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漢語語音學的傳統分析方法,把一個音節分為聲、韻兩部分。聲母就是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部分,普通話共有21個輔音聲母(見表2-1)。輔音的主要特點是發音的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所以也可以說,聲母發音的過程也就是氣流受到阻礙和克服阻礙的過程。此外,還有一一些音節僅有韻母構成,比如:安/an/、一/yi/等,被稱為零聲母音節。
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以及送氣與否、清濁區分等不同的發音條件對普通話21個輔音聲母進行分類。
表2-1 聲母表
1. 按照發音部位聲母分為七大類
(1)雙唇音:上唇和下唇閉合構成阻礙。雙唇音有3個,分別是b、p、m。
(2)唇齒音:下唇和上齒靠攏構成阻礙。唇齒只有一個f。
(3)舌尖前音:舌尖與上門齒背接觸或接近構成阻礙。舌尖前音有3個,分別是z、c、s。
(4)舌尖中音:舌尖與上齒齦(即上牙床)接觸構成阻礙。舌尖中音有4個,分別是d、t、n、l。
(5)舌尖後音:舌尖與硬顎前端接觸或接近構成阻礙。舌尖後音有4個,分別是zh、ch、sh、r。
(6)舌面音:舌面前部與硬顎前部或接近構成阻礙。舌面音有3個,分別是i、q、x。
(7)舌根音:舌根與硬顎和軟顎的交界處接觸或接近形成阻礙。舌根音有3個,分別是ɡ、k、h。
2. 按照發音方法聲母分為五種
(1)塞音:又叫閉塞音,成阻、持阻時發音部位兩部分緊緊靠攏,完全關閉氣流通道,除阻時阻礙突然解除,氣流透出,產生塞音。塞音有6個,分別是:b、p、d、t、ɡ、k。
(2)擦音:又叫摩擦音,成阻。持阻時發音部位兩部分考進而不能完全閉塞,留出間隙,讓氣流從間隙摩擦通過成聲,產生擦音,除阻時發音結束。擦音有6個,分別是f、h、x、sh、s、r。
(3)塞擦音:成阻、持阻時發音部位兩部分先閉塞,然後放鬆,閉塞部分行成間隙,讓氣流摩擦通過成聲,產生塞擦音,除阻時發音結束。塞擦音的發音方式是塞音與擦音兩種方法的結合。塞擦音有6個,分別是j、q、z、c、ch、zh。
(4)邊音:成阻、持阻時舌尖上抬和上齒齦後部接觸,口腔中部閉塞,氣流從舌頭兩邊空隙中流出的同時聲帶振動,產生邊音,除阻時發音結束。邊音只有一個l。
(5)鼻音:成阻時,發音部位兩部分緊密關閉,關閉口腔氣流通道;持阻時,聲帶振動,軟顎下垂,氣流通過鼻腔,聲波經口腔和鼻腔行成雙重共鳴;除阻時發音結束。鼻音有2個,分別是m、n。
此外,根據發音時氣流的強弱,塞音和塞擦音可以分為送氣音和不送氣音:送氣音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強,有6個,分別是p、t、k、q、ch、c;不送氣音發音時呼出氣流微弱,有6個,分別是b、d、ɡ、j、zh、z。
根據發音時聲帶是否振動,聲母分為濁音和清音;濁音發音時聲帶振動,有4個,分別是m、n、l、r;清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有17個,分別是b、p、f、d、t、ɡ、k、h、j、q、x、zh、ch、sh、z、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