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才有意思,桃李漫山過眼空,他寫的是什麼?

2020-12-12 初衣勝雪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南宋辛棄疾《鷓鴣天》

初衣解詩:辛棄疾的這首詩寫得極有意思,此時桃李爭春,但是詩人踏馬即行,卻意不在此。詞風極其的曠達,卻意在言外。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勞損杜陵翁。」桃李開遍了山野,這樣的美景,我並不在意,因為我不是為桃李而來,但是桃李滿山,也曾經讓杜甫煩惱。這是因為什麼呢?原來杜甫曾經在四川草堂手種桃李,雖然離他的家鄉很遠,但是熱愛植物的杜甫,在中年以後難得安定,在草堂的四周種滿了桃李,開花的季節,狂風大作,讓杜甫奉外的煩惱。因為被風吹,折了數枝花。

辛棄疾此番看見漫山的桃李,雖然志不在此,但是熟知歷史的他,也知道,各花入各眼。

「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這個又是一句為現代人所不知道的典故。漢朝的李蔡,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堂弟,軍功顯赫,政績卓著,他唯一不堪的地方,就是酷愛園林,結果他私自佔領了漢景帝的陵園的空地。

那麼這是將杜甫和李蔡相比,杜甫草堂,清貧節儉,手種桃李,而李蔡則是佔他人之地,同樣是愛花之人,李蔡明顯落了下風。

「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這裡的驛使,是借代梅花。

南北朝的陸凱,有贈朋友範曄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那麼辛棄疾詞在這裡是說,我將梅花全部都送給了驛使,讓他快馬加鞭,去寄給我心中的人。

「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這是說的自家自己的家園,剩下的只有林逋的梅花清風,而沒有梅花。

梅花到哪裡去了?梅花開謝了,但是辛棄疾不這麼寫,辛棄疾說,是我主動將梅花寄走,送給了北方邊塞的朋友,我還要驛使快馬加鞭!而我這裡,就剩下空梅花枝,以及漫山遍野的桃李。

這首詩最有意思的是寫在梅花凋謝的春初。漫山遍野都是桃李,辛棄疾心中有梅,眼前無梅,但是處處都是圍繞著梅花在寫。哪怕梅花已經開落。

54歲的辛棄疾,年輕時的壯志和抱負,在現實中得不到施展。22歲的他,鐵血歸宋,想在收復國土上施展抱負,但是回到南宋之後,朝廷苟且偷安,表面上表彰辛棄疾,實際上不予重用,20年來的官僚生涯,無非是邊遠地方的安撫史,轉運使。志氣不申的辛棄疾,只好自己學陶淵明,經營自家的莊園。

那麼他在這一首詩裡用杜甫和李蔡做比,其實也是對外宣明了自己的態度。我就是經營自己的莊園,桃李滿山,也沒有動用國家的一絲一毫。就算是我家的梅花開落了,我也是,西湖處是林逋的風格。我自己的田園,我自己的梅花。

辛棄疾寫下了大量的梅花詩,比起桃李來,梅花更能夠代表辛棄疾品格的高潔。梅花寄託了辛棄疾冰雪落寞的雪藏生涯。

所以哪怕是春風滿坡,桃李撲面,梅花凋謝,他想的,仍舊是玉骨冰姿的梅花。

辛棄疾哪裡就比不上林逋?也實際上是古今無人物可比,辛棄疾想來想去,也只有林逋的高潔自守和自己比。說實話,辛棄疾的氣量與人品,遠在林逋之上。因為辛棄疾不是隱士,他是愛國的壯士!

殺雞用牛刀,辛棄疾居然文學上有聲有色,我也是不得不服。

「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惱損杜陵翁。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尋驛使,寄芳容。壠頭休放馬蹄松。吾家籬落黃昏後,剩有西湖處士風。」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相關焦點

  • 辛棄疾的這首詞寫得極有意思,把鄉村頑童描繪的活靈活現!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一代偉大的詞人,同時他也是抗金名將,帶領過軍隊真正的上過戰場,這一點他與陸遊和嶽飛是很像,都是屬於那種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作為一位愛國的文人,辛棄疾完全可與眾多人相媲美,例如他的才華,那在南宋也是首屈一指,他寫過很多非常優美的詞作,並且還在自己的詞作中,
  • 辛棄疾《鷓鴣天》: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芥菜花。田間的小路旁邊,桑樹柔軟的枝椏上長出了新芽,東邊鄰居家的蠶種已久孵出了一些小蠶。山脊上已經長滿了小草,小黃牛在那裡哞哞地叫,夕陽下,略感寒冷的樹林間,飛來幾隻歸巢的烏鴉。
  • 王國維說:辛棄疾的詞有性情有意境,讀了這首詞才知道果然如此!
    此詞是辛棄疾隱居時所作,雖然身在遠方,但是心中對家國的牽掛沒有一刻忘記。在這樣的情緒之下,我們再來看辛棄疾這首詞寫了什麼。我在溪邊行走,溪水裡倒映出我的影子,天空也倒映在溪水的底部。天上還有飄動的白雲,人此刻正走在那白雲中。我放聲高歌,誰人來和?只聽見空幽的山谷傳來清亮的聲音。
  • 辛棄疾的這首詞別具一格,問了八個問題,有創新更有深度
    有一年的中秋節,辛棄疾與客人喝酒聊天,通曉歡愉,興致很高。天快亮時,客人說過去的詩詞寫月亮的很多,但是寫送月的卻少。趁著酒興,辛棄疾便躍躍欲試,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很有意思的《木蘭花慢》。這首詞模仿屈原的《天問》,在詞中提出很多問題,構思新穎,藝術上也很成熟,而且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測,至少領先哥白尼幾百年。木蘭花慢 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 辛棄疾晚年像一個老農夫,寫下的這首詞很接地氣,同時也很唯美
    但是事情並不像他所想像的那樣,直到晚年辛棄疾也沒有上過戰場,這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遺憾。  ,讓他痛不欲生,可生活還是要繼續,所以這首詞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平淡的生活態度。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寫的是愁,卻滿篇充滿著想像,經典至極
    那,在這兒,我們提到了辛棄疾,就說說他的另一首,關於「愁」的詞作,《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這首詞,在寫「愁」方面,其實跟前面我們提到的那些,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這裡面處處充滿了想像。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這首詞,愛好詩詞的朋友應該都比較熟悉,其經典程度也自然不用筆者多說。所以本期筆者只和大家說關於這首詞的,3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第一、就是這首詞前其實是有一個序言的,大意是說:自己喬遷後,很多好友都為他的新居寫過詞賦,但他自己卻一直想不到該寫什麼,所以遲遲沒有下筆。
  • 從辛棄疾的這首詞中,感受古代軍旅的豪情,尾句意味深長
    在古代詩詞作品之中,有一類詩詞便是寫古代軍人氣概和戰場的,我們把這一類詩詞叫作「邊塞詩」,一提起這種問題,我們便能在第一時間想到王昌齡、高適、辛棄疾等這些熟悉的名字。當然,隨著這些名字流傳下來的,還有那些經久不衰的作品。
  • 辛棄疾是這首詞是真狂,男兒到死心如鐵,寫得比李白還要更加張狂
    真正到達前線衝鋒陷陣,還立下了赫赫戰功,只不過天意弄人,他的人生之路比任何人都要走得更加艱辛,這也是由於那個時代;辛棄疾所生活的時代正是風雨飄搖的南宋,這一時期整個北方早已被金國所佔領,可是南宋朝廷沒有任何的作為,即使是有辛棄疾和嶽飛這種人才,但是並沒有重用,反而是一直在打壓,這也就造成了辛棄疾的個人悲劇,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損失。
  • 辛棄疾不止於豪放,讀完這2首詞,讓你見識什麼叫「詞中之龍」
    說起辛棄疾來,我們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豪放派詞人,與蘇軾齊名。確實,辛棄疾的豪放詞已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在宋詞領域裡,蘇、辛是兩座山峰,後人仰止。辛棄疾的詞作有一個特點,好用典,前人嫌他「多用事」,「掉書袋」。
  • 辛棄疾的煩惱:愁苦跟著他跑,寫了一首詞抱怨,開頭就是千古名句
    這是一種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讓「憂愁」這種情緒也具有了主動性,別開生面,與之前描寫憂愁的詩詞相比更勝一籌。辛棄疾接下來寫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帶來的巨大變化。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統一而奔走,中華大地留下了讓他的足跡,奈何很多地方都已經面目全非,被侵略者踐踏得支離破碎。生活在這些土地上的人們也是愁容滿面,流離失所。
  • 辛棄疾是在什麼情況下寫這句話的?
    這就是辛棄疾的一生。 筆者曾問過不少學生:你們到底愛他什麼?畢竟半生被罷官的他,真的不能算成功。 確實這7個字當真是酷得很、霸氣得很。但頗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人卻認為這句話是指男人心腸如鐵般硬。這樣一理解起來,辛棄疾似乎就成了一個冷酷十足的絕情之人。這7個字到底何意?
  • 辛棄疾的這首詞,曾被誤解為「情詩」,居然有大哲理,令人驚嘆
    因為詞人「眾裡尋他」是很辛苦的,也很心急的,找不到更是失望的。但是意外的是,詞人不經意的「暮然回首」,發現自己苦苦尋找的「那人」居然在「燈火闌珊處」。這結尾是多麼讓人激動的喜悅!千轉百回,猶如「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般精彩。
  • 紀錄片《南宋》展現南宋的歷史進程,更記住了辛棄疾和他的這首詞
    到了南宋,詞風變得更加豪放,也成為一種主流詞風,這與當時南宋特定的背景有關。在南宋這些豪放派詞人中,辛棄疾無疑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宋》這部紀錄片也真實地記錄了辛棄疾戎馬倥傯卻又壯志未酬的一生。辛棄疾的一生寫過很多的詞作,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便是經典名篇。
  • 辛棄疾的這首詞,充滿了無奈與悲涼,在詞壇上的位置極高
    辛棄疾的詞,用典巧妙,包含萬千,風格豪邁深邃。這種創作風格和他的自身經歷息息相關。 辛棄疾是智勇雙全的英雄,曾經帶50名騎兵直奔五萬之眾的金兵營地,生擒叛徒送到建康處死。但是自從南宋王朝符離之役失敗後,就選擇了委曲求全,通過納貢求和。而辛棄疾也被貶了又貶,到處當地方官,本是將才卻無兵可領,報國無門,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
  • 辛棄疾搬家失敗,即興寫了首詞,通篇哭窮,其中9個字令人捧腹
    只有辛棄疾,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他才準確。在他深情之時,有又見那人在燈火闌珊處的殷殷期盼;在他傷感之時,有醉中夢回沙場的鬱郁不得志;於他閒適之時,有於稻花香中聽蛙鳴的恬淡自然;就算是他喝醉時,亦有和松樹互相言語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 辛棄疾寫了一首詞,皇帝讀後十分不悅,為何他並未因此獲罪呢?
    可是辛棄疾寫的一首詞,就讓壽皇(孝宗)十分不高興,但是孝宗最終沒有加罪於辛棄疾,這又是為何呢?這首詞就是——《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可是殘酷的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差距太大了,他的心裡十分痛苦與憤怒。出發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他感慨萬千,就寫下了這首詞。「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去。」如今已是暮春天氣,哪裡禁得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
  •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他是宋光宗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進士,也是辛棄疾的摯友。二人都為人豪邁,喜歡談論兵事,是力主抗金復國的戰士,因此惺惺相惜。公元1188年,辛棄疾和陳同甫在鵝湖相會,共同討論對抗金兵南侵的對策,這首詞,就寫於鵝湖相會之後。 辛棄疾在詞裡描寫了自己醉夢中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回到當年的戰營中,吹起戰爭號角的場面。他把烤牛肉犒賞給部下,又讓樂隊演奏塞外之曲。
  • 中秋夜辛棄疾通宵喝酒寫調皮詞,境界超一般中秋詞,王國維:神悟
    根據序言我們可以得知,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中秋夜通宵喝酒時。因為友人說前人寫月的詩詞都是寫等待月亮,卻沒有寫送別月亮的。於是辛棄疾便即興寫了這首詞,想來當時的辛棄疾已然喝了個大醉,要不也不會寫出這麼如夢如幻的調皮中秋詞。 這首詞效仿屈原的《天問》體,全詞使用了很多的問句,而且問的都是當時人們難以解答的一些問題。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卻深有感觸,字字直戳心窩
    如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寫愁之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愁之多;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寫愁之重。這些抒寫愁懷的詩詞,便把「愁」進行了形象化、具體化、立體化,使人讀起來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感染人心。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宋詞《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通篇寫愁的千古名作。