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小霸王變成小可憐?孩子打人後,家長第一反應太重要!

2020-12-27 騰訊網

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李玫瑾

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打人和被打成為父母同樣擔心的事情。

孩子被別的小孩打了,老母親肯定心疼;但是孩子動手打人,又免不了被人說「沒家教」,這也不是各位中年老母親樂見的場面。

前兩天,知乎上一位媽媽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可樂剛進入幼兒園不久,最近可樂媽媽就為孩子打人這件事情鬧得心累。可樂媽媽說,以前在家孩子很乖,怎麼進了學校會動手打小朋友。

可樂媽媽得知這件事後,在回家的路上,碎碎念了一路:「你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小孩沒人喜歡。」「你要是打人,小朋友以後不會和你玩兒了。」

念叨完孩子,可樂媽媽在知乎上提出自己的擔心。「以後會不會慣性使用暴力吧?」「長大不會受影響吧?」

一連串上升的問題,直接把這位媽媽的焦慮等級提到最高。

從「小霸王」變成小可憐?

這讓我想到之前一位家長給我說的問題,她家孩子的經歷可能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我們住的小區,有個小朋友叫妮子。妮子一直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

孩子們平時玩耍,經常有交換玩具的習慣。有一次,妮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有個小女孩拿了妮子的玩具玩,妮子二話不說,上去就摳了那個小女孩,直接把小女孩的手摳破流血了。

當時場面相當難看。

妮子媽媽知道這件事後,急得不得了,趕緊給全家「發警報」:這孩子得教教了。

於是流血事件之後,每次陪孩子外出,妮子媽媽的身上就好像裝上了雷達:一碰到小孩之間有可能起衝突的場景,她就迅速將妮子抱走。

這種矯正之下,反轉在今年出現了。

妮子去培訓機構學英語,下課老師說,妮子被同學把鼻子摳了,流了鼻血回來。妮子承認,這是被同學摳的。

這下妮子媽媽這下可急了:你怎麼能讓人摳出鼻血呢?你不知道還手嗎?不知道告訴老師嗎?

這……

相信發生在妮子身上的轉變,很多當媽的都不會感到陌生。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的「死循環」:

喜歡打人開始矯正矯枉過正被人打不還手希望孩子變強……

所有中年老母親的想法是:見不得孩子被欺負,但是也不希望孩子去欺負別人。

你在焦慮時,孩子還苦惱呢:我到底該怎麼做,媽媽才不生氣啊?

孩子也為難啊!

你的寶貝為什麼打人?

對於孩子之間動手的事情,我認為,每一次的事情發生之後,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小孩,就顯得特別重要。

得知孩子打人後,激烈的反應是很多媽媽都會犯的錯誤。但一味地指責孩子不乖、告訴他不能打人,很有可能將孩子引向另一個極端——妮子的故事,就是前車之鑑。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所以,孩子動手打人,家長不必太過慌張。

遇到這種事,父母們首先應該做的事,是冷靜下來,儘可能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出於自衛的本能反應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孩子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我想這也是妮子「動手」的原因。

孩子可能不太會表達

上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已經會說很多話,但是表達還不是足夠清晰,他們會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難清楚表達。大人們或玩伴們,總是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故心情變得壓抑,於是會用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孩子可能在尋求關注

2-3歲的孩子,會很在乎家人的態度,當他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要強,不喜歡媽媽誇別的孩子。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他會直接攻擊別的孩子。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其實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愛。

當然,除了以上4點,還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比如,他們會模仿父母,如果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會有一些攻擊性行為,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習慣動手解決問題;或者孩子也會看到電視或小夥伴的攻擊行為,也會模仿。

孩子打人行為的出現,是他長到這個年齡,心智發育的需要。但是,一旦這種行為出現,父母是不能掉以輕心的,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正確的引導,要不然,孩子就真出落成蠻橫不講理的人了。

孩子打人,家長請這樣做!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其成長的一個重要過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識知識用正確的手段來引導孩子的行為舉止。

教給孩子一些合理髮洩情緒的方法:

比如,當看到孩子有消極情緒時可以及時地和孩子聊聊,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遊戲。相反過分壓抑幼兒的攻擊性情感不但有害其身心健康,而且過分壓抑的結果有時會以更猛烈的攻擊行為發洩出來。

家長要接納孩子內心存在的憤怒、焦慮、不安等感受,利用合適的紓解方式,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和安定。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有時候需要適當的懲罰。比如,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小朋友們排隊按順序玩。別人玩的時候,你就要耐心等待。如果有孩子不按順序去搶玩具,就要接受適當的懲罰,比如到一旁靜坐幾分鐘。

多用「我」表達,促進孩子體驗他人情感、關注他人感受的能力

孩子也許並不清楚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意味著什麼,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自身的防衛和保護而已。

所以,在看到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許多家長可能會說:「你不可以這樣!」「你怎麼可以打媽媽呢?」這樣的命令或指責對於本身存在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強化,會促使他們不斷利用這些行為來獲得關注。

假如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我不喜歡這樣的行為。」「這樣會讓我特別疼。」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反饋給孩子,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不適的影響,促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探索欲、吸引注意和憤怒的表達,是引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三個因素,是孩子攻擊性的源頭所在。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

我一直贊同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參考:向老師求助、請求出面幹預;父母出面幹預。

當然,還有最後一條是直面打人的孩子,具體的做法如下:

1、盯著對方的左眼看。不要眼神飄移或低頭,那樣的身體語言,就是認慫的表現,必須把自己的氣勢激起來。

2、厲聲警告:不許你打我!我很生氣!!必須要有氣勢。

要是孩子吼不出來怎麼辦?告訴孩子:你就想想她是怎麼欺負你的,特別是動手欺負你的那次,把你的憤怒調動起來,吼出來。

3、警告無效,動手反擊。動作要快,給打人的孩子來個猝不及防。

告訴孩子「回手」的時候,一是要看環境,儘量在寬闊的場地;二是,如果欺負你的孩子受傷了,沒關係,爸爸媽媽出錢。

其實,先禮後兵,也就是這樣的做法。

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

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堅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分享了自己小孫女的一個例子:

小孫女剛去幼兒園一個月,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額頭也磕得腫了起來。

李教授就告訴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當然,各位父母需要明確的是: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同時,也提醒各位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解決之道;

但也要分情況而定,更不能報復性傷害別人。

·END·

本文為藍莓果教育集團創始人梅老師的個人公眾號「藍莓媽媽」原創。

相關焦點

  • 「小霸王」上幼兒園,無人敢收,家長:怎麼還區別對待?
    民辦幼兒園實際上也可以以名額飽和等理由拒絕收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讓老師頭疼的「小霸王」,那麼很有可能會無學可上,家長們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了。幼兒園拒收「小霸王」,家長表示不服,這樣的孩子誰也不敢要浩然是一名四歲的男童,在某幼兒園上了一學期之後,就被園方拒收了。他的家長表示,就算是幼兒園也沒有資格拒收孩子,還揚言到要把幼兒園拒收孩子的事情告訴教育局。
  • 孩子在幼兒園愛打人,家長總被老師約談怎麼辦
    我真是太幸運了,我兒子樂樂3歲上幼兒園,我給他選幼兒園的時候有兩家比較合適的,A幼兒園離我家近,B幼兒園遠一點,但是教學理念我很喜歡,於是我選擇了離家遠一點的B幼兒園。樂樂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打人、推人,每天都有家長跟我說你小孩今天又把我兒子打了,學校老師也跟我反映這樣的情況,當時我每天都很焦慮,每天都怕有家長找我說樂樂打人的事。
  • 「媽媽,我被人打了」,不同媽媽的第一反應,孩子的性格差異大
    「媽媽,我被人打了」,不同媽媽的第一反應直接關乎孩子性格。張媽媽從來沒有想到校園欺凌會落到自己家孩子身上,昨天孩子奶奶把孩子接回來後,孩子到家就和她說「媽媽,我被人打了」。張媽媽聽後急衝衝找學校老師理論並讓打孩子的人道歉,還和對方媽媽說「孩子不會教育就別來學校,趕緊回爐打造」,孩子從此以後成了學校裡的小霸王。
  • 秦昊心疼女兒落淚:孩子在幼兒園遭遇「小霸王」,家長應該這樣做
    ,被調皮的同學叫難聽的外號,甚至是因為搶玩具被其他孩子抓傷身體......家長心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擔心寶寶被同學欺負後,會留下「心理陰影」。鼓勵孩子結交朋友,引導他們自己解決糾紛幼兒園的小朋友非常喜歡交朋友,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參加社區或集體組織的活動,利用生日
  • 孩子愛打人,家長怎麼辦?
    磊磊媽媽昨天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讓她趕緊來把孩子提前接走。老師向她反應,說磊磊最近在幼兒園經常動手打人、撓人,甚至還咬人,剛剛有兩個小朋友都被他抓傷了。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在的孩子身上並不少見,有時候甚至還會發生更加有攻擊性的行為。
  • 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精選
    這不,前幾天晚飯後,思文帶娃到小區放風,兒子和一小姐姐玩小汽車正嗨,思文也乘機鬆口氣和家長們聊聊天。可天還沒聊熱乎呢,就被小姑娘的一陣哭喊聲打斷了。幾位家長順著聲音一看,好傢夥,思文的兒子正咬人胳膊,把小姑娘給疼的。思文見狀,二話不說上前把兒子提溜一邊去,狠狠呵斥幾句後,趕緊給人道歉。
  • 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幼兒園的孩子由於對交往方面認知的不成熟,有時會出現「被欺負」或者「欺負別人的」情況,那面對孩子間的這種問題,家長應該怎麼處理呢?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內向,比較安靜、膽小,到了新環境(幼兒園)後更是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
  • 剛上幼兒園,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喜歡打人怎麼辦?我正在經歷這個讓人頭禿、想逃避的問題,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我們家是一個非常調皮的3歲男寶,上幼兒園小班已經一個月了,作為一個不太擅長交際且有些社交恐懼的老母親,最害怕的就是聽到老師說「孩子在幼兒園喜歡打人」、「今天表現不太好啊」這類的話,剛開始聽到這些反饋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想逃避這一切。
  • 孩子上了幼兒園,常出現生病、被欺負、打人等問題,家長如何應對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會更頭疼,因為會遇到孩子哭鬧不想上幼兒園、孩子變得愛生病、孩子被欺負了、孩子愛打人……這些問題,家長面對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真得不知道該如何快速的解決這些狀況,別著急我們一個個的來想辦法解決。
  • 一生E本|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第二點
    本來他想通過拍拍頭表達對鄰居弟弟的喜歡,但一不小心,動作重了,看起來就變成打人了。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過於著急,要梳理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引導娃如何恰當地表達。模仿家長毫無疑問,孩子的第一任和終生的老師是家長。在孩子思想意識發展不成熟階段,他們大部分的行為都是通過模仿家長產生的。
  • 當孩子打人、咬人時,家長的做法很重要,尤其是這三點
    只是因為寶貝太高興了,可是偏偏還說不了話,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喜歡,更不能控制手上的輕重,才做出了「打人」的行為。,建議不要過度反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打人」的行為上,切忌給孩子貼上「暴力不懂事」的標籤。
  • 對付打人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前段時間米粒媽寫了一篇文章《孩子被打後,打回去?忍了?都不對!!》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這樣的留言:「如果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老動手打人該怎麼教育?」還真是,米粒媽身邊確實有很多寶寶動不動就打人,家長怎麼教育都沒用。
  • 孩子打人,家長怎樣引導?
    不能正確表達自己2歲左右的孩子,肢體發育快於語言發育,當出現喜歡或害怕等情緒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想說卻說不出來的內容。比如,有的孩子想要用擁抱其他小朋友來表達自己的喜歡,但是卻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力度,所以看起來可能是像是推搡人,也有可能會因此嚇到其他小朋友。
  • 開學第一天,幼兒園門口家長在打架,還怎麼教育孩子不能打人?
    比如今天在家長群看到的,家長在幼兒園門口打起架了!,家長接送人也多,都在一個時間點擠在幼兒園門口,發生摩擦碰撞是難免的。平時我們都在教育孩子,不要動手打人,打人是不對的,有話得好好說。可是,這個在幼兒園門口發生的打架事件,是在給孩子做一個什麼樣的示範呢?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每一個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舉止。有些家長雖然總是口頭上對孩子說,在幼兒園要聽話,不能打人!
  • 幼兒園班主任和家長說,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寶媽做法值得學習
    導讀:幼兒園班主任和家長說,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寶媽做法值得學習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幼兒園班主任和家長說,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寶媽做法值得學習!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愛打人?家長這樣做比打罵更管用
    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出現這樣的反應是正常的,這時候的 「打人」,是孩子的身體語言,是孩子在用手探索世界。雖然是正常現象,但「打人」終歸不是良好行為,這確實是值得我們嚴肅對待的一件事。有的家長起初不當回事,等孩子越打越順手,才發現孩子已經變成小「暴力」了。
  • 孩子做錯事,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這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大發雷霆?還是擁抱安慰?還是置之不理?本人覺得,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成年人的預期時,作為家長,一個成年人,一定要在腦袋裡迅速把這個事情過一遍,再做出反應,這個第一反應很重要。
  • 孩子在幼兒園頻繁打人,原來是進入「打人敏感期」
    孩子打人,可能只是單純的想要吸引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想與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等。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能認為孩子有暴力傾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基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打人原因,這也形成了不同意義上的心理反應,建議家長要先分析孩子打人的具體原因,然後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 幼兒園孩子打人是「勇敢」、被打就「活該」嗎?家長偏見害人不淺
    當5歲的嘉嘉被幼兒園孩子們圍攻,她奶奶不依不饒討說法,認為孩子受了委屈。孩子們說出真相:「「這是在主持正義」!接送嘉嘉的爺爺奶奶一聽說孫女又打人了,居然開心的笑起來,說孩子就是厲害點,不受委屈而已,不要大驚小怪!直到這一天,安靜的小悠然不小心撞到了嘉嘉,嘉嘉第一反應就是開打。等老師發現時,已經有五六個孩子圍攻嘉嘉,要給悠然「主持正義」!看到嘉嘉被打,嘉嘉奶奶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孩子受委屈了,怎麼能讓好幾個孩子打自己孩子呢?沫沫媽媽來了一句:「你家孩子打別人時,你怎麼不管管?」
  • 學校頻現「校園小霸王」,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令人氣憤的是,這位校園小霸王,學生的家長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多次打人,卻繼續以「」孩子們之間難免有一些磕磕碰碰為由,遲遲不給受傷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治療。身為極客的小編也是有家庭孩子的人,雖然平日關注最多的就是網上黑科技,但今天對此事件小編我特意諮詢了相關的律師,如果遇到自己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事件,我們應該怎么正確的去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