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對稱性:歐核中心在反氫原子上重演狄拉克「關鍵誤差」

2020-12-11 澎湃新聞

一個帶正電的質子,加一個帶負電的電子,氫原子是世界上最簡單的原子。現代物理學上許多最精妙的理論,卻借這種原子顯現,堪稱大道至簡。

1947年,在紐約州長島東段的謝爾特小島上,一場歷史性的學術會議召開,主題是量子力學與電子問題。美國物理學家威利斯尤金蘭姆(Willis Eugene Lamb)報告了他在氫原子光譜精細結構中的一個發現。

原來,根據狄拉克方程計算,氫原子的2S(1/2)和2P(1/2)能級相同,可以簡併。然而,蘭姆和同事用新興的微波技術探測後發現,這兩個能級其實並不吻合,而是存在一個小小小小的能級差。

就是從這個小小小小的豁口裡,人類迄今為止最精確的理論——量子電動力學破殼而出。這個能級差後來被命名為「蘭姆位移」,蘭姆本人也憑此獲得了1955年的諾貝爾獎。

蘭姆在黑板上書寫氫的狄拉克方程與蘭姆位移

2020年2月20日凌晨,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研究團隊在氫原子的反物質——反氫原子上同樣觀測到了蘭姆位移。

雖然這次測量出的數值與理論的吻合程度只有11%,但也足以彰顯出自然的根本對稱性。另一方面,它也加深了人類的疑惑:既然物質與反物質性質如此對稱,為何宇宙卻由正物質主導?

對稱與不對稱

有意思的是,從狄拉克方程到量子電動力學的演化,本身就與反物質息息相關。

狄拉克方程是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首次融合,用量子化的觀念來描述原子的不同能級,由此,人們可以計算出氫原子的精細能譜。

狄拉克方程也首次預言了正電子的存在,它與電子的電量相當而電荷相反。所有的負能級被無數正負電子對填滿,我們的世界漂浮其上,這就是狄拉克之海的概念。

狄拉克方程刻在他位於西敏寺的墓碑上

不過,正如蘭姆位移所昭示的,狄拉克的理論存在缺陷。他把正電子視作狄拉克之海中的空洞,而非真實存在的粒子。

只有量子場論把真空的概念也量子化之後,反物質的概念才得以進一步完善。在微觀世界裡,無數對正反粒子憑空誕生,又瞬間相遇湮滅,形成不斷的量子漲落。

不過,宇宙中可能有某種我們未知的擾動,導致正反物質並未對稱地產生、湮滅,而是留下了更多的正物質,構成了我們所知的世界。

量產研究反物質

不出意外,做出此次反氫原子蘭姆位移實驗的是世界高能物理重鎮歐洲核子中心。畢竟,要研究反物質,首先就得有「量產」反物質的能力。

從反電子的概念類推,反氫原子由一個帶負電荷的反質子和一個帶正電荷的正電子組成。

電子與正電子

一個名為反質子減速器將在真空管中製造出的「狂奔」粒子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以下,送到ALPHA實驗組中。正電子則由一個鈉放射源提供。

據《自然》上隨論文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每隔幾分鐘,就有9萬個反質子和300萬個正電子在複雜的帶電粒子陷阱中混合,產生約20個冷卻的反氫原子。在超導磁鐵製成的中性粒子陷阱中。它們可以保存至少60小時。

如前所述,人類對氫原子微觀結構的探測走向精細化的歷程,推動了原子理論的進化。1880年代,人類首次高精度地測量出氫原子的光學譜。蘭姆位移則是用射頻波譜完成的。如今,能量更高的雷射光譜成為了主流的探測工具。

ALPHA實驗團隊將雷射脈衝注入困住反氫原子的陷阱,導致反氫原子從基礎的1S狀態激發到2P1/2或2P3/2能級,然後衰減回1S狀態。

歐洲核子中心用陷阱困住反氫原子

這些反氫原子隨後與壁上的正常原子接觸湮滅,產生帶電的π介子。它們的數量能夠描述出雷射頻率函數。

最後,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函數的峰值位置推算出了1S和2P(1/2)、1S和2P(3/2)之間的能級差。結果與普通氫原子的蘭姆位移較好地吻合。

看起來,正反物質又增加了一處對稱。

那麼,世界上的物質為何遠遠多於反物質?這種巨大的不對稱性從何而來?這個研究並沒有解答這個終極謎題,反而加深了懸念。不過,它起碼為後繼的解題者提供了限制條件,排除了一些錯誤方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反物質是指和正物質相反的物質,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中帶電的粒子為質子和電子,其中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而它們的對應的反粒子分別是反質子和反電子,反質子帶負電,反電子帶正電。以氫元素為例,正氫由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的質子組成,而由一個帶正電的電子和一個帶負電的質子組成的元素就是反氫。
  • 狄拉克方程:「反物質」的先知,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調停者
    在現代物理學裡,狄拉克方程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因為它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叫相對論性量子力學,是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第一次融合,狄拉克方程還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促進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的發展,並且為電磁理論發展到量子電動力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還為建立量子場論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是物理學中無法忽視的一個公式。
  • 狄拉克和他的 δ 函數
    特別是柯西(Augustin-Louis Cauchy)在 1815 年寫成、1827 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無窮小分析的論文裡,實際上已經使用了無限高和無限窄的單位脈衝來做積分核,因此後人也稱之為柯西 δ 函數,或柯西 - 狄拉克 δ 函數。
  • 研究反物質:尋找另一個「我」
    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的《自然》期刊上,測量顯示反物質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與「普通」物質原子中的理論預言相一致,這為將來進一步精確測量反物質的特定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性質奠定了基礎。「發現正反物質之間的任何區別都可能動搖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這些新的實驗測量是關於反物質相互作用的方面——比如說蘭姆位移——對於這些結果我們已經期盼了很久。」
  • 量子力學大師狄拉克的卓越人生:物理追求美就足夠了
    在父親的影響下, 狄拉克從小就學法語, 酷愛數學, 並表現出非凡的數學才能。念中學時就自學了許多數學書, 甚至學了非歐幾何。但少年時代的狄拉克, 卻對法語不甚感興趣。每當發現自己不能很好地用法語表意時, 就保持沉默。這一早年教育無疑促進了他沉靜、內向性格的形成。
  • 狄拉克的方程遊戲(三)
    狄拉克第一篇空穴理論論文的標題為《電子和質子的理論》。當時質子是唯一知道的帶正電的粒子。所以試圖把這種假定的空穴認定為質子是很自然的。但不久這種認定引起了十分嚴重的困難。確切地說,我們剛才討論的兩種過程——電子-質子對的產生和電子-質子對的湮滅——從來沒有被觀測到過。第二個過程更有問題,因為它預言氫原子會在幾微秒時間內自發地自我湮滅——幸虧它們不是這樣。
  • 為什麼我們直到本世紀才能觀察到反氫原子光譜?
    物理學家表示:儘管在1932年通過實驗首次證實了反物質的存在,但直到2016年12月,才有人觀察到反物質的原子光譜。 氫原子光譜。要想看到氫原子光譜,首先你得有一些氫氣,將其加熱,並觀察它發出的光。這很容易操作。事實證明,反氫原子光譜與氫原子光譜完全相同,只是更難發現罷了。
  • 歐核中心證明質子與反質子為真正鏡像
    最近,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支由日本理化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對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的一個基本特性——CPT不變性進行測試時,對質子及其反物質
  • 反物質與普通物質有何區別?目前還看不出來
    歐核中心的古恩·卡特裡(Gunn Khatri)指出,「但每一步都帶領我們朝回答另一個問題更進一步:『為什麼反物質比普通物質少這麼多呢?』」為更好的認識反物質,科學家將歐核中心的反質子減速器作為研究工具。反質子減速器能夠產生反質子,並減慢其運動速度。反氫雷射物理儀器(ALPHA)再將這些反質子與正電子相結合,組成一個反氫原子。
  • 科學家首次在反氫原子中觀測到蘭姆移位
    蘭姆移位(Lamb Shift),一般指氫原子的 2S(1/2)和 2P(1/2)這兩個能級間的微小能量差異,該差異最早由蘭姆和 Robert Retherford 於 1947 年在實驗中發現,曾在當時因與著名物理學家保羅 · 狄拉克(Paul Dirac)所提出的狄拉克方程(整合了量子力學與狹義相對論)的預期不符而引起轟動,直接促使了量子電動力學的誕生。
  • 反氫原子是什麼?研究者:或通過它揭示反物質的真正樣子
    反氫雷射物理儀器又被稱為ALPHA,這是一種專門檢測和研究反氫原子的儀器,可以為我們揭示宇宙中氫原子與反氫原子的之間的關係。 ,氫原子和反氫原子其實是一對完全相反的的粒子,也是證明反物質存在的有利證據。
  • 中子和氫原子都是由一個質子和電子組成,它們的性質為什麼不同?
    除非結合為原子核,否則原子核外的中子極易衰變為一個質子、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即變成一個氫原子。氫原子主要成分就是質子,質子可以長期單獨穩定存在,壽命大於10^35年,這就決定了氫原子的相對穩定。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子處於強力作用下的束縛態才是它穩定態,獨立狀態時沒有氫原子物理狀態性質穩定。
  • 反物質有黏性嗎?科學依據是什麼?
    不僅在地球上,而且在我們所看的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我們發現大大小小宇宙結構都是由物質構成。物質,也就是說,與反物質相反。我們發現的每個星系、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集合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展現出了我們在地球這個物質行星上所熟悉的確切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但是,如果要是傳統的東西都由反物質組成,反物質它具有黏性嗎?答案是肯定的。
  • 反物質是什麼,人類是如何發現反物質的?
    1928年的一天,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翹著二郎腿,長舒了一口氣。他剛剛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工作,把量子力學領域的薛丁格方程和宇宙量級上的相對論進行了結合,提出了屬於他的狄拉克方程。薛丁格方程,是用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
  • 觸摸「反物質世界」的大門,只需要你手中的香蕉
    collaboration)報導了氫原子的反物質對應物,即反氫原子能級結構中的特定量子效應——精細結構(fine structure)和蘭姆位移(Lamb shift)。一直以來,科學家根據反物質對應的物質的性質,理論上假設反物質的量子效應與物質一致。而這次的測量結果顯示,反物質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與「普通」 物質原子中的理論預言相一致,這為進一步精確測量反物質的特定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性質奠定了基礎。此類研究有助於揭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的《自然》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兩類在反鐵磁體中存在的拓撲磁激發
    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理論室副研究員方辰、研究員胡江平、厲康康(原物理所博士研究生)與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國際量子材料中心副研究員李源、本科生黎晨遠合作,共同在理論上發現了兩類在反鐵磁體中存在的拓撲磁激發,並用計算手段預言了它們可以在Cu3TeO6中觀測到。
  • 複合狄拉克半金屬
    如果該反帶發生在Γ點,則體系屬於強拓撲絕緣體,每個表面會出現狄拉克表面態;如果該反帶發生在高對稱線上,則體系為弱拓撲絕緣體(WTI),與之相平行的晶體表面則會出現兩個狄拉克表面態或者費米圈(Fermi loop)。研究發現:能帶拓撲理論進一步可以拓展到半金屬領域,例如外爾半金屬和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在費米面附近存在線性相交的二重簡併點,其低能激發類比於外爾費米子。
  •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只排第二,第一是他
    盧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盧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並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裡將原子分裂,還在同實驗裡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盧瑟福的發現對世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被世人稱為「近代原子核物理學之父」。
  • 基於硬體輔助虛擬化的多核確定性重演系統研究
    確定性重演技術運用到區塊鏈協議中有助於實現高性能公鏈。針對單核處理器的確定性重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已經出現了眾多成熟穩定的商用系統。然而多核處理器環境的出現給確定性重演技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多核處理器環境下,多個處理器核對共享內存的交織訪問也是導致程序執行結果不確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對稱性!還是對稱性!
    方程中有一項算式沒有物理解釋,出於對對稱性的考慮,狄拉克很快為這項算式提出了一個物理解釋。他規定每一個電子都具有被稱為正電子的反電子,這正是方程中多的分量要表達的內容。過了沒幾年,正電子在宇宙射線中被發現,現在它在醫療診斷中通過正電子斷層掃描(PET)造福了數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