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周期的角度,人的職業生命周期大概可以這樣劃分:30歲以前屬於職業進入期,這個時期可以多嘗試多選擇,確定未來從事的職業與行業;30~40歲,屬於職業發展期,在確定的職業或行業內進行深度發展;40~50歲,屬於職業成熟期,經歷前十年的歷練,這個階段是職業價值的黃金時期,與企業發展同理,這個時期同時要尋找二次發展曲線,避免進入職業衰退期;50~60歲,職業衰退期,如果沒有進入職業發展第二曲線,職業即將進入衰退期。
職業生命周期的規律不可違背,但可以修正。修正的途徑通常為兩種:一是修正周期內的時間短,比如延長成熟期、延緩衰退期;二是尋找二次職業發展曲線,我們看到的很多人的轉行或創業就是典型的二次曲線發展。
同樣,也有的職業生命周期會縮短,常說的中年危機也是其中的一種現象。如何持續或延長職業生命周期,一個字「努力」。一是工作努力,成為工作中的不可替代者;一是努力學習,保持與時代同步或成為某一領域/行業的專家。
殺手一:太閒
很多年前,事業單位改革的時候讓一大群人淚奔:原本高高在上的一群人,突然發現自己仿佛進入蠻荒時代,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這些人都曾是被羨慕的一個群體,有著一份鮮亮的工作,關鍵是有閒。上班的時候也沒有多少工作,沒有壓力;有大把的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愛好,且收入不菲。工作了一年又一年,除了工作年限有提高,其他沒有什麼提升;一旦進入社會職場,忽然發現自己竟然無所適從。雖然這是一個年代的群體故事,今天這個故事依然在發生。
對於職業進入期的人群,如果你太閒;這個殺手很有可能毀滅你的整個職業生涯。對於30歲前的人,一定要通過工作和學習將自己充實起來;30歲前的職業生涯,「閒」是第一殺手。
殺手二:太忙
今天學習新的知識嗎?沒有,我太忙了。標準工作進行得怎麼樣了?還沒開始,我太忙了。諸如此類,我們太忙了,以至於有好多事情沒有時間做。我也很忙,我現在也基本沒有太多空餘時間;工作時間之外,有時還在忙於工作;如果還有時間,忙於學習與總結。
忙,不是壞事,關鍵要看你在忙什麼?如果忙的事情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性工作;對不起,你遇到殺手了,你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其消滅。太忙這個殺手拿的是雙刃劍:如果你在忙新的事情,這種忙是劍的正向刃,是為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披荊斬棘的;如果你在忙的是重複性工作,這種忙是劍的負向刃,它在抹殺你的職業生命。
對於職業發展期的人群,要警惕「太忙」這一殺手;它很有可能在無形之中,縮短你的職業生命。
殺手三:太窄
在全國高速實行ETC,取消人工收費的時候;有人說「我收了一輩子的費,現在讓我去幹嘛」。高速收費,不要看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行行出狀元;高速收費員中也有狀元,他們曾經是行業內的佼佼者;當收費模式改變、工作變換,好多人由天上掉到了地上。這些優秀的收費員是值得讚揚的,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到了極致;只是奈何世事變幻,事無常態。
對於職業成熟期的人群,切忌「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要多看看世界,緊隨時代。如果不能創造職業的二次發展曲線,至少要與時代同步,延長成熟期的時限。
殺手四:太小
有一個觀點,「重視平臺,不要自以為是;離開平臺,你什麼也不是」。類似的文章最近看了幾篇。認同也不認同。
認同在於,每個人都要認同企業平臺的作用;更多的時候是企業平臺成就了個人(在我的面試生涯中,凡對原企業有詬病的一概不錄取);這一點,從不懷疑。看這篇文章的各位,可以想像或做個實驗:如果你現在離開所在的企業,你的「總」還在不在;你可以測驗一下,你的客戶朋友、你的同事等。事實上,這項測試80%的人是會失望的;事實確實如此,當你離開這個平臺,你可能什麼也不是。
不認同在於,人不是依賴於平臺而存在的。平臺成就人,個人也成就平臺;個人更要注重於自身的發展,不能局限於平臺的限制。
華為、阿里,出來若干成功人士;也許他們不一定適合華為與阿里的平臺,但他們有出來的資本;因為華為與阿里的平臺足夠大,在這種平臺中學習一二就可以出來混江湖。也許你的平臺放之四海,不過滄海一粟;你還把平臺看得太重,對不起,「太小」這個殺手就要登場了。
對於職場衰退期的群體,鹽也吃夠了、飯也吃多了,又過了不惑之年;唯一的發展就是要放大眼界,不要拘泥於小的環境。
四大殺手並不可怕,我們還有四大名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