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史||Greek與希臘——希臘國名漢譯探源

2021-02-07 翻譯教學與研究

編者按:此為我寫的舊文,重發,稍長,是根據專業學習的邊角餘料寫出來的,看大意即可。多有不足,願明達教我。——翻譯教學與研究


[摘要] 希臘國名的漢譯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歐洲語言指稱希臘國名的詞語普遍採自拉丁文Graeci,但漢語用「希臘」來與其對應。這一漢譯既非其意譯亦非音譯,實為希臘語自稱之詞Hellas音譯的「張冠李戴」。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別考察了歐語中Graeci、Hellas名稱的由來、演變及其漢語諸種音譯「厄勒祭亞」、「額利西」、「希臘」的歷史演變,認為漢譯名「厄勒祭亞」早在十六世紀末甚至十五世紀中葉既已使用,而「額利西」和「希臘」則至少在1830年代就已較為通行,此後「希臘」歷經百年發展取代「額利西」成為現代漢語指稱希臘國名的唯一定名。關鍵詞:Hellas;Graecia;額利西;厄勒祭亞;希臘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它的翻譯和研究史標誌著我國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同樣,希臘國名在漢語中的翻譯和傳播也從側面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軌跡。現代漢語中,希臘國被稱為「希臘」,與其對應的英文詞語是Greece(為討論方便,後文將主要以英文來代表歐洲語言中的希臘國名),法文為La Grèce,德文為Griechenland,俄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日語、朝鮮語/韓語,使用的詞語也都轉寫自該詞或其譯音,這是西方語言的通行做法。學習英文的中國人都知道,與這個Greece對應的漢語名稱是「希臘」,Greece就是「希臘」,「希臘」就是Greece,對於二者的對應關係早已習以為常,很少質疑。也許唯一的例外是初學外語未被慣例「洗腦」的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明明是「格裡斯」怎麼是「希臘」?「希臘」既非Greece的音譯也非意譯,這個「胡說八道」的中文名稱到底是從何而來的?稍加探究,我們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因為希臘人並不自稱Greece/ Greeks,而是Ἕλληνες,轉寫為羅馬字母就是Hellēnes,而他們自稱其國Hellas。看過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的人大概都有印象,當希臘代表團入場時,觀眾席大喊Hellas,Hellas,Hellas。現代希臘國家的官方名稱為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希臘共和國」),英文名稱作 Hellenic Republic,與此亦同。而現代英語依然保留了Hellas作為希臘的古名(archaic)和詩歌體(poetic)用名。而上述歐洲語言中的Greece、Greek都源自羅馬人對希臘的拉丁文稱呼Graecia、Graeci。這個說法在伏爾泰《風俗論》中的一個註腳中也有提到。可見,漢語中的這個「希臘」音譯就來自這個Hellas,或者說「希臘」其實是Hellas的音譯,中國人故意將其張冠李戴地放到了Greece「格裡斯」的頭上。[1]但是,要想弄明白我們何以會有此「誤譯」、何時開始這一「誤譯」,我們還需要做一番考證。具體說來,我們大致需要解決如下問題:第1, 西語中的Hellas和Greece這兩個名稱分別是從哪裡來的?第2, 希臘這個自稱Hellas的國家何以在西語中主要使用Greece來稱呼?第3, 漢語歷史上是否使用過Greece的譯音,如「格裡斯」?第4, 如果是,有哪幾種?這些譯音的使用歷史如何?第6, 漢語為何、何時放棄西語通用的Greece 譯音轉而使用「希臘」?關於這兩個詞語的由來,我們在如下的西方古籍中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個是希臘帕羅斯島上發現的著名的帕羅斯碑(Das Marmor Parium, ed. F. Jacoby, Berlin, Weidmann, 1904, II. iv. B. C.)。上面記載了公元前1580年——公元前263年希臘發生的大事。其中關於希臘名稱有如下記載:Ελληνεs  ωνομαθησαν  το  οροτερον  Γραικοι  καλουμενοι(Hellēnes ōnomathēsan to proteron Graikoi kaloumenoi:意為:Hellēnes(希臘) 人舊稱Graikoi) 。第二個文獻最為著名。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Meteor. i. xiv)也說, Γραικοί(Graeci)一詞是希臘人古稱(該詞是Graius的形容詞形式,而Graius亦作Græcus),Hellenes/Hellas為其新名。Apollodorus Dmascenus, Πολιορκήτικα, 1.7.3、Callimachus, Fragmenta 104、Lycophron, Fragmenta Tragica, 532等都有類似記載。第三個文獻是公元六世紀著名學者Isidore 的The Etymologies of Isidore of Seville,解釋最為詳盡。該著原文為拉丁文。他說,Graecia本為其古代國王之名,他曾率眾定居於希臘之地。其王國分為七個區域,其中有地名曰Hellas。而Hellas之名同樣來自其國王的名字Hellen,後世用他的名字自稱Hellēnes。荷馬史詩《伊利亞特》Iliad, 2. 684對此也有記載。[2]上述說法因歷史久遠,僅以傳說形式留存下來,難以確證。但因這幾種文獻之間存在一致性,故暫可將其當作是可信說法。關於Graeci這個名稱,還有另外的說法。Etymologicum Magnum 239. 19說,Graeci這個名字指的是希臘西部的一個部落,義大利人用它來統稱希臘人。其實我們不妨將它看作是與上文兼容的提法。古希臘地區不斷有外族入侵,希臘民族本身就是外族。古Graeci人很可能在遭受多利安等人進攻後退居西部和邊區。按照其殖民傳統,他們可能向西殖民於義大利南部地區或更遠。歷史上義大利南部出現的克洛吞(Croton)、西巴裡斯(Sybaris)、洛克裡(Locri)、利吉姆(Rhegium)、厄利亞(Elea)以及最北的丘米(Cunlae)、那不勒斯(Naples,古名Neopolis)等都是希臘殖民城邦。[3](P.161)義大利舊稱為Magna Graecia「大希臘」,就是源自這些殖民地,所謂「拉丁」(Latium)則是後來的改名。大希臘上的這些殖民地很可能曾起到聯繫希臘與羅馬的貿易中轉站的作用。於是「格裡斯」這個名稱就在拉丁語中紮根下來。德國學者Busolt就持此觀點。他研究認為,Greece這個名稱是開闢殖民地的希臘人從Eubœa 帶到義大利的。而且Eubœa 地區至今仍可找到證據證明他們曾經使用過這個詞語。[4](I.198)如果事實確實如此,我們似暫可得出結論說,對於古典希臘人來說,Greece這個名稱是舊稱,Hellas是新名,前者指的是大範圍的希臘地區,後者本來指的是其中的一片區域,後來用來泛指整個希臘地區。而前一個更為古老的稱呼由於希臘殖民的發展,傳播到羅馬人中間,後隨羅馬人徵服西方世界,其影響延及歐洲其他語言,在拉丁語系以及日耳曼語系世界普及開來。希臘之地,古英語(Old English)作Crécas,古高地德語(OHG.)作Chrêch、Chriech,中古高地德語(MHG.)作Kriech,哥特語(Goth.)為 Krêks,中古荷蘭語(MDu.)為Grieke,古北方語(ON.)為Grikkir,現代德語為Grieche,法語為Grèce,世界語為Grekio,俄語為Грэцыя,西班牙語為Grecia,丹麥語為Grækenland,日語為ギリシャ,葡萄牙語為Grécia。顯然,這些語言都是這個拉丁文的譯音。據統計,和英語一樣使用Graecia轉譯的語言有40個左右。[5]儘管西語中Graecia是主流,但英、法、德等語言在使用它的同時也堅持使用了希臘的另一個稱呼,即希臘人的自稱。如,英語的Hellas/ Hellene,法語的Hellène,德語的Hellene,只不過主要是在雅語和詩歌體中出現而已。至於形容詞Hellenian/Helenian、Hellenistic(法語hellenistique,德語hellenistisch)、hellénisant、Hellenic (法語hellenique,德語hellenisch)等則是後世希臘學者的創造,均源自上述名詞,只能算是附產品。至於有些西方學者在使用本民族語言寫作時故意保留希臘原文拼寫方式,則另當別論了。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希臘人出於對古希臘文化的深深鄉愁,不免對Hellas名稱深以為傲,自然更願使用這個詞而不是羅馬人所用的Greece了。據說,有希臘人得知中國人叫他們的國家為「希臘」而非「格裡斯」時感到非常高興,稱讚中國人是「文明人」。[6]三、十九世紀Hellas與Graecia的漢語譯音狀況漢語中許多國名的翻譯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域出現的。如,「瑞典」是閩南話譯音,「俄羅斯」譯自蒙古語,「英吉利」、「法蘭西」來自日語。[7](P.33-4)那麼,「希臘」這個譯名是如何得來的呢?由於希臘國名在西方語言中有上述兩種詞語加以表述,因此,希臘國名的漢譯自然也應有兩種可能,一種是Greece的音譯,如「格裡斯」,一種是Hellas的譯音,如「希臘」。僅從翻譯美學角度來看,「希臘」優於「格裡斯」,因為前者是雙音節詞,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而後者則更具西洋味道,不易為國人接受。這也應該是前者得到普及的一個原因。類似例子如「幽默」,它是英文humor的音譯,但是國人似乎對其並無違和感,其重要原因就是它讀起來較像漢語——試比較其音譯「胡默爾」。因此,如無特殊歷史原因,語言習慣應是漢語偏愛「希臘」的主要原因。但問題是,史實是:儘管漢語確實採用了「希臘」,但卻莫名其妙地將其按在Greece頭上。這種有意為之的「張冠李戴」做法,顯然僅僅從「文從主人」、從自稱的名稱翻譯過來[7](P.7)是無法解釋的。應該說,這一譯名似乎體現了其最初譯者對古希臘文化深摯的崇敬。因此,除了漢語表達習慣的原因之外,應該還有該詞的翻譯發展史問題。這就愈加讓人好奇,這個崇尚希臘文化的譯法是何時產生的?是誰翻譯出來的?漢語到底是否出現過類似於「格裡斯」的音譯?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倒序的方式來對這些問題進行考察和回答。筆者查閱了大量文獻及近年來研究中國近代翻譯史的主要相關研究成果,發現在清末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Greece的翻譯方法確實不只「希臘」一種,而是有兩種並行,即,Greece的音譯和Hellas的音譯。下面先說後者。1. 1886 年,《西學略述》, 北京總稅務司署。2. 1896-7年,《皇朝經世文續編》,思補樓刊行。3. 1896 年, 梁人鄂上書張之洞議改革書院課程方案普遍使用希臘一詞。5. 1901年,《印度史攬要》,上海美華書館出版。7. 1902 年,京師大學堂開設的中外史學課程採用「希臘」說法。8. 1902-3年,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採購西國書籍報銷清冊列有多部關於「希臘」書籍。9. 1902-3年,《萬國歷史》,上海作新社出版。12. 1903年,《歷史哲學》,上海廣智書局印行。13. 1905年,《邁爾通史》,山西大學堂譯書院出版。14. 1908年,《希臘獨立史》,上海廣智書局出版。15. 1910年,《世界教育統計年鑑》,奉天圖書館圖書印刷所印刷並發行。16. 1911年,《歐美教育統計年鑑》,奉天圖書印刷所。18. 1934年,《譯書經眼錄》載於《晚清新學書目提要》,杭州金佳石好樓出版。[8](P. 41-44)儘管目前難以有精確數據統計,但可以有把握地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漢語已普遍使用「希臘」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其他沒有使用其他譯法。商務印書館1924年出版的《標準漢譯外國人名地名表》中,Greece和Hellas兩個詞條均收入,Greece的譯名有兩個:「希臘」和「吉利士」,二者通行程度相若。1903年出版的《萬國史要》([美]維廉斯因頓所著,張相譯,通記編譯印書局)將希臘說成是「古利司」,顯是Greece的音譯。這個譯法當時比較罕見。討論西學譯介必談嚴復。就希臘國名而言,總體看,嚴復在其《天演論》、《社會通詮》、《群已權界論》、《法意》及其譯著中均普遍採用「希臘」譯法。但也有例外。呂溦在《略評翻印本嚴譯天演論譯文及校勘》(《中國哲學史》2012年第4期)中曾評論說:「就譯名言,其音譯者往往異譯雜陳而不知抉擇。如既譯稱「頡裡斯」矣,旋又稱「希臘」;既譯稱「日斯巴尼亞」矣,旋又稱「西班牙」;皆其例也。」但由於版本的不同,筆者詳查其《天演論手稿》本(《嚴復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見到的不是「頡裡斯」,而是「額裡思」。其具體統計數字是:《天演論》中 「希臘」出現61次,而「額裡思」只見3次。因此,嚴復譯著普遍使用「希臘」這一說法是可以成立的。而鑑於其譯作的巨大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Greece 的直接譯音雖也有使用,但「希臘」當時已經通行。翻閱近年研究近代翻譯史及外來詞語的學術文章,其研究角度不一而足,熱門話題之一是對《六合叢談》這一文獻資料的研究。該刊於1857年創刊,內容涵蓋宗教宣傳、自然科學、商業行情、中外新聞,其中多有關於希臘的介紹,稱「希臘為西國文學之祖」(1857年第1期),並對希臘詩人(1857年第3號)有較為細緻的介紹。總之,該刊普遍使用「希臘」譯法(如1857年第1、2、3、5號)。另一部同樣吸引學界關注的作品也大量使用「希臘」譯法。而且根據一篇文章的說法,正是這本書第一次將Greece翻譯為了「希臘」。[9] 這本書——其實是期刊,名叫《遐邇貫珍》,英文名稱為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創刊,1856年5月停刊。該刊發行於香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口岸,宣傳內容囊括政治、歷史、文學、地質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等領域,被認為是十九世紀中葉介紹西學最集中、最有影響的中文刊物。[10]應該說,創刊於1853年的《遐邇貫珍》第一次將Greece譯為「希臘」的說法似乎是有可能的。首先,希臘是該刊介紹內容之一,而這種「希臘」譯法很有可能藉助其廣泛影響力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地。其次,該刊由香港英國人創辦,「希臘」這一譯音與英文的Hellas正好對應。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嗎?筆者多方查證,終於找到一些更早使用「希臘」的文獻資料,從而推翻了這一說法:如,《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海國四說》 這兩部文獻分別於1837和1844年出版,可見 「希臘」譯法在《遐邇貫珍》前就已使用。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與其同時但比這些書籍影響更為廣泛的1842年魏源所作50卷巨著《海國圖志》在談及希臘國名時(如卷54.2、54.4、54.14、54.28)使用了另外一個詞:「額利西」、「額利教」。「額利教」者,指的是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 Church),顯是Greek譯音。如果仔細考察會發現,「額利教」這個譯法直到清末一直使用較廣,如後來比較有名的與晚清教案有關的《闢邪紀實》一書(集於《耶穌會文獻彙編》,1861年出版)中卷:「洋夷通習天主教,皆棄絕人紀,下同禽獸。其尤誕者,曰『額利教』,天主教之分名也,俄羅斯英吉利諸國率行之。」)也是這樣使用的。1880-1883 年王韜所著《弢園文錄外編》卷七15裡也說:「天主耶穌教亦分為三,……一曰額利教,即希臘古教也。」這與上節論述呼應。上文提到的嚴復使用過的「額裡思」與此接近。這裡的一個細節是,《海國圖志》基本上都是在介紹希臘正教時才使用 「額利教」。也就是說,Greece被譯為「額利」都是出現在「額利教」一詞中。當希臘國名單獨出現時,主要使用「額力西」、 「額利西」。另外,魏源雖然頻繁使用「額利教」,但這個譯法並非其首創。這個譯法在此前林則徐(1785-1850)組織編譯的《華事夷言》和《四洲志》中就已出現。魏源始終使用的是「額利西」而非「希臘」。但他並非不知有「希臘」。他在《海國圖志》中曾說:「額利教,又稱額力西教,即東正教,又稱希臘正教。」可見, 1840年代不僅已有人使用「額利西」而且還使用「希臘」。既是「又稱」,當時「希臘」一詞似乎還算流行。所以可以說, Greece與Hellas兩種音譯在十九世紀早期至中期並行不悖。只不過,鑑於魏源這部巨著的影響力,我們可以推測,當時「額利西」也許比「希臘」更加普遍。另一個稍晚但與魏源的《海國圖志》齊名的系統介紹世界史地知識的著作是徐繼畲1848年撰寫的《瀛環志略》。這是亞洲第一部介紹世界地理的名著,亦為近代學者、志士向西方學習的啟蒙讀物。經查,這部著作在介紹希臘時「希臘」和「額裡士」(Greece譯音)並用。這裡做一個小小的結論:Hellas的音譯「希臘」早在十九世紀初就已使用,且與十九世紀末「希臘」一邊獨大的狀況不同的是,Greece音譯「額力西」、 「額利西」比較流行,且似與「希臘」至少勢均力敵或更強。可以說,整個十九世紀,Hellas的音譯「希臘」和Greece的音譯「額力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此消彼長、前者逐漸取代後者的過程。當然,顯而易見,Hellas的音譯(只有「希臘」)和Greece的音譯(多種)必然早於1830年代出現, 但限於文獻查證困難,前者的來源目前尚未發現更早的資料,但對於後者則有重要發現。關於「希臘」,我們發現魏源曾做過如下解釋:「古希臘國即古時額力西國,《職方外紀》作厄勒祭亞者也。」(《海國圖志》第1364頁)這就引出Greece的另外一個音譯 「厄勒祭亞」。應該說,這個譯法及其《職方外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響巨大、地位更高,它將我們從十九世紀初直接帶入十七世紀。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本文獻。《職方外紀》成書於明天啟三年,即1623年,由艾儒略(P. Julius Aleni, 1582—1649)根據龐迪我、熊三拔所著底本編譯而成。《職方外紀》卷二《歐邏巴總說》稱希臘為「厄勒祭亞」。但艾氏對這一譯名似乎沒有做到完全統一。同卷後文又作「額勒濟亞」。關於這個「厄勒祭亞」,他列專篇介紹,並尊其思想為「西土之宗」。另外,「厄勒祭亞」這一譯法與著名的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圖》的 「厄勒齊亞」處理方法基本一致。從發音看,「厄勒祭亞」、「額勒濟亞」、「厄勒齊亞」,顯然都是拉丁文Graecia譯音,雖用字稍有不同,但可看出,這種譯法在16世紀末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傳教士中已較固定。這種傳承有序的特點與耶穌會士講求紀律和服從的精神一致。那麼,這些傳教士所尊崇的《坤輿萬國圖》又是何時作品呢?第一,此圖有多個版本。利瑪竇1584年在肇慶繪製《山海輿地圖》,後在南昌、南京、北京繪製多種世界地圖,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他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其中最為著名而保存完好的是1602年李之藻刻印的《坤輿萬國全圖》。因此,可以大致推斷利瑪竇的這個「厄勒齊亞」音譯大致成熟於十六世紀末。[11][12]第二,此圖作者可能不是利瑪竇。人們一向以為它是利瑪竇(1552-1610)在華編繪。但據學者研究,圖上義大利沒有教皇領地,沒有文藝復興時期重要地名Tuscany和Florence。義大利地形也不對。因此,該圖所示歐洲是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另外,圖中西班牙上方有一段文字:「( 歐羅巴洲)去中國八萬裡,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餘載雲。" 中國與歐洲首次官方交往始於1342-1347年,歐洲教皇派50名教士來華,時為元朝,下數70餘載,即是鄭和時代。假如是利瑪竇依照當時歐洲帶來的地圖來畫,利瑪竇1582年到澳門,他帶來的地圖約為1570年繪製,上數70年,即1500-1530左右,當時中國在海禁時期,根本不通。隆慶元年(1567年)才開海禁。因此,此段文字根本不是利瑪竇所寫,而是鄭和時代繪圖人所注。利瑪竇與當時的繪圖者有意或無意中把這段文字原封保留。因此我們似可把地圖的繪製日期定於鄭和時代。[13]根據上述計算,《坤輿萬國全圖》成圖於中國與歐洲交通以後70餘年,應為1430年左右。而地圖上的歐洲,應該是歐洲教皇派使者到中國時帶來的地圖,因此沒有文藝復興時的地名,也沒有教皇領地,因為當時教皇在法國,不在義大利。[14]如果此說成立,該圖的主要資料應該來自鄭和(1371年-1433年)時代。這雖然不能完全排除利瑪竇可能會對該地圖進行部分修訂並將其中的希臘國名Graecia譯為「厄勒齊亞」,但這一音譯依然有可能是十五世紀中葉產物。[15]就目前研究結果看,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對於希臘國名的使用有一個有趣現象:他們雖然推崇希臘文化,但在宣揚具體思想時卻儘量避免提及希臘之名。我們知道,當時來華傳教士多為耶穌會士,該會的顯著特徵就是對西方古典思想的尊崇和深厚的古典學功底。他們在來華傳教過程中,為了傳教目的也譯介了一些希臘著作,包括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伊索寓言等。利瑪竇就是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西來傳教士介紹希臘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應該是龐迪我(P. Did, de Pantoja,1571—1618 年)的《七克》和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年)的《畸人十篇》。它們都對伊索寓言有所介紹,但介紹時都未提及希臘國名。同樣,利瑪竇在翻譯羅馬時代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的《道德手冊》(中文名為《二十五言》,收入《四庫全書》)時也沒有提及希臘、羅馬國名和原作者,而且甚至還行「剽竊」之實,隻字未提這是譯自他人作品而不是自己首創。同樣,在提及具體古希臘思想內容時,他也經常僅僅是提及該人,而並不說明此人來自希臘。如,在談到了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裡特(黑蠟)和德謨克裡特(德牧)時,他說:「古西國有二聞賢,一名黑蠟,一名德牧。黑蠟恆笑,德牧恆哭。皆見世人之逐虛物也,笑因譏之,哭因憐之耳」[16](P. 447)。在《君子希言而欲無言》裡談到了數位希臘名賢。利瑪竇首先介紹了雅典文化繁榮盛況:「敝鄉之東有大都邑,名亞德那(雅典),其在昔時,興學勸教,人文甚盛,所出高俊之士,滿傳記也」[16](P. 463)。隨後簡要介紹了梭倫(束亂)、蘇格拉底(瑣格剌得)、芝諾(責暖)等。「束亂氏,古之賢者,於大眾會不言」 [16](P. 463)「中古西陬一大賢瑣格剌得氏,其教以默為宗」。[16](P. 463) 可見,利瑪竇只是簡單地把希臘說成是「古西國」、「敝鄉之東」、「中古西陬」,而且即使提到了古希臘著名城邦雅典(亞德那),也都迴避希臘地名。與利瑪竇大致同時的介紹西學的著作還有1636年出版的《達道紀言》。該書由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高一志「手授」而成,對古希臘羅馬多有記述,尤其是亞歷山大大帝(」歷山王」),但同樣並未提及希臘、羅馬。[17](P. 670-745)如果進行主觀猜測的話,一方面,他們的核心目的是傳教,宣揚基督教思想,其他內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另一方面,明末清初信奉基督教的中國人,如徐光啟、李之藻等,他們改信基督教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為了學習西方科技知識。因此西方傳教士輕易不會將有異於基督教思想的異端文化來源突出宣揚,否則會喧賓奪主,顛覆傳教根本。總之,希臘國名拉丁文Graecia的譯音「厄勒祭亞」由於西方傳教士的宣傳最早成熟於十六世紀末期,主要在介紹地理知識時提及,其最早出現時間可能是十五世紀中葉。將三、四節稍加對比可知,漢語使用Greece音譯前後愈數百年(300—400年),其間存在明顯斷層。清代十九世紀主要使用「額利西」,明代及明清之際十五到十八世紀主要使用「厄勒祭亞」,都為音譯,但二者並不存在繼承關係。這是為何呢?直接原因顯然是,二者音譯源語不同。「厄勒祭亞」主要是由十六到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士從古代語言拉丁文Graecia音譯而來,而且傳承線索清晰。十九世紀中後期則除天主教外還有眾多不同教派的傳教士來華,語言上增加了英語等現代歐洲語言,所以在譯音上會採用「額力西」,這裡的「力」、「西」顯示出這些語言的發音特點。其演變過程應該是,先期Greece音譯「額力西」較為主流,兼用Hellas音譯「希臘」,到了後期由於漢語表達習慣逐漸統一採用「希臘」。總之, 「厄勒祭亞」和「額力西」相互獨立,互不關聯。究其深層原因,這不僅跟其教派不同甚至對立有關,同時也跟當時史實有關。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傳教,1773年教皇解散耶穌會。約五十到七十年後,尤其是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傳教士才紛紛來華。所以,1773年到鴉片戰爭,這一時期既是西學東漸的分割線,也是希臘國名翻譯的分割線。此前使用「厄勒祭亞」, 此後使用「額力西」,而「額力西」和「希臘」這兩種新譯法可能就發端於這一分割線期間。探討現代漢語詞彙來源問題,必不能迴避日語。我們知道,日本隨蘭學盛行(十八—十九世紀)向西方學習,並譯介大量外來詞語,這些外來詞因用漢字書寫,後為漢語直接借用。這種通過日本學習西學的做法是清末學習西方思想的慣常做法。上文提到,日語表述希臘國名的詞語使用的就是Greece的音譯ギリシャ,漢語是否借鑑過這一譯法呢?就 「厄勒祭亞」而言,因其出現於明末清初甚至明代中期,較蘭學遠為久遠,故而日語不可能影響到漢語。就 「額力西」和「希臘」而言,它們出現在晚清,時間上與日本蘭學正好對應,同時日文希臘國名作ギリシャ(即Greece譯音),而其舊稱也作「希臘」,所以,漢語受到日語的影響是可能的。當然,反過來講,日語中的ギリシャ也可能是受到漢語影響的結果。因為日本始終注重對中國思想的引入,如晚清魏源的《海國圖志》以及《六合叢談》中的不少內容也被門戶開放後的日本翻印過去。[18]另外, 「希臘」的發音似乎更接近英語的Hellas而非其他歐洲語言,而日本蘭學主要接觸的西方語言不是英語,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最終確定其最早來源,但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猜測:「希臘」可能不是來自日語,而是我國十九世紀初的清代。最後總結一下。希臘國名的漢譯,大致有三種來源:1)「厄勒祭亞」譯自拉丁文,可能出現在十五世紀中葉,成熟於十六世紀末,十八世紀隨閉關鎖國消亡。2)「額力西」和「希臘」,譯自現代歐洲語言,至遲出現於1830年代,開始時前者為主流,後經漢語語言習慣淘洗,後者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逐漸取代前者。可見,任何一個富含外來文化信息的外來詞語的傳入,即使是簡單譯名,都必然要經受譯入語的使用習慣和該民族文化交流史的雙重過濾,希臘國名如此扭曲的譯名史就是典型一例。反過來,譯名的確定,有時往往會折射出一部動蕩的民族史。此處,我們可以設想「額力西」和「希臘」初現於漢語時的情景:容閎剛剛誕生,數年後,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再數年,嚴復、林紓、詹天佑降生。此時,神州大地已是大門初啟,紅雲初卷了。


[1] http://yingyu.xdf.cn/201111/955458.html.[2] Isidore. The Etymologies of Isidore of Seville[M], Stephen A. Barney, W. J. Lewis, J. A. Beach, Oliver Bergho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3]顧準. 顧準文集[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4.[4] Busolt, G. Griechische Geschichte[M]. Munich: Gotha, 1885-88.[5] 連潔, 戴衛平. 外國國名漢語音譯與思考[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1).[6] http://iask.sina.com.cn/b/5961008.html[7] 張玉.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畢業論文. 現代漢語音譯地名用字研究[D], 2011.[8] 潘喜顏.清末歷史譯著研究[D], 2011.[9] 王文琦. 附錄《晚清外來詞詞表》,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晚清外來詞發展研究[D], 2012.[10]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4061.htm .[11] Day, John D., 「The Search for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Manuscript of Matteo Rocci’s Maps」[J], Imago Mundi, Vol. 47 ,1995. PP.94-117.[12]黃時鑑.利瑪竇世界地圖探源鱗爪[C],黃時鑑文集·Ⅲ·東海西海———東西文化交流史(大航海時代以來).上海: 中西書局,2011年.PP.223-243.[13] 國寶檔案 - 坤輿萬國全圖 .新浪博客.2011-01-04.[14]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測繪世界[M].臺北 :聯經出版社,2012 .[15] http://baike.baidu.com/view/955950.htm?fr=aladdin[16] 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7] 高一志.達道紀言[M]//吳相湘主編.天主教東傳文獻三編[M].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4. PP. 670-745.[18] 陳鎬汶. 從《遐邇貫珍》到《六合叢談》[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3 (2).



相關焦點

  • 譯史||Greek與希臘-希臘國名漢譯探源
    [6] 三、十九世紀Hellas與Graecia的漢語譯音狀況 漢語中許多國名的翻譯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域出現的。如,「瑞典」是閩南話譯音,「俄羅斯」譯自蒙古語,「英吉利」、「法蘭西」來自日語。[7](P.33-4)那麼,「希臘」這個譯名是如何得來的呢?
  • 與希臘達成共識 馬其頓將改國名
    12日,經過多輪談判,希臘和馬其頓兩國政府達成共識,「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將發生更改。希臘總理 齊普拉斯:馬其頓同意把他們國名重新命名為「瑟維納馬其頓」,翻譯成希臘語就是「北馬其頓」。馬其頓與希臘之間就馬其頓國名問題的僵局已經持續長達27年。1991年南斯拉夫聯盟解體之後,曾作為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之一的馬其頓以「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獨立,但遭到了希臘方面的強烈反對,認為這一國名暗含了對希臘北部馬其頓省的領土要求。因此,1993年馬其頓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名稱加入聯合國。
  • Greek shrimp saganaki希臘油浸時蔬烤蝦
    完美符合以上幾個要求的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給大家的希臘油浸時蔬烤蝦了!很多人都知道出名的西班牙TAPAS(塔帕斯,小碟裝小食,一般是兩人份,種類豐富),但是對希臘MEZE卻不怎麼了解。西班牙TAPAS在希臘,MEZE是泛指搭配OUZO(烏佐酒)一起享用的地中海小食。烏佐酒是一種茴香味的開胃酒,是茴香酒的一種,烏佐酒在希臘和賽普勒斯十分熱銷,是希臘文化的象徵。
  • 開始學習希臘語吧
    申請人必須能說流利的希臘語。7. 申請人須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良好地融入希臘環境,具體考量條件包括:i. 了解希臘歷史。ii. 從事一定的職業或經濟活動,儘可能和希臘公民共同參與慈善和社會活動。iii. 和希臘公民有任何的家庭關係 。iv. 履行在希臘的納稅人義務。v. 在希臘擁有不動產 。8. 申請人能夠積極參與希臘的政治生活,具體考量條件包括:i. 熟悉希臘的憲法。ii.
  • 國名翻譯探究:「希臘」的音譯源於何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國名翻譯探究:「希臘」的音譯源於何處? 2011-11-25 11:12 來源:滬江英語網 作者:   細心的中國人學到「希臘」的英文名稱時可能會覺得奇怪——Greece聽上去完全不像「Xila」的讀音。這是怎麼回事呢?
  • 希臘神話: Greek gift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希臘神話: Greek gift 2012-11-24 15:33 來源:愛思英語 作者:
  • 2020年希臘語等級考試指南
    (Εξετάσεις Πιστοποίησης Επάρκειας της Ελληνομάθειας)是受希臘教育部認可的希臘語官方考試,由希臘語言中心(Κ.Ε.Γ.)組織。考試採用6個分級標準(從A1至Γ2),為考試通過者頒發相應的希臘語等級證書。考試每年五月份舉行,分為筆試(閱讀、聽力、寫作)與口試兩部分。該語言考試的適用對象為:一,欲申請希臘高校的中國學生(需持有B2以上等級的希臘語證書);二,欲前往希臘工作的外籍居民;三,欲取得希臘長期居住證的外籍居民。
  • 「乾貨」希臘語自學指南
    來希臘定居後,一直沒有真正下決心學習希臘語,一是畏難,二是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直到最近發現真的不學不行。
  • 希臘語學習資源分享
    相反,就算來了希臘,但大部分時間沉浸在國人圈內,和當地人交流極少,那還是沒有語境。希臘語不論對亞洲還是歐洲其他國家來說,都是確確實實的罕見小語種。國內對現代希臘語的研究起步比較晚,開設希臘語專業的高校寥寥無幾,滿大街的小語種培訓機構也幾乎看不到希臘語的影子。大部分希臘語學習教材和字典都以英文為輔助語言。唯一的一本希臘語漢語字典是由羅念生先生編著的《古希臘語漢語詞典》。
  • 希臘語言自學,我們一起開始吧!
    據說希臘語是比較難學的語言之一,有困難的事情往往很難一個人堅持,同時了解到有好多剛到希臘不久的國內小夥伴,我相信大家也一樣有語言提升的需求,不如大家一起吧,互相督促,每天堅持自學一點希臘語或英語,關鍵時候自己可以挺身而出!
  • 這個夾在俄羅斯和希臘之間的國家改國名了
    周五,馬其頓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改其國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結束了與希臘長達27年的國名爭端。馬其頓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說:「今晚我們已經寫下了我國建國歷史的新篇章。它使我們最大的兩個國家利益——加入北約和歐盟,變得合情合理。」
  • 言論過激 希臘議員遭叛國罪指控
    【新華社微特稿】希臘極右翼議員康斯坦丁諾斯·巴爾巴魯西斯因為在議會辯論中呼籲逮捕總理、總統,受到預謀叛國罪指控,飛車闖檢躲避逮捕,18日被反恐警察抓獲。警方說,金色黎明黨籍議員巴爾巴魯西斯當天上午在位於首都雅典北部郊區的住所被捕。抓捕過程中,巴爾巴魯西斯沒有反抗。
  • 風靡歐美的希臘酸奶Greek Yogurt,你了解多少?
    而相比之下,希臘酸奶相對健康,選對了之後還能達到一定的減肥效果。希臘酸奶希臘酸奶= Greek yogurt=希臘文「στραγγιστό γιαούρτι」,是普遍於希臘家庭中的傳統美食,正宗做法必須以新鮮羊奶製作而成,如果新鮮羊奶不容易購得,改用新鮮牛奶製作也可以。
  • 徐松巖:古代「希臘」的起源與流變——一項概念史考察
    【文/ 徐松巖】 近年來,在希臘歷史文化探討中,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古代希臘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希臘」的國家,也沒有一個被稱為「希臘」的政治實體,所以「希臘」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論者由此斷定希臘古史是「偽史」,是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學者「杜撰」或「發明」出來的。此即所謂「希臘偽史論」。
  • 「豪傑譯」古風何時休:給席代嶽譯九卷希臘羅馬英豪列傳挑錯
    席代嶽先生所譯的幾部書,都可看作「豪傑譯」古風的延續。他前幾年譯出了羅馬帝國時代希臘文著作家普魯塔克之千秋名著,《希臘羅馬名人傳》,2009年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三卷簡體字本。我大略翻看之後,以為從前就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所提出的類似翻譯問題,在這部書裡面沒有得到任何解決,不想重複同樣的意見,故而置之不論。
  • 英讀廊——一個人的旅行:原汁原味希臘克裡特遊記
    【譯】在希臘那邊的機場沒有社交距離(在英國是有的),但畢竟還是要求帶口罩的。【單詞】social 名詞 [&39;səʊʃl] adj. 社會的;社會階層的;群居的;社交的;好交際的;合群的 n. 社交聚會;社會保障【單詞】distancing 原型:distance 動詞現在進行式或動名詞 [&39;dɪstəns] n. 距離;路程;遠方 vt.
  • 使徒保羅對希臘哲學的運用
    本文譯自Virtueonlie,原文連結:https://virtueonline.org/saint-pauls-application-greek-philosophy
  • 希臘史3:「六一漢」制度引發雅典民主政治改革——光榮屬於希臘
    為什麼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簡單來講就是古希臘帶來了民主政治,羅馬帶來了法律制度,這些都成為西方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基礎。而古希臘的這份光榮就起源於雅典城邦,雅典的工商業繁榮,民主政治發達,哲學、科學、藝術興盛。
  • 保加利亞對北馬其頓入歐說不:希臘同意了,為何保加利亞不同意?
    北馬其頓1991年從前南斯拉夫獨立出來後,極力爭取加入各類國際組織,為此兩度更改國名。為什麼改了兩次國名,北馬其頓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背後有什麼樣的歷史、地理、人文因素呢?今天,一起來說說北馬其頓改國名以及歷史、語言方面的爭議。01北馬其頓兩次更改國名為了啥?
  • 自譯 | 現代希臘語詩歌33首
    Nikos Karouzos (1926-1990)為希臘現代派詩人,於1972年及1988年獲得希臘的the State Poetry Prize,作品多以東正教為題材。阿索斯山在希臘語中被稱為聖山,有二十個修道院,均為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管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