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李玫瑾
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打人和被打成為父母同樣擔心的事情。
孩子被別的小孩打了,老母親肯定心疼;但是孩子動手打人,又免不了被人說「沒家教」,這也不是各位中年老母親樂見的場面。
前兩天,知乎上一位媽媽寫下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可樂剛進入幼兒園不久,最近可樂媽媽就為孩子打人這件事情鬧得心累。可樂媽媽說,以前在家孩子很乖,怎麼進了學校會動手打小朋友。
可樂媽媽得知這件事後,在回家的路上,碎碎念了一路:「你打人是不對的!」「打人的小孩沒人喜歡。」「你要是打人,小朋友以後不會和你玩兒了。」
念叨完孩子,可樂媽媽在知乎上提出自己的擔心。「以後會不會慣性使用暴力吧?」「長大不會受影響吧?」
一連串上升的問題,直接把這位媽媽的焦慮等級提到最高。
從「小霸王」變成小可憐?
這讓我想到之前一位家長給我說的問題,她家孩子的經歷可能會有一些參考價值。
我們住的小區,有個小朋友叫妮子。妮子一直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
孩子們平時玩耍,經常有交換玩具的習慣。有一次,妮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因為有個小女孩拿了妮子的玩具玩,妮子二話不說,上去就摳了那個小女孩,直接把小女孩的手摳破流血了。
當時場面相當難看。
妮子媽媽知道這件事後,急得不得了,趕緊給全家「發警報」:這孩子得教教了。
於是流血事件之後,每次陪孩子外出,妮子媽媽的身上就好像裝上了雷達:一碰到小孩之間有可能起衝突的場景,她就迅速將妮子抱走。
這種矯正之下,反轉在今年出現了。
妮子去培訓機構學英語,下課老師說,妮子被同學把鼻子摳了,流了鼻血回來。妮子承認,這是被同學摳的。
這下妮子媽媽這下可急了:你怎麼能讓人摳出鼻血呢?你不知道還手嗎?不知道告訴老師嗎?
這……
相信發生在妮子身上的轉變,很多當媽的都不會感到陌生。
很多家長都會面臨的「死循環」:
喜歡打人開始矯正矯枉過正被人打不還手希望孩子變強……
所有中年老母親的想法是:見不得孩子被欺負,但是也不希望孩子去欺負別人。
你在焦慮時,孩子還苦惱呢:我到底該怎麼做,媽媽才不生氣啊?
孩子也為難啊!
你的寶貝為什麼打人?
對於孩子之間動手的事情,我認為,每一次的事情發生之後,用合適的方法引導小孩,就顯得特別重要。
得知孩子打人後,激烈的反應是很多媽媽都會犯的錯誤。但一味地指責孩子不乖、告訴他不能打人,很有可能將孩子引向另一個極端——妮子的故事,就是前車之鑑。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孩子天生有一種攻擊的衝動,在嬰兒期就已經具備。所以,孩子動手打人,家長不必太過慌張。
遇到這種事,父母們首先應該做的事,是冷靜下來,儘可能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孩子的物權敏感期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他會開始產生私有意識,會特別在乎自己對物品的的所有權,並認為什麼都是「我的」。
出於自衛的本能反應
有時候孩子打人是出於一種自衛,可能是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或者有人先打了他,再或者是有小朋友抓了他的頭髮。孩子決不會容忍自己被欺凌,他會盡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我想這也是妮子「動手」的原因。
孩子可能不太會表達
上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已經會說很多話,但是表達還不是足夠清晰,他們會很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是很難清楚表達。大人們或玩伴們,總是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故心情變得壓抑,於是會用咬人或是打人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情緒。
孩子可能在尋求關注
2-3歲的孩子,會很在乎家人的態度,當他發現自己被冷落,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有的孩子性格比較要強,不喜歡媽媽誇別的孩子。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他會直接攻擊別的孩子。
一位美國兒童諮詢師曾說:「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不可愛的方式來討要愛。」其實孩子打人不是他不懂事,只是他在索愛。
當然,除了以上4點,還有很多外在因素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比如,他們會模仿父母,如果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會有一些攻擊性行為,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習慣動手解決問題;或者孩子也會看到電視或小夥伴的攻擊行為,也會模仿。
孩子打人行為的出現,是他長到這個年齡,心智發育的需要。但是,一旦這種行為出現,父母是不能掉以輕心的,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正確的引導,要不然,孩子就真出落成蠻橫不講理的人了。
孩子打人,家長請這樣做!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其成長的一個重要過程,父母要懂得一些常識知識用正確的手段來引導孩子的行為舉止。
教給孩子一些合理髮洩情緒的方法:
比如,當看到孩子有消極情緒時可以及時地和孩子聊聊,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遊戲。相反過分壓抑幼兒的攻擊性情感不但有害其身心健康,而且過分壓抑的結果有時會以更猛烈的攻擊行為發洩出來。
家長要接納孩子內心存在的憤怒、焦慮、不安等感受,利用合適的紓解方式,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和安定。
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幫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有時候需要適當的懲罰。比如,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小朋友們排隊按順序玩。別人玩的時候,你就要耐心等待。如果有孩子不按順序去搶玩具,就要接受適當的懲罰,比如到一旁靜坐幾分鐘。
多用「我」表達,促進孩子體驗他人情感、關注他人感受的能力
孩子也許並不清楚自己的攻擊性行為意味著什麼,會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對他們而言可能只是自身的防衛和保護而已。
所以,在看到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許多家長可能會說:「你不可以這樣!」「你怎麼可以打媽媽呢?」這樣的命令或指責對於本身存在情緒問題的孩子來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強化,會促使他們不斷利用這些行為來獲得關注。
假如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我不喜歡這樣的行為。」「這樣會讓我特別疼。」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反饋給孩子,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不適的影響,促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探索欲、吸引注意和憤怒的表達,是引發兒童攻擊性行為的三個因素,是孩子攻擊性的源頭所在。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
我一直贊同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以下幾個策略可以參考:向老師求助、請求出面幹預;父母出面幹預。
當然,還有最後一條是直面打人的孩子,具體的做法如下:
1、盯著對方的左眼看。不要眼神飄移或低頭,那樣的身體語言,就是認慫的表現,必須把自己的氣勢激起來。
2、厲聲警告:不許你打我!我很生氣!!必須要有氣勢。
要是孩子吼不出來怎麼辦?告訴孩子:你就想想她是怎麼欺負你的,特別是動手欺負你的那次,把你的憤怒調動起來,吼出來。
3、警告無效,動手反擊。動作要快,給打人的孩子來個猝不及防。
告訴孩子「回手」的時候,一是要看環境,儘量在寬闊的場地;二是,如果欺負你的孩子受傷了,沒關係,爸爸媽媽出錢。
其實,先禮後兵,也就是這樣的做法。
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
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堅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分享了自己小孫女的一個例子:
小孫女剛去幼兒園一個月,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額頭也磕得腫了起來。
李教授就告訴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當然,各位父母需要明確的是: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同時,也提醒各位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解決之道;
但也要分情況而定,更不能報復性傷害別人。
·END·
本文為藍莓果教育集團創始人梅老師的個人公眾號「藍莓媽媽」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