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自行車沒出路?北京八裡莊東裡和感化胡同3號院是這麼做的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走進樓梯間,堆著破自行車;打開電梯門,堆著破自行車;來到停車棚,還是破自行車……堆在社區沒人騎,想清理卻有車主跳出來阻止,現如今,破舊自行車已經成為社區一景。

如何清理老舊自行車,京城的部分社區也在尋找著合適的方案——回收造景、社區共享,讓舊自行車挪挪地兒,才能找到新路。

請點擊輸入圖信建裡

現場▼

破車佔領小區車棚

陶然亭地鐵站向西,走進信建裡小區南門不足20米,就能看到綠色圍欄搭起的自行車棚。

一字形的自行車棚體量不小,目測裝上七八十輛自行車毫無問題,可如今這裡卻成了廢舊自行車的「樂園」——棚內自行車大多滿身蒙塵,看起來已在這裡安臥了不少時日。這其中,還有廢置不用的電動自行車與殘疾人摩託。

「清理一下的話,大家也不用費勁推車上樓。」信建裡居民劉先生表示,車棚裡的廢舊自行車都是日積月累所致,本來居民也會把自己的車停到車棚裡,由於近年來車棚無人管理,可用空間越來越小,居民只能把車停在樓門外或者推上樓:「我們這兒都沒電梯,如果有地方停,誰願意往上搬。」

而在信建裡小區西門,還有一個自行車棚同樣堆滿了舊車。也許是因為長期廢棄無法停放新車,停車棚已被上了鎖。但誰上的鎖,裡面的車屬於誰,記者詢問了幾名居民,均沒有得到答案。

除了停車棚裡,散落在小區內部的廢舊自行車,則被一些居民施以「妙用」,如在小區西門附近的停車場處,就有幾輛廢舊自行車被當成佔車位的工具。

距離信建裡不遠的另一處小區裡,廢舊自行車同樣佔領了車棚。這個位於裡仁街東口的小區,停車棚中大多都是破舊的不成形的自行車,車棚正中央,還有一輛破三輪車翻倒在地。

「破窗效應」也在這裡顯現——除了各式廢舊車輛,車棚裡還堆了不少其他廢品,幾乎成了一座垃圾棚。

「旁邊都是舊車,好車也不敢停到這邊來,萬一讓人弄走了怎麼辦?」居民孫莉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區停車棚淪為垃圾棚也是長期無人管理的結果。小區隨處可見的破舊車輛,也給小區居民「車可以亂扔」的印象,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本來有車可以賣廢品,但現在看你家佔車位用,乾脆我也推樓下佔車位,成惡性循環了。」

樓下舊車當道,諸多小區的樓道內部,同樣是廢舊自行車的「博物館」。乃至於樓道裡堆幾輛舊車,都成了許多老舊小區的「招牌」特色。

「我家這車兩年沒動過地方了,可你說扔了吧,萬一哪天還騎呢?」居民李悅家門口,停著三輛自行車,其中一輛黑色的「24女車」,如今已經成了灰色。李悅坦言,自打她搬家來此,兩年多的時間,這輛自行車從沒動過地方。就在她家對面,也有一輛廢棄已久的自行車,家家如此,鄰居之間反倒相安無事:「誰也別挑誰的理。」

難點▼

居民難覓回收途徑

在管理者眼中,廢舊自行車的清理工作,則是老大難問題——即便是落滿灰塵、年久失修,自行車也是居民的財產。無論是街道居委會,還是小區物業,大多不願介入管理。

「你別看平時沒人騎,你要清理就有主了。」一位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廢舊自行車問題曾有業主反映,但物業只清理了破舊的共享單車,卻沒有移動自行車,因為核對業主、徵得業主同意的工作過於繁瑣——按照工作流程,每輛廢舊自行車都應該與業主溝通,徵得同意才能處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別說我們能不能聯繫得上,聯繫上了又有哪個業主同意?」

與小區廢舊自行車越來越多對應的,則是管理手段和回收途徑的日漸稀缺,畢竟從「三大轉」退位之後,自行車對於老百姓的重要性,也日落西山。

「以前車棚有人看著,車也金貴,現在都沒人管了。」居民李先生表示,自己曾經住在單位宿舍樓所在的小區,那時自行車棚有專人管理,但隨著近十年來的發展,「看車棚」的工作早已消失不見。這也導致車輛被廢棄後,得不到及時地處理,等到確認廢棄時,往往都隔了幾年時間。

管車的人沒了,收車的途徑也少了。在信建裡小區附近不到500米的道路拐角,就有一處修車攤,不過攤主表示,原來收車的業務早已放棄:「不賺錢還惹麻煩。」

修車攤不願收舊車,資源回收的經營者,對於廢舊自行車的態度也頗為曖昧。記者以車主身份,諮詢了小區周邊的數家資源回收經營者。其大多數都以小區不讓進場等理由拒絕上門回收,而給出的回收價格,也與廢鐵幾無二致。

「原來我問過一次,才給我20元,還愛答不理的。」信建裡居民楊女士表示,曾有過動力清理家中的廢舊自行車,但沒有找到方便合適的途徑,因此至今沒有行動。而老舊小區老人居多,搬運破舊的自行車實屬不便:「前幾天附近小區有上門回收舊物的,給點錢還送花,我覺得這種形式就很好。如果來我們小區回收,我願意把車換成花,給我20塊也認了。」

出路▼

藝術改造舊車新生

朝陽區八裡莊東裡12號樓下,五顏六色的金屬護欄頗顯獨特出挑。

走近一看才發現,這排約有百米長的沿街圍欄,是由自行車零件重組、焊接而成——所有零件被噴塗成各種顏色,自行車的鋼圈被截為幾段,拼湊成弧形的曲線;車把、車架則拼湊成各式人物運動的圖案。

這是八裡莊街道處理老舊自行車的一次嘗試,2017年8月,八裡莊街道聯合綠芽公益組織對廢舊自行車經過統一回收處理。據媒體報導,在經過走訪調查、登記造冊、分類處理、鼓勵報廢、循環再利用等過程後,社區內廢舊自行車被一次性清理、利用。其中,藝術護欄的製作,便用掉了約300輛廢舊自行車。

八裡莊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廢舊自行車變身藝術圍欄前,街道對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也引入了專業的社會組織予以設計、製作,因此獲得了居民的支持。通過製作圍欄,社區也得以清理了大量廢舊自行車,並把清理廢舊車輛納入了社區環境整治的工作中:「自這個活動以後,小區的廢舊自行車就少很多了。」

位於長椿街附近的感化胡同3號院,同樣採用了廢舊自行車改為藝術造景的方式。走進小區,就能看到綠地中「停放」著許多塗裝成粉色、藍色的自行車,而這些自行車的車筐、後座中都擺著花盆,設計感十足的自行車加上鮮豔的花朵,成為小區綠化的獨特點綴。

「點綴了社區,也讓大家看到,廢品也能有新生。」感化胡同3號院居民高巖表示,社區給廢舊自行車找到出路,不僅可以美化社區,更多的是改變居民「敝帚自珍」的意識。也希望類似的活動可以持續下去:「唯一有點遺憾是這些車在外面放久了,又有些髒了,如果定期清理一下會更好。」

相比於回收造景的「靜」,南平裡社區則選擇讓廢舊自行車「動」起來。通過回收、維修廢舊自行車,南平裡打造了四十餘輛「社區共享單車」,專供本社區居民免費使用。

「維護這批共享單車的運營,其實並不難。」南平裡社區黨委書記張蕊表示,將殭屍自行車改為共享單車,屬於因地制宜的選擇——位於機場生活區,小區與周邊公共設施有一定距離,常見的共享單車在小區配置又不多,通過回收居民的舊自行車進行改造,既解決了自行車廢棄的問題,也解決了小區居民的出行問題。而在自行車回收改造後,社區只需要定期進行自行車維修和零配件更換,便可維持共享單車的運行:「目前我們小區還有四十多輛單車在使用。」

讓居民主動將自行車「共享」出來,社區也花了一定心思,張蕊介紹,社區通過廢舊自行車兌換紀念品的方式,鼓勵居民廢物再利用。在首期自行車回收過後,社區還會定期舉行類似的回收活動,並將收上來的自行車用於文化改裝等用途:「未來我們還會針對自行車舉辦新的升級活動,進一步促進居民的回收再利用意識。」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吳楠 文並攝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朝陽區八裡莊街道:廢舊自行車變藝術護欄
    社區的樓道中、角落裡,總堆放著一輛輛破舊的自行車。把它們收集起來,通過火拆、改裝、噴漆,打造成一個個頗有藝術範兒的護欄。這是朝陽區八裡莊街道提升社區環境的新嘗試。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十裡堡東裡128號樓,樓下的一片三角形綠地上工人們正焊接護欄。
  • 廢舊自行車等「殭屍」常年盤踞老舊小區,怎麼破?
    新京報訊(記者 張璐 姚遠)近日有居民向新京報反映,北京市西城區牛街東裡二區的樓道裡有很多「殭屍」自行車,上面落滿了灰塵,不僅對環境造成汙染,也形成了安全隱患。對此,社區居委會和物業表示已經清理樓外無人認領廢舊自行車,樓道內自行車不徵得車主同意難以清理。
  • 北京市朝陽區300輛廢舊自行車變身「藝術護欄」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蒲長廷)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八裡莊東裡12號樓下,工作人員剛剛將新的護欄安好,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圍觀。走進一看,這段長度為100餘米的護欄是由大小不同的自行車焊接而成。往遠了瞧,每輛自行車都塗有不同顏色,居民笑稱「有藝術範」,圍欄是用近300輛廢舊自行車焊接的。
  • 朝陽區八裡莊街道:「殭屍」自行車巧變社區藝術護欄
    社區的樓道中、角落裡,總堆放著一輛輛破舊的自行車。把它們收集起來,通過分拆、改裝、噴漆,打造成一個個頗有藝術範兒的護欄。這是朝陽區八裡莊街道提升社區環境的新嘗試。8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十裡堡東裡128號樓。樓下的一片三角形綠地上,工人們正焊接護欄。
  • 三裡屯、六裡橋、八裡莊:北京地名裡的「裡程表」
    三裡屯 六裡橋 東西八裡莊以老北京城門為參照老北京城素有「裡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即內城有九個城門(南面的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東面的東直門和朝陽門;西面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面的德勝門和安定門);外城有七個城門(南面的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東面的東便門和廣渠門;西面的西便門和廣安門);位於中央的皇城則有四個城門
  • (美麗中國行)北京老胡同裡的創意新工廠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北京老胡同裡的創意新工廠  中新社記者 尹力  如果說胡同是北京的文化「脈絡」,那麼,一些藏身老城區的廢舊廠房則是北京工業歷史的符號。而今,原本藏在胡同深處的廢舊廠房在獲得「創意」的助力後,重新煥發勃勃生機。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追尋歷史,還可以看到科技和時尚的「風向標」。  北京東城區的板橋南巷胡同很安靜。街邊的小店開門迎客,不時有汽車從胡同通過,即使遇到行走緩慢的行人或三輪車,司機也不鳴笛。
  • 胡同裡的北京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短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選段,寫的北京胡同。北京的胡同,第一個要想起的就是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城南舊事》,很多人也都並不陌生,這是我們這代學生小學語文課本裡要求的必讀叢書那時候讀的是小主人公英子在胡同中長大的過程中經歷的大大小小有趣的故事。小時候我腦海裡構想的胡同:大大小小,星羅棋布。陽光總照在某一條小路上,有人力車經過時,地上飛揚起些許的黃土,可惜想像力實在不夠豐富不能真正領會胡同中的奧秘。
  • 北京胡同遊最佳路線,在胡同裡仰望鐘鼓樓
    乘坐地鐵2號線到鼓樓大街站下車,走出車站後就能看到一條叫做舊鼓樓大街的街道,街道很窄,只有3條車道,兩條車道是由南向北的車道,另外一條車道是由北向南的車道。順著這條街道向南望去,遠遠地就能看到路東側有一座高聳的石制高樓,那就是鐘樓。
  • 那些藏在老北京胡同裡的第一|磚塔胡同|獨家-北京自媒體聯盟|老...
    這些歷史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的胡同裡,還出這麼多"第一"!胡同不僅僅是老北京人的家和童年,在過去滄桑巨變的一個世紀中,胡同也曾誕生過不少「中國第一」。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專門機構總理衙門總理衙門舊址就在東堂子胡同。
  • 北京胡同裡的國宴 不知道這家飯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吃貨」
    作為北京獨特的景觀——胡同,西絨線胡同看起來與普通的胡同別無二致。但這兒南距宣武門,北離西單都不過千米,東到人民大會堂也不過幾分鐘車程,是北京城裡極為核心的地帶。許是這個緣故,一家聲名顯赫的傳奇飯館曾選址在這裡,它就是四川飯店。
  • 小區裡廢舊自行車怎麼清理?這裡的居民能用它換生活用品
    廢舊的自行車和三輪車,佔地又不美觀,成了居民心中的一件煩心事兒。今天,玉橋街道玉橋東裡南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開啟以舊換物活動,鼓勵居民用手中的廢棄自行車來兌換生活用品。玉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薛美麗告訴記者,小區裡的「殭屍車」越來越多,佔了很多空間,導致居民日常使用的自行車都快沒地方放了。之前街道治理過好幾輪,也貼過告示請居民自行清理,但清理了一批又反彈一批,效果始終不明顯,居民們意見很大,成了大伙兒的一件煩心事兒。「很多居民的車不用了也不捨得扔,還當『寶貝』留著,也不讓我們清理,佔領了很多空間。」
  • 北京,喊你胡同裡轉轉
    北京足夠大,大到可能一個人一輩子也走不完。北京的胡同足夠多,多到如同人的頭髮難以數清。自打上兩周立下宏願,要好好認識一下五朝帝都,感受一下時代變遷帶來的變化。然後繞到東茶食胡同,向西到五老胡同再拐向南,到了珠市口東大街,繼續向西,再次來到草廠十條南入口,此處一座回族幼兒園,民族風格特別明顯。進入草廠十條向北40、50米,有一條向西斜插的胡同,叫薛家灣胡同,信步進入。胡同口靠南一戶人家門前的大樹,看看樹皮的皺紋就知年頭很長。
  • 20家藏在胡同旮旯裡的小館兒,有著讓人痴狂的美味!
    總說,沒吃過北京烤鴨不算來過北京沒吃過北京小吃不算了解北京,其實北京人對吃的執著,好吃的,跨六環吃7、8、9、10次,今天我們替您品嘗了這些館子,雖然北京人吃打滷面就在家吃,但這裡的比其他家打滷面略勝一籌。炸灌腸是那種滾刀切的外焦裡嫩。點的時候還怕朋友吃不慣呢,沒想到他很愛吃!大腸處理的乾淨,但又保留了其油脂,而且燉的很軟爛,口感滑滑糯糯又有韌勁。肺切成薄片,更易於入味,吃著不腥。
  • 北京這條胡同,窄到只有40釐米,還滿是銅臭味兒!
    早就聽說它是北京最窄的胡同,索性就找了個好天兒,串串這條窄胡同。從地鐵前門站出來後沒走多遠就到了前門大街,而錢市胡同就在與前門大街並排的珠寶市街的西側,與珠寶市街垂直相交。它充滿銅臭的味道。 它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 錢市胡同全長55米。穿梭其中,沒走幾步就到頭兒了,而且還是條「死胡同」。胡同盡頭是一戶「封路」的人家,就再無「出路」。還沒品夠這胡同的味道,就到頭兒了,只好折回來,再走一遍。
  • 【風物誌】探尋八裡莊的前世今生
    解放前,北京的近郊有四個八裡莊 為了加以區別 人們在名字前加上「東西南北」表示方位:北八裡莊在北苑附近 南八裡莊在南磨房附近 西八裡莊在阜成門外 東八裡莊在朝陽門外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西八裡莊
  • 北京自行車專用路將東拓南展,東連林萃路南至西直門
    為不斷提升慢行交通品質,促進市民綠色出行,自8月中旬全市開展共享單車專項整治行動以來,各區共出動巡查人員3706人,巡查點位6753個,清理違規投放、破損廢舊和影響通行的車輛近21萬輛。今年以來,累計清理違規投放的共享電動自行車5000餘輛。
  • 【胡同故事】新開胡同80號
    新開路胡同80號是協和醫院學生及低年住院醫師的宿舍,藏在胡同的深處。新開路,一個毫無美感的地名,卻蘊含一段無限詩意的時光。北京是一個奇怪的城市,極致的繁華和深厚的寧靜可以並肩靠背,氣息互通。曾經在一個下夜班的清晨站在協和醫院的門洞裡看馬路對面的胡同,晨霧依稀,胡同漸醒,快客、紅洋、寧郡王府內的電器廠、高牆深院的L會館、大雜院裡的高樹、公共廁所旁的槐花都融混在霧氣裡,我知道,這裡是北京的老城,這裡是北京,這裡是北京的生活。北京城以胡同聞名,跋涉千裡來京務工,有幸安居老城老胡同5年,冒充一個北京人,是何等的幸運、幸福。
  • 2018 北京胡同咖啡館指南 | 深藏灰瓦槐樹下
    姜文《邪不壓正》的電影畫面裡,彭于晏在灰瓦排闥的北京城上空騎自行車、飛簷走壁,那天色湛藍如洗。過去的畫面,也總是讓人想到現在:胡同作為北京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聚落形式,在過往的城市建設中,簡直經歷了千辛萬苦。如今藏在那灰瓦槐樹下的,還有哪些東西仍然值得拜訪的呢?
  • 300米群力胡同近百個私設地鎖:兩年沒人管 一夜之間全拆了
    2017年12月13日訊,最近,全市都在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清理整治工作。居住西城區群力胡同的居民向本報反應,胡同裡私設地鎖問題嚴重。300米長的胡同裡,路兩側裝了近百個佔車位用的地鎖。不美觀還只是小問題,更嚴重的是阻礙了消防通道,一旦起火不堪設想。居民認為,地鎖問題也應該納入清理整治工作當中。
  • 自行車報廢之惑 廢舊自行車該何去何從
    市局刑偵局的容科長告訴我們,公安部門確實做過對被盜自行車的集中清理和認領工作,清理來的自行車儲存在郊外的固定地點,通過報紙通知失主前去認領。這些車中可以說有不少是被廢棄的,因而也就不會有人去認領,這些無主車也只能在倉庫裡慢慢地等待了。 一位在公安機關工作的人員向我們訴說了他們工作的無奈:由於沒有專門的廢舊自行車回收部門,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公安機關充當了廢舊自行車回收人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