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一測:你家孩子在古代能考中秀才?舉人?貢生?進士?

2020-09-05 悅讀名品

這是一個模擬古代科舉考試的小遊戲,遊戲裡的關卡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關,只有「考」到及格的分數,才能解鎖下一關,從而從秀才一直考到進士,測一測吧,看看你家孩子能否在古代金榜題名。

如果只是您想測一測,遊戲一下,可以直接把下圖轉發到微信裡,然後長按識別,就可以開始你的科舉之路了;

把這張圖轉發到微信裡,然後長按識別二維碼

如果您想了解一下,如何利用這個遊戲引導孩子學習小古文,請繼續閱讀下邊的文字:

這只是個遊戲哦,決定難度的,其實是題目的數量。孩子們在不斷挑戰的過程中,會真有科舉闖關的感覺,學習欲望就被激發起來了,這才是我們出版《思維導圖學古文》(附音頻和模擬科舉考試題)的真正目的。

考試中,最重要的是題目。我們當然也要根據文章,確定題型和內容。不過,題型其實並不是最關鍵的,只要豐富一些即可。關鍵在於題目的內容。比如,孩子們厭惡選擇題,是因為我們總在選擇題裡放入「原文填空」,這就顯得枯燥許多。倘若我們把考試範圍擴大,從考察「背誦」到「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文章細節的記憶」,趣味性就會增強。這樣的題目,才稱得上「有意思」。比如,下面這道題考察的,就是孩子們對數詞的理解:

再比如,下面這道題是對文章細節的趣味考察:

題目變得更有趣,只是遊戲優化的一部分。孩子們玩遊戲,更多地是為了獲得成就感,比如網遊中刷裝備,單機遊戲中練級,都是如此。那麼,在這樣一個古文學習的小遊戲中,除了重複測試,挑戰高分外,又怎樣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呢?

其實也很簡單。科舉考試中,只要你高中,都會獲得「證書」,類似於今日的「文憑」。既然是還原,我們也得做得完整一點。在遊戲最後給出分數的界面,我們也可以設計一張「證書」。證書上附有一句消失,說明他的成績。這樣,孩子們不僅會為證書而歡喜,也會對這句詩產生好奇,從而去查找相關資料。相當於,我們通過一場考試,實現了「自測」和「拓展」兩個目的。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能夠吸引孩子們眼球的,遊戲堪稱「三絕」之一。為了讓孩子學好古文,我們大可嘗試將遊戲與古文學習相結合。測試小程序不過是拋磚引玉,相信在未來的古文教學中,還會有更多更出色的遊戲登場。而我們要做的,正是「新科學教育」中強調的「玩中學」的變形,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快樂地感受古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說起古文學習,可說的東西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陳舊的「背誦+默寫」方式,雖然仍是主流,卻需要改良和豐富。「讀、聽、畫、測」這種四位一體的學習方式,提出了一條更為立體、有效的古文學習新道路。四個維度分別滿足了孩子們在古文學習中的一個要求,也解決了古文教學中的四個關鍵問題。相信在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這種嶄新的古文學習方式,會受到更多語文老師和家長的青睞。(本文作者邵軼然授權發表)

相關焦點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又分為:歲貢,恩公,優貢,拔貢,例貢歲貢:府、州、縣每歲或數歲得選拔廩生一、二人,保送到京師(又見北大清華保送生),入國子監肄業,稱之為「歲貢」。
  • 童生、秀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一級一級的名稱很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有宋以來,科舉制度一般上分為四級考試,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不同級別的考試,即獲得不同級別的頭銜,即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初階:秀才按照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凡是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在取得院試取得秀才資格前,都統一稱為童生。古代沒有畢業的說法,什麼時候考中了秀才,什麼時候摘掉童生的帽子。有的人,可能到了六七十歲,還是個童生。
  • 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有哪些區別?有哪些聯繫?
    童生、生員(秀才、茂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狀元,為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級向上層次考試錄取者的稱謂。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而一旦中舉人,中進士,古人也是非常興奮的,我們都學過《範進中舉》,就是說的範進中了舉人而樂極生悲的故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與我們現代的不同階段的教育情況做一下對比。我們現代教育也分四個等級,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而古代科舉考試為四個等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制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秀才、舉人、進士傻傻分不清楚?看完文章全明白!
    不同於我們今天十三四歲就小學畢業,在古代,到七老八十還是童生的人可大有人在。比如清朝道光年間,廣東就出現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事例。百歲老人步履蹣跚地走進考室,與一幫足以給他當孫兒的小年輕一起考試——那畫面當然有點辣眼睛。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在這一千三百年間,讀書人唯一的出路便是通過逐級考試的方式向上攀登。而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謂便是科舉考試中一系列階段性勝利的標誌性稱謂。 那麼,古代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等稱謂是如何來的呢? 通常來說,古代讀書人必須要參加一系列的科舉考試,通過之後才能得到相應級別的稱謂。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你覺得呢?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一、秀才受一些戲劇和電視節目的影響,當談到秀才,很多人覺他們得沒有才能,甚至用窮酸秀才,那麼,秀才真的這麼低等嗎?如果放在今天,秀才應該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但是這個秀才沒有什麼含金量,譬如《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輩子都卡在這裡了。所以我把這個秀才對應在我們的高中學歷上,屬於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你不能說這個學歷階層的沒有文化,但說它有文化其實它也僅僅只是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還不沾邊。
  • 沒能考中進士而止步於舉人、秀才的讀書人,通過什麼渠道入仕?
    初次應試,或者是考了多次仍未取得「生員」資格的讀書人都叫「童生」,而不管年齡大小,所以有了「七十老童生」的說法。童試又分「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省裡學政到各府主持),全部合格才被錄取到某一府學、州學或者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的科舉真亮眼!
    說到科舉制度,大家肯定不會不熟悉,畢竟狀元、八股文、秀才、連中三元等等詞彙在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我們從小接觸的古代名人中沒有參加過科舉的估計只有隋唐之前的人了吧,如果有人說孔子科舉出身,你就打他一耳光。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而一旦中舉人,中進士,古人也是非常興奮的,我們都學過《範進中舉》,就是說的範進中了舉人而樂極生悲的故事。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與我們現代的不同階段的教育情況做一下對比。我們現代教育分為四個等級,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