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實打實地在好轉,但放眼全球,立刻就樂觀不起來了。
單說義大利。累積確診10149例,今日比昨日新增977例,新增死亡168例。昨日起,義大利不得不開啟全境封鎖模式。
其他上百個國家的疫情同樣呈現快速蔓延之勢。
口罩嚴重緊缺,加上西方政府動員能力又遠遠比不上我國政府,連世衛組織都不得不承認:新冠肺炎也許會成為全球大流行病。
所有訊息都在釋放一個信號,我們與新冠病毒的抗爭,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估計就是這個緣由,各地雖然陸續在復工,可孩子們的開學時間依然遙遙無期。
不能不謹慎呀。只是,如此漫長的假期,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巨大考驗。
有的孩子,會在這段特殊時間裡明顯進步,有的孩子就不好說了。
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就正在為他班上的一個學生頭疼。他說,這個孩子已經十多天沒交作業了。誰知道每天的網課有沒有在聽呢?打電話問父母,父母就說自己在家裡辦公呀,沒空呀,孩子一管就炸毛呀,blablabla。
這位朋友無奈地跟我說:正式開學後,講過的知識會再過一遍。「過一遍」是什麼意思?就是一筆帶過,不會一個知識點掰開了、揉碎了地講。
這麼一來,在應試教育體系下,父母放任不管,吃虧的必然是孩子。
為人父母,本來就是要做好為孩子付出,甚至犧牲一部分自我的覺悟和準備的。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父母的樣子。
此時此刻,我們必須要做好孩子人生的導師,為孩子的成長負起全部的責任。
要敢對孩子提要求
一個媽媽說:「我兒子除了上網課,其他時間都在玩電腦。也不敢管,怕他嫌煩。很多專家不都說了,不要試圖控制孩子嗎?」
我聽完立馬急了。人說不要控制孩子,你這不是「不控制」,是撒手不管啊。
現在很多父母似乎怕對孩子提要求。一旦說要對孩子有高期待,好像自己就變成了控制欲強的壞父母了。其實完全搞錯了。
早有研究發現,教育效果好的育兒類型都是權威型。何為權威型?就是父母對孩子既有愛和接納,又有期待和要求。正是你的期待和要求,會幫孩子成長。
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名人說,他們對自家孩子沒什麼期待,就希望孩子快快樂樂。然後再告訴我們,被放養的孩子多麼優秀。這種故事講出來還會有很多父母追捧。
醒醒啊!你們是不是忘記了那些名人們優秀的基因,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他們手裡的資源,他們身體力行對孩子耳濡目染的示範?
他們說自己什麼都沒為孩子做,你們這些家裡沒礦的竟然也敢輕易相信麼。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孩子所有能力的養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得父母牽著孩子的手一點點積累。
若我們對孩子只有呵護跟接納,卻沒有相應的推動和要求,那孩子的成長一定會錯失很多重要機會。
怎麼提要求?
比如,你的孩子在學琴,那至少每天練一點。你的孩子在學圍棋,那至少每天下一局。孩子堅持的過程中,多看到孩子從中汲取到的快樂,獲得的進步。
這樣日復一日,孩子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也才會隨之增強。
要抓大放小
有個小學一年級的媽媽跟我諮詢,說她兒子最近總被老師批評,上傳的作業不是這裡出錯就是那裡出錯。她自己還歸納了原因,即自己盯得不夠細緻,下一步應該更仔細地幫孩子分析那些錯題。
我了解這個媽媽,她一直都很雞血。在我看來,她兒子近期學習狀態不佳,很可能就是媽媽近來盯得太緊、太細了。
一個小孩,每天都曝光在媽媽的「聚光燈」下,犯任何一個小錯都會被媽媽批評、指正,這是多麼恐怖的狀態。如此氛圍下,孩子心裡的弦兒繃著, 必然容易出錯。
父母管孩子學習,一定記得一個原則:抓大放小。
什麼是「大」?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孩子學習的習慣,孩子的作息時間等。什麼是「小」?孩子寫錯了某個字,做錯了某道題,搞砸了某次測試等。
我兒子一直是我家附近出名的小學霸,我且厚著臉皮分享下我的經驗。
低年級時,他寫作業,我就待在他不遠處做自己的事,偶爾提醒他坐姿,握筆姿勢,其他都保持沉默。他寫作業遇到難題時會喊我,我再陪他一起解決問題。
我不是雞血媽媽,更不是不放心才陪他一起寫作業的,而是我知道,孩子喜歡跟大人待在一起做事情。
如今他長大了,我不再這樣陪讀了,但我也還會每天花一小會兒時間,和他一起很放鬆地聊聊一本書,一個社會熱點之類。
我做的這些事,會讓孩子感到與父母的連結,進而感受到學習的愉悅。
一個對學習感受很好的孩子,主動學習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關注孩子的情緒
一個爸爸問,他5歲的兒子最近很不聽話怎麼回事?動不動就發脾氣,線上課也不好好上。
後面了解到,孩子奶奶突發意外,摔了一跤進了醫院,情況不容樂觀。擔心老人家憔悴的樣子會嚇到孩子,都還沒跟孩子解釋奶奶到底怎麼了。
這個事就很清楚了。
這個家庭正在遭遇一個艱難時刻。孩子再小,也能感受到家庭內的變動。如果我們一直不去告訴孩子實情,一定會讓孩子焦慮。他會花更多時間想像,最後可能會幻想出一個更可怕的情況。一個心中被可怕的幻想填滿的孩子,他的狀態如何好得了?
所以,我們不能迴避,要去跟孩子聊這個壞消息。不必講太殘酷的細節,就是儘可能簡單地描述事實。講之前,也要消化好自己的情緒,否則我們的難過感受會波及孩子,加重孩子們可能感受到的痛苦。
結合這個家庭的例子,再進一步說。
疫情下,一定會有一些家庭遭遇一些跟別離和喪失有關的事件,或者陷入一個困難時刻。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去跟孩子溝通,並理解孩子可能遭遇的感受。
我們去跟孩子聊壞消息的重點在於聊這個動作,在於我們看到了孩子所承受的擔憂。
只要大人能夠去看到孩子的憂慮,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憂慮,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去面對和處理他們的情緒,幫助孩子放鬆。
一個內心放鬆了的小孩,才能夠有心理空間和能量去做他們該做的事。
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個朋友跟我吐槽,說她快崩潰了,因為讀三年級的女兒,寫作業一遇到難題就抓耳撓腮,畏難情緒很重。
朋友一看見就忍不住吼女兒,家裡整日雞飛狗跳的。
她無奈地說:我女兒為什麼有這麼強的畏難情緒?
我當即反問她:你自己有畏難情緒嗎?我的意思是,你作為媽媽,面對孩子有畏難情緒時,你心裡有畏難情緒嗎?
朋友沉默了一會兒,告訴我,她有。
也許孩子就只是需要那個一小會的墨跡,來轉移難題帶給自己的挫敗感。若媽媽不急著幹預,孩子終究還是會去做的。做不出來也可能會求助。可惜,媽媽的吼和罵,堵住了孩子的路,讓問題變得愈發難解決了。
在引導孩子之前,做父母的先迷失在了自己的焦慮情緒裡,無法恰當行動,這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所以,父母面對孩子時,要時常覺察自己的情緒。
別急著給孩子下結論。別以為眼前的某個「問題」就會導致孩子的未來「完蛋」了。
正常人稍微冷靜都能想明白,這種邏輯太扯淡了。
我們梳理好自己,才有能力看到孩子遇到的具體困難,爾後,我們對孩子的幹預才可能真的有效。
歸根結底,養孩子遇到問題,不能給自己找藉口,或者情緒上來了,一頓打罵了事。這些都是偷懶行為。
養孩子,最是偷懶不得的。
做父母的在孩子身上偷懶,一定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遺憾。
儘管要做到上述的建議,需要父母花費很多精力,還要不斷反省和思考。可是,誰說做父母容易呢?做父母肯定是苦的。
父母現在選擇了一種比較苦的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才可能有選擇生活的能力和權利。
絲毫不苦的父母,肯定不是好父母。
在這樣一個高度競爭的時代,最好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是:
父母身體力行爭當全面發展的好父母,然後盡力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引領。至於孩子成才與否,那是孩子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