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的孩子今年二年級了,飯來張嘴,衣來伸手,鉛筆掉了都不撿起來。堂姐跟我抱怨道:「像我這樣勤快的人,怎麼生出這樣的孩子來。」
媽,幫我削鉛筆、
媽,幫我收拾書包
爸,幫我倒水
媽,快給我戴紅領巾
爸,繫鞋帶。
這就是,侄子早上半小時,再指令下達父母遵命中度過。
人只要成長,每天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小學生,由於他的年齡小,接觸的問題多,所以說他就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問題。
而我們的父母往往認為,他年太小了,沒有能力處理各種的問題,我們要幫他們解決,或者是有的時候認為他們年齡小,多幫他們做點事,節約點時間,讓他們多去學習,殊不知這其實是害了孩子,因為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成長,如果你剝奪了他這種成長的權利,那麼對他的智力發展和學習都沒有好處的。
尤其是在學習的時候,他思考的過程中就是腦袋在動腦子,在想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如果你直接跟他說了答案。他可能就不再動腦子,
如果我們家長任何事情都急於幫助,無論是在生活上的還是在學習上的,那這個孩子,他就慢慢的不會動腦,不用動腦,不想動腦,久而久之他就沒腦可動了,就變成了一種依賴,什麼事情都由父母來,凡事都有父母,我也不需要動腦,我不需要想事情,只需要張張嘴媽媽來爸爸來就可以了。
在這裡我給大家幾點經驗。大家不妨試一試。
爸爸這個字怎麼讀,這個爸爸也不認識,你們學了查字典,你去查,然後也告訴我一下。兒子開心去查了下,不曾想這個字還是個多音字,他給我科普一下,並標記在樹上,以後遇到不認識的字也沒有再問過我,在外面看到不認識的字。總會讓我拍照,回家自己查。
放開雙手,洗內衣,洗襪子,掃地等等這些家務都可以讓孩子去做,第一次做的不好,多做幾次就可以了。這些都都可以促進孩子生長發育,更能激發孩子探索未來的熱情。
做事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在成長中摸索經驗,摸索處理問題的方式,慢慢的他就能獨擋一面了。放手,讓他來。
下午晚飯後跟兒子都是約定好了6點20準時到我辦公室做作業,結果6點30還沒有過來。直到38才過了。過來我沒有立馬批評他,而是讓他說下原因。他說:「和我玩的小朋友6點半才回家,他讓我多陪她一下。」你說下這樣做對不對。他說不對,應該做一個守時的人。
我跟他說:「1.做一個守時的人,我先做好了約定。2.做一個有主見的人,我們要有判斷力,時間到了,我就要守承諾,就要去完成下一個任務,而是聽別人的說的話,而輕易改變」。
如果一個孩子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就會依賴於別人,容易受別人影響而沒有主見。
因此,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給他們時間考慮,讓孩子發表下自己的意見,對的表揚,不對的一起改正。
每次去超市,我都會寫一個購物清單,然後讓孩子拿著,我在後面推著車子,讓他來選,讓來拿。讓他當家作主,包括收銀結帳的時候,除了現金我給他(支付密碼我是不會給他說的)。每次都像個小大人一樣。
讓孩子走在前面,能使大大膽的面對未來,即便摔倒,,我們依舊在他的身後做他堅實的後盾,這樣有利於他自己一個人面對未來。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只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是@剛哥說教育,用教育啟迪家長,讓孩子因心靈智慧而美麗!感謝您的關注和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