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被動恢復為主動打造 汶川地震旅遊環線的提議浮出水面
汶川地震環線是中華民族感動之旅
本報記者 閔捷 實習生 楊恬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四川旅遊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每年5月四川開始進入旅遊旺季,而地震後的5月,四川旅遊出現比淡季還淡的境況。
為儘快重振四川旅遊信心,國家旅遊局和四川省旅遊局全面啟動地震災後旅遊的重建規劃工作。6月2日,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聯合調研組的旅遊博士專家團,向省旅遊局遞交了《打造汶川地震旅遊環線,帶動地震災區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該報告跳出了旅遊業被動恢復的思路,提議主動打造一條世界級、獨一無二的地震災難主題旅遊線路,將地震遺址與傳統旅遊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推動災區經濟發展。
專家團認為,汶川地震旅遊環線不僅具有旅遊、科普等實用功能,還能使置身其中的遊人感受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抗震救災的民族魂,體悟災難除了帶來損失與痛苦,也蘊涵著獨特文化和精神價值,因此,該環線也是「中華民族感動之旅」。
災區景點損失巨大 四川旅行社生意慘澹
地震災區的許多景點受到嚴重破壞。即便在地震中受災較輕的景區也受到影響。如九寨溝仍然可以乘坐飛機前往遊覽,但人們紛紛取消了計劃。一位北京的朋友告訴記者,她本來想等兒子參加6月高考後一起到九寨溝旅遊,但因為這次地震,兒子主動放棄了九寨溝之行。
旅行社切身感受了四川旅遊市場的寒意。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經理何光厚向記者介紹說,地震發生後,很多人的旅遊心態受到重大影響,境外、省外遊客來四川旅遊的人數驟減,旅行社每天根本無法發團,各個旅遊線路幾乎全部癱瘓。
「四川旅遊現在很慘澹。」四川省中國國際旅行社的一位業務骨幹告訴記者,目前四川省內許多旅行社的客戶只剩下成都市民了,並且成都市民的出遊意願也不高。為儘快緩解地震對旅遊業帶來的陣痛,已有部分旅行社組織成都市民去省外旅遊,「這個嘗試尚處於初級階段,目前效果並不好」。
6月4日,國家旅遊局公布說,從5月12日到6月1日的統計來看,四川旅遊系統因災直接損失528.31億元,地震導致四川全省384家旅遊景區、524家星級飯店、684家旅行社、58家旅遊汽車公司停業或基本停業,全省超過30萬旅遊從業人員面臨沒有工作、減少或沒有收入的困境。
打造地震旅遊環線 開闢感動之旅
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聯合調研組的旅遊博士專家團通過實地調研,提出打造汶川地震旅遊環線。專家團介紹說,該計劃設想在原有黃金旅遊線路的基礎上,結合此次地震造成的人文和地質變化,打造出一個新的主題線路。
擬設的環線是:成都——都江堰、紫坪埔——漩口、映秀——汶川——茂縣——北川——江油——安縣——綿竹——什邡——彭州——成都。
在這條自成一條標準環線的旅遊線路上,每個景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地震主題,包含了地震旅遊體驗的眾多要素。例如作為「抗震救災第一站」的都江堰,專家團將其擬設為都江堰國家抗震救災教育基地(包括抗震救災紀念館、地震劇場、地震體驗科技館);在汶川擬設震中映秀鎮遺址、汶川大地震紀念館、蘿蔔寨古羌寨地震遺址;北川擬設為國家城市地震遺址;地震中受災嚴重的龍門山、銀廠溝景區被定位為地震地質災害遺址。
這個計劃還包括一些以前不是景點的景點。例如在安縣擬設桑棗中學現場逃生體驗館,定位災難預防體驗教育。選中桑棗中學,是因為這所學校注意加強建築質量,並給學生傳授逃生知識,當地震來臨時,當地許多建築垮塌,而桑棗中學安然無恙,學生們有序疏散,無一傷亡。
綿竹市的漢旺鎮則被擬設為漢旺地震工業遺址,因為國家三大發電設備製造商之一的東方汽輪機廠坐落於此,在地震中該廠有多數廠房成為廢墟,已經確定要離開漢旺鎮重新建廠。
專家團指出,汶川地震旅遊環線具有顯著的可執行力。交通方面,該線路的主要景點都在黃金旅遊線上,均有現成公路可通達;
資源方面,線路上的受災景區可打造成典型遺址資源,同時,線路上的傳統景點眾多,具備打造全新黃金線路的資源條件;
市場方面,地震引起全球對四川旅遊景點的廣泛關注,潛在遊客產生強烈體驗需求,另外,線路綜合了傳統景點的短程線路安排,適合周末遊,市場需求穩定,特別適合中國最大的自駕遊市場——成都;
經濟方面,該旅遊環線能變建築垃圾為旅遊景觀資源,創造旅遊產出,重振災區經濟,並利用全球唯一的地震遺址環線旅遊品牌,拉動四川旅遊的國際市場。此外,旅遊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廣該旅遊環線有助於解決災區就業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地震的各災區正在對廢墟進行爆破、拆除、清掃、填埋、銷毀;各災區也在獨立做地震紀念主題的規劃、建設,缺乏統籌考慮。因此,專家團指出打造汶川地震旅遊環線的規划具有緊迫性。
四川省旅遊局災後重建專家組的市場恢復組副組長李蔚告訴記者,汶川大地震舉世矚目,汶川地震旅遊環線的重大價值在於變廢為寶,將地震災害變成旅遊資源,為四川塑造國際知名旅遊品牌,帶動災區脫貧致富。
「如果汶川地震旅遊環線的規劃能夠實施,對四川旅遊來說將是一次重獲新生的機會,我非常支持!」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總經理何光厚說。
(責任編輯: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