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義和
1981年出生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宣城市,現任福田區人民檢察院政治處副主任,深圳市檢察書畫協會會員。
殷義和出生於傳統文化家庭,自幼薰陶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並產生濃厚興趣,在外公何吉樹的鼓勵下打下了紮實的筆墨功底,奠定了他「守正求新」的創作理念並一直伴隨著他的藝術探索之路。
目前,他的作品先後獲得「百花迎春」全國書畫比賽銀獎、首屆「春望杯」全國書畫公益大賽三等獎、第三屆「翰墨盛世杯」全國書畫大賽銀獎。2019年2月,有20多幅作品被《中國報導》雜誌、搜狐、今日頭條等媒體報導,多次被《當代檢察官》雜誌刊登發表,並多次在深圳市、福田區兩級藝術展中受邀展出。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
作為中國山水畫的學習實踐者,殷義和當然也和所有傳承者一樣歷經這樣的心路歷程。但從軍16載,火熱的軍營又賦予了他對中國山水畫的另一個解讀視角,凝練了他「拘形而上、法度嚴謹、高古空靈」的藝術風格。
熱血軍營運筆抒情
1998年12月,殷義和在偉大的「98抗洪精神」感召下應徵入伍,16年火熱軍旅生涯,不斷培育了他對中國山水畫藝術創作的深度感悟和個性認知。
16年間,他錘鍊於臺灣海峽演訓場、血戰於淮河抗洪大堤、穿梭在深港「一國兩制」的康莊大道,山山水水在他看來,都是無數英烈埋骨的桑梓,都是熱血軍人忠誠守候的熱土,是筆墨所無法承載的厚重。
正是因為對祖國山水不一般的愛和深沉的眷念,「形在先,筆墨其後」的思想認識也逐漸讓他的筆墨鮮活起來。中國畫從來都不拘於具體對象的表達的,而在他看來,從軍後迸發的熱烈情感是以往閒散情趣的筆墨無法深度表達的,在大量實景寫生的支撐下,似銀蛇狂舞、秋波婉轉、煙雲縱橫、巖壑參差的線條逐漸主宰了他的筆端。為了在「以線造形」的過程中用線條去探尋軍人對祖國最熱烈的情感表達,他開始追求每一根線條獨立的審美價值,即使江山萬象,卻也是千筆萬筆、筆筆見筆,千線萬縷、線線通衢,「線條」成為了他的最核心的藝術載體,「拘於形」而又「形而上」更成為他核心的藝術觀。
形在先
筆墨其後
守正求新再塑畫格
在軍人眼裡,山水都是具體的、有形的,需要用生命和忠誠去守護。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嚴格的軍營生活塑造了殷義和嚴格的紀律意識,反映在他的藝術上,崇尚法度是重要的特徵,也正好應和了他自小就建立的「守正求新」的藝術取向。在部隊繁重的戰備訓練之餘,能讓他養精蓄銳的不是床頭和飯桌,而是歷代名家名作,最得他青睞的正是以法度嚴謹著稱的唐末五代到南宋的畫風,大師名作就是他的藝術能量包、輸液袋。
經過數十年的摸索,殷義和總結出「二則十二法」山水畫技法體系,實現個人原始積累。在「守正」的同時,殷義和並沒有固步停滯,而是應「筆墨當隨時代」的強音,以更大的精力從傳統中走出來。
近年來,他先後撰寫了30多萬字的理論研究筆記,從「骨法用筆」的三維理解到「墨分五色」的二維認知,再到綜合「捲雲皴」和「披麻皴」形成自己獨特的「卷鬚皴」等等,在「求新」的探索中走出了軍人般鏗鏘有力的步伐。
觀殷義和之作品,無論是寸尺鬥方還是巨幅長卷,法度嚴謹、一脈相承,卻又筆墨自由,所到之處無遲滯之氣,縱然扶搖疊嶂、雲蒸霞披、要素繁複,卻無半點雜亂、各安天命、參差妥當,畫面乾脆而清新,高古而空靈。
山水從來都是具體的、有形的
需要用生命和忠誠去守護
在軍人眼裡
不忘初心傳承本色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因工作需要,2014年殷義和轉業到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檢察院工作。到了單位後,他立即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檢察體制改革中。檢察事業的日新月異,進一步激發了他用手中筆墨謳歌偉大時代的藝術衝動,促發了他更多的創作激情與靈感,優秀作品不斷呈現。
隨著學習的深入,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山水畫藝術中,他越來越覺得渺小和淺薄,也越來越急迫於自身的成長。於是,他先後受教於張長韶、曾剛、楊天佑等中國當代一線的著名書畫家,合眾師之長不斷強化自己的藝術表現力,造詣上得到了高品質的提升。
(中國山水畫公益班活動照片)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為民服務、奉獻社會是軍人的本色基因。在回到地方後,他接觸了更多喜愛中國山水畫的市民朋友,也越來越關注於他們學習中的苦惱。近幾年,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走進社區開設中國山水畫公益班,將自己的所學所感傳播給更多喜愛中國山水畫的市民朋友,吸引了200多名山水畫愛好者參與學習,得了社區群眾的高度認可,殷義和的山水藝術也在回歸群眾中得到了又一次升華。
「都是初心使然。」在談及他走過的藝術之路時,殷義和坦然地說。
拘於形,堅持以形求形而上,是從事繪畫藝術的初心;
重法度,堅持以法理求筆墨自由,是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的初心;
求突破,堅持筆墨當隨時代,是緊跟傳統文化發展的初心;
重分享,堅持藝術反哺群眾,是藝術家回饋偉大時代的初心。
正是因為有著一大批像殷義和一樣不改初心的山水畫家,偉大的中國山水畫藝術才一代又一代地本色傳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