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無心,同諸土木」與「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2020-12-15 東開學經

東開背經16:推妄識無體後,阿難述怖求示

要背誦的這段經文如下: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注音:縱令謗bàng法,我實驚怖bù。

感覺心總是不在道上,惶惶度日,「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前幾天觀看了《百年虛雲》電視劇,看完虛雲老和尚傳奇的一生,心裡真不是滋味,好幾次流淚。再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也是感動流涕,如文中所言,「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拿這樣的話往自己身上一對照就明了了,每天被自己的習氣和煩惱包圍著,如何不顛倒呢?事情得一件一件地辦,路還長著呢,如果路還有那麼長,目標不大不行啊。感覺這輩子時間不夠用了,所以沒睡的時候都應該在心裡把燈亮起來,不然的話程度根本不夠。只有把顛倒全體翻轉過來才行,每次都是一部分永遠滿不了。

這樣一想果然不一樣,「阿難白佛言」都不僅僅是一句「阿難白佛言」了,還有過去未來現在看到這句話,聽到這句話,身臨其境體驗這句話的無量眾生啊!

再接著,習氣就出來了,腦殼大了,就覺得累。可是什麼心在累呢?誰累呢?累的心在哪呢?

想一想經文中的「皆用此心」、「亦因此心」、「我乃無心,同諸土木」、「云何如來說此非心?」

是誰在用手指撥動屏幕呢?是誰在用手指敲擊鍵盤呢?

這時,打了一個嗝,忽然滿腦子的疑問都散了,就剩下這一個嗝了。

不是幻滅又是什麼呢?

「我實驚怖」,「無不疑惑」。

「即能推者,我將為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驚訝不能自已,渾身的疲倦感襲來,似乎要將我窒息,我本能地換了一口氣……

然後就睡著了,半夜才醒,今天的這點文字可謂踉踉蹌蹌,一波三折。白天外出,回來後又困,現在醒了,趕緊補上。

就當是一點一點地湊,一句一句地說,兩天沒有去跑步了,後背有點彎,爭取把這兩天沒複習的經文複習幾遍,重新恢復節奏。

想起疫情期間,在一個租的單間裡,偶爾出屋,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餓,一餓起來,吃相非常不好,狼吞虎咽,大口朵頤。想到這裡,不免心情有點低落,感覺上不來氣。一上不來氣,就想到好幾天沒有拜懺消業障了,如今108拜還斷斷續續,沒堅持下來,現在嘴上說慚愧也沒有什麼用。如果白天一有事外出便調整不了狀態的話,還得自己半夜在這難受,像進了地獄一樣,體會那種有話說不出的窒息感。大概就是忍十分痛苦,消一分業障吧。

以前一難受就想趕緊打坐念楞嚴咒,消停一會。現在知道往空殼子上去觀想了,身體這個房子前面開門了,那就把後面的窗戶打開嘛,通風換氣,不留一物,我都沒有地方住,旅客焉能長久?

誦楞嚴咒誦的習慣了,有不舒服就來一遍,忽然有一天,有人同我說話,心裡又在誦咒,耳朵又在聽他說話,我驚訝地看著他,方才知道原來這是互不影響的啊!又有一天,忽然想到誦一遍楞嚴咒時間這麼長,我也不熟練,多誦幾遍總是誦著誦著就溜號了,為什麼不換個短的呢?效果是一樣的啊!怪不得念十遍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淨土,誦「唵嘛呢叭咪吽」也是一樣的效果。心裡往一樣上去想,便是一樣的,往不一樣上去想,便是不一樣的。

如果以後還像這次一樣,躺在沙發上就睡過去了,沒能把困勁扔掉,就還是沒能把心放正。如果還是餓得心裡發慌,便是「種種顛倒」,徒有真心而不識啊。

哈哈,該吃吃該睡睡,慢慢調整好節奏吧。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如果這樣都不能精進,以後這條路便寸步難行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就是一切現象,一切形象,一切存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裡的虛妄並不是沒有,有人說佛經就是在講一個「空」字,萬法皆空,四大皆空,空就是不存在,一無所有。這樣的理解並不正確說空不能執著空,否則無異於掩耳盜鈴,一葉障目,所謂虛妄並不是一無所有,不是空,而是假象,不真實,總在變來變去,因為無常,所以根本不需要執著。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常人執五蘊為我,但以般若智慧來看,無論在五蘊還是十二處中,所謂的我,皆了不可得。我們不可執五蘊為我,更不可執五蘊之外有我。倘若我在五蘊之外,又如何與五蘊建立關係呢?佛法經典告訴我們,菩薩度眾生不可以相度眾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我們學佛修行也不可以「相」修行。
  • 扶心:諸相非相,相由心生,虛實自洽
    時常是懷著「是否理解」與「是否接受」的心思與邏輯,同這個世界打交道,做取捨。2.對待世事,世人,多是採取印象式,而不是記憶式。記住的表象,總處於變化之中;而留下的印象,則是表象背後的一種風味,能在更久的時間段裡,維持著一種所謂的不變。3.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虛實結合,楊曦《諸相非相》,高級~
    「諸相非相」出自《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我對文字淺薄地理解,即眼前之一切所見諸相,皆非萬物本相,「顯」非相,「隱」亦非相,萬物不變之相方為本相,若得不變之相,方為即見如來。何為「相」?佛語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簡單地理解,就是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摸到的萬物之態,皆為虛相,都不是萬物本源。那麼何為諸相?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其實,《金剛經》翻來覆去就在教你如何破除「我執」,原文中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簡單來說就是「破相」,一切你看到的東西都是相,都是虛妄。你在大街上看的美女是虛妄,在銀行裡看到的鈔票是虛妄,甚至是你想到的佛法也是虛妄。
  • 教外別傳——諸法實相
    當然是「不立文字」——和任何語言文字無關的諸法實相——萬事萬物的實際、真相或說本來面目。 這個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心體(心性),但不僅僅是它。教外別傳,傳的是一切事物的實相。實相即是萬物的共性,在共性裡不存在個體。因此實相,非心非物,但也即心即物。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道禾大學堂 幸福頻率線上教育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色」是這個世界呈現的各種物質世界,是所有的相,有生有滅。《金剛經》寫到: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為什麼我們在課上說:「看到的都是假的,看不到的才是真的」。我們只是看到了獅子這個相,不是實有,就像我們只能看到錢的相,看不到錢背後的本質。
  •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花、草、葉子、還有我們,所有的所有,都是生命能量的不同顯化,都是相而已。蘋果籽是種子,桃核也是種子,杏仁也是種子,花種也是種子,蘋果、桃子、杏子、花朵是同一個東西嗎?你的答案一定是不。蘋果籽、桃核、杏仁、花種是同一個東西嗎?你的答案還是不。但是,從類屬上來說呢,它們不都是種子麼?再從本源上來說呢,它們不都是生命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真的懂了嗎?
    很多人想修行,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聽說佛經當中有很多神奇的感應,於是就去看佛經。有些人能夠自己堅持看、背誦佛經的內容,這很好。但是很多時候,由於不懂佛經的內容,就到處找人問。可是,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同,所以,他就很迷惑,到底佛經應該怎樣去理解?今天,雲來就針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來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 金剛經第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懂這一句就等於懂了整部經
    所以這句話的「身相」說的是釋迦佛當時當地的這個化身,而後面所說的「如來」則指的是真如本性,翻譯過來就是說——須菩提,你能從我當前這個色身上看到我的真如本性嗎?最後總結一句,法身佛就是體,報身佛是相,應化身佛是用,也就是體相用,三體合一,各有妙用,但是顯然不能拿化身等同於法身,所以須菩提才這麼回答——我當然看不到您老人家的法身了,因為我面前的只是化身佛啊。
  • 佛教:十大明王,乃十大諸佛菩薩化身,各有寓意,不妨一覽
    ,無能勝明王為教令輪身,如具三身一體,體、相、用具足。不動明王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不動明王,譯作不動或無動。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不動明王誓願在勝軍軌內曰:「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 同諸佛而說三乘
    同諸佛而說三乘 第三「同諸佛而說三乘法」又分三段,第一「順同諸佛」。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8):想差別施設建立相(17)初頌攝(17)句(16)唯大乘說(3)二無我性
    色、受、想、行、識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總而言之是現在的一念心,心裏面一動,這就是「因」了,它就有能力去招感果報。「果」呢,還是這一念心,由這一念心變成種子,種子一現行又是分別心。有了虛妄分別心,它又會再動,又動、又變,又造成了一個因,都是虛妄分別。這樣說呢,我們依據名句文的「事」,就是虛妄分別,這裡面沒有真實性,都沒有真實性的。
  • 是諸眾生……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為什麼呢?這些眾生的覺知心若執取法相,則是執著於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以及執著有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尚不具有般若智慧,所以往往在一切相上取著;有貪取有執著,這就是煩惱、就是習氣。因為這樣才會引生下一生五蘊之種子,是故要生生世世受生死之苦。解脫生死之苦,唯一之辦法就是在佛法上獲得智慧之修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