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燕山以石灰巖間花崗巖為山體植被下豐上裸、群峰連嶺、氣勢跌巖,多有溪流於山下漱石湧流,是山水畫極佳的表現體裁,燕山不知曾滋養了多少畫家,
同樣程曄亦從中得到啟示而用畫筆詮釋其內在的一種精神,藝術的追求是伴隨畫家終身的任務及責任,不斷地注入情感的探索還鬚髮揮自身的睿智來豐富創作內容,這才是體現真實意義的價值。
——彭利銘
中國山水畫寫生是走進大自然進行觀察、體悟「師造化」的整個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尋找出具有符合繪畫特質的藝術形象,在此期間沒有被時間和空間概念的限制,從中均可獲得創作的第一手素材。山水畫的寫生並非機械式地模寫,伴隨的便是提純、取捨的思維過程,使之形成符合繪畫具有程式化「狀物造型」的形象——「對景創作」。
正如前人所言「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潘天壽先生也曾主張:「對景寫生,要懂得舍字,懂得舍字,即能懂得取字,即能懂得景字」。中國山水畫寫生有別於西畫寫生的理念,西畫寫生是以科學為依據的觀察方法,是根據屬性進而重新再現的藝術美學規律。中國畫是以自然形象為媒介,較為主觀地追求唯美、中庸、和諧、詩性韻致的意象,用以抒發內心世界的一種審美理念,追求「遷想妙得」為目的。
無論是客觀物象還是主觀情思,沿著「體悟」這一模式追求的是一種物象以外的傳遞方式,以及所追求的是充實的美感。中國畫藝術任何形象均已超出純客觀物象的一種解釋模式。宋代範寬初學李成,後感悟到「與師古人者,未若師造化」。終生隱居終南、太華「對景造境」。
郭熙首倡的「三遠法」及對景四時的觀察方法誘發出更具人性化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的對大自然的一種深切理解。山水畫的寫生,對於創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這一環節攫取創作時所必不可少的素材。因此,創作和寫生是相互依存關係的共同體。
美術史的某一階段過分倡導遵循「擬」或「仿」某家某派筆意,從而弱化了「師造化」的發揚,至使形成不良「習氣」。在明確認識歷史教訓的過程中,近現代師輩們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努力而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總結出了許多可供借鑑的豐富經驗供後人參考。
——程曄
作品欣賞
程曄
字泓樺,攬雲堂主人。1977年出生於北京。受家庭影響,自幼熱愛繪畫。先拜著名工筆畫家夏永學先生學習工筆花鳥畫,後隨家父著名山水畫家程振國先生研習山水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畫藝術創作院導師;程振國工作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