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樓梯間,堆著破自行車;打開電梯門,堆著破自行車;來到停車棚,還是破自行車……堆在社區沒人騎,想清理卻有車主跳出來阻止,現如今,破舊自行車已經成為社區一景。
如何清理老舊自行車,京城的部分社區也在尋找著合適的方案——回收造景、社區共享,讓舊自行車挪挪地兒,才能找到新路。
現場▼
破車佔領小區車棚
陶然亭地鐵站向西,走進信建裡小區南門不足20米,就能看到綠色圍欄搭起的自行車棚。
一字形的自行車棚體量不小,目測裝上七八十輛自行車毫無問題,可如今這裡卻成了廢舊自行車的「樂園」——棚內自行車大多滿身蒙塵,看起來已在這裡安臥了不少時日。這其中,還有廢置不用的電動自行車與殘疾人摩託。
「清理一下的話,大家也不用費勁推車上樓。」信建裡居民劉先生表示,車棚裡的廢舊自行車都是日積月累所致,本來居民也會把自己的車停到車棚裡,由於近年來車棚無人管理,可用空間越來越小,居民只能把車停在樓門外或者推上樓:「我們這兒都沒電梯,如果有地方停,誰願意往上搬。」
而在信建裡小區西門,還有一個自行車棚同樣堆滿了舊車。也許是因為長期廢棄無法停放新車,停車棚已被上了鎖。但誰上的鎖,裡面的車屬於誰,記者詢問了幾名居民,均沒有得到答案。
除了停車棚裡,散落在小區內部的廢舊自行車,則被一些居民施以「妙用」,如在小區西門附近的停車場處,就有幾輛廢舊自行車被當成佔車位的工具。
距離信建裡不遠的另一處小區裡,廢舊自行車同樣佔領了車棚。這個位於裡仁街東口的小區,停車棚中大多都是破舊的不成形的自行車,車棚正中央,還有一輛破三輪車翻倒在地。
「破窗效應」也在這裡顯現——除了各式廢舊車輛,車棚裡還堆了不少其他廢品,幾乎成了一座垃圾棚。
「旁邊都是舊車,好車也不敢停到這邊來,萬一讓人弄走了怎麼辦?」居民孫莉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區停車棚淪為垃圾棚也是長期無人管理的結果。小區隨處可見的破舊車輛,也給小區居民「車可以亂扔」的印象,進一步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本來有車可以賣廢品,但現在看你家佔車位用,乾脆我也推樓下佔車位,成惡性循環了。」
樓下舊車當道,諸多小區的樓道內部,同樣是廢舊自行車的「博物館」。乃至於樓道裡堆幾輛舊車,都成了許多老舊小區的「招牌」特色。
「我家這車兩年沒動過地方了,可你說扔了吧,萬一哪天還騎呢?」居民李悅家門口,停著三輛自行車,其中一輛黑色的「24女車」,如今已經成了灰色。李悅坦言,自打她搬家來此,兩年多的時間,這輛自行車從沒動過地方。就在她家對面,也有一輛廢棄已久的自行車,家家如此,鄰居之間反倒相安無事:「誰也別挑誰的理。」
難點▼
居民難覓回收途徑
在管理者眼中,廢舊自行車的清理工作,則是老大難問題——即便是落滿灰塵、年久失修,自行車也是居民的財產。無論是街道居委會,還是小區物業,大多不願介入管理。
「你別看平時沒人騎,你要清理就有主了。」一位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表示,廢舊自行車問題曾有業主反映,但物業只清理了破舊的共享單車,卻沒有移動自行車,因為核對業主、徵得業主同意的工作過於繁瑣——按照工作流程,每輛廢舊自行車都應該與業主溝通,徵得同意才能處理。而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別說我們能不能聯繫得上,聯繫上了又有哪個業主同意?」
與小區廢舊自行車越來越多對應的,則是管理手段和回收途徑的日漸稀缺,畢竟從「三大轉」退位之後,自行車對於老百姓的重要性,也日落西山。
「以前車棚有人看著,車也金貴,現在都沒人管了。」居民李先生表示,自己曾經住在單位宿舍樓所在的小區,那時自行車棚有專人管理,但隨著近十年來的發展,「看車棚」的工作早已消失不見。這也導致車輛被廢棄後,得不到及時地處理,等到確認廢棄時,往往都隔了幾年時間。
管車的人沒了,收車的途徑也少了。在信建裡小區附近不到500米的道路拐角,就有一處修車攤,不過攤主表示,原來收車的業務早已放棄:「不賺錢還惹麻煩。」
修車攤不願收舊車,資源回收的經營者,對於廢舊自行車的態度也頗為曖昧。記者以車主身份,諮詢了小區周邊的數家資源回收經營者。其大多數都以小區不讓進場等理由拒絕上門回收,而給出的回收價格,也與廢鐵幾無二致。
「原來我問過一次,才給我20元,還愛答不理的。」信建裡居民楊女士表示,曾有過動力清理家中的廢舊自行車,但沒有找到方便合適的途徑,因此至今沒有行動。而老舊小區老人居多,搬運破舊的自行車實屬不便:「前幾天附近小區有上門回收舊物的,給點錢還送花,我覺得這種形式就很好。如果來我們小區回收,我願意把車換成花,給我20塊也認了。」
出路▼
藝術改造舊車新生
朝陽區八裡莊東裡12號樓下,五顏六色的金屬護欄頗顯獨特出挑。
走近一看才發現,這排約有百米長的沿街圍欄,是由自行車零件重組、焊接而成——所有零件被噴塗成各種顏色,自行車的鋼圈被截為幾段,拼湊成弧形的曲線;車把、車架則拼湊成各式人物運動的圖案。
這是八裡莊街道處理老舊自行車的一次嘗試,2017年8月,八裡莊街道聯合綠芽公益組織對廢舊自行車經過統一回收處理。據媒體報導,在經過走訪調查、登記造冊、分類處理、鼓勵報廢、循環再利用等過程後,社區內廢舊自行車被一次性清理、利用。其中,藝術護欄的製作,便用掉了約300輛廢舊自行車。
八裡莊街道工作人員介紹,廢舊自行車變身藝術圍欄前,街道對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也引入了專業的社會組織予以設計、製作,因此獲得了居民的支持。通過製作圍欄,社區也得以清理了大量廢舊自行車,並把清理廢舊車輛納入了社區環境整治的工作中:「自這個活動以後,小區的廢舊自行車就少很多了。」
位於長椿街附近的感化胡同3號院,同樣採用了廢舊自行車改為藝術造景的方式。走進小區,就能看到綠地中「停放」著許多塗裝成粉色、藍色的自行車,而這些自行車的車筐、後座中都擺著花盆,設計感十足的自行車加上鮮豔的花朵,成為小區綠化的獨特點綴。
「點綴了社區,也讓大家看到,廢品也能有新生。」感化胡同3號院居民高巖表示,社區給廢舊自行車找到出路,不僅可以美化社區,更多的是改變居民「敝帚自珍」的意識。也希望類似的活動可以持續下去:「唯一有點遺憾是這些車在外面放久了,又有些髒了,如果定期清理一下會更好。」
相比於回收造景的「靜」,南平裡社區則選擇讓廢舊自行車「動」起來。通過回收、維修廢舊自行車,南平裡打造了四十餘輛「社區共享單車」,專供本社區居民免費使用。
「維護這批共享單車的運營,其實並不難。」南平裡社區黨委書記張蕊表示,將殭屍自行車改為共享單車,屬於因地制宜的選擇——位於機場生活區,小區與周邊公共設施有一定距離,常見的共享單車在小區配置又不多,通過回收居民的舊自行車進行改造,既解決了自行車廢棄的問題,也解決了小區居民的出行問題。而在自行車回收改造後,社區只需要定期進行自行車維修和零配件更換,便可維持共享單車的運行:「目前我們小區還有四十多輛單車在使用。」
讓居民主動將自行車「共享」出來,社區也花了一定心思,張蕊介紹,社區通過廢舊自行車兌換紀念品的方式,鼓勵居民廢物再利用。在首期自行車回收過後,社區還會定期舉行類似的回收活動,並將收上來的自行車用於文化改裝等用途:「未來我們還會針對自行車舉辦新的升級活動,進一步促進居民的回收再利用意識。」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吳楠 文並攝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