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蛋白質組相互作用的文庫篩選

2021-01-07 科學網

大規模蛋白質組相互作用的文庫篩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15:03

美國哈佛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Steven P. Gyg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提出再成像反應性半胱氨酸的高通量譜圖可用於基於細胞的大型親電文庫篩選。相關論文於2021年1月4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他們通過使用較小的基於脫硫生物素的探針、樣品多路復、減少的蛋白質起始量和軟體來提高在質譜儀上實時採集數據的能力,重新設計了反應性半胱氨酸殘基的基於活性的蛋白質譜分析的工作流程。他們的方法簡化了基於半胱氨酸活性的蛋白質譜分析(SLC-ABPP),使樣品通量提高了42倍,相當於在每個化合物18 min處> 8000反應性半胱氨酸位點深度處的譜庫成員。他們將其應用於識別突變Kirsten大鼠肉瘤(KRAS)G12C和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的共價抑制劑的蛋白質組靶標。

此外,他們在三種人類細胞系中創建了對285種親電子試劑的半胱氨酸反應性資源,其中包括每株> 6000種蛋白質中的> 20000種半胱氨酸。現在可以實現在幾個細胞環境下跨千個成員文庫對半胱氨酸反應性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的靶標。

據了解,用於測量胺基酸側鏈反應性的當前方法缺乏篩選大型化學文庫中蛋白質組間相互作用所需的通量。

附:英文原文

Title: Reimagining high-throughput profiling of reactive cysteines for cell-based screening of large electrophile libraries

Author: Miljan Kuljanin, Dylan C. Mitchell, Devin K. Schweppe, Ajami S. Gikandi, David P. Nusinow, Nathan J. Bulloch, Ekaterina V. Vinogradova, David L. Wilson, Eric T. Kool, Joseph D. Mancias, Benjamin F. Cravatt, Steven P. Gygi

Issue&Volume: 2021-01-04

Abstract: Current methods used for measuring amino acid side-chain reactivity lack the throughput needed to screen large chemical libraries for interactions across the proteome. Here we redesigned the workflow for 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of reactive cysteine residues by using a smaller desthiobiotin-based probe, sample multiplexing, reduced protein starting amounts and software to boost data acquisition in real time on the mass spectrometer. Our method, streamlined cysteine 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SLC-ABPP), achieved a 42-fold improvement in sample throughput, corresponding to profiling library members at a depth of >8,000reactive cysteine sites at 18min per compound. We applied it to identify proteome-wide targets of covalent inhibitors to mutant Kirsten rat sarcoma (KRAS)G12C and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n addition, we created a resource of cysteine reactivity to 285electrophiles in three human cell lines, which includes >20,000cysteines from >6,000proteins per line. The goal of proteome-wide profiling of cysteine reactivity across thousand-member libraries under several cellular contexts is now within reach.

DOI: 10.1038/s41587-020-00778-3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0778-3

相關焦點

  • 轉錄組層面上研究蛋白質-RNA相互作用的技術及方法綜
    兩周前,小編給大家推薦了清華大學張強峰教授在QB期刊上發表的關於轉錄組層面上研究RNA-RNA相互作用的乾濕實驗方法的綜述文章後(點擊這裡進入該篇文章),引起了許多小夥伴的關注。並且也有小夥伴問,RNA在轉錄組層面上的相互作用不僅有RNA-RNA之間的,應該還有蛋白質-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呢!
  • 蛋白質組學之技術篇(三)
    每一個領域的發展都是基於技術的進步和革新,蛋白質組學亦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究技術遠遠比核酸技術要複雜和困難得多,但正是這些特性參與和影響著整個生命過程。上次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如何製備蛋白質樣品,大家的樣品製備妥當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實驗啦。等等…在開始實驗之前,先看看這篇技術簡介吧。
  • 實力乾貨—蛋白質組學(iTRAQ)
    現在有一種很火的蛋白定量技術叫做iTRAQ,相信很多接觸過蛋白組學方面研究的童鞋們都有耳聞,不過可能大多數人對它沒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現在小知帶領大家一起來好好了解下這種超厲害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組學這個詞慢慢的被大家所熟知,包括基因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和代謝組學等。
  • Methods | 利用機器學習對蛋白質-肽相互作用和信號網絡進行生物物理預測
    本文描述了一種機器學習方法HSM,用於大規模研究PBD-肽的相互作用,HSM通過推斷一個統一的能量模型,不僅能夠單個PBD-肽相互作用到推到PPI,而且可以從一個PBD家族到另一個PBD家族。文章中使用HSM來表徵家族和蛋白質特異性結構基序,這些基序結合在一起,形成PBDs和肽位點的結合偏好,在SH3 域取得了會很好的進展。
  • Nature|繪製大腸桿菌的功能性蛋白質組景觀
    質譜法可以觀察整個蛋白質組,當與傳統工具如親和純化或排阻色譜結合時,可以直接檢測蛋白質-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雖然功能強大,但這些方法是在細胞裂解後進行的,會改變蛋白質原始環境以及結合能力【1,2】。,可以深入了解蛋白質的原位狀態,反映特定蛋白質與代謝物,其他蛋白質以及和核酸等的相互作用【3,4】。
  • Seer,蛋白質組學領域的 「Illumina」?
    ,能夠實現無偏、深度、快速、大規模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蛋白質組,或由給定的基因組、細胞、組織或有機體表達的整套蛋白質,是生物學的動態功能元素,可提供清晰和可操作的研究和發現、診斷或翻譯信息。 與基因組或轉錄組相比,人類蛋白質組的動態性,在結構、組成和變體數量上更加複雜多樣。從基因組開始,多個步驟到達蛋白質組,每一步都增加了複雜性。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20,000個基因,據估計高達1000,000個或更多的蛋白質變體。
  • 針對活細胞內源性膜蛋白開展DNA編碼化學文庫的篩選
    針對活細胞內源性膜蛋白開展DNA編碼化學文庫的篩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25:43 一個由香港大學李笑宇、重慶大學李亦舟和海軍軍醫大學曹巖等組成的合作小組,近日開發出一種針對活細胞上的內源性膜蛋白開展
  • 蛋白質的化學反應及與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
    1 蛋白質與水的相互作用:蛋白質的水溶性蛋白質與水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蛋白質中的肽鍵(偶極-偶極相互作用或氫鍵),或胺基酸的側鏈(解離的、極性甚至非極性基團)同水分子之間發生了相互作用。影響蛋白質水溶性的應素很多:(1)pH>pI 時,蛋白質帶負電荷,pH=pI 時,蛋白質不帶電荷,pH 時,蛋白質帶正電荷。溶液的pH 低於或高於蛋白質的pI 都有利於蛋白質水溶性的增加,一方面是加強了蛋白質與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蛋白質鏈之間的相互排斥作用。等電沉澱。
  • 科學家利用「人造精子」技術實現蛋白質重要胺基酸的個體水平遺傳...
    因此他們推測,「人造精子」介導的半克隆技術與BE3技術結合,有可能實現特定蛋白質關鍵胺基酸的在體遺傳篩選。緊接著他們向「人造精子」中導入了一個靶向Dnd1基因的一個sgRNA慢病毒文庫(含77個sgRNA),發現能在半克隆小鼠中高效地誘導不同位點的單鹼基突變。
  • 對分子間相互作用進行編碼:推動藥物設計
    傳統的藥物設計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高通量篩選,其中會在大規模的定量分析中針對靶標對類藥化合物進行檢驗,以識別有效成分。由於這些化合物並不是針對所討論的靶標而專門設計,因此會進行大量反覆試驗。
  • 蛋白質組學技術及其在中藥複雜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1) 表達蛋白質組學是指採用高通量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分離鑑定某一細胞、組織或完整生物體內儘可能多以至於接近全部的蛋白質, 建立完整的蛋白質組表達譜以及相關的蛋白質資料庫。表達蛋白質組學是從大規模、系統性的角度來研究蛋白質組學, 這也更加符合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本質; 但是由於蛋白質的表達隨著時間和空間不斷變化, 要徹底分析生物體內所有的蛋白質將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 《Cell》提出一個新「組學」:蛋白質-代謝小分子互動組學
    Paola  Picotti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組學」——一個處理蛋白質和小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互動組學(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omics)。此前系統生物學家專注於基因組學或蛋白質組學,現在他們日益發現了蛋白質-代謝小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iTRAQ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利器
    ),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蛋白組學(Proteinomics)和代謝組學(Metabolomics)等。基因組學(genomics)告訴我們的只是一部分的信息。並且,目前我們對這部分信息的解讀和認知也還不夠全面和透徹。更何況基因的表達方式錯綜複雜,同樣的一個基因在不同條件、不同時期可能會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關於這些方面的問題,基因組學是無法回答的。所以,科學家們又進一步提出了後基因組計劃,蛋白質組(proteome)研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 eLife | 利用進化信息預測蛋白質界面間殘基-殘基相互作用
    作者 | 羅曉妍研究方向 | 多序列相互作用推薦人 | 王浩博(哈佛大學) 導語:蛋白質在進化過程中,會發生胺基酸突變,破壞了殘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蛋白質結構不穩定,若此時與突變殘基具有相互作用的殘基也隨之發生突變,且構成新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質結構保持穩定,稱這種變化為蛋白質共進化。
  • Nature:計算機預測技術對數十億種藥物-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排序
    他指出,儘管一些公共資料庫(例如由NLM進行維護的PubChem)持有藥物與酵母細胞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自動化檢測結果,但是其中卻包含有一些不準確的結果和假陽性結果。儘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已經證實計算機模擬方法能夠為藥物研發提供一些捷徑。
  • JCIM|算力大增的時代考慮絕對自由能計算提高虛擬篩選準確率
    ABFE計算對於當前的藥物發現十分有用,尤其是現在大規模基因組學數據和化學生物學方法的融合揭示了許多有希望的但還沒有小分子藥物發現的疾病靶標,而這恰恰是包括基於配體的篩選方法以及傳統的對接方法目前所不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 蛋白質相互作用識別和幹預機制分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方軍團隊在蛋白質複合物形成和幹預機制分析新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溶液狀態蛋白質賴氨酸兩步穩定同位素標記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實現對蛋白—蛋白識別關鍵位點區域的精確探測,並可評估小分子對蛋白質複合物的構象識別幹預情況。
  • 青年才俊上演計算蛋白質組學頭腦風暴——記CNCP 2016新技術
    ,蛋白質相互作用、翻譯後修飾技術、蛋白質鑑定數據處理、定量蛋白質組技術等領域報告較多,下面對這26個報告的內容逐一進行簡介總結。然而,對多蛋白複合物種類的分布特別是大規模網狀圖的發現比較困難。萬翠紅博士研究組通過高分辨生化分離與定量質譜直接分析了可溶性多蛋白複合物的組成,分析C.elegans、D.melanogaster、M.musculus、S.purpuratus和人類的可溶性細胞提取物。研究組採用以人類為中心的綜合計算分析,鑑別出2153種蛋白,並新鑑定出7699種成對相互作用和981種共複合作用。
  • ​ChemBioChem | 高覆蓋度分析人半胱氨酸組的化學蛋白質組技術
    Backus教授的研究興趣是化學蛋白質組學以及化學生物學。在本文中,作者對發展了高覆蓋度分析半胱氨酸組的化學蛋白質組技術。化學蛋白質組學能夠分析鑑定蛋白質中具有反應活性和功能性的胺基酸位點,從而找到潛在的藥物靶點。半胱氨酸由於其側鏈的巰基對氧化還原壓力敏感且能夠有金屬離子結合,且該位點上存在多種翻譯後修飾,因此對蛋白質組中半胱氨酸位點的全面鑑定將為後續潛在藥物的開發提供豐度的線索。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魏文勝課題組報導長非編碼RNA的高通量功能性篩選...
    遺憾的是在已經注釋的超過兩萬多lncRNA中,絕大部分長非編碼RNA的功能未知,如何實現這類基因組元件的功能篩選已經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對編碼蛋白基因的敲除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對目標區域實行單點切割、引入小片段插入或缺失(indels)以造成基因翻譯讀碼框破壞,然而這一方法對於不依賴讀碼框的非編碼元件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