一種品格或者美德,但實際上它也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擁有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突破個體意識不到的認知盲區,克服自我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當代中心主義等認知障礙。 

一個人能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菲茨傑拉德

如果我們嘲笑前人的理論,那我們就不能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                               

——史蒂芬傑伊庫德

當閱讀偉大思想家的作品時,首先尋找書中的明顯荒謬之處,然後問問自己,為何一個判斷力極強的人會這樣寫。當你找到答案時,當那些荒謬之處說得通時,你可能會發現,那些先前自己以為已理解的很多核心內容的意思已經改變了。

—— 託馬斯庫恩

如何反思和評價認識論課程的單元設計?UbD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WHERETO工具:

W- Ensure the students know WHERE the unit is headed and WHY

H- HOOK(吸引) students in the beginning; HOLD(保持) their attention throughout

E- EQUIP students with necessary experiences, tools, knowledge, and know-how to meet performance goals

R- Provide students with numerous opportunities to RETHINK their big ideas, REFLECT on progress, and REVISE their work

E- Build in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EVALUATE progress and self-assess

T- Be TAILORED (量身定製)to reflect individual talents, interests, styles, and needs

O- Be ORGANIZED、 to optimize deep understanding, not superficial coverage 為最佳效果而組織

如果我們用WHERETO的工具來自評一個人文科學的單元教學設計,我們可能會關注:

W- 本單元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比如對人文科學在多大程度上是『科學』的這一問題的探究。

H- 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如何保持學生探究的熱情?設計什麼樣的總結性評估?(比如,學生小組完成一個校園內的社會學的行動研究並對其研究方法進行反思)

E- 提供什麼樣的文獻及其它資源給學生?(可能包含有關的案例以及定性與定量、大數定律、連續變量、離散變量等文獻)

R- 在單元學習的開始和結束階段,讓學生通過知識框架回答有關人文科學特性的知識問題。

E- 組織學生對其社會學行動研究任務單進行自評和小組互評。

T-鼓勵選修了不同的人文科學課程的學生作為專家組來分享有關的學習案例和學科內的研究方法。

O- 反思本單元中哪些教學內容可以替換,是否需要調整引入知識框架的時間和方式?

總而言之,UbD作為一種注重概念理解的逆向課程設計模式,對於TOK教師以整體思維的策略來把握課程的方向和要點、對課程大綱的兩年規劃以及具體教學單元的內容組織與評估設計都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價值。請與周老師確認183 6802 3959(微信同號)NO ENLIGHTMENT   NO SPROUTING

相關焦點

  • tok中的aok和wok-教育IA/EE/TOK輔導課程介紹
    1.tok中的aok和woktok中的aok和wok,教育ia/ee/tok輔導課程介紹是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主辦的一份研究生文憑課程,該課程為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提供了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旨在提升美國大學的國際視野和能力,為在學習之餘更好的就業做好鋪墊。
  • 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李康華:以持續不斷的教育創新,推進全人成長與教育公平
    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南京泰晤士學校總校長李康華進行了專訪。南京泰晤士學校坐落於南京燕子磯新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始創辦學之地,是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貫制K12學校。辦學至今,先後獲得IB世界成員學校、劍橋國際課程中心、NCC教育課程中心、萬物啟蒙實驗聯盟校等權威認證。
  • 兩分鐘了解UBD(重理解的課程設計)
    重理解的教學設計(通過設計來理解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是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傑·麥克泰(Jay McTighe)在對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泰勒的"目標導向"模式進行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一種教學設計框架。
  • 七年級語文 │ UbD設計理念的體會以及基於UbD理念設計的第一單元單元計劃
    這樣的設計流程,美麗中國的項目老師應該是能覺得有些熟悉的。它和暑期學院所培訓的「五步教學法」「逆向設計」是一個原理。但在後來的教學實踐中,有老師拋棄了這一設計法(教學法有多種),或者陷入典型的誤區,比如僅僅是圍繞一個單元的知識和技能設計學習內容,過於強調通過重複操練去習得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或者說過於強調價值觀的「傳遞」,讓學習的內容顯得空洞;再或者說,意識到了要整體設計和逆向設計,但卻過多考慮覆蓋更多的「考點」導致設計出來的內容支離破碎,學生最終難以實現語文知識的結構化,更難以實現遷移。
  • 【未來學校】唐曉勇:探索未來課程新設計
    關於設計,我們為誰而設計未來課程?學習者的核心需求是什麼?關於課程,當下的課程存在什麼問題?未來課程形態是怎樣的?如何開展基於理解的學習設計?》,裡面提出了一個核心的教學設計叫做逆向設計,就是ubd逆向設計,基於理解去設計,從終點目標出發,我們要達成目標,隨時想到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們要讓孩子們學到什麼東西,我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
  • 課程與教學 | 王寬明:基於差異化教學的課程設計探索
    [4] 劉桂俠,王建力.中英地理教學論教材體系邏輯結構的對比分析——基於英國《中學地理教學法》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5] 靳玉樂,張善朝.教材建設40年:知識變革的檢討與展望[J].課程·教材·教法,2018,(6).[6] Tomlinson,C. A.,Stronge,J. H.,& Eidson,C.
  • 基於珠港澳校際合作的地方課程設計與開發
    本研究以珠海基礎教育課程開發為立足點,以珠港澳三地基礎教育機構合作為試點,通過開展珠港澳三地的校際協作討論、校際同步課堂、校際實地調研以及校際資源的借鑑和整合等活動,構建基於區域融合背景下的地方課程校際合作設計與開發模式,以此探索三地基礎教育領域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的方向和途徑。
  • 童心校園下基於STEAM的小學3D課程設計與實踐
    設計依據  一、眾創時代如期而至  眼下,藉助基於設計、基於項目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以真實問題為導向,強調知識與能力並重,倡導「做中學」策略的STEAM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以信息技術推動學生數位化學習能力的提升,已然成為當前全球基礎教育改革的熱點。
  • 基於TPACK理論和ADDIE模式的MOOC課程設計
    文章在澄清MOOC課程與精品課程之間的區別後,提出了基於TPACK理論和ADDIE模式的MOOC課程設計模式,探討了在實踐應用中MOOC課程教學模式的可能選擇。最後,就MOOC課程的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已有的研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對現有的MOOC課程的設計和開發提供有益的參考。
  • 基於OBE的數據結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設計與實踐
    針對課程特點,在OBE理念指導下,根據課程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結合課程任務構建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基於OBE「自頂向下,反向設計」的實施原則,根據數據結構課程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要求相關指標點的支撐情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確定課程考核評價目標。目標包括知識、能力、素養3個方面,與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存在映射關係(如圖1所示)。
  • 基於大數據打造設計課程 機構助力學員就業創業
    雙方將基於設計交易大數據共同研發精品設計課程,通過共同教學的方式培養能獨立接單的自由設計師。據了解,豬八戒網擁有1400萬專業技能人才,為全球1000餘萬家企業提供設計、營銷、IT開發、智慧財產權、稅籌、科技諮詢等1000餘種靈活用工服務。
  • 基於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改革——以網頁製作課程為例
    基於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改革——以網頁製作課程為例[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全方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很多教學模式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改革和創新,翻轉課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 基於TED TALKS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研修班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楠 周珺)10月12日至14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與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公共英語教學部合作舉辦的「基於TED TALKS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研修班」在津舉行。  南開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川勇、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出版事業部副主任張虹參加了本次研修班並致辭。
  • 基於「學科課程」設計歷史實踐活動
    學科實踐活動的上位概念是「學科課程」。這類課程改變傳統學科教學中「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置身真實的生活環境或問題情境之中。歷史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設計好實踐活動主題、細化學習實踐目標、明確學習實踐的評估標準,才能提高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和參與性,避免「遊而不學」或「只學不遊」的現象。
  • 景小霞:基於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萬泉小學景小霞校長應邀在分論壇「創造適合孩子發展的教育」上作了主題為《基於核心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思考》的專題發言。以下為發言實錄:我將從「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背景、實施的過程、我們的思考三方面與大家進行分享。一、燈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設的背景1.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是成績和分數,而是能力和素養。
  • 基於知識地圖的MOOC課程開發
    根據如圖1「知識點和課程設計」的具體開發過程可知,目前MOOC知識點主要是按照教學大綱羅列顯示。課程開發的主要工作局限於按照教學大綱,劃分知識點,然後進行拍攝和後期製作,最後根據課程規劃逐步上線。整個開發過程,沒有考慮到在線學習者的學習形式和個性化學習特點。如果沒有一個聯繫型、建構的課程開發模式,這種純粹按照線性教學大綱引導學習過程的形式是不可能成功的[6]。
  • 抖音國際版(tik tok)學習心得
    本系列的創作基於作者的個人興趣,為業餘時間消遣之作,所有文章都會按照目錄的框架排布。為什麼要學習抖音?抖音的重要裡程碑抖音的產品架構:針對國際化業務的產品策略針對國際化業務的工程策略針對國際化業務的市場運營策略值得借鑑學習的:參考文獻(按照引用順序):為什麼要學習抖音?
  • 「基於特教課程指南」主題活動設計研討活動在浦瑞幼兒園舉行
    2021年9月28日下午,特教研訓員潘靜老師、區學前特教班點分管領導及老師來我園參加「基於特教課程指南」的主題活動設計」研討活動。活動中,潘老師首先對於上學期開展的主題活動設計比賽做了一個簡短的點評,對於我們閔行的特教班點老師給予了較高的肯定:各園所積極參與比賽並且都獲得較好的成績。
  • 【他山之石】見微知著: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微課程設計案例研究
    2020年是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三新」結合的第一年,如何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利用多媒體信息平臺呈現的微課程推動學生更有效的在家學習,順利銜接返校後的課程內容,推動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的順利進行,這是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筆者基於新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核心素養理念作為高中歷史微課程設計的理論支點和立意目標,對高三複習課進行了微課程設計的實踐研究。
  • 基於虛擬實驗平臺的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開發與仿
    摘要:基於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是電類專業學生重要實踐環節的目的,通過介紹模擬電子系統的設計思路,結合音頻信號發生器的設計實例,基於虛擬實驗平臺進行設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