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講個故事,兄弟相殘相殺的。
故事的倆位男主角,一是這位蕭繹,即梁元帝,另一個,是他弟弟蕭紀,結果,是蕭繹殺了弟弟當了皇帝。
南梁蕭氏父子一門九人,故事十分精彩,勝過大多宮廷劇,且其中不乏人性及哲學的深度。父親蕭衍被北方來的降將侯景逼進臺城餓死,三哥梁簡文帝又被侯景殺害,最終,老七蕭繹英勇,領兵擒殺了侯景,奪回了自家江山。
《遺武陵王》
(南梁)蕭繹
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
四鳥嗟長別,三聲悲夜猿。
這首《遺武陵王》,是他除了外敵侯景之後,和弟弟蕭紀爭奪皇位時寫給他的,是訣命詩,也是宣戰詩。武陵王,就是他的弟弟蕭紀。
「回首望荊門,驚浪且雷奔。」當時,兄弟倆開戰的地方在荊門一帶,哥哥蕭繹守著荊門,荊門自古天險,兵家必爭之地,非常難攻,蕭繹又有援兵,所以,他胸有成竹,看那荊門前,長江滾滾似雷奔。「驚浪且雷奔」,既指地勢驚險,也暗示局勢危急。
「四鳥嗟長別,三聲悲夜猿。」這兩句,是典故。讀古詩詞時,我最討厭作者用典故,也就是掉書袋,偏偏,無數作者喜歡搖頭晃腦用典故,還覺得這很有學問,嚼人家嚼了無數次的東西仍津津有味,當成自己手創。但在這首《遺武陵王》裡,這兩句典故,卻讓我感動。
四鳥嗟長別。是說春秋時一個女人,她非常窮,不得不賣掉四個兒子,臨別之際,她哭啊哭,哭這四個兒子從此後各奔東西,永遠見不到了。三聲悲夜猿。來自民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沾淚裳。」荊門就處於三峽附近,蕭繹就借了來。
四聲嗟長別,三聲悲夜猿。很對仗。字面對,意思也對。也很絕情。這兩句,既與上聯相接,又進一步烘託出局勢的危急悲戚。蕭繹是宮體詩高手,平時愛詠物,還都是詠些日常微小的,什麼細雨薄霧微風,觀察細微筆力纖弱,但這首詩,他寫得既有刃又有鋒,甚至頗有王者氣派。此詩送到蕭紀處,他會知道,這是哥哥的決戰書,他不會手下留情,這一戰,是永別伴淚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為皇帝只有一個。
歷史上,不少兄弟父子爭奪皇位相殘相殺的事,蕭氏兄弟,不過為此多添一例飯後談資。但那些人,沒有留下詩句,他們殘殺,在我們的印象中只有血和刀,蕭氏兄弟,卻能讓我們想像,想像當時,他們臉上的表情與內心。好比我每每讀到曹植那首《七步詩》,都要替他心驚膽戰,每一步,他都踩在刀鋒上啊。
作者簡介:離離,女,寫小說及散文,喜好歷史及古詩詞,曾獲深圳青年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