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財貴教授:我有一套認字教學法,叫作「煮湯圓理論」

2020-09-16 三水良人

一個孩子到了兩歲半、三歲,就可以開始正式讀經了。怎麼讀?看著書讀。教學的方法,也是「小朋友,跟我念。」起初,他不認識字,家長可以一面念,一面指給他看,你念「子曰」,就指著子曰兩個字。念「學而時習之」,就指著學而時習之五個字,他或許看或許不看,因為他還沒有「注意」的能力。或者說,他不必注意就可以學習,因為他隨便看一看就有印象了。


所以,他看也好,不看也好,他在玩,我們照常念給他聽。如此將這一章反覆念個二、三十遍,五、六十遍,最好念一百遍;然後第二天教他另一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第四天教他,「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樣,你如果教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五天的《論語》,每章都念個二、三十遍,五、六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後,這個孩子至少會認兩個字,哪兩個字?子曰。大家都很聰明,但是都沒有良心。既然本來就都知道了,為什麼不做?就是不做!我們整個國家都不做!


我們國家請那些所謂的語文教育專家來研究,研究兒童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認字,他們說要六歲。所以我們國家的語文教育,就從六歲開始教認字。怎麼教認字?他們認為兒童認字要從最生活的、最常用的、最簡單的認起。各位,這合乎人性嗎?這根本在殘害人性!但是我們已經實施了九十年,明知其效果奇差,卻一直堅持不改。各位語文老師還是這樣子教,我們整個民族快滅亡了!一個人不是這樣學認字的,體制的語文教育,從認字這一關就開始走了錯誤的路。把認字規定為一定要會讀,而且一定要讀得很正確。其實一個孩子一時讀錯了有什麼關係呢?一時張冠李戴一下有什麼關係呢?


再來,還要求認一個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其實寫字是六、七歲以上的能力。所以體制規定六歲以上才能認字。再來,體制又要求認一個字一定要會解義。其實剛認得的字,不了解意思有什麼關係呢?久而久之就漸漸了解了嘛。甚至我們還要求孩子認一個字就要會用這個字,要求他造詞、造句。各位,這叫作——折騰!我們的老師要折騰多久才讓孩子認一個字呢?而滯慢了認字,就滯慢了閱讀,滯慢了閱讀,就滯慢了知識的吸收力和思考力——一切都完了!


在新的語文教育典範裡,我們的孩子怎麼認字?我有一套認字教學法,叫作「煮湯圓理論」。煮湯圓要先燒熱水,下面有火,熱水滾了,可以煮湯圓了,比喻可以認字了。怎麼煮湯圓?這裡有兩千五百個湯圓,比喻我們國小學生要認字兩千五百個漢字。兩千五百個湯圓,現在的體制語文教育,就先選一個最小的,就是最好煮的,丟進去,一直煮一直煮,煮熟了,撈起來,很高興很有自信地說:「我煮一個湯圓了!」再丟一個。這樣子,煮了六年,煮熟了兩千五百個湯圓。這種媳婦,隔天就一定會被休掉了,笨媳婦嘛!正常人怎麼煮湯圓的?水滾了,兩千五百個全部倒下去,你管哪一個先熟?它們或者熟了,浮起來了,或者浮到一半再沉下去,都不必管―過不久,兩千五百個湯圓就全部煮熟了。


我們古人就是這樣認字的——直接給兒童讀文章。唐宋以前,讀的是經典,明清以後,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叫作開蒙;其實就是識字。其實以蒙書開蒙識字,是比較笨的方法,因為《三字經》可以認字,經典也可以認字。但不通人性的人,認為《三字經》可以講故事,為什麼要對孩子講故事,我問你?有人說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增廣見聞增強想像力啊。我卻認為,最好是讓孩子講故事給你聽,而不是你講故事給孩子聽。這也是典範的轉移。怎麼能讓孩子會講故事?讀經!讀經有本質的作用,奠定一生文化教養的基礎,而讀經又附帶有外圍的功能,第一層的附帶功能就是認字。


如果一天能夠讀經一個小時,在六個月之內,一個孩子可以認得兩千到三千個漢字,所以小學六年的識字量,大概六個月就認完了,比較笨拙的孩子,也可以在一年認完。兩歲半開始,三歲半就認完;三歲開始,四歲就認完。所以幼兒園的小班開始讀經,到中班就可以讀小學六年級的書,因為六年級的字都認完了。從認字再開拓出去,讀經的第二層附帶作用就是讀書。讀什麼書?讀一切用白話文寫的書。剛才我說,白話文是不需要教的,但是,可以拿來閱讀。一個孩子,可以用白話文吸收他的年齡所能了解的知識,我們只要提供很多的讀物讓他讀,他就可以自學而長進。


如果一個孩子一天平均讀三本書,一年就可以讀一千本書。一個幼兒園中班孩子讀了一千本書,他的知識量,可能就超過一般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一天真能讀三本書嗎?如果一個識字的幼兒園孩子讀幼兒園的書,一天讀十本、二十本都可以的。說讀三本,是很保守的。因為幼兒園的書大概兩分鐘、三分鐘就讀完一本了。當然讀的書會越來越厚,對,但是他讀書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從閱讀增加知識量,從閱讀也提升理解力。


所以,只要讀經,他就認字;認字就會讀書,愈早開始讀書的人都會很喜歡讀書,乃至於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有很多讀經家庭的父母跟我抱怨,說,他的孩子太喜歡讀書了,他實在很煩惱,問我怎麼辦?我說,恭喜你有這個煩惱,現在全世界的教育部都煩惱他們的孩子不讀書,你居然煩惱你的孩子太喜歡讀書。這也是一種典範的轉移,典範轉移帶來的功效。


我教家長把書收起來,放在比較高的地方,但他孩子還在讀,他搬椅子去拿書來讀。家長實在沒辦法,只好把兒童書全部裝箱,收起來,不讓他讀。但這個孩子太喜歡讀書了,有人送水費單、電費單來,他就讀水費單、電費單,讀得很高興。他去餐廳,人家在吃飯,他就在那裡看菜單,他整個菜單都會背。這種孩子看到文字就喜歡,這是人類的天性,這是人類學語文的恰當時機。


千萬不要錯過時機,兩、三歲,家長就可以用讀經的方法讓他認字、閱讀,養成一生自己學習的能力和興趣,這個孩子就不需要再教他了。即使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也還來得及讀經,老師只要說「小朋友,跟我念」,孩子就念得很大聲,一遍再一遍,大家越念越高興。一生的自學能力從此養成,也就是幼兒園畢業,就不需要再教育了。

相關焦點

  • 王財貴教授:我有一套認字教學法,叫作「煮湯圓理論」
    一個人不是這樣學認字的,體制的語文教育,從認字這一關就開始走了錯誤的路。把認字規定為一定要會讀,而且一定要讀得很正確。其實一個孩子一時讀錯了有什麼關係呢?一時張冠李戴一下有什麼關係呢?再來,還要求認一個字,就要會寫這個字,其實寫字是六、七歲以上的能力。所以體制規定六歲以上才能認字。再來,體制又要求認一個字一定要會解義。其實剛認得的字,不了解意思有什麼關係呢?久而久之就漸漸了解了嘛。
  • 王財貴教授影音視頻連結集
    」報告會http://www.hkkzxt.org/lnzl/yysp/2010/0420/139.html37、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王財貴教授講於深圳梧桐山http://www.hkkzxt.org/lnzl/yysp/2010/0420/138.html38、教育的智慧——王財貴教授講於深圳梧桐山http://www.hkkzxt.org
  • 王財貴教授:讀經是大功大利,終身之利
    王財貴教授: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市場經濟衝擊下大家都急功近利!你要告訴他經典教育的功利最大。他應該說第一步我先要我的孩子品德好,秉性好然後呢他要聰明,功課好,有才華,應該這樣排下來。他現在不是,他要功課好,先要聰明,這樣子我們哪裡能等這麼久呢,我還是要補習比較快,其實他錯了。這是他自己依照自己不良的見解,所產生出來不合實際的觀念。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的產業鏈條
    近二十年來,臺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  這套理論被全國近百家讀經學堂執行,招收大量生源,未來能流利背完30萬字中外經典的學生,有機會進入位於浙江溫州的「讀經界」最高學府「文禮書院」。
  • 「讀經教主」王財貴背後產業:學堂年入4百萬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暑假過後,將有9000多萬小學生、4000多萬初中生回到校園,繼續學業。   但還有上千適齡學生,不會再回到學校了。他們選擇了一條獨立於應試教育的「成才之路」——讀經。   近二十年來,臺灣教授王財貴在大陸建立起一套名為「老實大量讀經」的理論體系,以培養聖賢為目的,以全日制讀經為手段。
  • 王財貴教授對於「體罰」的見解 | 愛之體罰
    針對此問題,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教授也有獨到的見解。時間:2018年4月地點:文禮書院採訪者:趙伯毅受訪者:王財貴教授錄入:在田修訂:王財貴(2018年07月10日) 採訪者(趙伯毅):有一些家長還有些擔憂,社會上一般的學校,也有同樣問題,現在國家也很重視,有不少文章發出來,就是在探討所謂「體罰」的問題。
  • 王財貴教授:會認字是學問問題,寫好字是技術問題
    問題是,千字文(文徵明)多為繁體字,且書寫筆畫,有的亦非常態,學生對字的基本筆畫,包括筆順,都肯定不知道,(甚至書法的基本技巧,我已不是很了了),這樣的狀況如何臨寫呢?還是只管臨去,不管基本筆畫,筆順等呢?(我擔心如果等太晚才練,恐其書寫習慣已成,想改不易,況且學校功課總要寫字),不知先生及諸位師兄師姐,是否有高見,能夠兼之以「兩全齊美」呢(實是不得已啊),望教我!
  • 王財貴教授:孩子你該讀資治通鑑了!
    且舉一代名人胡適之為例:胡適之四歲就背詩,五、六歲開始背古文,九歲就讀古典小說,十一歲點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完左傳了。而沈剛伯(當代歷史學家)自敘說:「四歲時先祖父便教我識字,六歲正式背書寫字,先祖父安排的順序是:第一朱子小學集解、第二孝經、第三論語、第四孟子、第五大學、第六中庸、第七詩經、第八書經、第九易經,這九本書在兩年內背完,而且詩經、書經和四書是連註解都要背的。
  • 放牛吃草教學法
    譬如讀經的孩子,讀上半年一年,他就自己會想讀書,而且喜歡讀書。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喜歡到古人所說的:「手不釋卷,廢寢忘食。」    要孩子博覽群書是很容易的,那一般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呢?因為我們教他讀書的方法不對。
  • 臺灣華山書院教授王財貴:以儒釋道全盤「化西」
    中新社北京七月一日電 題:誓以「儒釋道」全盤「化西」   ——訪臺灣華山書院教授、全球兒童經典教育推廣人王財貴博士  中新社記者豐冰一九九四年開始,王財貴博士開始在臺灣推廣兒童讀經教育。一九九九年,王財貴博士看到中國大陸和平崛起,預示中國不久就能成為經濟大國,還要成為文化大國。王博士將兒童讀經教育推展到大陸,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和參與。  中華民族復興不能遠離聖賢之道  北京師範大學郭齊家教授聽了王財貴博士的演講和事跡後,稱他自己「有所感悟」。
  • 王財貴教授:孩子的第一本課外書應該讀什麼?
    王財貴先生在群中給予建議和回復。分享如下。幾乎每年各地報社出版商或學校,都會請名人學者對青少年或社會大眾開列一些建議書目,有的是眾所共認,有的是自有見解,有的是年年上榜,有的是隨時更替。可以參考。其實,所謂閱讀,本應博覽,即幾百幾千本的去讀,到最後,什麼書都讀到。又,讀書貴有心得,小小孩子,讀什麼?
  • 金花讀《王財貴65文集》 立於不敗之志與業(4):徹上徹下語
    金花系列之十一(20160925):弘毅(目前9歲)全日制讀經19個月後的表現金花系列之十二(20161006):莫向外求(老大飛鴻讀經20個月後的表現)上海謙益學堂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的讀經學堂,秉承王財貴教授「及早 老實 大量 快樂」讀經教育理念。
  • ——王財貴教授專訪
    王財貴:根據西方的醫學研究,人類在胎兒,3個月到5個月,就開始腦神經的發育。人類的腦神經,有140億個腦神經元細胞。這些細胞與細胞之間本不相溝通,但是,接收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腦神經元就會長樹突,如果樹突跟隔壁的神經元樹突接觸,叫做突觸。
  • 「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垃圾教學法理論
    「探索式教學法」或者「探究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和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LevSemenovichVygotsky)等,關於兒童心理認知世界的理論產生的「建構主義學派」。
  • 【特別推薦】臺灣王財貴教授:一生學問,13歲之前教給孩子
    「您的孩子為什麼不聰明」鄭州晚報:不少人感覺自己的孩子在3歲之前什麼都不懂,字沒認多少,給他灌輸那樣高深的古代文化精髓,他能懂嗎,真有用嗎?王財貴:根據西方的醫學研究,人類在胎兒,3個月到5個月,就開始腦神經的發育。人類的腦神經,有140億個腦神經元細胞。
  • 王財貴65文集(全六輯共30冊)限量印刷版:每套1600元(含超值贈品)【讀經學堂必備】【讀經家長必讀】
    貼心贈品:   1、針對1-3000套的購買用戶贈送:王財貴教授書法作品書籤一套(價值50元)+實木閱讀架一套(價值260元)   2、以學堂堂主、學堂老師、學堂家長名義購買,贈品有:王財貴教授書法作品書籤一套
  • 王財貴先生與「兒童讀經」(上)
    我那時對於讀經的印象還停留在「十三歲以後就沒有救了」的階段,因為依照「兒童讀經」的理論,這種學習的方法只適合於兒童時期。但是,第一次親耳聆聽王教授的講話,他卻說,十三歲以後也可以讀經,只要像孩子一樣的去讀論語,讀它一百遍,你的智慧就來了。他說:「只要世界上有一個人讀,孔子就不會死了!」
  • 返本開新 以文化人——文禮書院 《王財貴65文集》網絡學習平臺 (試行版)
    2014甲午年,適逢王財貴教授65壽辰,故有《王財貴65文集》出版計劃,欲為王教授心繫天下、無私公益之行跡,留下完整記錄。經各界踴躍提供資料,《王財貴65文集》總結為五百萬字的中文書稿,內容共分六輯,其主題分別為季謙先生文稿、讀經教育推廣、文化關懷演講、經典系列講座、網絡回復集成、講學與問答;《王財貴65文集》的出世,象徵著教授二十餘年的讀經推廣階段性的成果總結,是讀經教育之集大成之作。
  • 自然拼音英語教學法
    同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可以有不同的讀音,而不同的字母和字母組合又可以有相同的讀音。在通常的英語教學中,讀英語需要藉助一套標音法。國際音標是傳統的標音法,是針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而設的;而Phonics是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所採用的方法。通過phonics學英語,可以省去學習國際音標的中間環節。
  • 王財貴先生與「兒童讀經」(下)
    原來,每天孩子上下學的班車往返的路上有單程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她想,這樣寶貴的時間,如果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那將會對所有孩子留下一生最珍貴的回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她給每個班車上的孩子家長寫了一封信:「我的孩子利用是臺中教育大學王財貴教授的讀經方法,背會了一些中外文的經典,全是利用的業餘的邊邊角角的時間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