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生物傳感器晶片實現高靈敏度實時檢測單核苷酸多態性

2020-12-19 生物谷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款晶片,能夠檢測到一種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以下簡稱SNP)的基因突變,該晶片能夠將結果實時、無線傳輸到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晶片感測SNP的靈敏度至少是目前可用技術的1000倍。


基於石墨烯的SNP檢測晶片將信號無線傳輸到智慧型手機


《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於7月9日報導了研究團隊的成果,此項研究為價格更低、速度更快、便攜性更強的生物傳感器實現及早檢測出如癌症等疾病

遺傳

標記鋪平了道路。


SNP被視為DNA序列中單核苷酸鹼基(A、C、G或T)的變化。這是典型的基因突變類型。大多數SNP對健康沒有明顯影響,但也有少數會增加發生病理狀況的風險,如

糖尿病

、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臟病、

自身免疫

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


傳統的SNP檢測技術有幾大限制:它們的特異性和敏感性相對較差;它們需要使用的儀器較為笨重;它們需要擴增以獲得許多基因副本用於檢測;它們無法無線運行。


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團隊領導所創建的新型DNA生物傳感器是一款比指甲蓋還小的無線晶片,能夠檢測到溶液中極微量濃度的SNP。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雅各布工程學院(Jacobs School of Engineering)生物工程、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系的教授Ratnesh Lal表示,「基於微型晶片的DNA電子檢測裝置可以對特定DNA序列和多態性進行現場和按需檢測,以便及時

診斷

或預測即將發生的健康危機,包括基於病毒和

細菌

感染的流行病。」


晶片本質上捕獲包含特定SNP突變的DNA鏈,然後產生能夠無線傳輸到行動裝置的電信號。它包括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其特殊設計的雙鏈DNA可以附著在表面上。這段DNA在中間彎曲,其形狀像是一把鑷子。這些「DNA鑷子」一面用於特定SNP的編碼。每當具有該SNP的DNA連結近時,它與「DNA鑷子」的那一側結合,將其打開並引起電流變化,通過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進行感測。


該項目由Lal主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工程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al Chemistry)和內蒙古農業大學都參與了這一研究。


DNA鏈置換


驅動該技術的是一種被稱為DNA鏈置換的分子過程。其中的DNA雙螺旋交換其中一條鏈用於新的互補鏈。在這種情況下,「DNA鑷子」用一條特定的SNP交換其中的一條鏈。


由於「DNA鑷子」的特殊設計而使上述描述成為可能。其中一條鏈是「正常」鏈,其與石墨烯電晶體結合併包含用於特定SNP的互補序列。另一條是「弱」鏈,其中一些核苷酸被不同的分子取代以弱化其與正常鏈的結合。包含SNP的鏈能夠更有力地附著於正常鏈並移除弱鏈,使得「DNA鑷子」具有可以被石墨烯電晶體輕鬆感測到的淨電荷。


全新改進後的SNP檢測晶片


該研究基於Lal團隊此前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工程研究院研究科學家Gennadi Glinksy,以及其它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人員合作開發的第一款無標記和無擴增的電子SNP檢測晶片。全新的晶片具有額外的無線功能,至少比其前身靈敏1000倍。


「DNA鑷子」的設計賦予新款晶片的高度靈敏度。當包含SNP的鏈附著時,它打開「DNA鑷子」,改變它們的幾何形狀,使它們幾乎平行於石墨烯表面。DNA的淨電荷接近石墨烯表面,從而產生更大的信號。相反,嵌入先前晶片中的DNA探針具有不能接近石墨烯表面的結構,因此在結合包含SNP的鏈時產生較弱的信號。


展望未來,研究人員計劃設計能夠在單次檢測中檢測多達數十萬個SNP的陣列晶片。未來的研究還將涉及到測試從人類或動物身上採集血液和其它體液樣本的晶片。(

生物谷

Bioon.com)


會議日程:






相關焦點

  • 新型DNA生物傳感器是一款比指甲蓋還小的無線晶片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款晶片,能夠檢測到一種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以下簡稱SNP)的基因突變,該晶片能夠將結果實時、無線傳輸到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其它電子設備。
  • 納米複合物可檢測單鹼基多態性
    本報訊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董紹俊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血紅素-石墨烯納米複合物免標記比色法檢測單核苷酸多態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期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 新技術:高靈敏度鈣離子傳感器
    新技術:高靈敏度鈣離子傳感器 作者:RFID世界網 收編 來源:生物通 2010-11-05 11:49:48 摘要: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北海道大學電子科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鈣離子傳感器
  • WiCell 公司與安捷倫科技合作提供高解析度 CGH+SNP 晶片服務
    進行比較基因組雜交和單核苷酸多態性晶片分析。此分析所採用的探針經過精心優化和充分驗證,具有最高靈敏度和最佳特異性,同樣能夠達到僅使用 CGH 晶片所獲得的高解析度。他們與安捷倫科技一直有良好的合作,用以實現穩定的檢測能力,這一點對於研究和商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 新型半導體晶片可以檢測四分之一摩爾質量的抗原
    這款傳感器晶片是利用以毫米級加工的半導體技術創造的,作為物聯網生物傳感器,可在家中進行抗原和抗體檢測,有望為遠程醫療做出貢獻。該測量裝置只需使用極少量的血液、尿液、唾液或其他體液就能簡單快速地檢測出疾病,將成為準確診斷疾病、驗證治療效果、檢查復發和轉移的重要工具。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檢測這些液體中含有的DNA、RNA和蛋白質來測定治療結果和病理反應的生物傳感器。
  • 變異形式專題-SNP多態性
    幾乎所有常見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只有兩個等位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非編碼區比在編碼區更常見。一般來說,自然選擇傾向於保留最利於遺傳適應性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其他因素,如基因重組和突變率也可判斷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位點的密度。
  • 生物晶片的簡介、應用領域、技術特點介紹
    由於常用玻片/矽片作為固相支持物,且在製備過程模擬計算機晶片的製備技術,所以稱之為生物晶片技術。根據晶片上的固定的探針不同,生物晶片包括基因晶片、蛋白質晶片、細胞晶片、組織晶片,另外根據原理還有元件型微陣列晶片、通道型微陣列晶片、生物傳感晶片等新型生物晶片。如果晶片上固定的是肽或蛋白,則稱為肽晶片或蛋白晶片;如果晶片上固定的分子是寡核苷酸探針或DNA,就是DNA晶片。
  • 基因晶片技術未來發展簡介
    基因單鹼基多態檢測的晶片一般採用等長移位設計法,即按靶序列從頭到尾依次取一定長度的互補的核苷酸序列形成一探針組合,這組探針是與靶序列完全匹配的野生型探針,然後對於每一野生型探針,將其中間位置的某一鹼基分別用其它三種鹼基替換,形成三種不同的單鹼基變化的核苷酸探針,這種設計可以對某一段核酸序列所有可能的SNPs位點進行掃描。
  • 基因檢測在遺傳性耳聾中的應用
    ,並實現遠程檢測;(4)基因檢測配合篩查技術和產前診斷可以減少聾病發生、避免聾兒出生。目前該技術主要用來檢測200~300bp大小的DNA片段,長的DNA片段的檢測尚未見報導。 4. 生物晶片的發展概況 生物晶片技術是生命科學研究中繼基因克隆技術及其自動測序技術、PCR技術後的又一次革命性技術突破。
  • R plus 生物~Bioconductor
    基因表達分析基因表達檢測方法實時螢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基因(表達譜)晶片(Microarray)表達序列標籤(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基因表達系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轉錄組測序
  • 生物傳感器的電氣特性測量工具和技術
    類似地,可與植入醫療系統一起使用的生物傳感器也正處於研究之中。傳感器設計生物傳感器的設計方法有很多種。一種設計使用寡核苷酸傳感器和核酸反應來表明病原體的存在。另一種設計採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來檢測生物分子,如蛋白質和DNA。基於SPR的傳感器可以對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提供實時無標記研究,其傳感器晶片接口便於特定配體與換能器表面的吸附,並提供表面濃度的高靈敏測量。
  • 長三院聯合研發高通量測序晶片 將極大提升新冠病毒檢測精度
    近期,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生捷科技(杭州)聯手,採用超高密度測序晶片技術,研發了新冠病毒檢測鑑定方案——病毒測序晶片全套技術。該晶片可以同時對包括新冠病毒全基因組,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在內的100多種病毒進行高通量測序,實現精確檢測新冠病毒和其他常見呼吸道病原體。
  • 「像」由「芯」生:中國打造自主高端圖像傳感器晶片
    孫自法 攝中新網長春12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小孔成像原理到膠捲衝洗、從CCD(電荷耦合器件)到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成像技術如今已發展到「像」由「芯」生階段——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憑藉低噪聲、高靈敏度、高集成度、數位化輸出等優勢,成為目前可見光成像領域主流的成像器件。
  • 生物傳感器的原理、種類及其應用
    (2)按照傳感器器件檢測的原理分類,可分為:熱敏生物傳感器、 場效應管生物傳感器、 壓電生物傳感器、 光學生物傳感器、 聲波道生物傳感器、酶電極生物傳感器、 介體生物傳感器等。   (3)按照生物敏感物質相互作用的類型分類,可分為親和型和代謝型兩種。
  • 淺析微流控技術在生物傳感檢測領域的應用
    選擇合適的材料對於製作工藝選擇和微流控晶片的成功應用非常重要。其中,微流控紙晶片(lab-on-paper,紙上微型實驗室)是近幾年發展的一種新型微流控晶片。具有成本更低、分析系統更易微型化、便攜化、生物相容性好、檢測背景低、 後處理簡單,無汙染等優勢。近年來,微流控晶片技術的發展為癌細胞檢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作為一個新型的無創檢測平臺,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可重複性。
  • 生物傳感器的應用詳解
    醫用生物傳感器 隨著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在醫療器械範圍內開闢出更多專業的領域。從病毒和疾病檢測到康復和藥物劑量等。以下的一些生物傳感器裝置,可能會在醫療領域產生巨大顯著的影響。 葡萄糖監測   因為研究人員尋求開發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可以通過皮膚上的汗水監測患者的葡萄糖水平,生物傳感技術很可能成為糖尿病患者不同人生的製造者。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已經開發出一種大約25美分尺寸大小的傳感器,可以檢測汗液中的皮質醇,並提供來自周圍汗液的實時數據(所顯示的)。
  • 哈工大《Carbon》:基於石墨納米片的高靈敏度柔性應變傳感器
    然而,低靈敏度,響應遲緩,可重複性差,複雜且昂貴的製造工藝限制進一步應用。本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JinglongXu,HuataoWang,王華濤等研究人員通過具有成本效益的間隙塗覆方法開發基於石墨納米片(GNP)的電容型應變傳感器。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導讀】: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
  • ...網絡用|圖像處理|圖像傳感器|光電二極體|ai晶片|神經網絡|傳感器
    這些傳感器能從環境中準確捕獲視覺信息,但同時也會生成大量冗餘數據,而傳感器與處理單元之間大量數據的移動,往往會導致高功耗和延遲問題。如今汽車、機器人、工業製造等領域的視覺應用都對延遲非常敏感,要求儘可能實現實時處理和決策,而受帶寬限制,把所有數據都送到雲端處理很難解決延時問題,邊緣計算逐漸成為剛需。
  • SENSOR CHINA 2020:中科銀河芯發布溫溼度傳感器晶片
    經測試,該晶片性能與現階段國際上溫溼度傳感器的最高水準相比肩,晶片具有性能優良、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等特點。可直接實現國際大廠溫溼度晶片替換,從而打破溫溼度晶片被國外廠家高度壟斷的局面。基於以上,中科銀河芯團隊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與產品研發,採用新一代單晶片集成技術,研製了該款溫溼度一體傳感晶片——GXHT3x-DIS。該產品基於中科銀河芯極微弱信號檢測設計平臺以及MEMS工藝設計平臺開發完成。創新性的在矽基CMOS晶圓上集成高靈敏度MEMS溼敏元件,從而可以減少多晶片信號傳輸的幹擾,降低晶片面積,提高封裝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