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不足十分之一,拼多多憑什麼市值高過京東?

2020-12-23 澎湃新聞

什麼網際網路企業盈利能產生爆炸性新聞?目前可能只有拼多多。

11月12日,號稱「天天都是雙十一」的拼多多,選擇用超預期的財報在一眾電商巨頭的雙十一成交額之中突圍。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拼多多第三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4.664億元,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受此消息刺激,拼多多12日盤前漲超22%,最終收漲超20%。13日拼多多股價延續了上漲趨勢,收漲12.73%。而拼多多的市值也一躍超過京東,達到1812億美元,成為ATM(阿里、騰訊、美團)之後上市市值第四的網際網路公司。

分水嶺

只是非美國會計準則下的不到5億元盈利,在美國會計準則下還虧損近8億元,經營虧損更是高達近13億元,拼多多憑什麼市值超過今年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為76億元(美國會計準則,非美國會計準則下為56億元)的京東?

根本原因是拼多多自身是一個現象級產品,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真正貫徹「農村包圍城市」,之後迅速突圍,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也飛速增長的電商品牌——5年吸引7.313億活躍用戶,並且在活躍用戶數量上6億之後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長率,是前無古人的成就。

之前人們質疑拼多多,是認為用補貼換用戶的模式走不通。如今,拼多多月活躍用戶數為6.43億,相當於88%的用戶每個月都在拼多多上下單,說明絕大部分用戶第一次用拼多多後都留下來,拼多多已經不是「一次性品牌」。

 

更令人驚訝的是,拼多多的獲客成本依然只有不到150元。活躍用戶規模越大,新獲客成本越大。京東的獲客成本在300元以上,阿里的獲客成本更是高達1000元以上。在活躍用戶數之和阿里系電商差不到3000萬情況下,拼多多能將成本壓到如此之低,讓人徹底相信了社交裂變的力量。

因此,拼多多的盈利是個分水嶺,代表只要扛得住,前期用低價迅速吸引性價比敏感型用戶,中期用補貼收穫一二線城市用戶的模式,很有可能是行得通的。這無疑給投資人打了一劑強心針,讓市場對拼多多後期通過精細化運營和轉型實現人均消費額提高的信心大大增強。

投資人做價值投資,買的本來就是一個公司的發展前景。拼多多首次盈利,是由-1到1的變化,是質變,遠比由1到100的變化更有故事可講。

比「貓狗」快,就比「貓狗」強?

人們在形容「拼多多速度」時,常用的一組對比是,京東實現盈利用了12年,淘寶用了6年,而拼多多只用了5年。然而,看似明確的數字背後,是不同的策略和起跑線。

淘寶作為中國初代電商的代表,承擔的是電商行業在國內探路、試錯、投資者教育的責任。十幾年前的網絡和物流發展狀況,也讓淘寶初期沒有拼多多起家時的優渥條件。拼多多入場時也有被前人壓制、需要打破消費者粘性、向成熟電商搶客戶的困難,但和淘寶比起來,無異於淘寶是開山人,拼多多是登山者。

拼多多與京東實現盈利速度的差異,主要是運營模式不同。京東實現盈利晚,主要受制於其重資產模式。物流、倉儲、供應鏈,京東將產業上下遊打通,靠的都是自己研發建設,前期投入巨大。這樣模式的好處在於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受制於人,並且容易對全環節進行全局把控和整體優化。巨頭間的競爭從客戶延伸至上下遊時,這種優勢格外明顯。拼多多一直是輕資產模式,而在今年物流行業開始各自戰隊,拼多多明顯受到影響。

綜上,拼多多發展速度之快毋庸置疑,但是否實現盈利快就必然更有發展潛力,更值得投資?答案是否定的。

對企業的估值,應該綜合考慮企業的各方面業務發展。拼多多的業務僅限於電商平臺,去年才開始涉及到與農產品生產商或工廠的合作,不用說跟阿里、京東這樣的綜合性網際網路公司對比,即使單獨把淘寶、京東電商拿出來,拼多多的業務覆蓋面也顯得過於狹窄。

從拼多多的報表中看出,拼多多超過90%的收入來源於在線市場服務,也即商家支付的廣告費。這樣的盈利結構其實與百度有些相似。百度在淪為市值計量單位前也有過輝煌,那時投資人同樣認為百度依靠流量,在其他領域很容易有所成就。參考百度的發展歷史,投資人在暢想拼多多的未來時,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拼多多的問題在哪裡?

拼多多的問題,不在於各項增速都下降——基數大之後增速下降幾乎是必然趨勢,拼多多在保持增速方面已經可以碾壓一眾前輩。其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資產結構不健康,為商家賦能能力弱,轉型困難。

資產結構不健康體現在拼多多應付帳款絕對金額大,是現金與現金等價物的7倍以上。而應付帳款幾乎都是商家保證金或銷售收入。

不同於京東和淘寶有自己的支付渠道,商家的銷售收入可以直接通過支付寶或京東金融等直接由客戶流向商家。在拼多多平臺的交易要先進入拼多多自己的帳戶,商家提現之前,這些款項就構成拼多多的應付帳款。

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商家會每天提現,這就讓拼多多擁有大量應付帳款,導致的問題是拼多多的資產狀況具有極強的迷惑性。2016-2019年,拼多多始終處於淨虧損狀態,但經營現金流量始終為正,甚至越來越高,給人一種拼多多資金充裕、現金流健康的錯覺。

現實情況是,拼多多自己造血能力弱,一直靠對外融資支撐。在這種模式下,商家資金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為如果融資失敗或到帳不及時,拼多多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給付能力不足,資金鍊很可能斷裂。

 

為商家賦能能力弱,也就是孵化品牌能力弱。

今年「雙11」,已有357個新品牌成交額登頂天貓細分類目榜首,而即將上市的完美日記,已經上市的三隻松鼠,還有深受追捧的瑪麗黛佳、花西子等品牌,都是天貓孵化出來的。在孵化期間,天貓不僅為品牌提供流量支持,還為品牌創造爆款起到推動作用。例如,完美日記與大英博物館推出的爆款眼影盤,背後就有天貓的牽線。

拼多多2018年底也啟動以孵化為目的的新品牌計劃。拼多多的目標並不是從0到1幫助品牌創建,而是尋找已經落寞的老品牌、曾經為出口企業做代工的代工廠或是已經有產業規模但是還未整合的商品,例如在電商崛起後落寞的史努比、蓓麗的小兒松花爽身粉等。

很難武斷地說拼多多不成功。據科技考拉今年11月10日的文章報導,「不到2年的時間裡,已經有1500多家企業參與定製研發,累計推出定製化產品4000多款,訂單量突破4.6億單。僅在今年三季度,定製化商品的日均銷售量就超過200萬單」。然而,依舊是數字比較迷人,現實更加殘酷。拼多多雖然給生產商、製造商更大的舞臺,並通過大數據為其C2M定製產品決策起到重要作用,但拼多多也僅僅起到了聚集商家和消費者的「菜市場」功效。

拼多多依舊在追求擴大出貨規模後無限逼近性價比的臨界點,性質類似於收租低、抽成少的批發市場。這導致正在孵化中的品牌如果不想最終走薄利多銷的路線,而想享受品牌溢價,就不願意選擇拼多多作為孵化平臺。

這種趨勢加劇了拼多多的第三個問題:轉型困難。

在下沉市場完勝,又打入五環內之後,用戶人數逼近天花板。為了提高GMV,拼多多之前靠MAU增長驅動的模式已經動力不足,急需提高平均客戶消費水平,以保持GMV的高速增長。但從三季度財報來看,拼多多過去一年平均客戶消費金額增速為27%,遠低於GMV的增長速度,其原因依然是拼多多未能擺脫「下沉」的形象標籤。

去年開始的百億補貼的確起到了引流的功效, 3C、高級護膚品、家電等真金白銀的補貼砸出了一二線消費者的青睞。不過這也帶來另一種認知,即拼多多百億補貼的商品都是「真香」且都是正品,但百億補貼之外的商品還是「不敢買」。

補貼減少或取消後,一二線消費者不一定流失,但是在大額商品方面幾乎一定會回歸「貓狗」的懷抱,只在購買低價商品時可能想到拼多多。這種現象在拼多多孵化出的品牌依然主打性價比後,會愈演愈烈。

拼多多現在倒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是在農產品和日用品領域,於是增加了這些領域的補貼權重,並且推出了「順應消費者要求」的多多買菜。

多多買菜是拼多多第一項從生產到銷售再到配送的相對完整的業務,也承載了彌補物流和配送短板的重任,更是提高用戶粘性的重要嘗試。不過,自稱並非社區團購的多多買菜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還需要觀察。

總之,拼多多的盈利是階段性成功,但現在的市值已經透支了太多期待。什麼時候拼多多才能撐得起現在的市值?可能要等拼多多不再用來比價,而是當兩個平臺價格相同,消費者會毫不猶豫選擇拼多多的時候。

相關焦點

  • 市值被京東反超,拼多多Q2財報暴露了什麼?
    跟自己比,無論是GMV還是年度活躍消費者、月活用戶,拼多多從疫情回到常態後,增長速度開始放緩。  反觀GMV體量近兩倍於拼多多的京東,從疫情走出來,收入增速從20.7%恢復到了33.8%;用戶數據上,京東這個季度年消費者環比增加了3000多萬用戶,比疫情期間增長還快。
  • 京東赴港上市背後:市值被拼多多超越 未來會破發嗎
    京東香港定價226港元,近40萬人認購,中籤率10%,凍資2807億港元,公司價格較美股價格折讓5.95%。昨日京東暗盤收漲5.93%,今日京東在香港掛牌,股價高開3.54%,市值7231億港元,位列港股第15大市值公司,投資者每手淨賺400港元。在網際網路行業中排第4位,僅次於阿里、騰訊和美團點評。
  • 突破2000億美元,市值超百度加京東!拼多多還能上車嗎?
    美國時間12月29日,國內電商巨頭拼多多股價強勢高開,此後更是刷新股價歷史新高至168.77美元,當日截至收市,拼多多股價大漲超15%,市值達2038億美元。  從市值上來看,拼多多甚至已經超越了京東(1348億美元)加上百度(665億美元)的市值之和。
  • 國盛證券吳凡看空拼多多後 拼多多股價再創新高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5月13日,截至美國東部時間周二收盤,拼多多股價大漲5.26%,站上57.83美元,相較年初38.5美元,年內股價漲幅超50%;市值達到692.59億美元,超過京東今日收盤市值683.71億美元,再創新高。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
  • 拼多多終於盈利了,距離超越淘寶,還有多遠?
    拼多多終於盈利了!11月12日,雙十一落幕後,京東與天貓在battel成交額,遺世獨立的拼多多,則悄悄向大眾交出了另一份成績單——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令人驚喜的是,財報顯示,拼多多終於實現盈利了。財報發布後,拼多多股價盤前大漲超17%,創歷史新高。眾所周知,網際網路企業,尤其是電商企業相當燒錢,在盈利之前,必須經歷漫長的虧損期。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京東從虧損走到盈利,花了整整12年,淘寶花了6年,拼多多的盈利時間,則剛好為5年。
  • 拼多多,憑什麼值600億美金?
    今日美股收盤拼多多收跌5.71%,市值回落至571億元,相當於一腳剛邁過600億美元的門檻,但立馬收回來了。這也比較正常。畢竟近段時間拼多多的漲勢,太過兇猛。兇猛的,讓人出乎意料。去年11月份拼多多剛站上400億美元市值門檻不久便轉頭向下,股價回落明顯時,業內曾普遍發起一波討論400億美元會不會是拼多多的天花板。彼時拼多多搞百億補貼已經好幾個月了,該釋放的利好信號也釋放了不少,高增長神話光環也開始褪色。
  • 市值超12000億元!靠「窮人」發家的拼多多逆襲京東,劉強東輸了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創始人名為黃崢,它憑藉著獨特的經營模式和層出不窮的優惠福利,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短短四五年就成為了國內第三大電商平臺!相信大家對拼多多都有所了解,想必也有過朋友讓幫忙「砍一刀」的經歷。拼多多最大的特點就是拼團購買方式,需要用戶和用戶之間發起拼團才能購買商品。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拼多多商品的價格普遍都比較低,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
  • 拼多多怎麼那麼便宜?拼多多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拼多多平臺和京東、淘寶一樣,是正規的購物平臺,拼多多因其商品價格低而迅速被大眾所喜愛。第一次接觸拼多多網購平臺,發現裡面的許多商品十分超值便宜,有的幾百元商品,在拼多多拼單中,居然只需一毛錢?拼多多怎麼那麼便宜呢?那拼多多盈利模式是怎樣的呢?
  • 拼多多上的商品比淘寶、京東便宜,背後到底有啥貓膩?
    而京東和拼多多則是獨立的公司,創始人分別是劉強東和黃崢,雖然劉強東的知名度要比黃崢高,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拼多多已經實現了對京東的反超,而黃崢也成為國內第四大富豪!本月12日,雙十一剛過,拼多多的市值就迎來了暴漲,最高漲幅近20%,總資產也達到了1616億美元,是國內第四家市值破萬億人民幣的網際網路企業。
  • 財報觀察:日燒1億的拼多多怎麼就突然盈利了?
    除了營收同比大漲89%,年活躍買家直逼阿里,還狠狠地甩出「王炸「——創立五年、上市兩年半以來首次季度盈利,第三季度非美會計準則(NON-GAAP)下歸屬普通股股東淨利潤4.664億元人民幣。當日,拼多多股價暴漲20%超過135美元,創歷史新高,市值超過1600億美元。
  • 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巨頭」Q3財報PK
    (詳見:【圖解財報】京東Q3 :營收為1742億元 淨利潤同比增長80.1% http://www.100ec.cn/detail--6577190.html)    11月12日,拼多多發布2020年Q3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公司營收142.1億元,同比增長89%。拼多多宣布陳磊接任公司CEO,三季度成為拼多多上市兩年後的首個盈利季度。
  • 拼多多要涼?一天暴跌840億!從巔峰到低谷拼多多到底經歷了什麼
    拼多多要涼?一天暴跌840億!從巔峰到低谷拼多多到底經歷了什麼阿里巴巴一直處於執電商牛耳的地位,京東也緊隨其後分一碗羹,而有個叫做拼多多的新星短短五年超越了京東,但後來又一夜暴跌840億,從巔峰到低谷,拼多多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 拼多多還能不能成為老二
    最新市值超7100億美元。無論從各個角度來說,阿里都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優等生中的優等生。在第二梯度上,京東和拼多多近年來博殺激烈。在市值的比拼上,京東和拼多多一直在進行著一場你追我趕的戲碼:從2019年開始,拼多多多次市值超越京東,躋身千億美元俱樂部成員。最近,京東發布了2020年Q2財報後,因表現亮眼,股價大漲,再次以超1100億美元的總市值超越拼多多。
  • 拼多多盤中股價創新高 市值逼近2000億美元
    12月9日消息,《電商報》獲悉,拼多多周二美股盤中創歷史新高,最高價161.50美元,截至收盤,拼多多大幅收漲7.29%,報157.49美元,市值逼近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1931.34億美元。今年以來,拼多多股價累計增長已超300%。
  • 拼多多:中國網際網路最大的泡沫
    電商,幾乎可以說是網際網路時代離錢最近的業務之一,那麼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何一直虧損?拼多多的行業價值究竟在哪? 我們試圖通過本文的解析,讓大家了解拼多多的另一面。 拼多多模式的價值有多少?
  • 拼多多市值超萬億,百億補貼竟被阿里收割?
    統計數據顯示,拼多多銷量過百萬的商品,80%以上都在25元以下。由此可見,低端市場對拼多多低價商品需求量也很大,兩者不謀而合。這些目標客戶,有很多根本沒有過網購體驗,是拼多多做了網購的啟蒙教育工作。在當時,他們大多都是對商品價格敏感的人,不怎麼在乎生活質量和產品品牌。
  • 拼多多 VS 淘寶京東,從下沉向上遊發展
    隨著用戶數的不斷增加,拼多多不止在3線城市以有自己的用戶,1、2線的用戶慢慢了解、使用拼多多。同時,拼多多也在擴充自己的品類,不同價格的商品,有高端品牌入駐,通過補貼也讓一些用戶有機會使用這些產品、得到更好的體驗,過上更好的生活。
  • 拼多多那麼low,為什麼那麼多人在用呢?
    其實我個人對拼多多的感覺一直都很差,覺得是很low的電商平臺,怎麼都無法和京東比較。大多數人都是被朋友拉去湊人頭砍價,分紅包而直到這個玩意的。每次還煞有其事地給你幾十塊錢的現金,但是又不能馬上提現,逼得你也不得不去找朋友來湊人頭,很討厭的感覺。
  • 拼多多創辦三年上市,市值趕上 2/3 個京東。40 張圖看懂這是一家...
    按照拼多多的說法,在上海和紐約兩地同時敲鐘,是納斯達克的提議,在納斯達克歷史上也是首次。按下按鈕後,拼多多股價很快上漲 40% 並維持一整天以 26.7 美元/ADS(+40.53%)收盤。盤後交易,拼多多繼續上漲,以 351 億美元的市值結束首日,相當於 2/3 個京東。京東是個盈利的公司,用戶消費額也數倍於拼多多。可見資本的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