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同時,古詩能讓孩子們珍惜新生活,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教給他們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應益海助學中心胡校長的要求,山東理工大學Red youth實踐團在支教期間帶來了8節古詩詞賞析課程。2020年8月22日,實踐團就本次古詩詞鑑賞課程進行經驗總結與分享。實踐團本著「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教學理念,通過引導孩子們進入詩人內心及詩本身的世界,使其感悟詩詞的內涵,領會詩詞的意境美。
鑑於助學中心的孩子們年級跨度較大,高年級同學的詩詞積累量較低年級同學大得多。因此,在古詩詞選取方面,前期以五言和七言的絕句與律詩為主,中後期提升難度,加入宋詞的學習,同時古詩的篇幅也相應變長,難度也適度提高。由於絕句與律詩較短,前期的教學時長通常為一節課,後期因為宋詞和古詩篇幅與難度提高,一首詩或詞分為兩節課進行教學,並且兩節課沒有間隔。詩詞主題的選取也多種多樣,包括愛國題材、感嘆仕途、心繫百姓、思念親人等,帶領孩子們感悟不同題材詩詞中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此外,詩詞中生僻字較少,且大部分為小學、初中教材的必修內容,個別以擴充詩詞儲備為目的而選取。
在課程實施方面,實踐團秉持「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三步法方略,搭配背誦檢查的考核方式,激勵同學們學習古詩詞。
實踐團將所教古詩詞按照先易後難的形式由淺入深,從《滁州西澗》到《醉花陰》,引導同學們逐步適應詩詞鑑賞課程的方式,並在後期較難的課程中進行階段式學習,分層講解。在「知詩人」方面,實踐團於備課階段充分搜集資料,詳細掌握詩人情懷、時代背景以及詩人創作的靈感由來,讓同學們體悟詩人心境所在,增加對詩人了解的同時,對全詩感情進行初步把握。
在這基礎上,實踐團對全詩逐句精析,講解每句詩詞的含義以及呈現的畫面,並透過表面含義逐漸升華到對全詩感情的深度把握。以《泊秦淮》古詩講解為例,隊員張聞軒在講解《泊秦淮》時,便從「隔江猶唱後庭花」的畫面展示引導同學們感悟商女不知國勢日衰的傷感,與時代背景和詩人情懷相結合,引導同學們感悟詩人諷刺那些不從中吸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以及自身對於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對全詩進行深入學習後,實踐團會留給同學們詩詞抄寫的時間,引導同學們按照小組討論的方式交流詩詞情感,並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詩詞朗誦,以此來深化同學們對於詩詞感情的理解,改變以往死記硬背的詩詞記憶方式。在後期鞏固階段,實踐團通過詩詞背誦表格的形式記錄同學們詩詞背誦情況,並計入獎懲機制。
實踐團旨在通過詩詞賞析課程的開展,改變同學們原有的詩詞記憶方式,增加對中國傳統古詩詞更深層次的感情寄託,在學習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同時,體悟詩詞情感,從個人到家國,用詩詞的方式增進同學們對美的理解與自然流露,亦能增進同學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