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這才是英雄主義電影!

2020-12-13 瘋狂小狗

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看完略感壓抑,一群捍衛著城市的年輕人,用自己的鬥志與火災抗爭著!過往的影視作品中,對於水災的描述很對,無論是地球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海嘯或者是沉船都給我們展現了海水吞噬一切的恐懼。在觀看完本部影片後感覺到火災的發展態勢不亞於水災給人帶來的傷害低。由於居住在城市,我們告知到的火大多是呈現樹立方式燃燒,且大多是人為造成的易燃物燃燒。影片中體現的是大自然的一種焚毀。影片開頭和結束都有一幕是全身燃燒的熊從火海中狂奔到黑暗的另一端,也足以說明再強壯的生物都難以逃離火對一切生靈的吞噬。影片中除了對於火的描述還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性的喚醒。零分是唯一一個存活下來的人,但是正如他最後說的,所有隊友都比他出色,能做的比他更多,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癮君子,遇到了一個視火災為生命求救信號的隊長,才改變了他的一生甚至是他家人的一生。影片沒有強調個人英雄主義,救火的行動需要隨時根據火勢、風勢、團隊協作情況以及周邊環境隨時做出判斷,隊長果敢堅強,但是對於愛人他註定是虧欠一生。如果你希望看到一部讓你放鬆大笑的影片,本部《勇往直前》會讓你失望,但是如果你想了解真實的森林消防先鋒隊員,希望你走進影城,體驗這部全程無尿點的影片!再次對消防隊員致敬

《勇往直前》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而實際上它也沒有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就像我熟悉電影的每一步的發展模式,中年人的失落與失足青年的成長,無一不是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甚至都知道花崗山先鋒隊會在什麼時候犧牲,在什麼時候莫名其妙的與親人兄弟生死訣別,然而我還是忍不住的被它感動和震撼,如果說感動有味道,我想它大概是苦澀而又堅決的。

編一個故事大概是簡單的,編一個好故事卻很難;編一個真實的故事很難,大概編一個真實的好故事卻簡單,也許真實自有其萬鈞之力,所到之處摧枯拉朽,最易讓觀眾流下眼淚。但永遠和絕對的真實不會存在,只要有人拍攝的電影就不免在其中注入或多或少的主觀情緒,就連紀錄片都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的客觀,然而大多數電影和紀錄片又不一樣,電影大概是更加感性也更加集中化的一個世界,它不是一場實驗,它只是溝通和表達的一種途徑。

花崗山先鋒隊的原型格拉尼特山高手隊總共有二十個人,細說起來的畫每個人大概都可以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好故事,但往往這樣的群像電影卻是不能平鋪直述,十九個人裡邊可能有的角色連臺詞都沒有一句,這當然不是對這些人間英雄的不尊敬,而是對整個隊伍價值觀表達的核心把控。我們總說形似不如神似,某種程度上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希望整部電影能帶著觀眾習得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感受人物的堅持與執著,而不是去模仿某個英雄人物的著裝或者鬍子甚至於他們具體說過什麼話,一切的一切只為某個核心的信念服務。以此為標準,導演當然能夠發揮或是渲染,為了使電影的戲劇效果變得好起來,當然也能夠適度地修改現實裡的東西,這邊是尊重現實的靈活性,畢竟最根本的是尊重某個真實的信念,而不是尊重某個形式。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的拍攝又少不了對真實事件的深入調研和思考,最核心也最感人的信念往往不是浮在人臉上或者某些新聞報紙裡的,對真實事件的仔細挖掘在本片的成功中功不可沒。正確的信念和一定程度上形式的模仿,構成了本片最基本的框架。

我是實在佩服導演的功力的,就像本片官微說的「本片前100分鐘,克制,冷靜,不疾不徐;後20分鐘,感動,震撼,猝不及防」對煽情的克制,對真實尺度的把控,無一不讓我在結局處流下心疼的淚水。看完電影,我的確知道了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兄弟情,這些東西永遠都沒辦法被量化,只能去感受,說不清,道不明。

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高於生活。」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它基於現實創造出了各種不同的故事,或勵志,或煽情,或悲愴。但故事越來越套路,手法越來越統一,觀眾的笑聲變得麻木,觀眾的眼淚也越發廉價。這時我們回過頭,發現最能打動人心的,還是現實。因為現實生活中,沒有彩排,沒有劇本。所有的溫暖都是純粹的,當然,所有的悲傷也是殘酷的。去年,有《薩利機長》;而今年,有《勇往直前》。它們的中文譯名同樣俗套,它們在市場上同樣冷門,但它們足夠震撼,也不應當被錯過。

《勇往直前》將鏡頭聚焦在一支名為「格拉尼特山高手」的野外消防隊身上,這支消防隊由對工作充滿無限熱情的隊長馬什和19個年輕的小夥子組成,他們是第一支獲得「先鋒隊」稱號的市級消防隊,為美國挽救了數百公頃的森林。但不幸的是,2013年亞內爾發生森林大火,這支消防隊奔赴火場,19人遇難,僅一人倖存。這次事故,是「9.11」事件之後,美國最為慘重的消防員傷亡事件,也是30年內最為慘重的野外消防員傷亡事件。和《薩利機長》一樣,光是透過文字就能感受到事實的殘酷,電影更是出色地復現那支英勇的消防隊,那群勇敢的消防員。而其中的秘訣在於——真實。

《勇往直前》並沒有因為災難題材或是英雄主義而對事實進行藝術加工,相反地,導演以一種紀錄片的視角去還原了消防員的平時訓練和生活,裡面充滿了野外消防的專業精神。電影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或是矛盾,一切情節都隨著時間自然發生,裡面所記述幾次火災都豐富了其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同時,電影也把目光對準了消防員們的個人生活。電影中的兩大主角:隊長馬什和菜鳥布蘭丹,一個因為迷戀工作而忽視了家庭,一個本是墮落少年,卻因為女兒的降生而重拾責任。二人互為彼此的鏡子,去詮釋了作為一個消防員或是所有高危職業的死結:工作和家庭。

在這樣一部反映真實的電影裡,這樣的抉擇,也沒有完美的解答。同樣是陷於情感的掙扎,困於人性的脆弱。因此他們會爭吵,會猶豫,會想過退出和放棄。但無論是天平的哪一端,都代表著一種責任和堅守。電影中的消防員,不是純粹的英雄,只是一群尋找著自己的責任的普通人,正如電影的一句臺詞:「Figure out what you can live with and what you can die without.」。只是,一次意外終結了他們的尋找之路。

電影為了真實地去還原這群年輕人,放棄了濃墨重彩的火場渲染,更多的則是平常的訓練和生活,「重文輕武」這樣不商業的行為已實屬不易,更為可貴的是,面對那場改變了消防隊命運的火災,導演依然克制住了所有的情緒。沒有災難片裡千鈞一髮的情節,面對呼嘯而來的大火,沒有生死時速,所有人只是根據要求鑽進了防火棚,甚至在最後一刻還互相鼓勵。

當然,也沒有奇蹟。隨著直升機的遠景,只有一片被烈火洗禮過的灰燼。作為觀眾,多希望最後一刻直升機能發現他們,多希望他們草草開闢出的防火帶和防火棚能起到作用,多希望被救出的布蘭丹能衝進火場救出他們。這些本應該發生在災難片裡的情節都沒有發生,甚至沒有生死離別,一切都毫無徵兆,突如其來。也正因如此,電影少了悲壯,只剩悲涼。

更為殘酷的是,我們總是把消防員看作英雄的逆行,但其實沒有人是為了當英雄,更沒有人是為了犧牲而去,這只是工作,幹完了就可以回家。隊長馬什在出發前,決定明年辭掉工作,回歸家庭,並和家裡約好了晚飯;而隊員們,無意間已經約好了下周的聚會;還有隊員,無意間已經在火場裡找到了帶給孩子的紀念品。而當這些「無意」變成了不可能,便化成了尖刀扎進了每個觀眾的內心。而當結尾,真實的影像開始浮現,每個人的心情也從悲傷,變成了緬懷。

每一個時代都不缺英雄,缺的是對英雄忠誠的復現。我們認為的好萊塢,只會玩特效,玩場面,用飛天遁地的超級英雄體現個人英雄主義。但這一次,好萊塢給我們的主旋律電影,英雄電影上了一課。

男主角是一個吸毒人員,因為一夜情突然多了一個女兒。因為多了一個女兒所以他決定不再遊手好閒找一份正經工作。找到野外消防員的工作。雖然幹得不錯,但野外作業太過於危險。

因此男主角找隊長申請調換到室內去,據說那會相對安全一些。可是隊長當時沒有答應,但第二天又有了一線轉機。隊長讓男主角好好表現,表現好了就可以走人。男主角那天負責在高處觀察火情發現不對勁就通知大家撤退。男主角後來果然發現危險靜臨用對講機通知大家立刻撤退。

男主角路上碰到一個汽車,其他隊伍的人開車帶他離開。可是男主角的隊長等19人因為無法及時撤離出來都被燒死灰了。讓人難過的是他們最後的求生技能是電影裡演練過很多次的。沒有想到關鍵時刻一點作用都沒起。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明白,跟著一個靠譜的老大大家都可以活命。跟著一個不靠譜的老大是會送命的。其實這個隊伍差點就拿不到先鋒隊的光榮稱號就是考官覺得那個隊長太自以為是了。

看這部電影時候,前期我的情緒基調都是上揚的。

當我看到隊長的職業精神的時候,我覺得他們每個人都那麼帥氣逼人,真是酷斃了!隊長費心費力地找途徑升級團隊,卻在火災時與年長的考察員產生分歧,而他自信地不向權威或利益低頭,用實際行動完成了工作。他們應該需要紮實牢固的職業知識,需要豐富的實際工作經歷,和對職業的愛,以及對保護對象特殊的愛。這些因素缺少哪一項可能他們都會看起來無趣、無力或呆傻。所以當隊長拒絕考察員,問大家有沒有信心並得到肯定的回應時,我胸腔有一種被震撼的感動。

這些艱苦的行動可以說也為我的後一個感動奠定基礎。成為消防員並參加了救援的布倫丹第一次帶著超市買來的東西,默默地放在了女兒家門口,我心想這都是什麼啊!好像都是零食啊!剛生的孩子根本吃不了啊!頓時覺得又好笑又感動:布倫丹開始學做爸爸了。女兒和這份工作給了他新生。

最後的最後,我哭了,難過地哭了,這不是感動,感動在哭後。

布倫丹走進體育館,他的世界變得無聲無息,就像一片恍然。或許那時許多人都是這種狀態,或許很長一段時間回想那一刻就仿佛這個狀態。布倫丹的臉模模糊糊,可能家屬們聽到腳步聲時就抬起頭看著幕簾,那時還看不清來人的臉。而布倫丹走進她們的視野中時,她們或許還被淚模糊著,或許被怔忡的神經耽誤了視神經。這之後我便隨著大多數家屬一起哭了,我在電影院無聲地哭,一串接著一串,事情仿若發生在剛才,發生在身邊。

布倫丹憤憤走出門,他應該是恨自己的,而隊長的妻子轉身追了出來。我以為,她要給他一巴掌,或者問他為什麼他活著。但她卻告訴他不要愧疚,不需要愧疚,應該活著。而我的淚也漸歇了。很感動,我被她的愛感動。這應該是一種大愛,細微呈現在生活中的愛,對所有生命的愛。

在布倫丹堅持要去見犧牲者的家屬時,我瞬時想到了劉鑫與江歌,我有些心涼,因為布倫丹偶然的倖存,我為他擔憂,擔憂家屬們對他的態度和他的心理創傷。但結果是意外的也是讓人釋懷的。他的擔當和家屬的理解讓他沒有因為倖存而一直愧疚,而慶幸遇到這些隊友。

這真是一部帶動我情緒的電影,搖滾配樂讓我內心燃燒,被他們工作時的魅力所吸引。困難來臨又讓我擔憂與惋惜。結束了我還不斷琢磨。

相關焦點

  • 英雄主義電影的生成機制與主題意蘊
    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電影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敘事策略和美學機制,特別是那些將個人追求融入社會理想「寓教於樂」的敘述方式,實現了創作的激情與英雄主題表達的結合。這一時期的很多電影順應、契合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想像,所產生的不少電影作品被電影理論界稱為「紅色經典」。
  • 從電影《超人》看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對美國產生的影響!
    電影是表達社會文化的重要的方式之一。美國電影也正是美國文化在銀幕上的折射鏡。好萊塢電影對英雄主義之所以情有獨鍾,背後自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澱。縱觀美國歷史和社會便不難發現,這種濃厚的英雄主義情結的出現絕非偶然。本文將試從《超人》系列電影分析美國個人英雄主義存在的原因以及其對美國產生的影響。英雄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 模因論與美國電影中的「英雄主義」傳播
    之前,諸如《拯救大兵瑞恩》《勇敢的心》《美國隊長》等極具「英雄主義」色彩的電影都取得了全球電影票房佳績,美國電影中的英雄形象隨之受到觀眾的廣泛追捧。筆者以「模因」為視角,提煉電影中「英雄主義」元素,分析美國電影中「英雄主義」模因的傳播。
  • 顧少強的「英雄主義」!駕著WEY VV5去遠方看看
    記得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而我在WEY VV5車主顧少強的身上,便看到了這樣的英雄主義。"良駒"相伴,去遠方看看或許這個名字對你來說較為陌生,但提及那個"世界很大,想去看看"的老師,你一定知道。
  • 《勇往直前》:從一件男人銳變的事,講述著英雄主義
    由「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隊英勇事跡改編,由約瑟夫·科辛斯基執導,豆瓣評分8.4的災難片《勇往直前》,影片講述在「格拉尼特山高手隊」創建之初,有失足青年,也有面臨婚姻危機等各種生活問題的人。而隊長埃裡克·馬什卻始終充滿熱情,督促隊員刻苦訓練。這支看似由失意者組成的團隊一步一步成為城鎮的榮譽象徵……然而這一切被突如其來的森林大火所打破。
  • 國產電影《無名之輩》,小人物的大世界,不一樣的英雄主義
    其實要說國產電影的話,經典影片也是不少,比如說《活著》《霸王別姬》等等電影都是很腰間盤突出的,那麼要說這十幾二十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也算是多面化的,也有不少的好電影,優質電影,裡面就包含了今天要講的《無名之輩》其實這部電影,莫莫已經是看過不下5遍了,今天再翻出來看的時候,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好像能夠理解電影中那個土匪人物的想法了,他在電影中的形象看起來是那麼的搞笑
  • 三國演義裡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
    三國演義裡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人物我們也都很熟悉,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電影創作,是不是恰恰就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簡單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物呢,三國的故事資源是異常豐富的,該片的編劇兼導演李仁港先生,沒有被三國傳奇故事的宏闊歷史風雲所束縛和牽引,而是獨闢蹊徑地鎖定了趙子龍這個人物。
  • 高分戰爭電影,特種部隊,狙擊手深入敵後救援,英雄主義的代表作
    【電影故事梗概】美女記者跑到歹徒的地盤採訪村民,被歹人發現抓去做了人質,即將被殘忍對待的時候,特種部隊的隊員從天而降,消滅了劫持女記者的歹徒,順利救出美女人質。如果故事只是到此就結束了,這部電影估計也就只有幾分鐘時間了。所以,這事沒完。
  • 高分戰爭電影,特種部隊,狙擊手深入敵後救援,英雄主義代表作
    如果故事只是到此就結束了,這部電影估計也就只有幾分鐘時間了。所以,這事沒完。要感謝美女記者,因為她 電影的精彩情節這才鋪展開來。【影視剪刀叉】對電影《山2》的影評:這是一部很典型的敵後救援電影。特種部隊,狙擊手,女人質,極端懸殊的力量對比,加上特殊的戰場地理位置。
  • 美國個人英雄主義電影背後的諷刺和思考——使我們貧窮的不是金錢
    在中國電影市場幾乎被美國英雄電影佔領大半壁江山,各類英雄在我們的生活裡扮演者不可缺少的文化。電影,服裝,玩偶,文化無處不在。電影中的反派是黑心的財團高管,懦弱權貴的政府文職人員,不作為的軍隊,想用武力、病毒、軟體、意識等不同手段控制全人類的野性家。這些人被正派的光輝推向對立面,讓我們普遍反感這些角色。並為這些人最後的下場拍手叫好,大快人心。這真是個人英雄主義電影百用不厭的劇情,我們也百看不厭。並被可以預知的劇情依舊感到緊張和焦慮。正義的英雄消滅邪惡的小人,自古天經地義。
  • 美國崇尚英雄主義?透過四大名著看中國人特有的英雄主義精神世界
    ,展示了強大的電影工業水準。這部系列商業電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世界範圍內豪取了幾百億的票房成績,觀看受眾從老到小可以說是覆蓋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為什麼它會如此成功,有人說是因為這部系列電影塑造了很多經典的銀幕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如美國隊長、雷神、綠巨人、黑賽婦、黑豹、鋼鐵俠、冬兵等等特色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有人說美國人心中有看強大的英雄夢。
  • 美國的動漫、影視作品,為何喜歡塑造個人英雄主義?
    我覺得這跟美國的文化有很大關係,美國主流文化就是喜歡刻畫個人英雄主義的各種影視作品,動漫也不例外。美國建國才兩百多年,如今的美國白人往根上尋,大多數都是來自英國的央格魯撒克遜人,他們挺喜歡兩個主義,一個是冒險主義,另一個是個人英雄,現在世界大體穩定,沒那麼多地方給他們提供探索搶財寶的冒險主義環境,自然就個人英雄主義盛行。
  • 美國為何喜歡塑造個人英雄主義,如漫威等?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個人英雄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產物,也是美國人引以自豪的核心所在,不管是美國電影還是動畫,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個人英雄主義高於集體的表現,要想了解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必須從美國的歷史說起。我認為這和美國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美國的主流文化是喜歡各種影視作品來表現個人的英雄氣概,動畫也不例外。建立僅僅兩百多年後,今天的美國白人已經根深蒂固,大部分都是來自英國的央格魯撒克遜人,他們比較喜歡兩種主義,一種是冒險主義,另一種是個人英雄,現在世界大體上穩定了,沒有那麼多地方為他們提供冒險主義的環境,去探索搶財寶,當然個人英雄主義也開始流行了。
  • 《星際穿越》,電影完全脫離英雄主義,有一種螻蟻掙扎之感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星際穿越》,這部電影的主線就是父女之間的愛。再套以科幻的外衣。整部電影的配樂很簡單卻有深意,有寂靜無聲,也有轟然聲。更有很緊張的旋律。電影解釋的最後拯救我們自己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挺震撼的,時空扭曲的時候握女主手的也是男主,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 個人英雄主義的背後,是社會現象
    個人英雄主義的背後,是社會現象"藝術源於生活",我們所看到的那些藝術,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所創作出來的,美國是世界上廣告業最發達的國家,而且他們的廣告運用得也很是巧妙,最受歡迎、最有聲望和最有影響力的是電視和電影上的廣告。
  • 《完美風暴》|「實用主義+英雄主義」演繹人生低谷時絕地反擊
    《完美風暴》| 比利船長最終殞命大海 「實用主義+英雄主義」才是演繹人生低谷時絕地反擊的正確打開方式觀看《完美風暴》,源於對電影中一眾主角(特別是喬治克魯尼和馬克·沃爾伯格)的喜愛,但同時比利船長作為男人面對困境時所表現出的特有的堅韌、冒險精神、愛我所愛的堅持同樣也刺激著普通觀眾身上的荷爾蒙,受到大家的推崇和敬意。用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值得肯定的。
  • 電影《灰姑娘》觀後感:勇往直前 心懷善意
    相比之下,電影《灰姑娘》更加忠實原著。製片人們並沒有在創造新情節上花費過多時間,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刻畫細節上,力求故事更有邏輯、更加可信。   這一次,灰姑娘不再與王子在舞會上一見鍾情,而是在那之前就已在森林相遇、相互熟悉。
  • 拒絕怯弱,勇往直前,這才是青春!
    十七八歲、二十出頭,都如花一般的年紀,青春的風時常吹過,帶著這年輕的氣息,把我們的生命浸滿。青春應是鮮活的,充滿激情的。我們的生命,需要一次次青春歲月的搏擊,才能真正成長。這樣的花樣年華,怎能過於怯弱,怎能不滿懷勇氣大膽去闖?
  • 除了羅曼羅蘭,世上還有另一種英雄主義叫周星馳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而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或許是羅曼羅蘭的「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不過,如若從香港電影來看「英雄是什麼」這個問題。
  • 全方位解讀電影《獵殺T34》,是「抗德神劇」,還是英雄主義?
    直到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一些俄羅斯電影人果斷放棄了長期堅守的意識形態壁壘,大膽引入西方的電影理論和豐富多變的類型電影,甚至參與到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和拍攝中,這才使得俄羅斯的電影行業逐步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