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996」事件,可不可以說是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2020-12-12 夢裡常安

一篇半年前不通過的短文,現在發出來試試。

在「996」被提出之前,從不曾想過996。

大部分傳統行業,或者說大部分無望以職業走上中產階級的從業人員,其實工作和生活之間從來沒有一線之隔。

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時(或不到),總計工作10小時以上,並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著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是一種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工作制度。這是百度百科的詞條。

以此為依據,相當於明確把工作和生活分為兩個板塊,996之後的時間完全和工作沒有半分錢關係。

然而我看見的是,在中國,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工作,除了上班族以外,還有大部分個體戶和一些小型私營企業,用一個成語形容的話就是:起早貪黑。至於休息時間,雖然自由操控,聽起來今天不想上班就不上班,但是在這個經濟環境裡休息時間也算少的可憐吧。

當然,這是只談時間上的比較,同樣「996」不同工作耗費的精力也是不一樣的。我當然不是說這世上還有那麼多人比「996」慘,所以「996」就等於幸福了,沒這個道理。優於某一個階段,不等於在整個評判體系裡佔到了優的等級。

只是突然想到了一段話:「群體隨時準備推翻弱者的統治,而順從地臣服於強大的專制。如果專制的力量斷斷續續,總是服從於極端感情的群體也會忽冷忽熱,不是無法無天,就是卑躬屈膝。」

「996」也只是社會發展進程的一部分吧。

相關焦點

  • 簡單梳理「996事件」的來龍去脈
    估計沒有人能夠想到「996.ICU事件」能夠引起那麼大範圍的全網討論。大黃來幫大家捋一捋這起事件的來龍去脈。996.ICU指工作996、生病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也就是工作從早上9點上班到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生病了就住進ICU。2019年3月27日,一個名為996.ICU的項目在GitHub上傳開。程式設計師們揭露「996ICU」網際網路公司,抵制網際網路公司的996工作制度。
  • 從「維權事件」、「996」等熱點事件看企業辦公之痛
    一、從維權事件對辦公效率的反思前段時間,國民的維權意識被奔馳車機蓋上哭泣的女車主喚醒了。事件2: 由996 引發的協作模式研究4月11日開始,996事件在全網進行全面發酵。作為此次最大規模的吃瓜群眾——上班搬磚「磚業戶」在網上亮出了各種反對996的理由,引起管理者的思考:
  • 暴力裁員、996福報與關於中國商業倫理的一點反思
    如此讓人心生寒意甚至恐懼的冷血行徑發生在網易這樣一家在中國有著相當資深的江湖地位的網際網路大廠,不由讓人想起了就在今年上半年,同樣是出自網際網路教父級人物—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所引發的「996福報說」的全民大討論,準確的說是大批判。其背後所折射的深層企業商業倫理問題如出一轍。
  • 關於「996」的三個誤區
    最近,996這個之前還沒有人盡皆知的概念,如今已成了網際網路上最熱的話題之一。所謂「996」是一種每天從早9點工作到晚9點,每周工作6天時間的工作制度。關於此,各種觀點交鋒層出不窮,討論的結果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996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996的樣子。
  • 關於996,我有一些中肯的看法
    在最近996已經成為了社會現象,每個人都會探討996,甚至各個大企業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關於996我們應該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態?又該如何在996的風潮中決定進退?首先需要說的是,每個人的心態都沒有對錯,從哲學角度來說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你可以說其他人的想法、價值觀和你的不同,但你無權否決其他人的想法;第二,每個人都沒有任何改變自己心態去迎合其他人的硬性需求,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是否迎合環境、迎合他人是你自己的決定而並非他人強制,996這件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如何看待Python之父說996的工作方式不人道
    就在「996」事件持續發酵的當下,署名為Guido van Rossum(被稱為Python之父)的網友發布了這樣一句話:The 996 work schedule is inhumane(996的工作機制是不人道的),這似乎也在為這次996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對「996」 勞動法專家們都怎麼說?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常凱:  「996」爭論的是勞動法適用問題。我國勞動法在工時基準上,確實存在加班時間較短的問題。但在法律沒有修改的前提下,勞動法是底線,僱主依然必須遵守。「996」受到如此廣泛關注源於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但必須堅持的是,網際網路經濟下勞動關係的性質並沒有改變。
  • 特穆:996工作制是對國家經濟發展嚴重的傷害
    畢竟寒潮之時,企業生存下來才是王道,996也是個減輕企業成本的方法。矽谷投資人:996帶來的是社會問題 應該反對近日,來自矽谷的天使投資人、Founder Space創始人Steve Hoffman與特穆談起關於996的一些事,Steve Hoffman也發表了關於996的一些看法。
  • 《社會心理學》有感
    更確切地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科學。主要包括:社會思維:我們如何覺知自我和他人、我們相信什麼、我們所做的判斷、我們的態度。社會影響:文化、從眾的壓力、說服、群體。社會關係:偏見、攻擊、吸引力與親密關係、幫助。
  • 關於996,我們對幸福是不是有些誤解?
    這件事也將「996的工作制度」帶到了大眾面前,一夜之間鋪天蓋地的評論褒貶不一。996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了,尤其是近幾年網際網路加速發展,再加之2020年疫情,披星戴月的生活似乎成為了常態,有人推崇自然有人牴觸。這樣的工作制度常常會成為一種「凡爾賽」模式,你996算什麼,我007啊!
  • 心理學筆記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個體與群體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及其從屬社會行為的學科,關注個體的想法、感受、行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的學習有助於群體和社會對社會事件的預測、調控和疏導,有助於個體對自身某些心理活動的理解和調節。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更確切的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科學。主要包括:社會思維:我們如何覺知自我和他人、我們相信什麼、我們所做的判斷、我們的態度。社會心理學仍是一門新興學科,第一個社會心理學實驗不過是在一個世紀之前才問世,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教科書在 1900 年前後才出版發行,直到 20 世紀 30 年代,社會心理學才有了現在的雛形,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心理學才開始成為一門像現在這樣生機勃勃的學科,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社會心理學在亞洲獲得迅速發展,開始是印度,接下來是中國香港和日本,近年來發展到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
  • 不要讓被迫「996」抹黑奮鬥底色
    近年來,員工過度加班猝死、公司與員工之間籤訂所謂「自願合同」、員工不敢休假等事件頻頻發生,每一次都會將如何保障勞動者權益的討論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打著「奮鬥」幌子的「996」現象依舊存在。首先要明確的是,「996」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勞動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八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工時制度。」
  • 我所理解的社會心理學
    陰錯陽差後來成為了社會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我才領略到這門學科如此有趣。並不是因為我做人格社會心理學,我才說它有趣,但凡你要是問心理學的本科生,論有趣其他的心理學分支可能都比不上社會心理學。這甚至表現在做研究上,我每年都觀察中國心理學會的年會投稿數量,就會發現社會心理學的稿件遙遙領先。當然,這可能也因為這個學科貼近生活,沒有太多門檻。其實這個領域的發表相對來說並不容易。
  • 關於996是否是福報的三種價值觀維度
    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壓力極大,尤其是在城市裡,大學畢業就業難,工作中的996,人到中年被裁員,每一步都是坎是難關。大老闆認為這個年代996是福報,網友則抨擊996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壓榨,有人說老闆承擔的風險大,有人說員工付出也很多。
  • 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除了我們在講到社會心理學簡史的時候提到的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和人本主義之外,心理學在二十世紀還發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有的與社會心理學有關,有的則與社會心理學無關。下面我們就列舉幾種與社會心理學有關的理論,看看這些理論是如何解釋人類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
  • 外媒群起批判996,陶溪川表示:996算什麼?999才牛逼!
    999才牛逼   編輯 | 李小狼   頭圖| Pinterest   前段時間關於996的爭議,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   激發全民參與討論的起因,是馬老闆「6」從口出,讓996在一瞬間,又成功上升了他的價值,變成了一種老闆們與員工們的對抗。
  • 拼多多事件:除了抱怨996,你真的在乎嗎?
    道理和事實窮盡的無望感關於996,我們已經產生了一些基本的信念,正是基於這些信念我們認為其不可改變,甚至會愈演愈烈。首先,確實有不少人支持,或變相支持這樣的工作制度,這是由以下的幾個理由構成的。高強度的工作確實會帶來健康風險,但猝死的案例只是極其罕見的個例,絕大多數人會遭遇亞健康等狀況。
  • 《奇葩說》關於996還是886的思考,對許吉如黯然離場表示非常遺憾
    本期的《奇葩說》辯題是「喜歡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這個辯題充滿了話題性和時代性,不同的人群對這樣的辯題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年輕人和年長之人對本題的看法是不同的,涉世未深之人和浸淫職場多年之人對本題的看法是不同的。
  • 「一讀社會心理學」什麼是社會心理學?——導論
    由這章,我才算是真正的開始了解社會心理學,以總結、概括我過往多年的疑惑與認知。如書言:我們的社會行為更多地取決於所處的客觀環境還是我們對情境的解釋?提示:本系列並非是真正的研究本書內容,而是以個人理解與社會現實結合的一家之言,如有不符心意之處,請各位來者見諒。且網絡中的「異見」同樣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態度與信念,從眾與獨立,愛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